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林等
[摘要] 目的 分析5-氨基酮戊酸(ALA)光動力學療法(PDT)治療Bowen病的臨床近期效果。 方法 選擇經病理組織學檢查確診為Bowen病患者23例,隨機分為治療組12例和對照組11例。治療組皮損處局部外用20%ALA霜,3 h后行紅光照射,劑量為(100~120)J/cm2,照射時間約20~30 min,4周內每周照射1次。對照組每日外用5-氟尿嘧啶軟膏(5-FU軟膏)2次,用藥4周。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 結果 治療組完全有效率91.67%,總有效率100%;對照組完全有效率27.27%,總有效率90.91%。治療組的完全有效率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1)。 結論 ALA-PDT治療Bowen病簡單有效、耐受性好,且無嚴重副作用,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 光動力療法;5-氨基酮戊酸;5-氟尿嘧啶軟膏;Bowen病
[中圖分類號] R739.5[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673-9701(2012)32-0146-02
光動力學療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是一種非侵襲性、精確定位的新型的組織消融療法,該療法在皮膚科領域中已廣泛應用于治療日光性角化病、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Bowen病等皮膚腫瘤及其他皮膚良性增生性疾病,療效確切[1]。Bowen病(Bowen disease)又稱原位鱗狀細胞癌,可發生于身體各部位的皮膚或黏膜,臨床表現為發展緩慢并持續存在的表面附著鱗屑或痂的紅色斑塊。傳統治療有一定的痛苦和副反應,且常因特殊的解剖部位、皮損面積過大等給治療帶來困難。2009年2月~2011年6月我們采用ALA-PDT治療Bowen病23例,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選擇對象
2009年2月~2011年6月經我院皮膚科確診的Bowen病患者23例。患者皮損均為單發,皮損面積0.4 cm×1 cm~5 cm×8 cm,病程1個月~1.5年,可能有砷接觸史者3例,有色素痣基礎3例,有蟲咬史者1例。23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12例和對照組11例。治療組男7例、女5例,患者年齡29~78歲,平均(50.68±5.78)歲;皮損位于腹部3例,面部者2例,背部2例,上肢2例,會陰部1例,手背1例,大腿1例。對照組男6例、女5例,患者年齡27~79歲,平均(50.45±4.67)歲,皮損位于背部2例,后腰部2例,面部1例,球結膜1例,耳部2例,左乳房1例,肛門1例,前臂1例。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程、皮損數目及大小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儀器及材料
5-氨基酮戊酸:規格118 mg/瓶(批號090525),上海復旦張江生物醫藥股份有限公司產,使用時依皮損情況配制成新鮮的20% ALA霜;艾拉光動力(PDT)激光治療儀(型號LED-IB),輸出功率0~300 mW連續可調,功率密度(0~381.97)mW/cm2,武漢亞格光電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產;5-FU軟膏:由天津金利康醫藥保健品公司生產,規格:4g:100mg/支,批號:津衛藥準字(1994)第002599號。
1.3 治療方法
先將患者皮損表面的痂皮及鱗屑清理,治療組在皮損處及外沿1 cm處涂以新鮮配制的20% ALA霜,用塑料薄膜封包,3 h后行紅光照射,劑量為(100~120)J/cm2,照射時間約20~30 min,4周內每周照射1次。對照組每日外用5-氟尿嘧啶軟膏(5-FU軟膏)2次,用藥4周。所有病例于治療前后進行血、尿常規及肝功能檢查。治療后1、4周和3、6、12個月進行隨訪;此后隨訪1次/年。在原消退皮疹處出現新發損害者為復發。
1.4 療效評定標準
采用WHO通用評價方法。完全有效(complete response,CR)為病變消失或組織學檢查示無異常發現,超過1個月;部分有效(partial response,PR)為病變面積縮小50%以上,至少4周;無效(no response,NR)為病情無明顯變化至少4周;疾病進展(progressive disease,PD)為新病灶出現或原有病變增大25%以上。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5.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小樣本Fisher確切概率法檢驗,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3例患者均完成治療及隨訪,治療組、對照組臨床療效的對比見表1。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然而兩組完全有效率比較,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 < 0.01)。治療組經4次治療后皮損均完全緩解,留輕度色素沉著斑或暫時性色素減退,后逐漸恢復正常皮紋。皮膚活檢均為正常皮膚結構。12例患者治療前后血、尿常規及肝功能檢查結果均在正常范圍。治療組在紅光照射皮損時主訴有輕度燒灼刺痛感,但均能承受。全部患者于治療后出現局部紅腫,但經冷敷處理后,1~3 d后均能消退;對照組有3例患者在用藥后第2~3周出現皮損處糜爛、結痂,7例紅腫,通過外用百多邦及冷敷后均好轉。
3 討論
