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玲霞
[摘要] 目的 探討尿液中紅細胞不同檢測方法的對比分析。 方法 采用UF-1000i全自動尿沉渣分析儀和顯微鏡鏡檢對我院門診及住院患者的清晨尿液586例進行紅細胞檢測。 結果 UF-1000i尿沉渣分析儀檢測尿液的紅細胞陽性率33.8%,高于顯微鏡檢測的紅細胞陽性率27.3%。假陽性率為10.3%,假陰性率為3.8%。兩種檢測方法的符合率為91.5%。 結論 由于干擾UF-1000i檢測尿RBC的因素較多,會出現一定假陽性、假陰性,所以UF-1000i不能完全替代人工鏡檢, 陽性標本有必要進行顯微鏡復檢,從而提高尿液分析檢驗質量。
[關鍵詞] 紅細胞;UF-1000i尿沉渣分析儀;顯微鏡鏡檢
[中圖分類號] R446.12[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673-9701(2012)32-0091-02
尿液紅細胞(RBC)分析是臨床實驗室中常用的分析指標,新鮮尿液的紅細胞形態與泌尿系統的疾病有關,對鑒別腎小球性與非腎小球性血尿有重要的價值[1]。日本Sysmex公司生產的UF-1000i全自動尿沉渣分析儀在我院廣泛應用,已成為門診和住院患者尿液常規檢測手段,其采用紅色半導體激光流式細胞技術、全新特異性DNA/RNA細胞熒光染色技術,同時采用雙通道(沉渣通道、細菌通道)分別對尿中各有形成份進行特異性的DNA/RNA染色,并通過多角度散色光、多級別熒光強度、新參數、更多信息三維立體地準確定位尿中各有形成份,從而獲得尿中各有形成份高精度和高可信度的定量數據,解決了以往尿沉渣分析手工分片的繁瑣和人為誤差及不能標準化的問題,但是會受尿中某些成分的影響,出現假陽性、假陰性。本文通過UF-1000i與顯微鏡檢查對比分析以及對干擾UF-1000i檢測尿RBC因素的探討,建議在日常工作中對UF-1000i檢測以后陽性標本再鏡檢,不僅使結果的準確度得到了提高,而且臨床實用價值很高。
1 資料與方法
1.1 標本來源
隨機抽取我院門診及住院患者的清晨中段尿液586例,患者年齡18~65歲,男性標本263例,女性標本323例。
1.2 儀器和試劑
日本Sysmex公司生產的UF-1000i全自動尿沉渣分析儀;日本Olympus光學顯微鏡;低速離心機。高、低兩種質控品和試劑均為希森美康醫用電子有限公司生產。
1.3 方法
用潔凈一次性尿杯收集清晨中段尿液,每份尿液標本充分混勻后分為2管,每管1 mL,第一管用作UF-1000i檢測,高、低兩種質控液檢測在控后檢測受檢標本,嚴格按照UF-1000i操作說明書標準操作;另一管用作顯微鏡檢測,按《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2]規定方法,用離心機以1 500 r/min離心5 min,去掉上清液,留取0.2 mL沉渣,輕輕搖勻涂于載玻片,用蓋玻片覆蓋后鏡檢,在高倍鏡下連續計數至少10個視野中紅細胞,分別取其平均值,以上操作必須在收到標本后2 h內完成。
1.4 統計學處理
所得的數據均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行χ2檢驗。
2 結果
2.1 結果判斷標準
UF-1000i RBC參考值為:男:(0~10)/μL、女:(0~20)/μL;人工鏡檢RBC參考值為:(0~3)/HP。檢測結果大于參考值上限時判為陽性。
2.2 方法學比較
586例受檢標本中,顯微鏡檢測的紅細胞陽性160例,陽性率27.3%;UF-1000i檢測紅細胞陽性198例,陽性率33.8%,真陽性率為96.3%,假陽性率為10.3%,真陰性率為89.7%,假陰性率為3.8%;兩種檢測方法的符合率為91.5%。用配對資料χ2檢驗,對尿RBC的檢測兩種方法有統計學意義差異(P < 0.05),見表1。兩種方法檢測尿中紅細胞陽性率UF-1000 i高于顯微鏡鏡檢,且干擾UF-1000i檢測紅細胞因素多,導致尿中紅細胞的假陽性率偏高,影響臨床診治。
3 討論
