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郁蓉 李洋
摘 要:出口型中小企業是我國對外貿易的重要主體。受美國次貸危機而引發的一系列不利因素,例如外部需求減少、原材料價格大幅度上漲、經濟下滑、人民幣匯率持續上升等,技術含量較低、及勞動密集型產品的中小企業,在外貿出口方面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在這種國內外經濟形勢下滑的大環境下,我國企業出現了經營虧損、出口下滑以及困難加重等現象,尤其是中小型出口企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擊。
關鍵詞:金融危機 中小企業 出口 發展
中圖分類號:F27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2)12(b)-0-03
1 我國中小企業的發展歷史
第一次中小型企業的發展,是在20世紀60年代左右,當時的大型企業,其發展戰略不能滿足“趕超”的要求,于是重工業化進程便讓中小企業也參與到其中。這次的發展是十分失敗的,主要原因是,中小企業的主要作用,是活躍市場、穩定經濟、促進技術進步、保障就業等等,而當時卻把中小企業當成了實現某種政治目的的工具,并且,中小企業的形式不適應于重工業,重工業的產業一般都是規模效益上十分明顯的。因此,導致了第一次中小企業發展的失敗。
第二次中小企業的發展,出現在20世紀60至70年代,我國再次興起了大力發展重工業型的地方工業的浪潮,這次中小企業的大發展雖然造成的影響沒有上次的大,但也具有十分深刻的教訓。各地經濟重復建設,各自為政,自成體系,地區間由于爭奪資源,造成了對資源的很大浪費。中小企業重工業型的發展,資本的有機構成高,就業數量吸收的有限,因此并沒有起到解決就業的應有的作用,我國歷史上罕見的、奇特的“上山下鄉”的就業解決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此次發展導致的。
第三次中小企業的發展,是在改革開放以后出現的,我國工業化在當時,由“重”向“輕”進行戰略轉變,開始走上了正確的發展道路,也迎來了我國中小企業發展的浪潮。出口型的中小企業也開始如雨后春筍般興起。從改革開放到現在,我國中小企業都在突飛猛進的發展,而從出口的角度來看,中小企業在產品的國際貿易競爭及勞動密集型產業中獲得了相當可觀的市場份額,每年都再增長的出口額度,已經成為我國出口創匯的不可或缺的力量,很大數量的中小企業在我國勞動力的比較優勢上最大程度的發揮了作用。在我國經濟領域里,中小企業的作用越來越凸顯。
經濟特區自1978年建立以來,我國以出口為主的中小型企業逐漸在國外市場中打造了屬于自己的海外市場,從而得到了充分而全面的發展,其優勢物美價廉,對我國的經濟發展發揮的作用是相當重要的。目前中小企業的出口總額占GDP的比重已經超過了35%,并且為社會解決了眾多人口的就業問題。可是,現如今的金融危機,導致國內原材料成本一直處在上升趨勢、人民幣持續升值等很多不利因素的前提下,出口型中小企業,尤其是位于沿海的天津、深圳、東莞、中山市、大連等的絕大部分中小型出口企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艱難困境。
2005年我國的出口總額為7619.99億美元,比2003年的出口總額增長了73.83%,中小企業的出口額占我國全部出口額的68%,達到了5181.59億美元。分析顯示,根據2003年在國家海關總署登記注冊的,出口額年均增長率25%以上的,并且出口額在100萬美元到2000萬美元之間,滿足這些條件的中小型企業總共有732家,其出口總額累計達24.68億美元,比2002年平均增長了2207%。到2005年,這732家中小型企業的出口總額便達到了80.02億美元,比2003年又增長了324%。截止到2005年,這732家樣本企業仍保持了高速增長的出口額增長率,但與2003和2004年進行比較,其增長速度逐漸平穩起來。732家企業的平均增長率為69%,其中有149家中小企業的增長率在30%到40%之間,有121家中小企業增長率超過了100%。而到了2003年,有499家中小企業的增長率超過了100%,2004年,有276家中小企業的增長率超過了100%。
