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紅云
摘要:包容性增長作為一種新的增長理念和增長模式,引起國內外學術界關注。因此,分析近年來國內外文獻中包容性增長的研究概況,并從包容性增長提出的背景、包容性增長的概念或內涵、包容性增長的維度、包容性增長的戰略和對策等方面對包容性增長的研究成果進行了梳理和綜述。
關鍵詞:包容性增長;綜述;理論;框架
中圖分類號:F1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32-0007-03
包容性增長(inclusivegrowth)是國際社會基于全球范圍內經濟發展不均衡、收入不平等現狀加劇、全球化成果不能平等共享等事實及發展中國家減貧實踐的需要提出的一種新的增長理念和增長模式,一般意指“機會均等的增長”。亞洲開發銀行(ADB)于2007年首次提出包容性增長后,即引起我國政府和領導人的重視,胡錦濤主席分別在2009年11月15日亞太經合組織第十七次領導人會議、2010年9月16日第五屆亞太經合組織人力資源開發部長級會議、2010年11月13日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第十八次領導人會議上三次倡導,并指出:“中國是包容性增長的積極倡導者,更是包容性增長的積極實踐者。中國強調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本身就具有包容性增長的含義。”[1]
一、研究概況
國內學界于2009年胡錦濤在亞太經合組織第十七次領導人會議上倡導“包容性增長”以后開始關注包容性增長,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NKI)搜索結果顯示,截至2012年6月,篇名包含“包容性增長”字段的論文有515篇,除了讓·皮埃爾·萊曼發表于《中國企業家》2008年第13期的《探索包容性增長》及蔡榮鑫發表于《經濟學家》2009年第1期的《“包容性”增長理念的形成及其政策內涵》之外,其他所有論文都發表于2010年之后,其中,2010年98篇、2011年308篇、2012年106篇[2] 。515篇研究論文中核心177篇。從研究內容上來說,國內177篇核心期刊論文,其中,對包容性增長本身的探討有96篇,從宏觀的、微觀的、規范的、實證的等不同角度,涵蓋包容性增長提出的背景、包容性增長的內涵、維度、特征、測量指標、倫理價值、哲學論證、理論基礎、影響因素、路徑、政策措施等許多方面。包容性增長與其他學科的交叉性、滲透性或應用性研究有66篇,涉及到金融、房地產、外貿、收入分配、社會保障、法律、社會管理及社會政策、就業、教育及體育、西部開發、民族經濟、環境、組織工作、城市規劃、單位管理、土地承包等非常寬泛的主題。綜述或述評有6篇。國內研究“包容性增長”著作很少,僅見林毅夫等著的《以共享式增長促進社會和諧》(中國計劃出版社2008年版)及任保平主編的《中國經濟增長質量報告(2011——中國經濟增長包容性)》兩部。
國外關于“inclusivegrowth”(包容性增長)的研究,google(谷歌)學術搜索顯示標題中包含“inclusivegrowth”的論著有295篇(部)(不包含引用),其中,著作14部,論文291篇,少部分以工作報告、演示文稿形式呈現,個別是關于中國或中國學者的外文論文[3] 。國外研究早于國內,最早在1997年有提及包容性的,系統研究是始于2007年亞洲開發銀行明確提出這個概念后。與國內研究側重于內涵、維度、理論基礎等形而上或思辨的研究不同,國外研究多側重于對策研究、實證研究,部分是ADB、WK、APEC、OECD等國際組織的調研成果或工作文獻,部分是對India,Philippines,Malaysia,Nepal,Korea,Nigeria等發展中國家或其某個區域的研究,部分是對亞洲、南亞、南非、拉美等整個區域的研究。
國內外研究概況的差異反映國內外學術研究的習慣及方法有所不同,國內的規范研究與國外的實證研究可以互補。
二、包容性增長提出的背景
