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首先對中國目前金融安全的現狀進行研究,從不同的角度揭示了中國金融體系存在的各方面的問題,基于這些問題,并結合我國金融體系的發展狀況提出了一些針對性的建議與對策。
【關鍵詞】金融安全金融危機中國金融體系
一、中國金融體系安全的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一)金融與財政之間沒有建立有效的風險隔離機制
近三十年對于我國金融體制與財政體制的改革的確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金融和財政方面各自的改革并沒有完全到位,而且我國金融與財政之間有效的風險隔離機制并沒有完全建立,這就導致了目前在我國金融風險與財政風險相互轉移的現象。
在我國現行的體制下,國有企業沒有真正地承擔起如投資虧損風險、債務無法償還風險這些責任。國有資產的權益得不到保障,經營者隨意地拿國有資產冒著巨大的風險去追求自身的利益的現象十分常見。在這種激勵機制與約束條件極其不對稱的情況下,國有企業的經營者缺乏對于風險規避的意識與動力,最后導致整個國企在巨大的風險之下運轉。
(二)我國金融機構(銀行業)的各類風險突出
目前,信用風險是我國銀行業面臨的主要風險。國家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數據顯示,中國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開始與國際銀行業的平均水平接近。而根據最新的數據,在我國所有的商業銀行中,農村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是最高的,其次是國有商業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再者是股份制商業銀行,而外資銀行的不良開口率相對較低。
市場風險指由于利率、匯率、股票、商品等價格變化而導致銀行損失的風險,包括利率風險、匯率風險、股市風險和商品價格風險四個部分。由于目前,我國的商業銀行從事涉及股票和商品業務比較有限,所以銀行業主要面臨的市場風險為利率風險和匯率風險。而且隨著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推進,資本項目逐漸放開,人民幣匯改以后,商業銀行面臨的市場風險與之前相比明顯增大了。
根據2003年發布的《巴塞爾新資本協議》征詢意見稿,操作風險是指由于不完善或失靈的內部程序、人員和系統,或外部世界導致損失的風險。在20世紀90年代以后,我國操作風險的問題越來越突出。如2006年,深圳發展銀行違法放貸總額15億元,中國銀行廣東分行開平支行前行長4.82億美元資金挪用案等。從操作風險管理架構來看,我國的商業銀行普遍缺乏專門的操作風險管理部門,而各家銀行的基層分支機構在風險管理職能商業存在缺失、不到位等問題,這種操作風險管理框架上的缺陷必然會導致商業銀行的內控體系出現漏洞,從而使銀行暴露在操作風險下,危害銀行及客戶的相關利益。
流動性風險是銀行固有的風險。商業銀行的流動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是銀行資產的流動性,是指銀行資產在不發生損失的前提下迅速變現的能力。第二則是銀行負債的流動性,是指銀行能以較低的成本獲得所需資金的能力。如果銀行資產的變現能力或是籌資能力一旦出現了不確定性,就會產生流動性風險。按照傳統的標準來檢驗我國商業銀行所面臨的流動性風險,相關指標如流動資產比例、貸款/總資產的比率都基本正常。但我國商業銀行近幾年來一直面臨著另一個流動性方面的問題——流動性過剩。
(三)人民幣匯率機制存在缺陷
從2005年7月起,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參考一攬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但是,這種人民幣匯率機制仍然存在著諸多缺陷與問題。第一,現行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基礎是銀行結售匯制和對參與銀行間外匯市場交易的商業銀行實行的額度管理制。第二,我國外匯市場的交易主體過于集中而交易工具又過于單一。第三,外匯市場與其他金融市場相對隔離。第四,我國的外匯儲備過多會造成一定的負面效應。