2007年美國爆發了次貸危機,甚至影響到了全球,帶來了世界巨大的金融危機,我國的中小企業也遭受到了巨大的影響,到2011年,世界經濟的金融危機已經開始有所好轉,國際市場需求也出現了回暖,中國的對外貿易也出現了恢復性的快速增長,我國國內的經濟勢頭也慢慢好轉,但總體來說,還依然有很多不確定因素影響著外貿的平穩發展,尤其是大幅度并持續性增漲的勞動力工資和原材料價格,導致了企業的利潤不是很樂觀。
2 我國出口型中小企業的現狀和問題
中小企業已經是外向型經濟的十分重要的力量,在沿海地區的表現更為突出。在出口產品中,機械產品、紡織服裝、輕工等的出口貨值超過了1000億元,目前這幾個行業是中小企業的主要出口行業。民營企業在加工貿易和一般貿易等領域的表現十分優秀。同時,在利用外商投資方面,中小企業的數量也大幅增加。
最開始的時候,鄉鎮企業和民營企業只能間接的通過專業的國營外貿公司來出口,從1999年開始,國家開始允許私營企業申請自營進出口權,開始放寬了政策,這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私營企業的生產力。到21世紀,超過幾十萬家的中小企業極具創新能力和競爭活力,到2011年的第一個季度,私營企業的出口額為1245億美元,增長了35.4%,其出口比重占全國總體出口比重的比例上升了2.2個百分點。私營企業進出口額達到2119億美元,增長了41%,比進出口總額的增速高了11.5個百分點。
但是,受美國次貸危機而引發的一系列不利因素,例如外部需求減少、原材料價格大幅度上漲、經濟下滑、人民幣匯率持續上升等,技術含量較低、及勞動密集型產品的中小企業,在外貿出口方面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在這種國內外經濟形勢下滑的大環境下,我國企業出現了經營虧損、出口下滑以及困難加重等現象,尤其是中小型出口企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擊。據統計,全國有6.7萬家中小企業于2008年上半年倒閉。倒閉的中小企業大都是外向型的集中于東南沿海地區的中小企業。從目前的情況看,還會有一部分的中小企業將面臨著倒閉的問題。其中,有超過1萬家紡織行業中小企業倒閉,這些中小企業都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的代表,有超過2000萬的工人遭遇解聘,面臨重整的紡織企業約占總數量的2/3。
3 我國出口型中小企業面臨著三大方面的問題
3.1 銷售市場的問題
我國的中小型出口企業大多屬于勞動密集型企業,一般都是規模較小,產品附加值低,這使得這些企業在國際市場只有很低的議價能力,這種弱勢地位更加劇了企業的經營困境。在人民幣升值的背景下,企業很難通過更改計價貨幣或提價的內部對沖方式規避匯率風險。在國外市場中,我國出口的商品將長期失去議價能力和競爭力,出口型中小企業將面臨市場萎縮的困境。美國次貸危機導致的全球消費不振與經濟增長放緩,在人民幣升值的情況下,如果不徹底改變銷售策略和生產戰略等的話,這種全方位、長時間、大規模的經濟衰退,勢必會降低國外市場對于中國出口產品的
需求。
3.2 成本的問題。
2008年11月10日,國務院出臺了10項措施以擴大內需促進增長,這對于國內消費市場在特殊經濟時期而言,對市場形式的穩定與扭轉是有促進作用的。但是國內需求的持續旺盛,會進一步增加企業的生產成本,導致國內的原材料上漲,使本來就不堪重負的中小型出口企業雪上加霜。
隨著我國日益強大的勞動力市場,出口型中小企業和其他企業一樣面臨著勞動力成本逐漸上升的問題,這樣也就會直接影響到企業的利潤。另外,匯率制度改革以來,匯率的波動給出口型中小企業也造成了困境,2008年上半年,人民幣對美元升值了7.2%,人民幣的累計升值幅度已達到20%。同時我國中小型企業存在而又沒有得以解決的問題一直以來都是缺乏創新型人才以及人才緊缺。
近年來,企業接受的國外訂單的數量有所減少,出口增速也有所回落。自2008年下半年起,許多企業把長期訂單改為短期訂單,還有把大訂單改為小訂單,這都是為了防止匯率風險。企業不敢接國外訂單的情況也開始顯現,造成了出口量值下降,訂貨總量減少。匯率的升值幅度高于出口換匯成本的下降,出口行業利潤增速放緩,企業虧損增加。