Bowen病病因尚不明,多見于中老年人,男多于女。Bowen病一般情況下為單發,其發病可能與接觸砷劑或內臟腫瘤有關,長期日光照射可能是重要誘發因素,病毒感染、長期接觸煤焦油、摩擦或損傷皆可為誘因。本病絕大多數終生處于原位癌狀態,也有認為高達20%~30%患者演變為侵襲癌,此時稱之為Bowen病-鱗癌[2]。該病傳統首選手術切除,也可采用微波、液氮冷凍、鈷照射、淺X線、電灼等治療。此外,還可用5-氟尿嘧啶、20%足葉草脂等細胞毒性藥物局部外擦。
PDT療法于1990年由加拿大學者Kennedy等[3]首先創導,目前已成為世界腫瘤防治科學中最活躍的研究領域之一。5-氨基酮戊酸(ALA)是近年開發的第2代光敏劑,ALA-PDT目前已廣泛應用于治療各種體表腫瘤,其基本原理是:因腫瘤組織攝取光敏物質的能力顯著高于周圍正常組織,外源性ALA被腫瘤細胞、其他增生旺盛的細胞和毛囊皮脂腺單位吸收后,代謝為內源性光敏劑原卟啉Ⅸ(PpⅨ),PpⅨ在一定波長的光照射下,產生單線態氧,使細胞發生壞死、凋亡,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而周圍正常組織受損很小或幾乎不受損傷[4]。PDT最大的優點是對靶組織及損傷程度都具有可選擇性,可減少對正常組織的損傷,近期副作用相對輕微,不良反應少,過敏反應是其最主要的不良反應,治療過程中的灼熱感大部分患者均能耐受,無明顯痛苦。ALA-PDT不受皮損數目和部位的限制,且可重復治療。許多學者報道,相比較于冷凍及局部5-氟尿嘧啶治療,ALA-PDT治療Bowen病療效更好,不但罕見副作用還兼具美容效果[5,6]。陳晶等[7]通過對PDT治療Bowen病進行系統評價研究后得到初步結論,PDT組皮膚Bowen病的治愈率及美容效果優于安慰劑、冷凍或5-FU等外用治療,且復發率低。在歐洲16個開放中心進行的外用20% ALA后治療Bowen病試驗,結果顯示有效率達90%。Calzavara等[8]對55個患者的112個Bowen病或鱗癌皮損采用160 mg/g的MAL-PDT治療,3個月與2年有效率分別為73.2%和53.6%。
本研究治療組12例患者均獲得有效治療,有效率100%,完全有效率91.67%。對照組有效率雖達90.91%,完全有效卻只有3例,完全有效率27.27%。治療組完全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且副作用小,美容效果好,與文獻報道基本一致[9,10]。目前,在歐美日等發達國家里,諸多醫院已把PDT作為常規治療手段,國外一些權威的皮膚癌治療指南也已將PDT列為皮膚癌的標準治療手段之一[11]。ALA-PDT作為一種簡單有效、耐受性好、兼顧美容且無嚴重副作用的新療法,在皮膚腫瘤及癌前病變的治療方面前景廣闊。
[參考文獻]
[1]楊慧蘭. 皮膚病光動力療法系列講座(一)——光動力療法在皮膚科應用的現狀及進展[J]. 中國美容醫學,2009,18(3):388-390.
[2]趙辨. 中國臨床皮膚病學[M]. 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1115-1117.
[3]Kennedy JC,Pottier RH,Pross DC. Photodynamic therapy with endogenous protoporphyrin Ⅸ: basic principles and present clinical experience[J]. J Photochem Photobiol B,1990,6(1-2):143-148.
[4]Neubert T,Lehmann P. Bowens disease——a review of newer treatmentoption[J]. Therapeutics and Clinical Risk Management,2008,4(5):1085-1095.
[5]熊林,陸延娜,萬靜,等. 5-氨基酮戊酸光動力療法治療鮑溫病10例療效觀察[J]. 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12,26(2):124-125.
[6]Salim A,Leman JA,McColl JH,et al. Randomizedc-omparison of photodynamic therapy with topical 5-flor-ouracil in Bowens disease[J]. Br J Dermatol,2003,148(3):539-543.
[7]陳晶,吳嚴,劉梅,等. 光動力療法治療皮膚鮑溫病的系統評價[J]. 中國循證醫學雜志,2010,10(11):1302-1307.
[8]Calzavara-Pinton PG,Venturini M,Sala R. Photodynamic therapy: update 2006.Part 1: Photochemistry and photobiology[J]. 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2007,21(3):293-302.
[9]Garcia-Zuazaga J,Cooper KD,Baron ED. Photodynamic therapy in ermatology: current concepts in the treatment of skin cancer[J]. Expert Rev Anticancer Ther,2005,5(5):791-800.
[10]Morton CA. Photodynamic therapy for nonmelanoma skin cancer and more[J]. Arch Dermatol,2004,140(1):116-120.
[11]Morton CA,Brown SB,Collins S,et al. Guidelines for topical photodynamic therapy: report of a workshop of the British Photodermatology Group[J]. Br J Dermatol,2002,146(4):552-567.
(收稿日期:2012-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