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的思品課教科書(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室編著),更多的側重于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盡管如此,還是需要一定的知識基礎作為支撐,比如七年級下冊第六單元。所以在學習這部分內容時,需要教師和學生花很多的時間做足課前準備工作。現以《改革開放的新時代》一課為例,談談在思品課上進行小課題研究的做法和反思。
教科書對“改革開放”這一課題安排的思路是:先談改革開放的意義,再講怎樣進行改革開放。我認為,七年級學生大多出生于改革開放20年之后,對改革開放了解得并不多。在他們的生活經歷中,物質和文化水平已經得到很大提高,所以很難理解今天取得的舉世矚目的成就得益于“改革開放”。只有把“改革開放”之前與之后的狀況進行對比,形成強烈的反差,才能給學生帶來前所未有的震撼,引導他們深刻地認識到改革開放的意義。
但是,這樣一來又會出現一個疑問:為什么一進行“改革開放”就取得了巨大成就,難道“改革開放”是靈丹妙藥?為了“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在談改革開放的意義之前,應分析改革開放之前我國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存在的缺陷,然后讓學生明白:“改革開放”已經迫在眉睫;接下來探討如何進行改革開放,并與改革開放之前進行對比,從而分析改革開放的優點何在,此時再展示改革開放的成果,學生得出“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富民之路”的結論也就水到渠成了。
基于以上思考,我布置學生在課前做以下準備:1.搜集關于“1956年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到1978年前我國經濟、政治和文化體制及在這一體制下所表現出來的狀況”的資料,分析體制的缺陷。2.搜集“我國如何進行改革開放”的相關資料,分析改革開放的優點。3.搜集關于“改革開放的成果”的資料,得出改革開放的意義。4.搜集關于“目前國家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存在的問題”的資料,分析其原因,并提出改進的方法。
我自認為布置得很細致,還擔心這樣不利于培養學生獨立研究和思考的能力。但在上課時卻發現我的顧慮是完全錯誤的,但同時表現出更加令人擔憂的情況。主要存在如下幾個問題:
一、學生搜集的資料很少。學生覺得語數外作業太多,沒有多少時間搜集資料。這使我想起前不久他們的期中測試,數學試卷比較難,但學生考分普遍較高。數學老師說這類題已經練過許多遍了。
二、缺少探究問題的欲望。有不少學生還是習慣于“填鴨式”教學,沒有研究意識,不愿獨立思考,沒有追求真理的欲望。有學生甚至說:早知道老師要講這些知識,我就不浪費時間了。北京市某校長說,中國的教育把很多有問題的孩子教得沒問題了,中國孩子不會提問題,只會記筆記。長此以往,怎能做到“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呢?教育是一個銜接過去與未來的工程,更重要的任務是培養人,促進可持續發展。
三、課后作業設置不合理。在課題研究的最后,我布置了這樣的作業:搜集關于“目前國家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存在的問題”的資料,分析其原因,并提出改進的方法。上課時,我發現這個話題太寬泛了,遠遠超過了學生的能力范圍,他們根本無法駕馭。
針對以上問題,我進行了反思,并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進。
一、增強學生的研究意識
當今時代是一個知識大爆炸的時代,也是知識貶值的時代,如果我們在12年基礎教育時段一直沉浸于被動的接受知識的漩渦中不能自拔的話,當我們抬起頭時,恐怕就“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了。蘇霍姆林斯基說:“真正的教育是能讓學生實現自我教育的教育。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師要放開手腳,大膽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讓學生獨立研究、探索。學生在對某個問題進行了充分思考后,再將自己的見解與老師、同學進行交流,通過師生共同論證確定研究課題,將有助于學生研究意識的培養。
二、引導學生選擇話題
課題的選擇是科學研究的起始環節,應該去發現值得研究并期待解決的問題,要有理論與現實意義,問題的切入角度要恰當與巧妙。我們應指導學生選擇與自身現實生活聯系較密切的并且切入點較小的話題,盡可能地引發深入地研究,避免大而全的課題。具體說,選題要做到以下幾條:
1.選題重點突出實踐價值。例如,“社會主義道德要求”的課題研究應突出“青少年在家庭、學校、社會如何具體踐行”等實踐問題,初中生的研究性學習重結果更要重過程。事實上,研究性學習活動本身就是一個實踐探究的過程,只要學生積極參與了這一過程,就會有一種實踐的經歷、體驗與體悟,這本身也是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的一種價值所在。
2.選題要有科學性。指選題要有事實依據和理論依據,符合科學原理和客觀現實,符合人類認識問題和事物發展的基本規律。例如“有個性就是個人主義”就不太適合成為研究課題。
3.選題要新穎。選題要盡量是我們未知或未做過的。如果這個課題的研究成果和研究過程已被大家所熟悉,在研究中又缺少新的角度與方法,就沒有必要再去重復了;如果真的對這個方面很感興趣,教師應指導學生轉換研究角度,否則就是拾前人牙慧,不僅浪費時間,而且容易讓人失去研究的熱情,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4.選題要可行。這是指從人力(學生是否具備最基本的知識和能力基礎)、物力(是否能夠獲得必要的資源條件)、財力、時間(收集資料的時間、撰寫報告時間、表達和交流時間)等方面來考慮完成研究課題的可能性。比如,前面提到的關于“我國目前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分析其原因,并提出改進的方法”的探討,對初中生來說就太寬泛,不適合作為研究課題。
三、幫助學生提高科研能力
1.增加與學生的溝通。在學生展示課題研究成果前,應與教師有多次的溝通與討論。因為學生知識積累和加工處理信息的能力有限,分析問題的能力還不強,老師的指導和及時的鼓勵,可以避免學生出現失去信心、思維混亂、研究沒有價值等問題。
2.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適時進行指點,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持續性的努力和不斷的進步。提高學生的研究能力需要教師對學生適時進行指導,特別是在學生“山窮水盡疑無路”的時候。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運用觀察法、調查法、測驗法、文獻資料法、聯想與類比法、案例研究法等具體方法進行研究。
3.引導學生互相協作。小課題研究應使每個同學都參與其中,努力形成一種學術研討的氛圍,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此外,在課堂上還要注重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善于質疑、勇于探索等科學精神。
(巫民賢,南通市通州區金郊初中,22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