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金成
近年來,中學語文教學提倡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我以為,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關鍵是要培養學生對所學的書本知識的融會貫通,舉一反三的能力(即學了書本知識以后,能較為靈活的運用)。做到既能“入”又能“出”,這才是衡量學生是否具有自學能力的標準,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所謂“入”就是要能深入課文,理解課文的內容,明白作者的用意,還包括作者的生平、家庭、作者的作品以及作品的風格,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等等,并懂得文章當中的奧秘(好的立意、選材、謀篇布局、表現手法、語言的技巧等)。
學生不能“入”大約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情形
第一,對所學的內容不感興趣,缺乏學習的主動性,覺得看書是無可奈何之事,是老師強迫而為之,聽課是迫不得已罷了。心情好或者自己覺得有趣味的內容就可以記錄下來,考試時就照錄一遍了事。表面上看是有“入”有”出”,實際上沒有自覺的深入課文,理解課文的內容,考試時遇到靈活d的題型就束手無策,咬筆桿子,胡亂寫一通了事,結果效果甚差。
第二,有強烈的求知欲望,并且喜歡獨立思考,喜歡發表自己的獨立見解,但就是不愿意認真讀書。翻開書本似乎什么都懂,因此不耐煩聽老師嘮叨的講課。殊不知是浮光掠影,淺嘗輒止。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翻開書了然,關上書茫然“。
第三.雖然愿意深入的學習,但是基礎太差。打開書卷不能讀懂,聽課只知道一個大概,復習又消化不了,作業完成都困難。為了完成任務,就只有抄襲別人的作業了事,結果帳是愈拉愈多。
所謂“出”就是要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掌握必須的知識和技能,并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即我們經常所說的能靈活運用,把知識融會貫通。
學生不能”出”大約也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情形
第一,讀書不得法,停留在消遣上、興趣上、隨意上。其結果是:書讀了不少,卻都如蜻蜓點水,泛泛而過,到用時,一樣也拿不出來。
第二,只滿足于背結論,背條款,中心思想一、二。三,寫作手法一、二、三,卻不去追究結論和條款得來的原因。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知識搬不得家,更談不上靈活運用了。
第三,只注重知識的積累,不注重能力的訓練。聽說讀寫分家,學不致用。
針對以上情況,為了培養學生能“入”能“出”的自學能力,我以為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要引導學生深入課文,理解內容,明白作者的寫作用意,懂得課文中的奧妙所在,即有“入”。要做到“入”就必須要求學生拿到教材后先通讀。包括教材中的單元提示,書下面字、詞的注音,注釋等。使自己對所學的內容有一個大概的了解;然后根據教材的重點要求逐課、逐句、逐段的學習。重點課文,重點句段,要重點消化。并做好記錄,在基本讀懂教材的基礎上,進行歸納比較,整理出縱橫兩條線(如學習古典文學作品)以幫助理解和記憶;最后進行審題練習,熟悉練習題以及一些考題的類型和要求,學習從各個角度理解的方法,以提高應變能力。并還要學習不同類型的作品的特點來選擇學習方法。如學習文學作品時,先要認真的、仔細的閱讀作品,通過文學形象加以記憶,并抓住歷史背景來理解作品;還要力求弄懂各種術語,各種概念的內涵,辨別其異同。學習時,還要將古文知識,現代文知識結合起來,融會貫通,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在學習時間上,還應做較靈活的安排,不打疲勞戰。保證充分的睡眠和休息時間,注重學習效果。平時學習化整為零,考試之前要求學生集中時間復習。復習時視覺(看教材和其他輔導教材)和聽覺(已經錄好的背誦內容)。輪流使用,有時還可以用講故事的方式,向周圍的人講述學習的內容,以加強記憶。同時,還要著力于培養學生會運用,是他們不至于“死于言下”,成為讀死書的書呆子,即能“出”。并且在教學中,不能分先后。教師教學的每一個環節都要將二者有機結合,使“入”和“出”貫穿于教學的始終。
其次,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按照學生認識事物的規律,采用學生易于接受的辦法,將學生引“入”和引“出”。既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要指導學生感知語言文字,由字、詞、句、段、篇,理解文章內容,歸納文章中心。這是從形式到內容的閱讀指導過程。同時,還要指導學生從中心思想入手,剖析文章怎樣圍繞中心選擇材料,組織材料,謀篇布局,選詞造句。這又是從內容到形式的寫作指導過程。前者是引導學生領會課文“寫什么”,“為什么寫”,后者是啟發學生認識作者“怎樣寫”。從中讓學生積累知識,學習寫作方法。并且,教師還要注重引導學生,把在閱讀中學到的知識技能,自覺的運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在運用過程中,不照搬,不機械地加以套用。要根據表達的內容消化、吸收,為我所用。
第三,要注意加強教學活動中的實踐環節,譬如“聽”的實踐。讓學生聽課時不要停留在被動接受的狀態,而要在積極活躍的思維中。在聽老師講的同時,學生還要進行情感體會,形象體會,,還要進行強化記憶的訓練。要讓學生明白:學習不只是為了應付考試,而是為了充實自己的知識,為以后的學習打基礎,并培養提高自己的鑒賞能力。因此,自學時應力求寬一點、鉆深一點、弄透一點、扎牢一點。教師還要盡量向學生推薦一些經濟實惠并實用的一些書籍(學生可以自己買或者在圖書館借閱)。做到“擇善而從”的綜合歸納。
最后,還要針對學生的不同個性、情趣、愛好、基礎等,采用不同的方法,突出重點,給以適當的引導,以揚長避短,從而,達到、收到良好效果目的的。
總之,我覺得,通過我多年的嘗試,我所任班級學生的自學能力、語文水平有明顯的進步。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濃,就連差生對語文科都很有興趣,真正成了“要我學”為“我要學”和“我樂學”。
(作者單位:四川遂寧蓬溪縣大石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