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興強 王樊
[摘要]民營經濟是武漢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 本文就武漢民營經濟發展現狀、制約因素等進行了戰略思考, 并提出了對武漢民營經濟末來發展的基本途徑和對策。
[關鍵詞]民營經濟 制約因素 戰略思考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年來,武漢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民營經濟發展,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民營經濟呈現出區域特色鮮明,板塊效應突出,內部結構調整加快等良性發展特點,為武漢市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由于歷史原因和區域經濟落差,武漢民營經濟的差距還是相當明顯的。這主要表現在:一是民營經濟的總量偏少、比重偏低。武漢市民營企業戶數只有廣州的52%,杭州的91%,成都的81%;GDP占比只有41.1%,均低于廣州、杭州、成都。二是民營經濟的規模偏小、發展偏緩。武漢市民營規模以上企業只有廣州的42%,杭州的84%,成都的68%。近年來,在民營經濟占GDP比重方面,廣州增加20.6個百分點,杭州增加26.4個百分點,成都增加7.4個百分點,而武漢市僅增加了2.5個百分點。三是企業家資源、管理人才稀缺,缺少領軍人物和高素質的管理人才和創業團隊。四是民營經濟的技術創新力度不強,市場競爭能力偏低。武漢作為全國第三個科教基地,但是其科技轉化率,只有39%,之所以如此,就因為缺少民營企業積極參與。五是中小民營企業融資難“瓶頸”依然突出,市場資源配置能力不強。六是雖然政策出臺不少,但落實不到位、辦事難問題依然突出。針對上述武漢市民營經濟發展的問題,筆者認為;武漢市民營經濟發展應采取如下戰略思考與對策。
一、制定新時期民營經濟發展戰略
實現民營經濟突破性發展,首要問題就是解放思想,更新觀念,進一步提高對發展民營經濟重要性的認識,形成從社會輿論到政府行為,從體制機制到政策支撐的合力。從溫州、蘇州、杭州、廣州、深圳等民營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來看,正是因為在改革開放初期就大膽解放思想、放手發展個體私營經濟,才有了民營經濟輝煌發展的今天。因此,統一思想、更新觀念,徹底打破阻礙民營經濟發展的思想障礙,至關重要。改變把民營經濟視為一般經濟增長點或僅滿足就業需要的片面看法 ,進一 步啟動民間投資 ,大力發展民營經濟 ,重塑武漢經濟發展的基礎支撐。要使武漢市民營經濟更加充滿生機和活力 ,武漢市委、市政府應進一步加強民營經濟研究力度,制定新時期武漢市民營經濟發展戰略。
二、推進民營經濟發展必須突出壯大總量、提升質量
推進民營經濟發展必須突出壯大總量、提升質量兩大重點,進一步提高民營經濟的比重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要繼續把擴大民營經濟總規模放在重要位置,推動民營經濟總量規模實現新突破;一是要更加注重民營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通過優化民營經濟結構、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打造特色產業集群和特色產業鏈條,推動民營經濟轉型升級實現新突破;二是要大力推進民營企業管理創新、營銷創新和文化創新,引導民營龍頭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推動民營經濟體制機制創新實現新突破。另一方面,要大力培育領軍型民營企業家和專業技術人才,打造職業經理人隊伍,推動民營企業人才隊伍建設實現新突破。加速民營企業技術、 人才、資金的合理集聚 , 提升民營企業發展質量, 保證民營企業持續協調發展。
三、加大技術創新力度, 增強市場競爭能力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條件下激烈的競爭環境中, 民營企業必須進行不斷技術創新 , 否則就有被淘汰的危險。 有關資料表明, 在法國 60%的技術產品創新由民營企業貢獻 ,德國的科研成果中有 70%的發明創造和最高工藝來自民營企業 ,意味著創新選擇是民營企業發展國際趨勢和長遠選擇。因此,必須加大民營企業技術改造力度, 促進民營企業技術進步。要通過加大技改的投入實現對傳統技術 、 傳統工藝的改造與提高,增強市場競爭能力 ,重振大武漢制造業的雄風。
四、加快投融資體制改革, 提高市場配置資源的能力
武漢有金融機構31個。外資銀行4個,16個全國性銀行,全國密度第5,可是,在武漢,金融資源大都向國有或外資企業傾斜,民營企業生存艱難。在浙江,出現了一家泰隆商業銀行,這家銀行專門為中小企業貸款,被稱為“中國的尤努斯”,而在武漢,漢口銀行能否保持高速發展,則是一個未知數。武漢“新56條”出臺后,各級各部門要針對文件中提出的各項政策,明確責任主體,細化工作目標,制定實施細則。要加大檢查考核力度,按照“治庸問責”的要求,層層抓落實,逐條逐項落實到位,并積極發展適應民營企業需要的金融機構 、 資本市場 、 信貸擔保體系和投資服務機構。讓民營企業真正感受到黨委、政府在真心實意地支持民營經濟的發展,充分調動武漢民營企業的創新創業積極性。
五、 建立健全民營企業服務體系
各級政府要將建立、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作為向民營企業提供幫助的最佳切入點, 建立向全社會開放的包括政策信息、 技術信息、 市場信息在內的民營企業信息網絡和信息發布渠道 ,提高民營企業的信息獲得能力和信息開發能力。進一步發揮高等院校和經濟研究所的作用,為民營企業提供智力服務,提供技術培訓服務 , 如提供專利技術 、 技術咨詢 , 進行技術交流 、 技術合作攻關 , 開展技術人才培訓等。
參考文獻:
[1]張厚艾,明立志,粱傳運.中國私營企業發展報告.社會科學文獻 2005
[2]潘興強.企業戰略[M].中國方正出版社,2006,05
作者簡介:潘興強,男(1952-)武漢商業服務學院教授,武漢市個體私營企業協會專家顧問團團長,主要研究方向;商務管理策劃,戰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