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比芬 張國坤
[摘要] 目的 探討肝功能異常者肝炎病毒標志物的檢查結果。 方法 選取肝功能異常患者542例檢測肝炎病毒標志物,主要包括抗-HEV-IgM、乙型肝炎病毒抗體、丙型肝炎病毒抗體、抗HAV-IgM以及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統計檢出率。 結果 542例肝功能異常患者檢測肝炎病毒標志物402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的陽性率最高。30~50歲年齡段患者檢出率最高。 結論 肝炎病毒主要以乙型以及甲型病毒的檢出率最高,因此需要對患者進行甲型肝炎和乙型肝炎疫苗接種的宣傳,提高個人的衛生習慣,降低肝炎病毒的傳播幾率。
[關鍵詞] 肝功能異常;肝炎病毒標志物;結果分析;病毒性肝炎
[中圖分類號] R446.6[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673-9701(2012)32-0079-02
病毒性肝炎主要以肝臟病變為主,由肝炎病毒引起的具有可傳染性的全身性疾病,病毒性肝炎嚴重威脅人體健康。其中肝炎病毒主要包括甲型、丙型、丁型、乙型和戊型5種病毒。其中以乙型肝炎的發病率最高,危害最大。特別我國屬于乙型肝炎的高發地區,有統計乙型肝炎病毒攜帶者占全國人口的8%~20%[1]。由于引起病毒性肝炎的病毒類型不盡相同,雖然患者表現各種臨床癥狀以及各種病毒對于患者肝臟組織的病理組織學改變以及血液中生化結果改變的情況相似,但由于各個病毒的發病機制、傳播感染途徑及其病原學性質等有一定的差異性,因此,相關的防御措施和治療方案均有所不同[2]。本文主要探討肝功能異常者的肝炎病毒標志物的檢查結果,并對其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1年3月~2012年3月間在門診及住院檢查的肝功能異常患者共542例。年齡1~79歲,其中男231例,女311例。
1.2 方法
采集患者血液樣本。患者空腹抽取靜脈血,采用非抗凝管收集離心,分離血清待測。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血清中的肝炎病毒標志物,其中包括5種類型的肝炎病毒標志物:抗-HEV-IgM、乙型肝炎病毒抗體、丙型肝炎病毒抗體、抗HAV-IgM以及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五種肝炎病毒標志物。所有試劑均由上海榮盛生物有限公司生產。在檢測過程中嚴格按照說明書進行操作,并對結果進行判斷。所有生物試劑均在其有效期內使用。
1.3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 16.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分析。采用卡方檢驗對組間的結果進行比較分析。置信水平α為0.05,P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肝炎病毒陽性檢測率
在542例肝功能異常患者的血清樣本中,檢測到肝炎病毒標志物的樣本共402例,陽性率為74.2%。以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的陽性率最高(217例),其次是抗HAV-IgM甲型肝炎病毒抗原(102例)、抗-HEV-IgM(44例)和抗HCV-IgM(21例),最低是抗HDV-IgM(18例)。
2.2 不同性別5型肝炎病毒陽性率分析
對比402例肝炎病毒陽性樣本的男女比例分析,其中男198例,占49.3%;女204例,占50.7%。兩者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5種肝炎病毒中,以抗-HAV-IgM、HBsAg和抗HEV-IgM有性別差異(P < 0.05);抗HCV和抗HDV則無限制性性別差異(P > 0.05)。見表1。
2.3 不同年齡段的肝炎病毒陽性率分析
對比三個年齡段患者,分別是30歲以下、30~50歲以及50歲以上患者的肝炎病毒標志物檢出率。見表2。30~50歲年齡段的肝炎病毒標志物檢出率最高,其次是30歲以下,最低是50歲以上。抗-HAV-IgM在30歲以下較為常見;HBsAg則以30~50歲為多發人群;抗HCV和抗HEV-IgM在30~50歲年齡段中較多被檢出;抗HDV在三個年齡段的檢出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
3 討論
病毒性肝炎嚴重威脅人類的身體健康,當肝炎進展為中、重型肝炎時,其病情發展兇險,并發多類疾病,患者死亡率較高[3]。因此對病毒性肝炎需要做好預防措施。了解各類不同病毒性肝炎的易感人群、肝炎病毒的發病人群、性別和年齡段,有助于病毒性肝炎的預防,降低病毒性肝炎的傳播率及感染率,總體提高地區居民的健康水平[4]。根據本研究結果顯示,5種病毒性肝炎中,以乙型肝炎和甲型肝炎的陽性率最高。而病毒性肝炎感染沒有性別差異,但不同年齡段的發病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根據本文的統計數據可知,病毒性肝炎以30~50歲人群的發病率較高,其次是30歲以下,最低是50歲以上。其中甲型肝炎在30歲以下陽性率最高。主要原因可能與其傳播途徑有關。由于甲型肝炎主要是通過糞便-手口途徑進行傳播,嬰幼兒和兒童由于自主性低,而且沒有良好衛生習慣和意識,容易感染甲型肝炎病毒[5]。因此預防甲型肝炎病毒主要針對該年齡段患者進行個人衛生知識教育。教育幼兒需要注意個人的衛生習慣,同時勸解家長為嬰幼兒、兒童等接種疫苗。肝炎病毒疫苗的接種是預防出現肝炎病毒感染最為有效的預防措施[6]。
根據本文的研究數據,乙肝病毒以30~50歲年齡段感染較多。乙肝病毒主要是通過血液、注射器、唾液、性接觸或母嬰垂直傳播等主要途徑進行傳播。由于30~50歲患者活動范圍較大,其接觸感染源的幾率相對其他兩個年齡段較高,因此感染乙肝病毒的患者主要在30~50歲。因此需針對以上情況開展有效的預防措施,加強對易感人群進行健康教育。提高人們對于乙肝傳播途徑的了解、提高自我保護意識、改善不良的性行為等均是有效控制乙肝傳播的重要手段[7,8]。
綜上,為了降低肝炎病毒的傳播和發病率,鼓勵患者進行疫苗的接種,注重個人的衛生習慣是有效降低肝炎病毒傳播和發病的預防措施。
[參考文獻]
[1]侯明奎,趙霞,孔令忠. 戊型肝炎與乙型肝炎重疊感染臨床分析[J]. 濟寧醫學院學報,1999,22(2):69.
[2]林文棠,朱平. 實用臨床免疫學[M]. 西安:第四軍醫大學出版社,2003:337.
[3]馮志偉,李佳,張志濤. 某院1001例外科住院患者乙型肝炎病毒5項檢測結果分析[J]. 檢驗醫學與臨床,2012,9(12):1471-1473.
[4]郝建華,張然蓉,張健華,等.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大蛋白檢測的臨床價值探討[J]. 實用醫學雜志,2010,26(3):480-482.
[5]張紅梅,魯素芹. 拉米夫丁治療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陰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臨床研究[J]. 中國醫藥指南,2012,10(3):150-152.
[6]何文革,孫永濤,王九平,等. 中國西部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自身抗體的分布特征[J]. 細胞與分子免疫學雜志,2009,25(6):543-544,546.
[7]施伎蟬,蔣賢高. 化學治療致HBsAg陰性、抗-HBc陽性者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一例報告[J]. 新醫學,2012,43(2):121-122.
[8]朱明芬,湯正好,余永勝,等. 肝炎病毒標志物陰性老年肝功能異常病因及臨床特點[J]. 臨床肝膽病雜志,2009,25(4):261-263.
(收稿日期:2012-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