另外,中小企業雖然有融資需求,但是貸款風險大,可控性小。銀行往往要求中小企業提供足夠的抵押擔保,降低中小企業的信貸風險,但這些抵押擔保恰恰是很多中小企業所欠缺的。所以,銀行采取的這種從緊政策,對中小企業而言融資貸款是難題。
3.3 成本管理創新的問題。
我國出口型中小企業在過去,大多數以仿制性生產和勞動密集型生產為主,以成本優勢在國際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目前我國大多數的出口型中小企業都是勞動密集型企業,他們出口的產品,主要是貼牌加工的產品,其品牌競爭力一般都不高。由于缺乏人才,利潤薄弱,所以很難打出自己的品牌,也很難形成自己的核心技術。根據商務部的調查,我國紡織品出口模式以代為加工為主,出口企業的平均利潤率只有3%到5%,自有品牌只占10%左右。這些中小企業生產的產品,其可替代性比較強,面對行業內部激烈的競爭,缺乏對產品定價的話語權,所以導致這些企業的利潤被一再壓低,部分出口型小企業甚至遇到了生存危機。一些小型出口企業依賴于跨國公司的銷售渠道和知名品牌來維持生存,作為跨國公司的加工組裝車間,出口產品的附加值低,產品也相對單一,一般都沒有產業升級和產品創新的能力和動力。然而,隨著多方壓力的驅使,世界經濟格局的演變,正是中國企業由原來的“中國制造”逐漸轉變為“中國創造”和“中國設計”的升級產業的機會。生產低附加值產品向生產高附加值型、創新型、技術密集型轉型已經成為蓄勢待發的事情。
4 世界金融危機對出口型中小企業的影響
4.1 國外需求減少、貨款拖欠等問題
2009年7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其中稱,全球經濟正在開始走出二戰后前所未有的衰退,但經濟的穩定是不平衡的,復蘇將是疲弱的。預計2009年的世界貿易量將下降12.2%,2010年可能恢復到1%。2009年世界經濟將下降1.4%,2010年可能恢復到2.5%。但是,從目前的形式來看,雖然全球經濟有好轉的跡象,通貨膨脹的風險仍然在增大,失業率也仍然居高不下,美、歐等國從根本上解決高額債務以及銀行信貸的危機等等問題至少還需要3到5年時間,全球經濟還是需要較長時間的進行調整,外部需求也很難在短期內迅速恢復。
在這種情況下,出口型中小企業收到的國外訂單數量減少,更甚于以往訂單和正在執行訂單的貨款拖欠,以及取消訂單,會對出口型中小企業造成資金上的壓力,在企業已經生產和采購的情況下,造成貨物積壓,資金壓力會更加嚴重,如果這種情況持續時間過長,而且這些企業得不到銀行和政府的資金支持,很有可能會導致資金鏈中斷,以及更艱難的后果。
4.2 壓貨以及沒有新的出口訂單對出口型中小企業生存的影響
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同時隨著各國大大降低的消費能力,國際市場的需求量也呈明顯的下降趨勢,這對我國的外貿出口總量產生了直接影響。這些影響直接造成了我國出口導向型企業的倉庫產品積壓過多,產能過剩。企業為了盡快收回資金,就不得不以超低的價格盡快銷售產品,造成企業只能得到很薄的利潤,甚至虧本,從而引起企業資金危機,甚至倒閉。另外,我國出口商品由于美元的貶值,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減弱、價格優勢減少,加上不斷增加的換匯成本,最終使得企業利潤下降,甚至難以維持生存。
起源于美國的金融危機對全球經濟以及對我國出口導向型企業的沖擊十分顯著。盡管現在歐洲是我國最大的出口地區和貿易伙伴,已經取代了美國,但美國仍然是我國十分重要的貿易合作伙伴。除了對美國的直接出口增長緩慢以外,對其他國家的貿易順差也在下降。金融危機的連帶效應,使得歐盟等發達國家消費能力下降,經濟縮水,對中國的進口需求也出現下降趨勢。根據中國海關的初步統計,從2008年1月到2008年11月,我國的進出口總值為23783.7億美元,同比增長的百分點為20.9%,同比增幅卻回落了2.7個百分點。從2009年1月到2009年3月,我國的進出口總值為4287.4億美元,同比下降了24.9%,其中,進口總值為1832億美元,下降了30.9%,出口總值2455.4億美元,下降了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