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愛東 楊軒宇



【摘要】 對1995—2011年間全球貿易救濟案件的發起數、采取措施數以及中國占比進行了聚焦分析,揭示了國外對華實施貿易救濟措施的趨勢及四大特點,并從我國應對反傾銷的戰略視角提出四點思考。該研究對于我國應對反傾銷戰略體系優化,提高宏觀政策層和應訴企業的決策效率,提升我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關鍵詞】 國外對華貿易; 貿易救濟; 聚焦分析; 應對反傾銷戰略
近年來,歐美等西方發達國家為了化解金融危機對其經濟造成的重挫和不斷上升的貿易逆差,頻繁對我國展開“兩反一保”(即反傾銷、反補貼和保障措施)指控和調查,過度運用反傾銷等措施實施貿易保護的行為,不僅反映了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的新動向,同時反映了其背后所蘊含的深層次背景和當下我國企業所面臨的激烈國際競爭。據WTO公布的資料顯示,1995年1月1日至2011年6月30日,全球共發起3 922起反傾銷立案調查,其中針對中國825起,占全球反傾銷立案調查總數的21.04%,是排在第二位韓國278起的2.96倍和排在第三位美國228起的3.61倍;全球共實施2 543起反傾銷措施,其中針對中國612起,占全球實施反傾銷措施總數的24.07%,是排在第二位的韓國169起的3.62倍,比2010年12月31日該數據增長了3.20%。我國商務部統計也證實,中國已經成為全球反補貼調查的最大目標國,全球70%以上的反補貼調查針對中國,僅2010年中國遭受“兩反一保”調查就有66起,涉案金額高達71.4億美元。更讓人擔憂的是,西方發達國家和地區原來只針對單一產品采取單一措施設置技術壁壘,現在已逐漸發展到針對大類產品采取系統性的綜合措施,特別是由過去貿易摩擦主要集中在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現在則日漸向支柱產業和高新技術企業及產業政策等體制層面轉移!為此,對國外對華貿易救濟案件聚焦分析,揭示國外對華實施貿易救濟措施的趨勢及特點,對于我國應對反傾銷戰略體系優化,提高宏觀政策層和應訴企業的決策效率,提升我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一、國外對華貿易救濟措施實施的現狀分析
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中國經濟和對外進出口貿易持續快速發展,與世界各國經貿往來日益密切,摩擦也日益增多,我國已成為貿易保護主義的最大受害者。1995年至2011年,全球共發起貿易救濟調查4 413起,其中針對中國的872起,占全球貿易救濟立案調查總數的19.76%,名列第一;全球共實施2 708起最終貿易救濟措施,其中針對中國的有646起,占實施貿易救濟調查總數的23.86%,名列第一。國外對華貿易救濟調查的情況見表1。
據我國海關統計,1995年,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為2 808.6億美元,至2010年,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為 29 734.8億美元,年均增長率達8.79%。圖1顯示,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推進,中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中國在經貿領域摩擦不斷增加,中國企業被國外企業發起貿易救濟調查的次數也日漸增長。但是隨著全球經濟的復蘇,國際間貿易保護主義略有收斂,中國企業遭受到的調查次數逐漸減少,有著良好的發展時機。
二、國外對華貿易救濟措施實施的特點
(一)發起貿易救濟調查頻繁,主要形式是反傾銷和反補貼
