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亞南
摘要:農村犯罪問題的日益嚴重給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帶來嚴峻挑戰。鑒于當前農村犯罪呈現犯罪侵害對象以留守家庭為主、犯罪類型多樣化且以侵犯財產權益的犯罪為甚、犯罪主體日趨低齡化且受教育程度較低等特點,加強對未成年人犯罪的預防與控制對于新農村建設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農村犯罪;犯罪特點;犯罪預防
中圖分類號:D91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32-0016-02
以統籌城鄉發展、實現共同富裕為要旨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正在如火如荼進行,發展中的農村經濟顯示出蓬勃的生機與活力。然而,農村刑事案件逐年增加、農村犯罪率居高不下,嚴重擾亂農村正常生產、生活秩序,為中國新農村建設帶來嚴峻挑戰。農村犯罪狀況日趨嚴峻,引起了社會各界普遍關注。農村犯罪問題能否得到妥善解決是新農村建設順利推進是否有一個安定、有序的社會環境關鍵之所在,做好農村犯罪防治工作,對保障中國的長治久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保證農民正常生產、生活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一、當前農村犯罪特點
(一)農村犯罪類型主要以侵犯財產權益犯罪為主并且對婦女和兒童的性侵犯案件呈逐年快速增長趨勢
近年來,農村犯罪類型雖然呈多樣化發展趨勢,但其中盜竊、搶劫等侵犯群眾財產權益的犯罪在農村刑事案件總量中占較大比重,據相關調查表明,河北省侵犯財產犯罪占刑事案件總量的70%以上[1]。農村強奸、強制猥褻婦女兒童的犯罪占農村刑事案件一定比例,其中主要表現為對留守家庭婦女和兒童的性侵犯。從媒體大量相關報道中看到:蘇北農村“留守婦女”成強奸案主要侵犯對象;安徽臨泉縣一男子17年強奸百余農村留守婦女;某地男子性侵農村留守親外甥女達5年;根據河南省某院通過對2007年以來所公訴、審理的62起強奸、猥褻兒童案件統計發現,針對留守女孩的性侵犯案件共21起,占同類刑事案件的34%。
(二)農村犯罪所危害的對象主要是成年男子外出務工的留守家庭
農村大部分成年男子的外出務工使得“留守家庭”成為農村普遍現象,而如盜竊、強奸、猥褻等所直接侵害留守家庭人身財產權益在同類刑事案件中占據較大比例。直接針對留守家庭的性犯罪案件在上文已作出說明,此處不再贅述。針對留守家庭的盜竊案件據有關數據顯示,約占農村盜竊案件總量的63.1%。
(三)農村犯罪主體受教育程度相對較低、法律知識缺失且呈現低齡化發展趨勢
以海南省為例,海南農村刑事涉案人員中小學以下文化程度約占38%,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約占6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僅有5%,對于法律知識更是知之甚少,法制意識淡薄[2]。農村犯罪主體呈低齡化發展趨勢集中體現為未成年人犯罪占據農村犯罪總量的較大比例。據有關數據顯示,未成年人犯罪人數以平均每年上升13%遞增且犯罪率以每年8.3%增長[3]。在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案件中,以團伙方式進行共同犯罪尤為突出,主要涉及盜竊、搶劫、打架斗毆、尋釁滋事、故意傷害、故意殺人、強奸等犯罪。大部分的未成年人犯罪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偶然性。
二、當前農村犯罪原因分析
(一)鄉鎮派出所轄區面積大、警力配備不足
由于地域條件、經濟等條件的限制,地方財政無法提供農村大部分地區所需要維護地方治安工作足夠的警力[4],一個僅有幾名正式民警的鄉鎮派出所無法全面維護鄉鎮轄區數萬人村莊治安工作,這也就會出現部分農村地區處于無警力維護治安的盲區以及出警不及時等問題。心有余而力不足,這也是農村地區犯罪頻發一重要原因。
(二)在經濟發展規律中出現的階段性問題
從世界各國發展的一般規律來看,隨著中國人均GDP在2006年已經超過2000美元,中國已經進入社會發展的高風險期[5]。伴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中國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我們不得不清醒地認識到中國貧富差距拉大、兩極分化嚴重等問題的出現。部分農民由于經濟收入較少、生活水平下降、沒有享受到改革發展的成果,加之受教育程度低且無一技之長,在市場經濟的物質主義、享樂主義等不良思潮的影響下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三)農村社會內部環境因素的變動
在現在農村成年男子不滿足在家務農低微的經濟效益而為了獲得更高的經濟收入紛紛選擇外出務工,所以,在農村地區普遍出現很多“留守老人”、“留守婦女”和“留守兒童”。然而,成年男子作為家庭頂梁柱是家庭財產權益和家庭成員人身權益的捍衛者和保護者,他們的外出給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機。加之“黃、賭、毒”等不良風氣在社會上蔓延,使得部分原本純樸的農村人價值觀發生嚴重的扭曲,基于某種丑陋心態或者目的將其罪惡的魔爪伸向無辜而又無助的廣大農村婦女和兒童。
(四)未成年人犯罪日趨增加
筆者認為,主要由于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風氣等因素對未成年人的消極影響。首先,未成年人由于自身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形成,尚不能完全辨別是非和易受不良誘惑的誘導,并且未成年人情緒不穩定而易沖動,因而很多時候犯罪的發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未成年人一時沖動、做事不計后果造成的。其次,家庭是社會的細胞,父母是子女的首任教師,家庭教育方式的不當是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家庭教育方式的不當不僅表現為溺愛式的家庭教育、暴力式的家庭教育。而且還存在由于父母外出務工而使得未成年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不當或者缺失的家庭教育不利于未成年人正確價值觀的形成,使得未成年人很容易染上惡習,從而走上違法犯罪之路。