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
摘要:黨中央、國務院提出我國要在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要實現這一偉大的戰略目標,必須提高我國的自主創新能力。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和個人要積極營造保護知識產權的文化環境、法律環境、政策環境和制度環境,加大對自主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形成一種創新文化。
關鍵詞:知識產權;自主創新;創新型國家;知識產權制度;創新文化
中圖分類號:F756.6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32-0056-02
進入知識經濟時代,人的智力資源、知識資源取代了土地和其他物質要素的地位,成為經濟發展的第一戰略性要素。做好知識產權的保護工作,增強我國自主創新能力,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一、知識產權是自主創新的基礎
自主創新是相對于技術引進、模仿而言的一種創造活動,是通過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獨特的核心技術以及在此基礎上實現新產品的價值的過程。創新所需的核心技術來源于內部的技術突破,擺脫技術引進、技術模仿、對外部技術的依賴,依靠自身力量,通過獨立的研究開發活動來獲得。其本質就是牢牢把握創新核心環節的主動權,掌握核心技術的所有權。自主創新的成果,體現為新的科學發現以及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產品、品牌等。
知識產權是自主創新的基礎和衡量指標,也是市場競爭的重要手段。胡錦濤總書記曾對知識產權和自主創新的關系作了明確的闡述。他強調,要充分發揮知識產權在增強國家經濟科技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維護國家利益和經濟安全方面的重要作用,為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知識產權也是自主創新的重要目標。通過智力活動取得的創新成果,要取得知識產權,轉化為財富,也是自主創新的目標之一。2006年公布的《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中,知識產權被納入發展目標,其中強調要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知名品牌、國際競爭力較強的優勢企業。
二、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是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迫切需要
從經濟角度來看,一個國家的發展可以有不同的發展途徑。第一類是資源依賴型國家;第二類是基礎技術依賴型國家;第三類是創新型國家。資源依賴型的發展道路,我們走不通,因為我們的資源并不很豐富;技術依賴型的發展道路我們也走不通,因為西方發達國家不可能把最先進的技術輸出給我們。所以,我們只有走創新型發展道路。《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明確提出,要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科學技術發展的戰略基點和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一個中心環節。2006年,黨中央、國務院在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提出我國要在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會議提出了我國新時期科技工作的方針,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著力自主創新。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指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貫徹到現代化建設的各個方面。《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再次明確提出,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完善知識產權法律制度,加強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
三、積極培育自主創新文化
2006年1月,胡錦濤總書記在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就如何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談了五個方面的內容,其中一個重點就是關于創新文化建設。培育創新文化主要是從社會規范和思想觀念層面形成一種有利于創新的社會氛圍。
(一)增強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營造自主創新文化環境
中國人過去沒有把知識產權當成財產來看。近幾十年來,在中國建立了知識產權制度后,才開始逐漸有了知識產權意識。特別是加入世貿組織后,中國企業遇到越來越多的知識產權問題,才引起我們的重視。對知識產權究竟要如何認識,要形成什么樣的文化?對此《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指出:“要加強知識產權宣傳,提高全社會知識產權意識。廣泛開展知識產權普及型教育。在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和國家普法教育中增加有關知識產權的內容。在全社會弘揚以創新為榮、剽竊為恥,以誠實守信為榮、假冒欺騙為恥的道德觀念,形成尊重知識、崇尚創新、誠信守法的知識產權文化。”無論國家還是企業,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一要依靠良好的社會氛圍,二要依靠科研骨干的刻苦攻關,將“大眾意識”和“精英意識”有機結合起來。因此,當前我們要努力構建創新文化,利用報刊、電視、廣播、互聯網等各種媒體,通過舉辦研討會、知識競賽以及制作公益廣告等多種形式,在全社會開展知識產權保護宣傳教育活動,引導、弘揚尊重創造、尊重人才、寬容失敗、保護權益的價值觀和思想文化;也要從教育培養、競爭擇業、評價使用、報酬待遇、社會地位等各個方面,給創新人才以肯定、尊重和激勵。
(二)依法保護知識產權,營造自主創新的法律環境
當前,我國社會公眾特別是企事業單位領導的知識產權法律意識仍然相當薄弱,政府的普法工作任重道遠。各級知識產權管理、執法部門應大力開展知識產權法律常識的宣傳、教育,努力提高全社會特別是企事業單位的知識產權法律意識。不僅要通過各種會議強調掌握知識產權法律知識的重要性,而且要根據行業特點,針對不同的對象,開展形式多樣的知識產權法律知識的宣傳和培訓,尤其要充分發揮專業媒體的作用,使知識產權法的宣傳和普及工作更加廣泛和深入。通過宣傳貫徹知識產權相關法律法規,形成尊重他人知識產權,保護自己知識產權的社會氛圍。
知識產權保護工作涉及多個行政部門和司法機關,要繼續推行行政和司法“兩條途徑、并行運作”的知識產權保護模式。在整頓和規范市場秩序,堅決打擊制假售假、商業欺詐、盜版和假冒專利等知識產權侵權的違法行為時,要嚴格執法,依法公正、高效地調處知識產權糾紛。強化知識產權司法保護,依法追究侵犯知識產權犯罪行為的法律責任。提高知識產權執法隊伍素質,合理配置執法資源,提高執法效率,進一步完善知識產權執法體系。
(三)制定鼓勵創造和運用知識產權的政策,營造自主創新的政策環境
科技投入是科技進步的必要條件和基本保證,增加科技投入是提高科技創新能力、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提升綜合國力的重要手段。在落實國家知識產權財稅優惠政策和金融政策方面,要加大財政科技投入力度,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并且要充分引導全社會的研發投入。要以稅收政策作為杠桿,激勵企業增加研發投入開發自主品牌的產品。對國家重大科技產業化項目要給予優惠貸款支持,鼓勵銀行制定扶持企業自主創新的金融政策。此外,政府要引導和激勵社會資金建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建立擔保機構的資本金補充和多層次風險分擔機制。實施有利于企業自主創新的政府采購政策。借鑒發達國家高價購進低價銷出的政策,加快用高科技產品取代傳統產品,縮短高科技產品進入市場的周期。打破市場自然競爭的周期和規律,用經濟手段對落后技術、落后產品、落后企業進行強制性和快速淘汰,讓高科技產品在最短的時間里提高市場占有率,從根本上建立起創新帶動型發展模式。
(四)完善企事業單位知識產權管理制度,營造自主創新的制度環境
制度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辦事規程或行為準則,是在特定的社會活動領域中比較穩定和正式的社會規范體系。建立和完善企事業單位內部知識產權管理機構和有關制度,是加強知識產權工作的重要保證。在貫徹落實《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的過程中,企事業單位要形成所有成員共同遵守的規章制度。實行專利工作專門管理制度,使專利的規劃、申報、檢查考核、檔案、培訓、獎懲、專項資金等等,嚴格按照制度實行管理,使國家政策制度化,從而保證完成《綱要》提出的戰略任務和目標。
參考文獻:
[1] 李順德.知識產權公共教程[M].北京:中國人事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李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