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書海
摘要:高速鐵路的建設和發展標志著世界鐵路進入到高速發展的新時代。近些年,我國將高速鐵路的建設納入國家的重要戰略部署,初步形成了“四縱四橫”的快速客運網絡。高速鐵路的建設和運營對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在分析高速鐵路優勢及特征的基礎上,主要就高速鐵路對其沿線區域經濟所產生的重要影響進行探討。
關鍵詞:高速鐵路;區域經濟;影響
中圖分類號:F20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32-0043-02
引言
1964年,日本建成世界上第一條高速鐵路,取得了非常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自此,高速鐵路經歷了從無到有、迅速發展的過程,并已成為各個國家解決運輸問題的重要突破點。目前,許多國家都在進行高速鐵路的建設。我國鐵路運輸多年來一直是超負荷、低水平運行,鐵路運輸系統與高速發展的社會經濟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交通運輸成為制約經濟快速發展的瓶頸。為此,我國將高速鐵路的建設和發展納入到國家的重要戰略部署中,現已初步形成“四縱四橫”的快速客運網。高速鐵路的建設對我國的經濟發展尤其是對沿線區域經濟的發展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目前,中國是世界上高速鐵路發展最快、系統技術最全、集成能力最強、運營里程最長、運營速度最高、在建規模最大的國家。本文僅就我國高速鐵路的建設和運營對其沿線區域經濟所產生的重要影響進行探討。
一、高速鐵路的優勢與特征
高速鐵路,簡稱“高鐵”,是一個具有國際性和時代性的概念。各國可根據其自身情況確定本國高速鐵路的概念,而一般認為,高速鐵路是指在既有線路上通過提速改造,使營運速率達到每小時200公里以上,或者專門修建新的“高速新線”,使營運速率達到每小時250公里以上的鐵路系統。高鐵是個龐大而復雜的系統工程,被稱做“大國技術”,是一個集成各項最先進的鐵路技術、先進的運營管理方式的十分復雜的系統工程。嚴格意義上,高速鐵路除了營運要達到一定速度標準外,其車輛、路軌及操作都需要相應地配合和提升。廣義的高速鐵路還包含使用磁懸浮技術的高速軌道運輸系統。
高速鐵路彌補了普通鐵路速度低的不足,與高速公路、航空等運輸方式相比較,它具有一些非常明顯的優勢和特征。
第一,高鐵的運行速度快。高速鐵路是目前陸地上運行速度最高的交通運輸方式。它的時速不僅大大超過了公路交通的速度,就是與客運速度最快的航空運輸相比,其在進出站方便、發車間隔時間短、隨到隨走等方面也顯示出強大的競爭力。
第二,高鐵的運輸能力強。運輸能力強是高速鐵路的主要技術優勢之一。其客運專線年單向輸送能力為5600萬—7000萬人,而航空運輸的單向輸送能力卻只能達到1500萬—1800萬人。高鐵的運輸能力是傳統鐵路、高速公路以及民用航空等交通方式都無法達到的。
第三,高鐵的正點率高。高速鐵路采用自動化裝置,設有先進的控制系統,線路全封閉,全天候行車,受氣候變化等環境影響較小,能夠達到極高的正點率,很少延誤。
第四,高鐵的安全性好。高速鐵路由于是在全封閉環境中自動化運行,有一系列完善的安全保障系統,其安全程度是任何交通工具無法比擬的。高速鐵路運營幾十年來,很少發生事故,其事故率及人員傷亡率遠遠低于其他現代交通運輸方式,被認為是最安全的。
第五,高鐵的舒適度高。高速鐵路技術等級高,列車中工作、生活設施齊全,空間大,運行穩,走行性能好,減震,安靜,和汽車、飛機相比較,長途旅客感覺舒適度較高。
第六,高鐵的環境污染輕。航空、汽車、火車等運輸工具,除了本身的能源和材料消耗外,為環境保護和交通事故所花費的額外的社會運輸成本也相當高。高速鐵路則基本上消除了各種有害氣體所造成的污染,在環境保護方面明顯優于汽車和飛機。
第七,高鐵的能源消耗低。我們以“人·公里”單位能耗進行比較:高速鐵路為1,小轎車為5,大客車為2,飛機為7。高速列車利用電力牽引,不消耗寶貴的石油等液體燃料,可以利用多種形式的能源,符合低碳經濟的發展要求。
第八,高鐵的土地占用少。有些甚至還要占用大量耕地。而高速鐵路的占地面積只為高速公路的1/3左右,而民航由于需要建大型機場,用地會高出鐵路的2-3倍。
最后,高鐵的經濟效益高。高速鐵路自建成運營以來,其經濟效益十分可觀,給各個國家都帶來了高額利潤。高鐵運營還會給沿線省份特別是旅游省份帶來非常可觀的收入,促進沿線地區經濟的發展。
二、高速鐵路對沿線區域經濟的重要影響
高速鐵路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一直是國內外學者關注的熱點,不同研究基于的研究視角和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所不同,而結論均表明高速鐵路的建設和運營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巨大而深遠。高速鐵路工程浩大,總體來說,它對區域經濟的影響作用范圍廣,持續時間長,作用效果越來越大,且難以量化。
1.推動經濟總量持續增長