紅細胞的檢查是評定患者腎炎、腎結石等疾病的關鍵措施,可為疾病的活動性、嚴重性提供線索,為診斷及鑒別診斷腎臟疾病提供重要的實驗指標。尿沉渣顯微鏡鏡檢一直以來是最重要的參考方法,尿液成分和性質的確認顯微鏡檢查一直是個金標準。但是顯微鏡檢測紅細胞也有很多缺點,如離心過程使細胞丟失、破壞、變形,還有工作者的操作誤差,鏡檢不出已溶解破壞的紅細胞,可能造成診斷的假陰性[3],很難使檢測結果達到標準化。
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尿液沉渣檢測由一直依賴于顯微鏡鏡檢到自動化儀器的飛躍,使操作簡單化、測試速度加快、檢測流程標準化,并且攜帶污染率降低。但是受尿中某些成分影響,UF-1000i檢測尿中RBC假陽性率偏高[7]。本組資料顯示RBC假陽性44例,假陽性率為10.3%。其影響因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由于草酸鈣等結晶、非晶形鹽類與RBC的形態大小、染色性非常相似,在散點圖上存在交叉分布,因此對RBC計數結果影響較大[4-5]。類酵母菌可能是由于其在散點圖上分布介于RBC和WBC之間,有和RBC發生重疊的情況,導致儀器分析信息錯誤[5]。細菌雖然有核,但由于染料對細菌的膜滲透性低,染色后熒光強度和前向散射光強度也較低,當尿中細菌濃度超過一定量而相互聚集成細菌團,其大小與RBC相近,導致儀器有可能將其誤認為RBC[6]。脂肪滴、卵磷脂小體以及大量存在的WBC可能在形態、大小、性質方面與RBC接近,導致儀器無法區分,造成RBC假性增高,說明尿中很多有形成分如較多的結晶、類酵母菌、細菌或脂肪滴、卵磷脂小體等存在時影響UF-1000i檢測RBC,它們陽性時,需要將樣本離心進行人工鏡檢,以排除其對檢測RBC的影響,保證尿RBC檢測結果的準確性。本組資料中UF-1000i檢測尿中RBC假陰性6例,主要是小紅細胞和影細胞的干擾,一些藥物有時也會使RBC不易被染液著色[8-9]。我院對于臨床醫生要求鏡檢的標本,如腎病內科的尿標本,不論儀器檢測陽性與否,一律要求工作人員顯微鏡復檢,以便識別紅細胞形態,與臨床結合作出合理判斷。在臨床實驗室工作中,顯微鏡檢測仍然是一種簡便、經濟、結果可靠的檢測方法。
在實際日常工作中,UF-1000i更適用于大批量尿液有形成分篩選,而UF-1000i檢測尿中紅細胞陽性標本有必要進行顯微鏡復檢,這樣更能綜合分析結果,減少假陽性、假陰性率的發生,更好地為臨床提供可靠、準確的分析數據。
[參考文獻]
[1]熊立凡. 臨床檢驗基礎[M]. 第3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162-163.
[2]葉應嫵,王毓三,申子瑜. 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M]. 第3版. 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6:297.
[3]叢玉隆,馬駿龍,鄧新立. 尿液常規分析質量控制及臨床應用研究體會[J]. 臨床檢驗雜志,2001,19(4):241-243.
[4]張倩春,李亞鵬. UF-1000i尿沉渣分析儀檢測尿中紅細胞形態的臨床意義[J]. 臨床醫學,2009,29(7):75-77.
[5]李一龍. UF-1000i尿沉渣儀紅細胞測定質量探討及對策[J]. 檢驗與臨床,2009,47(31):89-90.
[6]舒曠怡,朱蓉,陳小劍,等. 菌尿對尿液分析儀紅細胞測定的影響[J].浙江中西醫結合雜志,2009,19(10):606-608.
[7]劉然,劉佃香,等. UF-1000i尿沉渣分析儀紅細胞測定與顯微鏡檢查結果的對比分析[J]. 中國醫藥導報,2011,8(11):166-167.
[8]劉先華. 全自動尿沉渣分析儀和顯微鏡檢查對比分析[J]. 亞太傳統醫藥,2011,7(11):162-163.
[9]黃寶山. 多種方法聯合檢查對尿液紅、白細胞分析的重要性[J]. 中外醫學研究, 2012,10(4):49-50.
(收稿日期:2012-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