陳華(2011)認為,包容性增長提出的理論背景有國際貧富差距、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國內分配的不公平、中國的GDP至上主義以及社會排斥因素的存在四個方面[4] 。李剛(211)認為,包容性增長提出的中國背景有收入差距的擴大、自然資源、生產要素與生態環境對經濟增長的約束、增長價值觀的紊亂三方面[5] 。葛笑如(2011)認為,背景有經濟高速增長的資源環境代價;收入結構失衡,社會差距拉大;普通民眾特別是社會弱勢群體無法共享經濟發展的成果[6]。
國外研究表明,包容性增長提出的背景主要有三個方面:(1)不均等的經濟增長Ali(2007)。經濟增長過程創造的新的經濟機會并不均等。而減貧的速度不僅取決于經濟增長的速度,還取決于增長的成果如何被分享。亞洲某些國家環境或市場失敗等因素限制了窮人利用經濟增長帶來的機會,使得富人比窮人從經濟增長中獲利更多[7] 。(2)日益上升的不平等Ali(2007)。指出上升中的收入不平等會危及對社會和政治穩定,以及增長過程本身的持續性。(3)全球化和均衡增長的需要AliandYao(2004)。詳細闡述了在全球化、結構轉型、國內區域經濟均衡發展需要等語境下包容性增長的必要性[8]。(4)減少貧困。僅憑增長本身并不能保證每個人平等受益。一定水平的增長對于減貧是必要條件,但增長本身并不是充分條件。換言之,增長可能忽視窮人或邊緣群體,從而引致不平等。
總結國內外文獻關于包容性增長提出背景的研究,可以看出這樣的脈絡:包容性增長是基于國際經濟發展失衡、經濟全球化成果未能合理共享、國際減貧事業發展成效不顯著、發展中國家國內經濟矛盾凸顯、貧富分化加劇等現狀提出的,是經濟增長理念在全球化時代尤其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后的新發展,是以人為本的理念在全球彰顯的結果。
三、包容性增長的概念或內涵
對于國內關于包容性增長的概念,學者們見仁見智,從不同角度進行了剖析。杜志雄(2010)認為,從中國經濟發展實際看,包容性增長是一種“普惠式增長”,即不斷為民眾逐步過上富裕生活創造物質基礎,以實現公平分配,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在國際層面上,包容性增長是一種“開放性增長”,國與國之間在開展經濟合作時應該互相關照,互惠互利,攜手發展[9] 。劉松(2010)從經濟學語境把包容性增長解讀為全社會廣泛參與、共同受益的經濟社會發展方式、兼顧效率與均衡的經濟社會發展方式、持續提升人力資本水平和優化制度環境的經濟社會發展方式[10] 。白永秀(2011)認為,包容性增長是可持續增長、共享增長、全面增長、廣泛增長、安全增長及平等增長[11] 。汝緒華(2011)認為包容性增長應該是機會平等的增長、共享式增長、可持續發展的平衡增長[12] 。
國際方面,Conceicao,Gibson(2001)等最早于2001年提出包容性增長是包含所有國家的每一位公民在內的發展過程[13] 。Chatterjee(2005)將包容性增長定義為廣泛參與并致力于減少貧困和社會排斥的過程[14] 。亞洲開發銀行(ADB)的文獻(AliandSon2007,AliandZhuang,2007)表明,國際社會對于包容性增長的概念并未達成普遍一致的看法,一般意指“機會均等的增長”,包容性增長就是強調增長所創造的經濟機會能被所有人利用特別是最大限度地被窮人利用的增長。AbhijitMukhopadhyay(2011)認為,包容性增長經常可以與“廣泛基礎的增長”、“共享式增長”、“益貧式增長”交換使用。根據世界銀行的注解,快速和持續的減貧需要包容性增長,以允許民眾獻力于經濟增長并從中受益。世行設立的一個增長和發展委員會(2008)把“包容”定義為一個涵蓋公平、機會平等、保護市場和職業轉換的概念,換言之,它強調在市場準入、資源、對企業和個人公正的市場監管環境等方面機會平等的理念。處理包容性增長通常涉及短期和長期兩個不同的角度,短期而言,政府可以通過收入再分配方案吸收跳躍式增長政策對窮人的負面影響。長期而言,除了創設生產性的有意義的職業以促進包容性增長,別無選擇[15] 。
根據維基百科wikipedia(2012)定義,包容性增長的含義主要是指“廣泛基礎的增長、共享式增長以及益貧式增長”(broadbasedgrowth,sharedgrowth,andpro-poorgrowth”)。它降低一個國家貧困的快速增長率而增加民眾對經濟增長的參與[16] 。
