

教師培訓真的都能給教師帶來“改變”?如何避免培訓成為組織者一廂情愿的事情?怎樣的培訓才能使培訓的效能最大化,使受培訓的教師真正受益?這些都需要我們做細致、有深度的思考與研究。
一、學科培訓中的效能與受益的的調查與分析
調查一:對某區55位品德學科教師的任職及學科發展情況做了隨機調查,調查結果顯示:
調查分析:就以上數據我們不難看出,擔任品德學科教學工作的絕大多數老師都是兼職教師,專職教師僅占5.45%。老師們除擔任主學科(占92%)的教學外,還兼教2門或2門以上(占82%)的綜合學科,大多數還擔任班主任(占90%)工作。平時工作量大,事務繁重,受時間和精力的影響,無法潛心研究品德學科的教學,因此,大多數教師急需專業培訓與指導。但同時,市區主學科的培訓時間和品德學科培訓的時間相一致,老師們面臨選擇時往往會選擇參加主學科的培訓(占93%)。
調查二:2011年某區品德研修網在建網初始,針對144名品德學科教師做了一個教師需求調查。調查結果顯示:
調查分析:從教師需要來說,品德教師更多地關注完整的教學資源、好課的教案,而在學科評價、課題研究等方面沒有強烈的迫切感。良好的創新、培訓、激勵機制和探索精神的缺失,必然導致教師為完成教學任務而教學。
以上種種問題,有社會的因素,也有個人的因素。培訓勢在必行,效果更應專注,培訓效能與受益必須成為思考的重點。
培訓效能主要指培訓的效率和培訓者工作的能力。培訓效能是衡量培訓計劃與目標的工作結果的尺度,效率、效果、效益是衡量效能的依據。而學科培訓效能的根本目的是運用各種科學合理的手段、制度和載體,調動培訓者與參培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不斷提高教師尤其是學科教師的工作能力,提高教育的質量。
培訓中良好的效能表現在于培訓有足夠強大的吸引力,有足夠強大的新知識新理論支持,有足夠強大的指導方法與模擬,讓培訓者從中實實在在地提升實踐能力。這里最為重要的兩個載體是培訓的價值與吸引力,如果實現這樣的目標,就會讓培訓者從自身出發獲得良好受益。
二、提高品德學科培訓效能與受益的有效策略
面對現狀,究竟該如何讓品德學科的培訓吸引教師參加,讓培訓走向有效呢?筆者作為學科教研員,緊密結合學科課程的教學理念,運用相應的策略,在實踐中取得了較好的培訓效果。
策略之一:精心預設,備好培訓方案
1.合理安排培訓時間。針對區品德學科教師兼職居多的現狀,努力與主學科協調好區教研活動的時間,保證任教的學科教師能夠參加。每學期初在制定學科培訓計劃時,主動與主學科教研員溝通,尤其是語文學科的教研員。同一周次的培訓活動,兩個學科一定是安排不同年級的任教教師參加,如果語文安排的是一年級、六年級,那品德就安排四年級。
2.精心設計培訓內容。培訓的內容能讓參加培訓活動的老師有所得,是吸引教師參加培訓活動的關鍵。每辦一個培訓班之前,要舍得花時間和精力對一線品德老師進行調研,了解一線老師最迫切需要學習的內容,根據教師們在教學中存在的重點與難點問題有針對性地開展培訓。例如,鼓樓區品德教研組長暑期研修班于2012年7月12日開班,全程6天。讓老師們放棄假期休息的時間參加培訓,可能有的人會心不甘情不愿。為了讓老師們有所得,我在制定培訓計劃前首先進行調研,把老師們提出的學習內容進行合理整合,再針對培訓的內容,邀請相關的專家,與專家們反復溝通,確定培訓的內容與形式。在培訓專家中,既有理論性專家,從一定的高度對一線教師進行引領;也有一線教師,從一個個課例中帶領參訓老師回歸課堂,解讀教材;還有草根型培訓班里的同學,展示課堂,供大家剖析。六天的培訓中,有理論型講座、實際操作型指導、漫談性討論、教育科研指導、金陵學堂游等等,學員們普遍反響較好。
策略之二:挖掘動力,創新培訓模式
新課程注重學生自己的體驗過程,強調關注學生的生命經歷和經驗、生命感受和體驗。教師的主要的任務不是講解教科書,而是根據教科書的教學目標,努力創設適宜的活動環境與條件,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活動和組織形式,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引發學生探索的欲望,讓他們能夠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同樣的道理,在開展學科培訓時,也應該以受培訓教師為主體,創新培訓模式,提高他們學習的主動性。例如,在對公民教育研修班的老師們開展培訓時,我們就做了大膽的改革嘗試,把培訓作為實踐課程來開展,運用學科課程理念,努力提高培訓活動的有效性。
所謂實踐課程,就是將培訓的內容課程化,以課程形式組織和引導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經歷(真實教育情境)中有意識地研究和學習,以提升教育教學智慧獲取實踐性知識的活動課程或經驗課程。具體做法是:
1.培訓內容主題化。把培訓作為課程來開展,就要明確主題,劃分單元和課時。在研修過程中,按照開展公民教育的六個步驟,我們把研修分為六個單元:第一單元:確認社區中存在的公共政策問題;第二單元:選擇班級要研究的問題;第三單元:收集研究問題有關資料;第四單元:制訂班級方案;第五單元:報告方案(聽證會);第六單元:總結反思學習經驗。根據每個單元的不同需要,劃分不同的課時。第一單元安排2課時,第二單元安排2課時,第三單元安排3課時(2課時課內,1課時課外),第四單元安排2課時,第五單元安排2課時,第六單元安排1課時。一學年的培訓活動都按照一個個專題來進行,目標明確,重點突出。因為每個單元是彼此關聯的,所以,研修班的教師都盡量做到不缺課,保證了出勤率。
2.培訓對象主體化。把培訓作為課程來開展,就要面向全體學員,調動每個學員的學習積極性,使每位學員都要有不同層次的提高。本次研修班成員的構成是區公民項目中心組成員和新參加項目研究的實驗教師,為了調動教師們已有的經驗,發揮骨干教師的引領作用,我們首先把區公民項目中心組12位老師兩兩組合分成六個小組,根據他們的擅長分別承擔六個單元中的一個單元指導任務。事實證明,12位老師在研修課堂上各盡其能,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積累的經驗和參訓的老師們分享,他們或明晰每一個步驟的操作要領,或提醒注意事項,或提供錦囊妙計,令新教師們受益匪淺。同時,這些骨干教師也通過指導別人,認真總結了自己的經驗,有了一個自我提升的過程。
3.培訓形式多樣化。把培訓作為課程來開展,就要注重學員自己的體驗過程,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活動和組織形式,讓他們能夠生動、主動地學習。本次培訓采用“模擬課堂”的形式,全體學員都扮演學生的角色,采用理論指導、主動體驗、活動參與等多種形式,讓學員們親歷公民項目六個步驟過程,并通過分組合作、交流,階段反思推進學習進程?;顒又欣蠋焸儚牧私馐裁词枪舱邌栴},再到選題、收集資料、制定方案、制作展板,最后到活動反思,一步一步地參與體驗,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4.培訓評價多元化。本次培訓采用了展示評價和自我評價的方式?;顒咏Y束前,給所有學員提供了展示的機會,如舉行公民聽證展示活動,讓每一位學員都走上講臺,大膽陳述自己的觀點,獲取成功的快樂。同時,還請每位學員撰寫培訓心得,進行自我評價,真正使參與的每一位教師有所得,有所悟。
策略之三:培訓延伸,用好現代平臺
《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程要求教師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采取各種措施,通過多種途徑進行。同樣的道理,在開展培訓工作時,也應重視培訓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針對教師平時工作繁忙,集中培訓時間有限的現狀,要想進一步鞏固和補充培訓內容,就要充分利用好現代平臺,把培訓學習從課內向課外延伸。
1.網絡。利用學科網頁與QQ群,讓受培訓的教師在鞏固與交流中產生思維的火花。網絡猶如一個巨大的課堂,大家用語言文字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不受地域、場合等眾多因素的影響,可以暢所欲言,在大家的你一言我一語中獲得認識的提升。例如在鼓樓區2012年暑期品德教研組長研修班中,老師們白天有大信息量的理論學習、課堂討論、靈動的隨機發揮,晚上則通過上網跟帖進行網絡學習研討,進一步鞏固培訓學習的內容。QQ群里“滴滴滴——”,任務欄頭像不斷閃動,大家用手指敲擊出品德人的善思和好學!
2.手機。開通微博與飛信,在新穎靈活的形式中促進教師的思想提升。微博的信息獲取具有很強的自主性、選擇性,其信息發布速度之快,讓人在第一時間就能互動起來,甚至可以影響到區、市、乃至省及全國。因此這種形式的利用,必然會給我們帶來品德教育的全面提升,也使得每一個教師在相互及時并有深度的信息指導下,獲取更多的收獲。
學科培訓的目的是為了推動教師的學科專業發展,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為了達成培訓的目標,作為培訓的組織者,應該運用學科課程理念,精心設計培訓方案,改革創新培訓模式,開發運用培訓資源,才能不斷提高學科培訓的效能,讓每一個受訓教師受益,使其在自發自愿的改變中獲取培訓的力量,真正促進學科教師的專業成長。
(王俊梅,南京市鼓樓區教師進修學校,2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