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楠
【摘要】 節能專項資金審計是搞好我國資源節約和管理的重要監督與促進手段。文章從介紹我國企業節能專項資金審計的環節入手,重點探討節能量的確定問題,并對節能審計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議。
【關鍵詞】 節能專項資金; 節能量計算; 審計
能源緊張是人類目前面臨的一大難題,節約能源也已成為國際社會和廣大民眾關注的熱點,各級政府以及企業本身對節能工作的投入也日漸增大。《“十二五”規劃綱要》已把加強資源節約和管理作為“十二五”期間的一項重要工作。
“十一五”以來,我國各級財政尤其是中央財政對節能工作投入了大量資金。節能專項資金,是指節能技術改造財政獎勵資金,即中央財政安排專項資金用于支持和鼓勵企業大力進行節能技術改造,采取“以獎代補”方式按項目實際節能量與規定的獎勵標準,對完成節能量目標的項目承擔企業給予的獎勵資金。這種以獎代補的方式從根本上鼓勵企業自愿進行節能工作,而非強制執行。將下撥的資金量與節能量掛鉤,能鼓勵企業注重節能效果,而非對節能工作敷衍了事。具體的獎勵標準(財建[2011]367號)為東部地區節能技術改造項目根據項目完工后實現的年節能量按240元/噸標準煤給予一次性獎勵,中西部地區按300元/噸標準煤給予一次性獎勵。
自2009年年底開始,審計署第一次利用一整年的時間組織開展了節能專項資金和重點行業節能政策執行情況的審計調查。對節能專項資金的申請與批復會涉及多個環節,在這些環節中第三方機構對節能技術改造項目進行的現場審計是節能專項資金審計的重要內容,也是對節能專項資金的分配結果起到決定性作用的重要一環。在這個環節中,審計人員會面臨很多復雜的現場情況,注冊會計師等審計人員如何站在獨立的第三方的角度把常規年報審計項目的審計方法和審計技巧運用到技術改造的工程項目審計上,在有限的時間內得出審計結論,是一項值得探討的重要問題。
一、節能專項資金審計的兩環節
節能專項資金審計按照被審計節能改造項目的實施情況分為初次審計和最終審計這兩大環節。
(一)初次審計
初次審計簡稱初審,是指對申報節能專項資金的項目在未實施或已開始實施但還未完成之前進行的初次審計。初審的過程大致如下(見圖1):
第一步,由項目單位(包括中央直屬企業)根據本單位擬申請的符合條件的節能技術改造項目提出獎勵資金申請報告,并經法人代表簽字后報項目所在地節能主管部門和財政部門。
第二步,由省級節能主管部門、財政部門組織專家對項目資金申請報告進行初步審核。
第三步,由省級財政部門、節能主管部門委托的第三方機構(必須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公布的第三方機構名單內)對初步審核通過的項目進行現場審計,現場審計完成后由第三方機構針對項目的節能量、真實性等相關情況出具審核報告。
第四步,省級節能主管部門、財政部門根據第三方機構審核結果,將符合條件的項目資金申請報告和審核報告匯總后上報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
(二)最終審計
最終審計簡稱終審,是指對初審合格并且已經改造完成的節能技術改造項目進行的最終審計。終審的大致流程如下(見圖2):
第一步,已通過初審的節能技術改造項目的承擔企業在收到各級財政部門按照國庫管理制度有關規定撥付的60%獎勵資金后,要積極主動地按照申請報告中的實施計劃保質保量地完成節能技術改造項目。地方節能主管部門、財政部門要加強項目監管,督促項目按時完工。
第二步,項目完工后,項目單位及時向所在地財政部門和節能主管部門提出清算申請,即終審申請。
第三步,省級財政部門、節能主管部門委托第三方機構對項目進行最終現場審核并出具現場審核報告。
第四步,省級財政部門、節能主管部門依據第三方機構出具的現場審核報告,將審核結果匯總后向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申請清算獎勵資金。
第五步,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委托第三方機構對項目實際節能效果進行抽查,根據各地資金清算申請和第三方機構抽查結果與省級財政部門進行清算,由省級財政部門負責撥付余下的40%獎勵資金或扣回已撥付的獎勵資金。
二、初審與終審過程中節能量的確定
