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生
【摘要】教學在情境中展開,課堂導入呈現立體的情境畫面;過程在活動中推移,課堂板塊、細節設計在嚴謹活潑的活動中由淺入深;師生在互動中發展,師生在問題引領、贊美期待、文本拓展中靈動地發展著。
【關鍵詞】情境活動互動發展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3-0042-01
如皋實驗初中名師來我縣公開展示“活動單”導學課堂教學模式。我有幸參與其中,聽了《人的高貴在于靈魂》一課,頗有感受。
下面著重從三個方面簡要評析:
1.教學在情境中展開
本課的課題是《人的高貴在于靈魂》,教者的導入富有詩意般的情境。她是這樣展開教學的:宋代文學家范仲淹認為,人的高貴在于“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魯迅先生認為,人的高貴在于“我吃的是草,擠出來的是奶,血”;著名作家周伯平認為,人的高貴在哪兒呢?排比和設問的巧妙應用,立即呈現出立體的情境畫面,一下子撥動了學生的思考之弦,抓住了聽課者的神經。
2.過程在活動中推移
整個教學活動設計嚴謹而又活潑。嚴謹體現在整體板塊設計上,從開始“整體感知——了解作者觀點”,到過程的“精讀品味——理解靈魂內涵”和“深入研究——學習嚴謹說理”,最后到“感悟提升——堅守高貴靈魂”。設計思路由整體到局部,由淺入深,由文本學習到怎樣做人,可以說是循序漸進,漸入佳境。整體板塊設計就像這篇議論文一樣,結構嚴謹,挖掘深刻。活潑體現在學生學習的細節中,新課程的課堂教學應該是活動化的學習,為此要把課堂變革為諸多活動的連綴、組合,以目標為軸,活動為點,使達成目標的大量學習性活動猶如珍珠附著于主軸上。該老師的課堂教學正鮮明地體現出這方面的特點,每一個板塊設計上,都是先提出有一定思考深度的問題,同時明確學生學習的活動方式。比如第一板塊中教者提出的問題是“朗讀課文,從文中找出中心論點,結合文章談談你的理解(活動方式:自讀課文——圈畫相關語句——小組討論——交流收獲)”。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靜若處子,動若脫兔。也就是說,學生獨立思考時全身心地投入,全班靜悄悄地;小組活動時,全體起立,分工合作,在組內競相表達自己;全班交流時,更是群情激昂,爭相表現自己,唯恐落后于他人,機會被其它組搶走。正是因為教者成熟地把每一個板塊的學習,每一個細節的學習都變成活動,才使課堂成為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課堂,學生充分展示自我、成就自我的課堂。
3.師生在互動中發展
教學過程是教師與學生圍繞教材這一文本進行溝通和合作的互動過程,并在此過程中促進師生共同發展。
3.1在問題引領中互動發展
初二年級同學接觸議論文不多,對議論文的文體知識不夠清楚,因而對學習議論文還存在著困難,特別是對議論文如何進行擺事實,講道理還知之甚少。但在這節課中,因老師巧妙的問題設計,師生之間在這個知識點上的溝通合作顯得輕松自然,互動氛圍民主融洽。以教者設計的第二、三板塊為例,教者設計的問題分別是“作者選擇了哪些事例來論述自己的觀點,事例中人物的高貴靈魂體現在哪兒?”“作者選擇的五個事例在選材和論證過程中有什么共同點和不同點?”這兩個問題看似平淡無奇,實際上足見教者的匠心獨運。第一個問題實際上是引導學生學習擺事實的論證方法,不但學習這個議論文中常用的論證方法,而且更進一步地讓學生體會到擺事實要緊扣文章中心論點。果不其然,教者為了更深地讓學生領悟這個要求,在這個問題基礎上,又出示了一段有關我國科學家錢學森的事例,讓學生同文章中的事例比較能否全用,進而體會到議論文中的事例要為觀點服務的道理。第二個問題的設計就更見教者“用教材教”——用活教材的功底了。學生通過五個事例的比較發現:在結構上每個段落都是先敘述事例再闡述道理,而且每個事例各自闡述的側重點不同。這就讓學生明白議論文是怎么把事實和道理相結合的,學生在教師靈活地處理教材中較扎實地掌握了議論文的基本知識。
3.2在贊美期待中互動發展
這位老師上課一個最顯著的特點是親和力、感染力特強。親和力表現在她始終微笑的臉上和充滿期待的眼神上;感染力表現在她抑揚頓挫的語音語調上和適時贊美的語言表達上。大家知道,在師生互動過程中,我們無法預料課堂教學的全部效果,總會產生一些這樣或那樣的意料之外的教學細節。比如說第三板塊的問題“作者選擇的五個事例在選材和論證過程中有什么共同點和不同點?”這個問題實際上對接觸議論文不多的初二學生來講,難度挺大的。教者的初衷是想讓學生答出議論文中舉的事例除了具有“大家認同”的典型性外,還可以是“大家熟悉”的普遍性,兩者都具有“事實勝于雄辯”的效果。但學生達不到老師預設的要求,生成出了“闡述的側重點各不相同”的答案。難能可貴的是,這位老師表現出了機智的教學風范。在過程中,當學生因困難而沉默時,教者恰當得運用了鼓勵贊美性的語言,如“思考的姿態是最美的”“自信總寫在你們的臉上”等,普通話雖不十分標準,還略帶方音卻抑揚頓挫充滿激情,激發學生始終保持充足的思考動力。當師生面對面進行個別交流時,學生在老師微笑的臉上、期待的目光中總能予以智慧的回答,盡管有時并不盡如人意。據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表達靠55%的面部表情+38%的聲音+7%的言辭,看來,這位老師較成功地運用了心理學研究成果。
3.3在文本拓展中互動發展
“文以載道”,這是語文教學人文性的一個基本體現,議論文教學更應如此。盡管“活動單”導學課堂教學模式體現了極強的工具性,但教者最后一個問題的設計,把兩者有機地融合在一起。該課即將結束時,教師多媒體出示了香港普通市民陳樹菊多年堅持捐款助學的事跡,并提問:說說怎樣才能成為擁有高貴靈魂的人(活動方式:獨立思考<可結合身邊的人和事或自身實際等角度>——小組交流——組內完善——全班交流)?這個教學環節基于文本而又高于文本,拓展自然。在師生互動過程中不乏精彩,教者還不失時機的表揚了一位即時生成的學生典型——這可能是我們教者在備課中也想象不到的,課堂上會有這么一位代表。課堂在師生齊讀“堅守心靈綠地,堅守高貴靈魂”誓言中落下了帷幕。我想,在那一刻,師生們的心靈,包括聽課觀課的老師一定會受到一次很好的洗禮,一定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