國外對華發起的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的次數隨著中國進出口貿易的繁榮也與日俱增,給中國經濟的發展帶來了不利影響。由表2可知,國外對我國企業發起貿易救濟調查次數越來越多,且方式主要是通過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我國出口產品是主要進口國的重點調查對象,我國已連續17年成為全球反傾銷調查的最大受害者,并連續6年成為全球反補貼調查的重點。
隨著與世界各國經貿往來頻繁,摩擦也日漸增多,現今我國已成為貿易保護主義的最大受害者。根據WTO公布的資料,如表3所示,1995年至2011年,國外對華發起貿易救濟調查872起(含保障措施1起),占全球貿易救濟立案調查總數的19.76%,名列第一;其中國外對華發起反傾銷立案調查825起,占全球反傾銷立案調查總數的21.04%,名列第一;國外對華發起反補貼調查46起,占全球反補貼立案調查總數的17.56%,名列第一。
(二)國外對華反傾銷立案-措施比不斷提高
從世界的角度看,從1996年以來,世界反傾銷立案與最終實施反傾銷措施之比(簡稱“立案-措施比”)有所提高。根據WTO公布的資料,如表4統計所示,1995年至2011年,全球共發起3 922起反傾銷立案調查,最終實施反傾銷措施案件2 543起,占發起總數64.84%;而對華發起825起反傾銷立案調查,最終實施反傾銷措施案件612起,占對華發起總數的74.19%。
從圖2可明顯看出,1995年至今,中國立案-措施比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顯然,中國已經成為了全球各國發起反傾銷和采取反傾銷最終措施的頭號目標,中國企業的產品出口,在國際市場上面臨的阻礙,比其他WTO任何一個成員國都要大。
(三)發起國集中,主要發起國為印度、美國和歐盟
根據WTO數據統計,1995年至2011年6月,對華啟動貿易救濟調查的27個國家(地區)共對華發起了4 413起貿易救濟調查,排名前10的國家分別是印度(145起)、美國(135起)、歐盟(104起)、阿根廷(85起)、土耳其(58起)、巴西(48起)、加拿大(36起)、南非(34起)、澳大利亞(34起)以及墨西哥(30起),這10個國家共發起709起對華貿易救濟立案調查,占全球對華貿易救濟調查立案數(872起)的81%。詳細占比情況如圖3所示。
從對我國采取最終貿易救濟措施的國家來看,盡管發達國家在早期是對我國出口產品實施貿易救濟措施的主要國家,但是近幾年,發展中國家對我國發起的貿易救濟調查數量大幅上升,現在已經取代了發達國家成為對我國實施貿易救濟措施的主要國家。從具體的實施貿易救濟措施次數來看,1995年至2010年底,對我國實施最終反傾銷措施的前10名的國家分別是印度(109起)、美國(105起)、歐盟(71起)、阿根廷(58起)、土耳其(56起)、巴西(30起)、加拿大(27起)、韓國(19起)、南非(18起)以及墨西哥(17起)。這10個國家共對中國實施510起貿易救濟措施,占總量(622起)的82%,如圖4所示。
(四)涉案行業集中,賤金屬、化工業和機電設備業產品遭受調查多
從中國被發起貿易救濟調查的產品來看,國外對華發起調查的產品涉及4 000多種,主要集中在低附加值的產品或勞動密集型產業,如賤金屬、化工業及機電設備等多種行業的產品。1995年1月1日至2011年6月30日,我國遭遇貿易救濟調查前11名的產品有賤金屬及其制品(199起),化工業及其相關產品(167起),機電設備及其零部件(104起),紡織原料及紡織制品(75起),塑料、橡膠及其制品(55起),石料及類似材料、陶瓷、玻璃及制品(50起),雜項制品(48起),木質紙漿及其制品(20起),鞋帽、羽毛球、人造花等(19起),汽車、飛機、船舶和相關的運輸設備(19起),光學、精密儀器及設備(17起)。這11類產品共773起,占我國遭受貿易救濟調查總數(871)的88.75%。由此可見,該11項產品向國外出口時應特別關注。
從我國被實施貿易救濟措施的產品行業來看,賤金屬及其制品為143起,化工產品及其相關產品為135起,機電設備及其零部件為72起,紡織原料及紡織制品64起,塑料、橡膠及其制品41起,石料及類似材料、陶瓷、玻璃及制品30起,雜項制品42起,木質紙漿及其制品120起,鞋帽、羽毛球、人造花等16起,汽車、飛機、船舶和相關的運輸設備和光學、精密儀器及設備為12起,這11類產品共577起,占我國遭受貿易救濟措施總數(645起)的89.5%。由此看來,賤金屬及其制品、化工業及其制品被實施反傾銷措施的比例非常高,占我國被實施措施總數的48%,詳見圖5。