要想在有限時間內完成節能專項資金的現場審計,審計人員首要的是準確把握節能量的內涵。節能量是指節能項目通過技術改造所引起的能源消耗的減少量,具體內容為完工的節能技術改造項目正常穩定運行后,用能系統的實際能源消耗量與改造前相同可比期能源消耗量相比較的降低量。無特殊約定,比較期一般為一年。若無特別說明,節能量均指的是單個技術改造項目的節能量,而不是一個單位中全部改造項目的總節能量。根據節能專項資金審計的兩環節,節能量在初審和終審過程中的計算思路也有很大的不同,所把握的重點也有所不同。
(一)初審過程中節能量的確定
1.初審過程中節能量內涵界定
初審過程中的現場審計得出的是項目的預計節能量,審計內容跟終審相比更加復雜,也更加理論化,審計人員不易把握。預計節能量列示如圖3。
2.預計節能量的計算
預計節能量=基準年的能耗量-改造后預期的能耗量+調整量
其中,基準年能耗量中的基準年是指項目申請日期往前推12個月的設定期。如2011年8月份提交的申請報告,則基準年可以設定為2010年的1月至2010年12月,基準年也可以設定為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等其他只要滿足時間長度為12個月且盡量與申請日期接近的時期即可。基準年的能耗量是指在基準年這12個月中一定負荷及工況條件下申請項目的能耗量,若該單位只申請了一項節能技術改造項目,則基準年的能耗量可以采用該單位在基準年份的全部能耗量。基準年的能耗量是根據被審計單位提供的能源統計報表或者能源臺賬中提供的數據計算確定的。因此,審計人員要審核被審計單位能源統計報表或能源臺賬的真實性、可靠性和一段時期內的完整性。這部分內容的審計可以采用抽樣的方法,抽查部分水、電、煤等能源的購買與使用情況,可以根據生產成本的賬務處理與購買發票來審查。
改造后預期的能耗量是指與基準年相同時期、相同負荷及工況條件下,理論上得出的節能技術改造完成并且平穩運行之后該項目的能耗量。
調整量是用于將改造前后運行工況修正為相同條件的輔助指標。修正的情況通常包括氣候條件、產品規格、負荷、人員操作、設備維護等。設置調整量旨在保證口徑一致,增強可比性。如有的單位在完成節能技術改造項目且該項目平穩運行之后的12個月中,項目承擔單位可能因為設備維護停產了幾個月,那么這幾個月的能耗量就不能按實際能耗量來計算,而要折算為正常生產狀態下的能耗量,即為修正后的調整量。
3.相關案例
財政獎勵的節能技術改造項目主要包括燃煤鍋爐(窯爐)改造、余熱余壓利用、節約和替代石油(僅包括節約石油改造項目)、電機系統節能、能量系統優化等項目(發改辦環資[2011]1668號)。每一種類型的項目都有各自通用的節能量計算公式和計算方法,但是遇到具體的現場審計情況,還要靈活處理,不能死套公式,而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例如,河北省邯鄲市某縣某熱電有限公司于2011年申請的節能技術改造項目為冷凝熱回收利用工程項目。該項目節能的本質就是將冷卻塔吸收的排氣熱量用于采暖供熱。因此,項目利用的冷卻塔吸收的排氣熱量即為節能量。
由于該項目為初審項目,所以節能量計算過程中采用的是理論數據。
該初審項目預計節能量的確定并不是采用“預計節能量=基準年的能耗量-改造后預期的能耗量+調整量”公式計算的,而是根據該項目的節能原理直接測算出預計節能量。因此,審計人員在掌握好各類節能技術改造項目的通用計算公式的基礎上一定要結合具體情況,切不可生搬硬套,脫離實際。
(二)終審過程中節能量的確定
1.終審過程中節能量內涵界定
終審過程中的現場審計得出的是項目的實際節能量,審計內容跟初審相比更偏重于實際的測量,也更多地應用到注冊會計師的常規審計方法。實際節能量列示如圖4。
2.實際節能量的計算
實際節能量的計算公式如下:
實際節能量=基準年的能耗量-改造后的實際能耗量+調整量
基準年能耗量的確定跟初審中的確定方法相同,并且終審的過程中要重點關注被審計單位項目能源輸入輸出及能源消耗臺賬,從能源統計報表中判斷被審計單位是否具備完善的能源統計與管理制度。如果從節能技術改造之前到節能技術改造之后被審計單位的能源統計與管理制度一直落實得比較到位,則可以合理保證被審計單位所提供能源統計報表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并且可以采用初審報告中提供的基準年能耗量。
改造后實際的能耗量是指與基準年相同設定時期、相同負荷及工況條件下,節能技術改造完成并且平穩運行之后該項目的實際能耗量。實際能耗量要由專業能源測量器具實際測量得出。這就要求被審計單位有完善的能源測量制度和完備的能源測量器具體系。
