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送走一個班級,回顧孩子們過去一段時間的學習,耳畔仿佛回蕩著金陵故事會上的歡聲笑語。在過去的一年里,我們開展“游學金陵”之旅,探索發現古城南京那些鮮為人知的有趣故事,自主閱讀作家有關南京的名篇佳作,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并用講述的形式展示自己的收獲。孩子們喜歡講述那些耳熟能詳的成語故事,神秘的民間傳說,歷史名人的趣聞故事。短短的一年,他們自主閱讀了大量關于南京的故事、散文、詩詞,閱讀腳步已循著淺淺的故事開始向深度閱讀南京的歷史文化邁進,閱讀生成了悅讀,讓人驚喜不已。
悅讀源自心聲——聽故事
在去年開學的第一節閱讀課上,孩子們開始商量閱讀計劃。他們七嘴八舌,想法各不相同,有的說學校推薦的七本書很多同學已經讀過,有的希望自己的班級與眾不同。閱微同學提議由同學們來講故事,講南京的老故事。同學們的好奇心被激發,又一次熱烈討論。
李陳馨悅說:古城南京就像是一本不斷增加內容、豐富厚重的歷史書。而那一排排綠色的梧桐樹,就像一行行綠色的詩。梧桐樹陪伴我們度過了一個又一個春夏秋冬,是我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美好記憶。每一棵樹都是有根基的,樹之根扎在土里,它帶給人們心靈溫潤的滋養,是永恒的。我想讀南京這本書。這孩子說出的話總是讓人心靈震顫。是的,南京這座古城在文字、影像、聲音的無數次復制中,在人們的口口相傳和想象中,如同一千個哈姆雷特飄蕩在人們的記憶中。風景、古跡,甚至殘留的地名,輕輕一轉身就是千年的風華,大街小巷,一舉手一投足,便有了文化的深邃意味。這孩子,小小年紀竟有如此不一般的想法,實在是讓我佩服。
戴沄杉:梧桐是南京的行道樹,是南京的標志。和梧桐有關的故事很多,如鳳凰非梧桐不棲,梧桐與古琴,豐子愷還寫過一篇文章叫《梧桐樹》。我可以給大家講梧桐樹的故事。這是一個喜歡樹的女孩子,聽說她喜歡樹,出生時,家中門前屋后都是杉樹。原來她對梧桐也有如此深入的了解,實在是太精彩了。孩子們聽得眼睛都發亮了,迫不及待地讓她講,一向害羞的她面對同學們的熱情意外又喜悅。
金川楊:我曾祖父自號“石城翁”,有書齋“石城書屋”,我們家住石頭城旁,我對石頭城文化很感興趣,我準備著手研究后把里面的故事講給大家聽。
郭信豪:我喜歡旅游,你去肥水旅游?我可以給大家講講淝水之戰。“我們說的是南京,淝水之戰和南京有什么關系?”有孩子質疑。豪同學非常自豪地堅定地說:“關系大著啦”。
……
孩子們閱讀南京的興趣被點燃,商量由周閱微總負責。很快,閱微同學成立工作小組,制定好閱讀計劃,確定單周繼續原有的班級讀書會,雙周星期四舉辦“金陵故事會”。故事會可以采用同學獨立、師生、學生和家長合作等形式完成;準備階段可以實地游學,查找資料,準備故事,熟練講述;邀請家長、專家做好后援服務工作等等,故事評委還買來講故事的書籍,制定出講故事的標準評分規則,還有琳瑯滿目的獎品。這事已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悅讀從游學開始——淘故事
在我們生活的南京城有很多古老的故事,就像這座城市一樣悠久。它們在歲月長河中,有的廣為流傳,并經過南京人民世世代代不斷創造,一直流傳至今;有的則像散落在民間的“雨花石”,已經很少見到,你只能在圖書館里找到它們的身影。孩子們找尋故事,并常常講給身邊的人聽,那么,這些年代久遠的古老故事就會變得新鮮起來,傳承下去。
《尋覓金陵》一文就是孩子們找尋故事的真實記錄。一行四位同學都輕松地用文字記錄了當天的游學經歷,并發在班級郵箱博客,和同學們分享游學的快樂。李白撈月、王安石酒逢知己、柳敬亭說書、吳敬梓暖足……很多的老故事被他們淘出來,再走進同學們的耳朵,給大家帶來了許許多多的快樂,對于我們來說,它們是熟悉的又是陌生的。現在,孩子們找尋的故事有的已經被編入校本閱讀教材《快樂閱讀》第三冊“秦淮河畔的名人故事”單元。
悅讀在故事中延續——講故事
“唐宋八大家”跟南京有緣?成語故事“漸入佳境”誕生在南京?吳敬梓在夫子廟創作了文學名著《儒林外史》?在講述故事的過程中這些“古董”變得親切起來。杜牧的那句“牧童遙指杏花村”到底在哪里?“舊時王謝堂前燕”中的王謝究竟是誰?王安石的《鐘山即事》中“不明山更幽”改得好不好?孩子們用故事將與南京有關的古詩詞的來龍去脈一一道來……
游學金陵、金陵詩詞、金陵美文、金陵童謠、金陵游戲……孩子們在故事里暢游古往今來的金陵,閱讀文化浸潤的金陵。他們說著笑著鬧著,我聽著看著想著,在他們的故事里我也回到了童年,親近了這座古老的城市,不知不覺中更加深愛她了。
每一次的閱讀、游學、講述都給孩子們留下難忘的記憶,這些記憶已經成為屬于孩子自己的故事,接著又有了故事里的故事。季以恒寫下了屬于自己的南京新故事《浦口火車站——南京的背影》:曾經喧鬧嘈雜的浦口火車站,如今幾乎被廢棄,只有房頂上立著的四個醒目大字“南京北站”,鐵軌、枕木、地上的枯葉、石縫里的小草,訴說著它的衰敗和滄桑。浦口火車站與杏花春雨的江南岸隔絕,一場大戲閉幕,月臺只是一個人去樓空的舞臺。但它作為歷史的一個符號,仍然延續著南京未脫節的、連續的歷史。
孩子們對這樣“奢侈”的閱讀,樂此不疲。雖然現在還沒有大量的整塊時間繼續這樣的活動,但我們沒有遺憾,因為我們真實地走過了這一年。 孩子們親近南京的山水城林、詩詞歌賦,用最為古老的或許也是最自然的方式——故事去觸摸金陵古城的歷史,尋覓我們生于斯長于斯的文化基因,享受著她給予的文化滋養。故事對于人類的意義多么深遠,聽故事對孩子多么重要——過去如此,現在如此,將來也依然如此。
(朱萬梅,南京市瑯琊路小學,2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