三、應對國外對華實施貿易救濟措施的戰略思考
通過上述對國外對華貿易救濟調查的形式、立案-措施比、發起國及發起行業進行分類統計,明確國外對華發起貿易救濟調查和采取貿易救濟措施的現狀,得知中國現今面對著國際對華貿易救濟案件“發起次數逐年增加、形式多為反傾銷、立案-措施比不斷提高、發起調查國家集中、被訴產品范圍不斷擴大、涉案產品行業集中”的新特點,我國政府、企業及相關中介機構如何在國外發起貿易救濟調查前及時預警、被調查時順利應訴和被采取措施后良好控制,成為中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為此,提出如下思考:
1.我國政府應實行多元化的出口貿易結構。隨著我國經濟的迅猛發展,出口貿易量和出口貿易額急劇增長,我國企業產品出口數量和出口額均對國外企業及國際市場產生了巨大的沖擊。這導致我國企業在出口產品時就必然要充分考慮進口國國內市場容量及進口國國內產品競爭者狀況,對出口產品合理的定價定位,優化出口產品結構,通過產品創新來增加產品附加值和科學技術含量。
2.我國政府和相關中介機構要合理利用WTO規則。我國政府與相關產品業界協會應密切配合,努力在國外對華發起貿易救濟調查和采取貿易救濟措施時給予自身企業和產品更多的保護,對國外發起的貿易救濟調查積極應對,對國外即將采取的貿易救濟措施正確評估,以確保我國政府和出口企業在WTO規則下享有應有的權利。
3.對于對華發起貿易救濟調查和采取最終措施排名靠前的國家和高頻行業,應予以重點防范和關注。如印度、美國和歐盟這三個國家占據了對華貿易救濟立案調查和采取最終措施的前三名,特別是印度均排首位,對于向這些國家出口產品的企業,應在出口產品之前就做好相關的預警工作,對企業產品在出口國國內同類產品的銷售情況和競爭者信息充分把握,以便被發起調查時積極應訴和舉證;又如賤金屬、化工業產品和機電設備這三個行業的產品在過去17年里被發起立案調查數占全部行業的54%,對于出口這些行業產品的相關企業應加強出口產品的成本核算工作,對出口產品定價合理。
4.中國企業應規范自身行為。在企業財務方面應遵守我國會計準則,不得在產品成本信息、銷售情況方面弄虛作假,并在成本核算等會計處理方面提前作出反傾銷導向。同時做好企業內部控制工作,在出口產品時加強反傾銷導向,做好應對國外發起貿易救濟調查的應對準備,以及在應訴反傾銷階段充分發揮會計信息的證據效力,確保企業在應對國外發起的貿易救濟調查中勝訴。
綜上,國際反傾銷的新動向和我國遭遇反傾銷的現實寫照啟示我們,面對全球貿易救濟常用的主要貿易保護手段反傾銷,中國作為反傾銷調查的主要受害國,強化應對意識,制定有效的動態應對策略,是提高我國企業應對反傾銷成效,提升我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維護我國企業自身合法權益的必然選擇。
【參考文獻】
[1] WTO.Trade Topics-anti-dumping[EB/OL].http://www.
wto.org. 2012-05-30.
[2] WTO.Trade Topics-subsidies and Countervailing Measures[EB/OL].http://www.wto.org. 2012-05-30.
[3]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網[EB/OL].http://www.mofcom.gov.cn/.2012-05-30.
[4]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中國貿易救濟信息網[EB/OL].http://www.cacs.gov.cn/cacs/default.aspx.2012-05-30.
[5] 馬雙,林漢川,黃滿盈.國外對華貿易救濟的新趨勢及其應對分析[J].商業研究,2011(7):150-155.
[6] 劉愛東,梁潔.1995-2009年國外對華反傾銷案件統計分析[J].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4):7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