二、對于解決中國金融風險的建議與對策
(一)建立科學的財政與金融風險的隔離機制
在我國,中國人民銀行是貨幣政策的制定和執行者,財政部是財政政策的制定和執行者。因此,兩者在制定政策時應共同協商,制定的政策應相互配合來實現宏觀調控的目標,這樣才能使我國的宏觀經濟保持安全、穩定、健康的發展。
為了建立科學的財政金融風險隔離機制,使金融風險與財政風險不互相傳遞與轉移,首先,中央銀行除了需要加強與財政部的合作與協調之外,還應該與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等其他進行國家宏觀調控、管理的部門及時協調、溝通和合作,來防范金融風險、維護金融體系穩定與經濟的健康發展。其次,還需逐漸完善中央銀行對于處于危機或困境中的金融機構的救助制度。中央銀行應當逐步摸索并建立起一套指標體系,對于出現問題的各類金融機構的目前狀況、產生風險的原因以及損失程度等項目進行調查與分析,最后以此作為依據來判斷是否行使“最后貸款人”的職能給予金融機構流動性以及協調管理方面的幫助與支持;同時也需要逐步探索在目前的市場經濟環境下的金融機構市場退出機制。
(二)建立存款保險制度
存款保險制度是一個國家為了保護存款人的利益與維護金融秩序的穩定,通過法律的形式建立的一種在銀行因意外破產時進行債務償還的制度安排。具體來說,就是首先由各家存款性金融機構向保險公司交納保險費用,之后一旦投保的銀行面臨破產或其他危機,就由保險公司為存款人支付一定數額的保險賠款。
存款保險制度安排的功能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即它保障了存款人的權益,促進投保的金融機構健全發展,同時維護了一國金融體系的安全與穩定。在有效的存款保險制度建立之后,即使一國的金融市場發生了波動,銀行也不會再發生大規模的擠兌活動,更重要的是,一旦銀行面臨危機甚至最后破產,其產生的金融風險也不會直接向國家的財政轉移,銀行的不良資產與壞賬不需由財政兜底,從而減輕了國家財政所承受的負擔和風險。
因此,目前首先要形成一個以市場原則為基礎、規范的金融機構退出機制,并通過建立存款保險計劃、設立存款保險基金來初步形成一個存款保險制度的基礎框架。這個框架包括幾個部分的內容:第一,存款保險資金即存款保險公司的資金來源應有作為存款保險投保人的銀行繳納的保險費用以及政府的出資這兩部分構成。第二,應將所有的銀行類金融機構包括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城市信用社及外資銀行在我國的營業性機構都納入存款保險體系,執行存款保險制度。第三,鑒于目前我國不同性質的銀行其承擔的風險差別比較大,因此,我國的存款保險費率應與不同銀行隱含的風險程度掛鉤,即實行差別費率制。第四,若投保的銀行破產,保險公司對存款人進行的是有限償付,為了最大程度地保護儲戶的權益,我國的保險公司應按照國際上認同的標準對90%的存款人進行全額償付。
(三)對商業銀行的信貸進行嚴格的審查與監管
我國的金融機構特別是商業銀行必須從這次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中吸取教訓來規范我國的金融市場與房地產市場。首先,商業銀行應科學合理地設計各類貸款發放的條件與要求,在綜合考慮所有可能的潛在風險的前提下決定住房抵押貸款的利率與首付款的比例。其次,對貸款申請人提供的所有資料必須進行嚴格的、實質性的審查,以充分了解貸款者的資信狀況。同時,相關的金融監管機構應該定期地對商業銀行從事的各項業務特別是信貸業務進行有效、全面的監管與檢察。
(四)合理地發展金融創新,促進金融改革
金融創新是一把“雙刃劍”,新的金融產品可以提高金融市場的運行效率,有效地分散市場風險。但若處理不當,用于防范金融風險的金融工具也有可能帶來新的金融風險。因此,我國應積極、恰當地進行金融改革與金融創新,推動資產證券化業務,特別是發展公司債券市場,努力建立起多層次、品種多樣化、流動性強的金融市場,提高我國金融體系的彈性和抗風險能力,同時這也有助于促進我國國有商業銀行改革與發展,對商業銀行改善資產流動性、分散風險及提高資本充足率等方面會帶來很大的幫助。
(五)通過改革我國外匯形成、調節機制等制度來解決金融體系流動性過剩問題
