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麗霞
摘要:第二語言教學法是一門研究教授和學習第二語言規律的科學,在外語教學史上第二語言教學法也通常被稱為“外語教學法”。文章擬通過評介語法翻譯法、直接法、聽說法和功能法幾個第二語言教學法流派,分析其對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法的影響,以探索漢語綜合教學法的演進歷程和發展方向。
關鍵詞:第二語言教學法;對外漢語教學;漢語綜合教學法
第二語言教學法是一門研究教授和學習第二語言規律的科學,在外語教學史上第二語言教學法也通常被稱為“外語教學法”。在進行第二語言教學實踐的過程中,人們不斷地對第二語言教學理論進行研究和探索,致力于尋求有效的第二語言教學方法,為此先后產生了數十種各具特色的教學法流派。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在其發展過程中,不同程度的受到這些教學法流派的影響,經過不斷地揚棄和創新,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教學法——漢語綜合教學法。
本文擬通過評介語法翻譯法、直接法、聽說法和功能法幾個第二語言教學法流派,分析其對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法的影響,以探索漢語綜合教學法的演進歷程和發展方向。
一、語法翻譯法
(一)語法翻譯法的評介
語法翻譯法起源于中世紀歐洲人教授希臘文和拉丁文的方法,它以系統的語法知識教學為綱,依靠母語,通過翻譯手段,重在培養外語讀寫能力的教學法。語法翻譯法的主要特征有:
1.以培養讀寫書面語能力和發展智力為主要目標,重視閱讀能力和翻譯能力的培養,且強調學習規范的書面語。
2.以系統的語法知識為教學的主要內容,對語法規則進行詳細的分析,要求學生熟記并通過翻譯練習加以鞏固。
3.用母語進行教學,母語與外語互譯是主要教學手段。
無可否認,語法翻譯法能幫助學生牢固的掌握系統的語法知識,提高閱讀和翻譯水平。由于采用母語教學,教師的壓力也相對較低。但翻譯法只強調語法規則的教學,而忽視口語和語音教學,學生的語言實際運用能力較差。對翻譯地過分強調,也使得學生難以養成用目的語進行思維的習慣。并且,死摳語法的教學過程過于枯燥,難以引起學生的興趣。
(二)語法翻譯法對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影響——漢語綜合教學法初顯雛形
語法翻譯法作為第二語言教學法史上第一個完整的教學法體系,很早就被介紹到我國,并對我國的外語教學和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產生很大影響。二十世紀50年代,對外漢語教學尚處于起步階段,主要采用的是一種以傳授語言知識為主的教學法,教學內容以詞匯和語法為中心,通過翻譯來講解語言知識。這種教學法明星受到“語法翻譯法”的影響,但在此基礎上又有了一定的改進: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也重視培養學生應用漢語的能力;語言技能訓練也是聽、說、讀、寫、譯兼顧的綜合訓練。這說明當時的教學法,已經有了語言綜合教學的直覺,意識到口語訓練和聽說讀寫綜合訓練的重要性,漢語綜合教學法已初見雛形。
二、直接法
(一)直接法的評介
直接法是十九世紀下半葉作為語法翻譯法的對立物出現于西歐的。在外語教學的過程中,直接法是不用母語、不用翻譯而直接通過目的語本身進行會話、交談、閱讀來教授外語的一種教學法。直接法的主要特征有:
1.直接用外語講練外語,在教學中盡量不用母語,不用翻譯,以培養學生直接運用外語思維的能力。
2.主張以口語為基礎,以模仿多練為主。
3.以句子為教學的基本單位,且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直觀教具,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4.反對語法翻譯法以古典文學作品為基本教材,而主張以當代通用語言為教學內容。
直接法的優點顯而易見:重視口語和語音教學,從一開始就讓學生開口說外語,學以致用,鍛煉學生用目的語思維的能力;直觀教具的充分利用,加深了學生的感知印象。
(二)直接法對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影響——漢語綜合法的發展
直接法打破了語法翻譯法一統天下的局面,掀起了外語教學史上的一場改革運動。章兼中(1983)提到:“如果說,古典語法翻譯法是一種傳統法,是以后的自覺對比法、認知法等流派的本源的話,那么,直接法作為改革法,則開以后的聽說法、視聽法、功能法、自覺實踐法等新改革法流派的先河。”直接法出現以后,被很多國家采用,對中國的對外漢語教學界也產生了很大影響,當時我國的對外漢語教學法也曾被稱為“相對直接法”
二十世紀60年代,受直接法的影響,對外漢語教學界對原有的教學法進行了改進,將直接法與我國的語法翻譯法結合起來,形成重注實踐性教學的原則。1965 年, 鐘梫在十五年教學總結中,將我們的教學法概括為“相對直接法”,即在吸收直接法的同時,不排除翻譯法的某些環節,如生詞翻譯,適當地用外語指點一下語法。課程設計為,基礎階段只開一門融語音、語法、詞匯為一體的綜合課,使用一部教材;聽說讀寫綜合訓練,不分技能訓練。用李培元(1988)的話概況就是:“以綜合法為基礎,以實踐性原則為中心。”“簡單地說,是兩個綜合, 綜合運用各派教學法,綜合訓練語言技能。” “相對直接法”亦可視為漢語綜合教學法的發展。
三、聽說法
(一)聽說法的評介
聽說法產生于二十世紀40年代,是一種強調通過反復句型結構操練培養口語聽說能力的教學法。聽說法強調第二語言教學要從口語開始,從說話開始,通過掌握語言結構學會目的語。它的主要特征有:
1.注重口語,聽說領先;反復操練,用模仿、重復、記憶的方法去反復實踐,形成自動化的習慣。
2.以句型為中心,排斥或限制使用母語和翻譯,盡量用直觀手段或借助情景、語境,直接用目的語理解和表達。
3.對比語言結構,確定教學難點,把外語教學的主要力量放在攻克難點上。