高速鐵路建成并運營后,沿線城市的GDP指標均不同程度有所增長。以京滬高鐵為例,京滬高速鐵路運營半年后對沿線城市經濟總量的貢獻率達到了3.54%。高速鐵路對區域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充分體現出高速鐵路的投資效果,也是高鐵對區域經濟發展所產生的直接經濟效果,關鍵在于高速鐵路能夠大量節省運輸時間,降低運輸成本,從而加大沿線區域的經濟開發力度,提升沿線城市房地產市場規模,促進土地升值,進一步推動科技進步,整體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高鐵對區域經濟的這種影響隨著時間的推移將更加明顯。
高速鐵路建成后,在沿線形成了大批的中小城市,這將有利于農村的城市化進程,還能帶動沿線區域與外界的物資、人員、技術、商品的流通,改善投資環境,吸引新的資本投入,形成新的經濟發展產業群,并為我國的城鎮化、工業化、信息化建設提供嶄新的發展契機。
2.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
高速鐵路對沿線地區的第二產業產值影響較為顯著,這主要是由于高速鐵路的投資高,對于鋼鐵和建材的需求量極大,從而帶動了沿線地區的工業和建筑業的發展。高速鐵路的建設對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產值增長也有一定的貢獻,但較第二產業少。這主要是由于高速鐵路的建設和運營對沿線地區第三產業的帶動主要是依靠地方政府圍繞高速鐵路的站點建設和規劃新城,來帶動當地的旅游業和服務業的發展。這種效應在近期和遠期有較大的不同。隨著時間的推移,高速鐵路對第三產業的帶動作用將比第二產業還要明顯。
高速鐵路的建設會影響沿線區域產業布局的變化,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再以京滬高鐵為例,在沒有建設高速鐵路的情況下,沿線區域三大產業結構的比例為3.68:44.33:51.89,而2011年京滬高鐵建成后,沿線區域三大產業結構的比例變化為3.63:44.60:50.77,產值已由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向第二產業轉移。
3.促進區域“同城化”發展
高速鐵路拉近了沿線地區之間、城際之間和城鄉之間的距離,實現了區域的“同城化”。經濟合作是當今社會發展的一種勢頭,“同城化”最主要的目標就是加強相鄰城市和區域之間的合作,不同城市間的交流協作更加密切,各城市的優勢得到更好的發揮,,特別是最大限度地減少一些項目的重復建設,較好地實現產業互補。
“同城化”效應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大大減少了兩個城市的生活成本,促進了經濟的更快發展和生活質量的更快提高。
“同城化”還有利于促進各地間信息流、資金流、技術流、人才流的流通,并能帶動周邊地區的發展,從而帶動大批與之相關的產業的發展,如休閑娛樂業,旅游業,金融業等。
4.保障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我國國情的基本特點是人口多、耕地少、資源緊張。目前,資源短缺、生態失衡和環境惡化成為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制約因素。高速鐵路具有占地省,能耗低,污染小,運能大等優勢,還具有全天候、適應性強的技術經濟優勢,與公路、航空運輸比較,是中長距離運輸中最具節約特征的綠色環保型交通運輸方式。高鐵建成后,可以大大保障沿線地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符合可持續發展戰略要求。正是由于高鐵的這些突出優勢才使得它在世界范圍內蓬勃發展。
5.形成走廊經濟帶
高速鐵路能將其沿線區域的大中小城市連接在一起,形成一個交通走廊或整體經濟走廊,這將產生空間范圍和產業結構的大變化。還是以京滬高鐵為例,隨著京滬高速鐵路的開通,將全國政治文化中心和經濟管理中心首都北京所在的京津唐經濟圈,以及全國最繁榮、經濟很發達的城市上海所在的長三角經濟圈與山東半島環渤海經濟圈連接在一起,這三大都市圈連為一體,形成“京滬大都市帶”。環渤海經濟圈向北與京津唐經濟圈的聯系更加密切,向南與長三角經濟圈的聯系亦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大大提高了三個經濟圈之間的聯系,促進各地區間的交流。它們根據各自的資源優勢,優化生產力布局,改善華北區的投資環境,增大對外資的吸引力,增強對東部地區乃至全國的輻射與帶動效應。
6.解決社會就業問題
高速鐵路的修建和運營能夠給沿線地區帶來更多的就業崗位。每1億元鐵路建設的投資就可以解決6499人的就業問題,除去鐵路建筑業的就業人數,還可以為社會解決5349人的就業。京滬鐵路的建設就曾經提供了近60萬個就業崗位。從長遠來看,高鐵的建設還將加速農村剩余勞動力向二、三產業的轉移,對提高地區居民收入,繁榮市場經濟,解決剩余勞動力問題起到了較好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薛戰軍.展望中國高速鐵路發展的戰略意義[J].科技創新導報,2008,(21).
[2] 伍業春.武廣高速鐵路對沿線城市體系發展的影響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2009.
[3] 馮曉芳.中國高速鐵路的發展與展望[J].科技資訊,2009,(1). [責任編輯仲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