國內外關于包容性增長的概念或內涵可能各有特色,不勝枚舉,但就其本質內涵,不外乎是強調機會均等、公平參與及合理共享的開放的兼容并包的增長,是強調增長的質而非僅僅關注量的增長,是更具人本關懷的增長。
四、包容性增長的理論框架或維度
有學者分析包容性增長應包含人與自然包容、人與社會包容、人與人包容三個維度。任保平(2011)認為,包容性增長的理論維度應包括增長條件的包容、增長過程的包容及增長結果的包容三方面,其中增長條件的包容又分為經濟增長對權利、人的發展及經濟安全的包容,增長過程的包容包括經濟增長對創新、勞動力要素及文化的包容,經濟結果的包容則包括經濟增長對利益和諧、經濟可持續性及道德倫理的包容[17] 。李剛(2011)把包容性增長的理論框架概括為參與共享、可持續發展及重塑增長價值觀三個方面[18] 。2007年,ADBs常務董事長RajatNag在報告中重申了包容性增長相互關聯的三個維度,即經濟維度、社會維度、制度維度(或政治維度)。經濟維度確保貧窮和低收入的家庭有能力和機會參與增長過程并從中收益。社會維度意指投資健康、教育、人力資源開發和社會安全網,以消除社會不平等,促進性別平等和婦女權利,讓更多的人參與增長過程。政治維度涵蓋提升包括婦女和少數民族在內的貧困和低收入人群有效參與經濟增長過程的能力和機會[19] 。
五、包容性增長與科學發展觀的關系
包容性增長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增長理論在現時代的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深化和發展。易小兵(2011)認為,包容性增長理論深化和發展了科學發展觀,在發展本質上更加注重以人為本,在發展途徑上更加注重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在發展要義上更加注重機會均等[20]。王偉凱(2011)指出,包容性增長確立了協調發展在增長觀中的地位,強化了增長過程中的全面與公平,突出了增長過程中的主體性價值,因而是體現科學發展的新理念[21] 。劉雙(2011)認為,包容性增長與科學發展觀具有內在的統一性,統一的理論基礎唯物史觀、統一的思想精髓實事求是、統一的精神價值公平正義、統一的發展方式可持續發展、統一的發展眼光國際與國內相協調[22] 。
六、包容性增長的測量
包容性增長作為一種增長模式,不僅包含無形的因素,還包含很多可測量的指標。魏婕、任保平(2011)運用模糊隸屬度綜合評價法基本原理構建了中國包容性增長指標體,對中國1978—2009年的經濟增長包容性,從經濟增長對增長條件的包容、對增長過程要素的包容、對增長結果的包容三大方面進行了考察和實證分析[23] 。于敏(2012)借鑒國外成果,根據中國國情,構建了包含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降低貧困和收入不平等、參與經濟機會的公平性、獲得基礎社會保障4個維度,就業機會、貧困發生率、教育等7個領域,13個指標的包容性增長測量指標體系,對中國的包容性增長狀況進行了實證分析,認為中國包容性增長指數取得了較大進步,但總體水平較低[24] 。IfzalAliandHyunHwaSon(2007)運用社會機會函數對經濟增長包容性進行測量。他們認為,經濟增長包容性取決于民眾對機會的獲得性及機會在民眾中如何分享或分配,機會函數應給予窮人以更多權重,并據此方法論構建了其測量模型,以菲律賓的經濟發展數據對模型進行了驗證[25] 。
七、包容性增長的戰略和政策