4.廣泛采用現代化教學技術手段,通過多種途徑進行強化刺激。
聽說法的優點主要表現在:以口語為中心,重視聽說能力的培養;句型教學,創造了一套通過句型操練進行聽說讀寫訓練的方法;不排斥母語,將母語與外語對比來確立教學重點和難點;現代化的視聽手段,能加深學生的印象。
(二)聽說法對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影響
聽說法將結構主義理論和行為主義理論應用到外語教學中,使外語教學建立在當代科學研究成果的基礎之上,在第二語言教學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聽說法作用于對外漢語教學,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句型教學”方法的引入。二十世紀70到80年代,是我國對外漢語教學法的探索階段。“文化大革命”之前,國內對“聽說法”已經略有耳聞,但在對外漢語學界并未產生影響。文革期間,《英語900句》等體現句型教學特點的教材在國內廣為流行,才引起了對外漢語學界的興趣。我們所使用的句型教學方法,并不是單純的句型教學,而是把句型、課文和語法結合起來的教學方法。結合句型教學,使得原有的聽說訓練得以改進,從而提高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四、功能法
(一)功能法的評介
功能法產生于二十世紀70年代初期歐洲經濟共同體國家。功能法以語言功能項目為綱,培養在特定的社會語境中運用語言進行交際能力,實行交際化教學過程的一種教學法。功能法認為語言的社會交際功能是語言最本質的功能,二語教學不僅要讓學習者掌握語言規律、正確使用語言,更是要能夠得體地運用語言。功能法的主要特征有:
1.以培養交際功能為宗旨,明確提出第二語言教學的目標是培養創造性地運用語言的交際能力,要求正確、得體的運用語言。
2.以功能意念為綱,根據學習者的實際需求選取真實自然的語言材料,并以話語為教學的基本單位。
3.教學過程交際化,在教學中盡量多的模擬真實交際情境,采取小組活動的形式,通過大量的言語交際活動來培養語言交際能力;教學手段多樣。
4.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服務于學生的交際需要;對于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語言錯誤有一定的容忍度,在不影響交際的前提下,盡量鼓勵學習者發揮言語交際活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5.單項技能訓練與綜合技能訓練相結合,以綜合性訓練為主。功能法變以往重語言形式的教學法,為重言語交際的教學法, 并以得體交際為最終目的。它還以學生為中心,打破了以往教學法以教師為中心的模式, 學生學的是實用的活語言,積極性大大提高,交際能力提升很快。但功能法也不是完美無缺的,功能項目問題就是面臨的首個難題:功能項目如何確定,確定標準是什么,如何科學地安排功能項目的教學順序等,都未得到很好的解決。此外,意念功能范疇到底不能完全取代傳統的語法知識,語法知識的教學問題有待研究解決。
(二)功能法對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影響
功能法的許多觀點都是先進的,它也是迄今為止影響最大、最富有生命力的外語教學法流派,對我國外語教學和對外漢語教學所產生的影響,也不可小覷。二十世紀70年代,對外漢語教學界在探索中所得到,對交際觀念和交際性原則的新的認識,實際就跟功能法的某些教學原則不謀而合。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國就有一批零起點的教材編排了功能項目,增加了語用教學的內容和交際性練習項目。二十世紀80年代以后,對外漢語教學界開始引進功能意念概念和交際概念,尋求結構與功能的有機結合。“結構與功能相結合的教學法”始終貫徹交際性原則,教學實踐和教材編寫,也或以結構為主兼顧功能,或以功能為主兼顧結構,或以交際情景為主暗含功能,無論形式如何變化,功能項目都必不可少。80年代以后,結構與功能相結合的教學法一直是對外漢語教學法的主流。
(三)漢語綜合教學法一路前行
有了聽說法和功能法的滲透,漢語綜合教學法也得到不斷發展。在由跨校組成的教材研究小組關于漢語教學法的報告中指出:“集傳統法、聽說法、句型法、直接法、功能法等理論與實踐于一身的、互為補充的、以結構和功能相結合為主的方法,對于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來說,從理論到實踐,看來是可行的。”一路走來,漢語綜合教學法不斷博采眾長,這條路越走越闊,肯定的呼聲更是不斷。“這是符合語言教學法發展潮流的,同時在教學實踐中葉證明這樣做事符合對外漢語教學實際的。”
對外漢語教學法依舊處于不斷的發展變化中,批判性的繼承是我們對待國外眾多外語教學法的一貫傳統。我們既不妄自菲薄,也不盲目地照搬照抄,而是立足于漢語和漢語教學的自身特點,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選擇性地吸收對自己切實有用的東西。呂叔湘(1983)指出:“重要的是學習西方學者研究語言的方法,而不是套用他們的研究成果。”數十年來,漢語綜合教學法能始終延續,且長盛不衰,其中必有它的價值所在。當務之急,我們應該守住已有的成果,在理論上和實踐上不斷的發展創新,讓漢語綜合教學法真正獨立于世界第二語言教學法之林。
參考文獻:
[1]陳昌來.對外漢語教學概論[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2]趙金銘.對外漢語教學法回視與再認識[J].世界漢語教學,2010(2).
[3]呂必松.中國對外漢語教學法的發展[J].世界漢語教學,1989(4).
[4]劉珣.關于對外漢語教學法的進一步探索[J].世界漢語教學,1989(3).
(作者單位:武漢大學文學院漢語國際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