再次,受教育既是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也是公民的一項基本義務。國家積極推行九年制義務教育,但是部分農村地區仍有部分中小學生在未完成九年義務制教育的情況下中途輟學。再者,學校片面看重升學率,存在重教育輕育人的嚴重偏差,為了追求升學率而將學生、班級、學校片面的以成績的優劣為標準劃分為不同等級,在一定程度上對部分被劃分為等級低學生的心理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6],有的甚至輟學。無論因為何種原因而輟學的未成年人在脫離學校、家庭和社會監管很容易走上犯罪的不歸路。據有關數據表明,輟學回家的未成年人犯占未成年人犯人數總量的61.3%[7]。最后,隨著西方資本主義腐朽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的思潮在社會上傳播開來,以及在社會多元文化的沖擊下的心智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很容易受社會上不良風氣的影響而誤入歧途。
(五)法制宣傳工作力度不夠,大部分農民的法制意識淡薄
鄉鎮黨政領導及村民自治委員會對法制宣傳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加之經費較少進而沒有對農村法制宣傳工作給予足夠重視。農村法制宣傳工作往往流于形式,農村法制宣傳在一定程度上既存在法制宣傳對象針對性的缺失,也存在法制宣傳工作重點內容突出的不足[8],眉毛胡子一把抓,基層領導在農村法制宣傳工作上沒有真正按照“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的要求為人民服務,廣大農民群眾的對法律知識了解甚少。
三、預防和減少農村犯罪的幾點建議
對于預防和減少農村犯罪,很多學者主張在實踐中綜合運用政治經、濟學、教育、社會等手段多管齊下,提出一系列具有建設性的意見,如大力發展農村經濟、規范農村經濟秩序,建立和完善農村保障和救助體系,進一步加強基層組織建設,積極開展致力于提高農民文化素質的培訓等等[9],這些意見無疑對防控農村犯罪具有重要意義。
關于對未成年人犯罪的預防,筆者認為,首先應從家庭、學校、社會三方面對未成年人進行引導、教育,幫助未成年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其一,未成年人的監護人應正確、充分、能動地履行其監護職責,創造民主和諧的家庭環境,保障未成年人受教育權利和對未成年人思想進行正確的引導,并以身作則為未成年人樹立榜樣。其二,學校教育改變以追求升學率為唯一目標的辦學理念,要實現從“應試教育到素質教育”的轉變,加強對學生生活技能的培養和進一步強化德育教育。其三,政府應充分發揮在凈化社會風氣、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為學校和家庭教育創造良好社會環境的作用,指導并協調公安、文化等部門聯合加強對娛樂場所和網絡信息資源的監管,掃除“黃、賭、毒”等不良社會習氣進而為未成年人營造一個良好的娛樂、生活環境[10]。其四,司法機關對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應以“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為原則對未成年人實行感化教育,使其意識到違法犯罪行為的危害性,減小再犯的可能性從而重新步入人生正軌。我們非常欣喜的看到此次新《刑事訴訟法》關于對未成年人酌定不起訴等一系列有利于保護未成年人權益、更好引導未成年人重新融入社會制度的設計,不僅是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體現,同時也是基于未成年人心智尚未成熟、可塑性強的考量。其次,加強法制宣傳,增強未成年人的法制意識。廣大人民群眾法制意識的增強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法制建設的重要基礎,同時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必要前提,懂法、守法、用法、愛法對于未成年人更尤為重要。因此法制宣傳工作的重要性對于與廣大農村群眾的生產生活密切聯系的基層黨政機關更為突出。基層黨政機關及村民自治組織對法制宣傳工作應予以足夠重視并加大宣傳力度,調研未成年人法律服務的具體需求,根據未成年人的文化程度、年齡結構、理解能力等制定法制宣傳工作的具體形式,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并突出法制宣傳的重點,如加強對未成年人關于繼承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義務教育法、刑法、民法等法制宣傳[8]。切實認真貫徹落實法制宣傳工作進而彌補未成年人的法律知識的不足,讓未成年人解如何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的同時也了解犯罪行為所帶來的嚴重后果以及要承擔相應的刑事責任。
參考文獻:
[1] 張學超.河北省農村犯罪調查報告[EB/OL].http://www.doc88.com/p-33679541797.html,2008-10.
[2] 楊雪云.對當前農村犯罪控制的社會學思考[J].公安研究,2005,(7).
[3] 中國“90后”未成年人犯罪數量激增8成犯罪受網絡影響[EB/OL].http://www.law-lib.com/fzdt/newshtml/shjw/20101109092031.htm,2010-11-9.
[4] 邱帥萍.建設新農村背景下農村犯罪問題探究[J].大慶師范學院學報,2011,(1).
[5] 陳鵬忠.農村貧困群體犯罪原因及特征分析——以社會代價論為視角[J].中國農村觀察,2009,(1).
[6] 張桂榮,宋立卿.違法犯罪未成年人矯治制度[M].北京:群眾出版社,2006.
[7] 康麗穎.越軌與失控:中國閑散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基本狀況研究[J].中國教師,2007,(11).
[8] 吳玲.農村法制宣傳教育研究[J].中國司法,2012,(6).
[9] 安徽省法學會刑法學研究會.安徽省農村刑事犯罪問題研究[J].安徽省警官職業學院學報,2007,(6).
[10] 陳王尋.淺議面對中國未成年人犯罪問題的政府作為[J].犯罪研究,2009,(5).[責任編輯高惠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