國內研究主要涉及堅持科學發展、實現機會均等、理順分配機制、開發人力資源、完善制度保證、加強國際合作等方面。如,程恩富(2008)指出,要實現包容性增長,必須優先開發人力資源。要按照總書記提出的“四項建議”,著力加強四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優先開發人力資源;二是實施充分就業的發展戰略;三是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和能力;四是構建可持續發展的社會保障體系[26] 。唐均(2010)提出,要消除“社會排斥”,修復社會斷裂,使所有社會成員都能夠無障礙地融為一體,應該提供充足的社會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并保證享受這些服務和設施的機會均等,這樣才能實現包容性增長。陳洪娜(2011)認為,實現包容性增長,在制度創新方面應當把握好以下幾個方面:完善市場競爭制度;完善各類產權制度;完善自主創新制度;促進基本社會保障均等化;強化政府服務功能[27] 。方勇(2012)提出中國踐行包容性增長的戰略選擇就要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毫不動搖,踐行包容性發展理念,努力推動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建立,推動自由貿易區建設、拓展市場空間,加緊推進開放型經濟發展方式轉型升級[28] 。朱春奎認為,包容性增長的第一戰略支柱,是通過充分的、生產性與體面的就業實現經濟機會最大化;第二個戰略支柱,在于通過實現人的能力提升,提升弱勢群體獲取經濟機會的能力;第三個戰略支柱,在于確保弱勢群體得到最低限度的經濟福利,以遏制結果的不平等[29] 。
國際研究涉及很多方面,主要有:(1)促進有效和可持續經濟增長。包含促進有效和可持續的環境的增長,提供工作機會和提升生產力,高速的持續增長以創造生產性的體面的雇傭機會、聚焦包括為私人部門創造體面雇傭機會的基礎廣泛的和市場導向的生產方法,政府通過消除市場扭曲以發展和維護良好的商業環境,政府需要平衡干預以保證這種干預不會排擠私人部門。Lin(2004)指出,連續不斷的科技和產業創新流是任何國家持續發展的關鍵。發展中國家不能實現有活力的(動態的)增長和平等的收入分配,是因為不能正確理解產業性質并在經濟中采用適當的科學結構。他主張那些亞洲發展中的國家的政府如果鼓勵公司進入國家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在生產中采用使這些公司在競爭市場中存活的科技,并相應地強化必須的制度[30] 。(2)確保一個公平的政治參與平臺。支持經濟增長要求創造機會的通路。許多ADB的研究(Ali2007,AliandSon2007,AliandZhuang2007,Fernando2008)建議聚焦這方面以保證平等參與新的機會并從中獲利。Fernando(2008)認同給窮人增加機會以使他們有效地利用自身并改善生活質量,認為這種增加的機會是獲得農村包容性發展的一個條件提出改革管理方式以采取適當措施改善貧困家庭利用發展機會的能力。他承認有強化制度的必要,以促進農村包容性發展,例如,維持法律和秩序、提供金融服務、提供水、衛生、教育和健康服務等基本服務[25] 。(3)強化能力并提供社會安全網。AliandSon(2007)提出開放人力資本強化能力以支持增長和發展。Ali(2007)建議提供實際有效的社會保護體系以應對弱勢群體的極端剝奪。(4)創設伙伴關系。Ali(2007)認識到在追求包容性增長過程中政府與私營部門及民間團體合作的必要性。Fernando(2008)指出,社區組織、民間團體組織和非政府組織非常有助于促進平等和包容,例如,通過參與農村發展的資源分配,參與監督資金濫用以防止腐敗,提升責任感和透明度,以及參與偏僻區域公共設施供應。
參考文獻:
[1] 胡錦濤.深化交流合作 實現包容性增長——在第五屆亞太經合組織人力資源開發部長級會議上的致辭[N].人民日報,2010-09-17(1).
[2]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DB/OL].http://dlib.cnki.net/kns50/Brief.aspx?ID=1&classtype=&systemno=&NaviDatabaseName=&navifield=
[3] 谷歌學術[DB/OL].http://dlib.cnki.net/kns50/Brief.aspx?ID=1&classtype=&systemno=&NaviDatabaseName=&navifield=.