首先,我國需要進一步完善我國匯率形成、調節的市場機制,培育相對均衡匯率。第一,應該將目前對于企業的強制結售匯制逐步轉變為根據自我意愿的結售匯制。第二,我國需要增加參與外匯市場的主體,讓更多的企業和金融機構參與到外匯的買賣中,同時可以逐步推廣銀行代理企業進行外匯買賣的大額代理交易;增加外匯市場的交易幣種,發展、推行如遠期外匯交易、外匯期權、期貨等的各種外匯交易品種與金融衍生工具。第三,擴大人民幣匯率的波動幅度,減少央行在外匯市場上的干預,通過其他方式來調節匯率,使市場交易的主體能夠根據匯率的變動情況做出反應,同時也使得匯率比較真實地反映外匯市場的供求關系,從而完善人民幣匯率的形成、調節機制。
其次,應該根據商業銀行各項業務經營管理的情況與市場的情形,制定出科學、合理的流動性監控指標體系,包括存款準備金率、不良貸款比率、流動資產比率、中長期貸款比率、行業貸款集中度等指標,并且針對每個銀行不同的資產規模、經營業務的范圍以及其特點對不同的銀行制度不同的標準,采取不同的要求,從而來抑制因流動性過剩,經濟過熱引起的貸款的過度擴大,行業的盲目擴張,以降低商業銀行貸款的呆壞賬風險,使商業銀行的經營與行業的發展呈現良性互動的局面。
再者,通過增加股票和債券的發行,強化資本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能夠有效地吸納金融體系中過多的流動性。因此,應推進我國企業債券市場、銀行間債券市場以及股票市場的發展,分流商業銀行過剩的流動性。同時,商業銀行本身也可發展理財業務,定期地推出理財產品,這樣既能為居民提供一條低風險、相對高收益的投資通道,又可以有效地分流居民存款,大大減輕商業銀行的流動性過剩的壓力。
(六)加強對金融體系安全的監管
盡快構建我國的金融安全體系,推進我國金融市場以及經濟的穩定發展。首先,加快國內金融市場的自由化,提高金融體系的效率。其次,必須對經濟增長、信貸政策、匯率制度改革等方面進行整體考慮,建立協調發展的體制和機制,促進我國金融體制的改革。
最后,在鼓勵并推進金融創新的過程中,相關部門應加強風險防范的意識,建立相應的信息收集和預警系統,進行定期的績效評估,逐步地調整和完善投資策略、投資組合和投資機制。相關政府部門也必須制定合理、科學的標準和指標體系,從而能夠及時地采取有效的措施對金融機構和金融資產的風險進行監測與管理。監管當局應對中資金融機構或國有企業的海外投資和資產進行及時的跟蹤調查與監管,以防止金融機構獲國有企業的海外風險敞口進一步擴大,同時也需要對在華的外資金融機構進行必要的監管。
參考文獻
[1]李光榮.中國金融風險與經濟安全論綱[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2]汪翔.危機與敗局[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3]朱民,李揚.對全球金融危機的理論探索[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10.
[4]邁克爾·佩蒂斯.中國經濟存在軟肋嗎[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5]徐滇慶.危機意識與改革[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3.
[6]黃太剛.國家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的啟示[J].企業技術開發,2009(10):26-27.
[7]李豐乾.金融危機下中國產業結構調整路徑[J].人民論壇,2009(07):56-58.
[8]Base camp Basel. The Economist,2010(01):64-66.
[9]Decoding American bank results. The Economist,2010(01):67-68.
[10]段軍山.全球金融危機視角下的中國金融安全研究,2011.
[11]張亞.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產生和影響,2009.
作者簡介:楊靜姝(1989-),女,漢族,安徽省蕪湖市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工程。
(責任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