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松萍 丁麗娟
【摘要】本文針對閱讀教學中的“高耗低效”現象,查找原因,運用“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和“相互作用”的閱讀理論,整體規劃培養過程,結合教材,在日常教學中著力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關鍵詞】英語閱讀技能訓練系統化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3-0060-02
一、問題與分析
在初中英語教學中,閱讀課一直很受重視。可盡管教師與學生付出了很多努力,閱讀教學的效果仍不盡如人意,這種“高耗低效”的結果極大地困擾著我們。就拿筆者來說吧,自認為對閱讀教學有一定的研究,能靈活地運用閱讀理論指導教學。但在一次紹興市的期末調研統測中,筆者所任兩個班的學生閱讀題失分率普遍較高,全對的只有21.8%、25%。失落之余,靜心分析學生錯誤,發現中等生及學困生存在以下問題:
1.語句識別能力較弱,無法快速感知句子結構,不會分析長難句,不清楚指代關系。
2.篇章能力較差,無法理順文章脈絡,不會找主題句和語篇標記詞、把握不住段與段、句與句的邏輯關系。
3.只是憑感覺做題,細節錯位、脫離原文、以偏概全、混淆推斷與事實。
4.缺乏耐心,尤其是遇到篇幅較長或語句較長時,心煩意亂,或是粗心大意、焦慮緊張。
反思自己的教學,盡管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把語言知識教學與閱讀策略培養作為教學重點,但是由于缺乏整體規劃和系統訓練,被教材牽著鼻子走,導致許多學生無法實現“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兩種模式的同步,閱讀能力較弱。
二、措施與實踐
基于以上問題,筆者采取措施,整體規劃培養過程,從以下三方面著手,結合教材,既有分階段的專門訓練,又有所側重的交互訓練,在日常教學中著力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一)訓練詞句識別,提高學生“自下而上”的解碼能力
詞句識別能力是培養閱讀理解能力的前提,學生能迅速抓住關鍵詞并識別各種句式是實現跳讀的基礎。相互作用模式專家指出:“熟練讀者讀得快,并不是他的猜測能力強,而是因為他能迅速自動地辨別大部分詞匯。” (轉引龔作導,2008)
1.快速識別單詞和詞組練習列出本節課或本單元的單詞和詞組,利用課前三、五分鐘,訓練快速識別詞匯,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內找出相同的詞匯,不準回看、聲讀,強調速度,反復訓練。如:photo, potato, photo, phone, photo; pound, proud, pound, pride, pretend……
2.簡單句辨認訓練結合課文中的句子,學習五種簡單句句型。訓練學生在“找謂語,定主語”, 最短時間“去枝葉,找主干”,找到關鍵詞。如在 “This week we asked students at New Star High School the best ways to learn more English.”一句中,we,asked,students,ways為關鍵詞。
3.長句識別訓練有了簡單句的識別能力后,逐步加強并列句與從屬句等長句的識別訓練。訓練學生“找主句,辨從句”,把握句子的核心意義;“尋關聯,辨邏輯”,分辨出句與句之間的邏輯關系。
4.簡單句和復雜句限時訓練 選擇10句本節課中或本單元中的簡單句和長難句,利用課前三、五分鐘,讓學生快速找出帶有生詞的句子主干,深化句式識別能力。
除此之外,筆者還讓學生把句式和高頻詞匯結合起來造句,作為課后作業,既鞏固了單詞,又深化了識別能力,充分利用“自下而上”的閱讀教學模式。這種訓練既熟悉詞匯,快速識別關鍵詞,又增強句式識別能力,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解碼能力。
(二)訓練閱讀策略,提高學生“自上而下”的篇章能力
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閱讀材料,培養閱讀策略,教會學生根據大標題、副標題、插圖、表格等方式對文章內容進行預測;運用上下文和構詞法猜測詞義;通過查找主題句或首尾段內容整體把握文章脈絡;查讀、略讀等。在訓練具體某一策略時,為了使學生全身心投入到英語閱讀策略的培養中,采用O?蒺Malley 和Chamot(1990)的經典五步法:
1.教師解讀目標閱讀策略,讓學生理解該目標策略的含義。在具體的語言學習過程中,教師要通過“有聲思維”的方法把策略運用的情況展示給學生聽,讓學生跟著老師的思路學習閱讀技巧。
2.選用教材外素材或教材中的內容進行策略使用演示,讓學生在參與中體驗策略的使用過程,體會使用該策略對自身的英語閱讀所蘊含的積極意義。
3.結合教材中閱讀文本進行策略訓練,讓學生實踐并運用目標策略,獲得直接經驗。
4.經過練習后,學生需(在教師的引導下)對自身的策略運用情況進行評估、反思和交流。教師借此了解學生策略使用情況,以決定下次課程的設置和改進。
5.布置新的閱讀任務,讓學生體驗運用剛學的策略以利于鞏固。
閱讀策略的掌握不是一蹴而就的,應一段時間側重訓練一種策略。有些策略必須在課內進行,如:段落略讀限時訓練,向學生展示一段新課文,要求學生通過略讀關鍵詞和語義群找出大意,然后將標出關鍵詞和語義群的段落展示給他們進行驗證,以提高閱讀速度。而有些則可以課內外相結合,如:語篇連貫訓練,段落主題句練習和猜詞等等。圈出語篇標記詞或通過閱讀段落,填上合適的語篇標記詞,培養學生的語篇能力;給出100字以內的段落,讓學生找主題句、選擇主題句或寫主題句;給出上下文(3-4個句子),學生通過閱讀,猜測生詞詞義。
除此之外,筆者還選擇了一些與課文同步、難度適中,有趣味性和時效性的課外閱讀材料,幫助學生復習單詞,鞏固句式,提高興趣,樹立信心。在閱讀策略方面使用自上而下”的閱讀模式,注重語篇的理解。如看到文章標題、黑體字就能預測文章大意、背景情況和文章風格;能夠關注文章開頭第一段、段落主題句和結論句,理清文章脈絡;能根據上下文和構詞猜測詞義。改進閱讀題的講評方法,注重對學生進行思維點撥。
(三)精選課外閱讀,提高學生“相互作用”的綜合能力
閱讀中的問題類型主要有主旨題、細節題、推理題和詞義題,既考查學生“自上而下”的篇章能力,又考查學生“自下而上”的解碼能力,在考試時,學生又面臨時間的限制,這就要求教師精選課外閱讀文章,訓練學生“相互作用”的綜合能力。
1.文體結構訓練閱讀前,引導學生對文體結構進行預測,可以降低閱讀難度。如記敘文要抓住時間、地點、人物、過程和結果等要素;說明文包括事物的特征、優缺點和方法步驟;新聞則要從事件、過程、結果、敘述順序和作者(或不同人物)的態度等方面去把握;議論文需抓住作者的觀點及例證,或正反兩面的論述。筆者選擇不同體裁的文章,讓學生通過排序、填表格等形式來檢測學生是否理清文章脈絡。
2.閱讀速度訓練閱讀速度是閱讀理解能力的重要標志,限時閱讀是訓練速度的有效方法。在經過詞匯、句式、主題句和文體等訓練后,進行限時閱讀,閱讀速度和準確性都會大幅度提高。
3.擴展閱讀當學生的理解能力達到一定程度時,教師引導學生對文章的精彩詞和段落進行討論、復述,并介紹一些英語課外讀物,如《21世紀報》(初中版)等,引導學生自主閱讀,逐步實現“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兩種模式的同步。
三、幾點體會
在閱讀教學的探索過程中,筆者深深地體會到:
1.閱讀是一個綜合過程,既要有扎實的詞句基礎,又要有較強的篇章分析能力。教師不能片面理解現代英語閱讀理論,單一地采用“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的教學模式,或者忽視中下生,采用“相互作用”模式,應該在不同階段交互運用多種閱讀模式。
2.閱讀能力的提高是一個循序漸進的積淀過程,是一個持續不斷的內化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注重方法指導,階段性地對學生進行大量而有效的訓練,使學生內化閱讀技巧,提升閱讀技能。
3.閱讀技能的訓練以教材為載體,以課堂為主渠道,以作業為延伸,要求教師站在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角度,精心設計詞匯、語法和篇章教學。
參考文獻
1.O?蒺Malley, J. M. & A. Chamot. 1990. 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龔作導“高中英語閱讀能力的階段性培養”,《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08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