[4] 陳華,等.基于公平的包容性增長:科學內涵、約束條件及路徑選擇[J].社會行政學院學報,2011,(2):73.
[5] 李剛.“包容性增長”的學源基礎、理論框架及其政策指向[J].學術月刊,2011,(8):88-89.
[6] 葛笑如.“包容性增長”的正義鏡像與中國實踐[J].社會主義研究,2011,(1):56.
[7] Ali,I.InequalityandtheimperativeforinclusivegrowthinAsia[J].AsianDevelopmentReview,2007,24(2):1-16.
[8] Ali,I.andYao,X.Pro-poorinclusivegrowthforsustainablepovertyreductionindevelopingAsia:theenablingroleofinfrastructuredevelopment[Z].ERDpolicybriefseriesno.27.ADB,Manila,2004.
[9] 杜志雄,等.包容性增長理論的脈絡、要義與政策內涵[J].社會科學管理與評論,2010,(10):47-48.
[10] 劉松.“包容性增長”之辨[J].科學管理研究,2010,(6):83-85.
[11] 白永秀.后改革時代中國踐行包容性增長的政策取向[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2):7-8.
[12] 汝緒華.包容性增長:內涵、結構及功能[J].學術界,2011,(1):14-15.
[13] Conceicao,Gibson,Heitor,Sirilli.KnowledgeforInclusiveDevelopment:theChallengeofGloballyIntegratedLearningandImplicationsforScienceandTechnologyPolicy[J].TechnologicalForecastingandSocialChange,2001,66,(1):1-29.
[14] Chatterjee.PovertyReductionStrategies—LessonsfromtheAsianandPacificRegiononInclusiveDevelopment[J].AsianDevelopmentReview,2005,22,(1):12-44.
[15] AbhijitMukhopadhyay.InclusiveGrowthforSustainableDevelopmentinIndia[J].EuropeanJournalofSocialSciences,2011,Volume24,Number1.
[16] http://en.wikipedia.org/wiki/Inclusive_growth:
[17] 任保平.包容性增長的特征及其后改革時代中國的實踐取向[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2):9-11.
[18] 李剛.“包容性增長”的學源基礎、理論框架及政策指向[J].學術月刊,2011,(8):89-91.
[19] http://www.adb.org/Documents/Speeches/2007/ms2007089.asp
[20] 易小兵.包容性增長:科學發展觀的深化和發展[J].全國商情(理論研究),2011,(7):104-105.
[21] 王偉凱.“包容性增長”:體現科學發展的新理念[J].黨政論壇,2011,(4):14-16.
[22] 劉雙.論包容性增長與科學發展觀的內在統一性[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1,(8):82-84.
[23] 魏婕,任保平.中國經濟增長包容性的測度:1978—2009[J].中國工業經濟,2011,(12):6-14.
[24] 于敏,等.中國經濟的包容性增長:測量與評價[J].經濟評論,2012,(3):32-37.
[25] IfzalAliandHyunHwaSon.MeasuringInclusiveGrowth[J].AsianDevelopmentReview,2007,24(1):11-31.
[26] 程恩富,等.建立體現科學發展觀要求的經濟社會綜合評價體系:科學發展觀由理論到實踐的紐帶[J].海派經濟學季刊,2008,(4).
[27] 陳洪娜.制度視域下的包容性增長[J].攀登,2011,(1):43-44.
[28] 方勇,等.論開放視角的包容性增長[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12,(1):30-31.
[29] 朱春奎.包容性增長的由來與理論要義[J].東岳論叢,2012,(3):8.
[30] Lin,J.Y.DevelopmentstrategiesforinclusivegrowthindevelopingAsia.PaperpresentedatAsianDevelopmentBanksDistinguishedSpeakersProgram,Manila,Philippines,2004.
[25] Fernando,N.Ruraldevelopmentoutcomesanddrivers:anoverviewandsomelessons.EARDspecialstudies.ADB,Manila.,2008.
[責任編輯王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