調整量的確定方法與初審過程中的基本相同,并且目的都是為保持口徑一致,這樣才能保證計算出的節能量具備較強的可靠性。
3.相關案例
河北省邯鄲市某區某發電有限公司在2008年左右申請了凝結水泵加裝變頻裝置項目,并且初審合格,下撥的60%的獎勵資金也到位并全部用于該節能技術改造項目,建設改造期為2008年2月至2008年4月,于2011年對其進行最終審計。
初審報告中被審計單位提出的預期年節能量為675.5噸標準煤,但是經過最終審計,凝結水泵加裝變頻裝置項目實施后的能源消耗為207.73萬千瓦時,折合的實際年節能量為379噸標準煤。項目預期目標與實際效果之間產生差距的原因是電機實際運行負荷與預期的理論數據不同。
依據最終審計提出的實際節能量,再由上級領導部門決定后續獎勵資金的撥付或扣回。
三、加強節能專項資金審計工作應注意的問題
要做好企業節能專項資金審計中節能量的確定工作,除做好上述初審與終審過程中節能量的具體測定外,還應注意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節能審計不等于節能統計
節能審計過程中重要環節是確定節能量,確定節能量的過程中需要進行能源統計,但是并不意味著節能審計的主要工作就是進行能源統計,可以說節能審計重點在“審”,而不是“計”。進行統計只是得出結論的手段,并不是節能審計的工作重點。節能審計的工作重點在于發現問題,考察被審計單位用能情況的真實性和可靠性,考察企業是否具備承擔節能項目的實力。節能工作是永無止境的,總是要不斷達到更好的效果,所以存在問題是非常正常的現象,不能僅僅為計算出節能量,而忽略了審計差錯糾弊的功能。因此在審計的過程中進行能源統計只是其中的一個環節,更重要的是考察被審計單位的用能情況、節能專項資金的到位和使用情況及項目完工情況。
(二)引入風險導向模式
由于節能技術改造項目的長期性、復雜性以及節能專項資金審計的特殊性,審計人員的工作量和審計風險都較大。此外,有些節能技術改造項目在實施過程中,前期投入的成本較高,但后期的效果存在時間的滯后性,投資回收期可能較長,造成項目的效益需要較長時期才能體現出來,甚至在項目初期可能有較大虧損,如果審計人員套用常見的節能審計評價標準,可能會造成評價的不公,形成不恰當的審計結論,擴大審計風險。因此應建立風險導向的節能審計模式,根據評估的風險確定審計重點,依據科學靈活的審計標準衡量和評價其節能項目的經濟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提高審計效率和質量,最終得出恰當的審計結論。
(三)提高審計人員專業勝任能力
節能專項資金審計是近些年來我國大力開展節能減排工作以來新產生的一項審計業務,對于審計人員來說有一定的挑戰。節能審計工作政策性強,涉及的部門與行業較多,對審計人員的要求較高。審計人員不僅要掌握各種測量、統計、檢測、分析的標準和方法,能根據企業能源投入產出的有關數據計算出各種能耗指標,而且要根據這些指標分析出企業用能存在的問題,找出節能潛力,提出合理化建議。因此要加強對審計人員的業務培訓,使審計人員熟悉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同時要掌握常規的節能審計方法,提高審計人員的專業勝任能力。在必要的時候要咨詢專家的意見或聘請專業人員協助注冊會計師進行審計。同時,審計人員自身也要不斷加強學習,重點把握好節能專項資金審計中節能量確定這個核心問題。
【參考文獻】
[1] “十二五”規劃綱要[EB/OL].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11-03/16/content_22156007_3.htm,2011-03-16.
[2] 關于印發《節能技術改造財政獎勵資金管理辦法》的通知[EB/OL].http: // jjs.mof.gov.cn /zhengwuxinxi /zhengcefagui / 201106/t20110623_566086.html,2011-06-21.
[3] 郝麗娟.節能審計≠節能統計[J].認證技術,2011(12):23-24.
[4] 李越冬,江紋,李俊.節能減排審計現狀及完善建議[J].財會月刊,2010(8):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