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軍莉
【摘要】“四步立體式”復習課教學模式就是通過有效的復習,讓學生對已學知識進行歸納、整理,通過“梳點——串線——成面——構體”四個環節,溝通知識點之間的聯系,獲得螺旋式上升的認識,從而達到知識的系統化、網絡化。并讓學生在自主梳理、自主構建知識網絡中,激活思維,完善認知結構,實現數學教學目標,全面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
【關鍵詞】梳點串線成面構體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3-0093-02
2003年第5期
小學數學復習課是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規律,在學生學習數學的某一階段,以鞏固梳理已學知識與技能,反思回顧數學思想方法,構建相對完善的知識體系,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主要任務的一種課型。其目的是溫故知新,完善認知結構,發展數學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的、可持續性的發展。
所謂“四步立體式”復習課教學模式,就是通過有效的復習,讓學生對已學知識進行歸納、整理,通過“梳點——串線——成面——構體”四個環節,溝通知識點之間的聯系,獲得螺旋式上升的認識,從而達到知識的系統化、網絡化。并讓學生在自主梳理、自主構建知識網絡中,激活思維,完善認知結構,實現數學教學目標,全面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
一、梳點
梳點,是復習課的第一個環節。其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對所學知識的整體回顧,獨立梳理,抓住復習內容中的基本知識點及其各自的特點,這是一個由厚到薄的要點提煉過程。
由于每部分復習內容所容納的知識點不同,有些知識在學生頭腦中很快就會再現,有些知識可能被遺忘。所以抓點的前提是要讓學生先通過回憶再現,同時結合看書,搜集與復習內容有關的知識,清楚每一知識點的意義,這也是梳理知識的重要基礎。為了使復習課更加有效,可讓學生課前先行復習,既為“抓點”做好準備,又將復習教學延伸到了課外,使學生有更多的自主探索,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
二、串線
梳點之后,讓學生根據梳理出來的基本知識點,再將有聯系的知識點縱向進行連線,形成一個個的知識串,建立起各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這就是復習課的第二個環節——串線。
學生明確了每個知識點的意義之后,在腦中形成的只是一個個孤立的、分散的知識點,對于每個知識點之間有什么聯系還不明確。這時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將這些孤立的、分散的知識點進行分類、整理,弄清知識間的聯系,溝通知識點之間的縱向聯系,加強對比,在理解與溝通中建立有效連接,連成一個個的知識串,為后面形成知識網絡打好基礎。
比如梳理出“數的整除”的知識點之后,在學生明確知識點意義的基礎上,教師提出新的要求:圍繞一個知識點,找出與之相關的知識點,并連線成串。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合作探究,通過思考、交流,形成了“因數→公因數→最大公因數”;“倍數→公倍數→最小公倍數”;“質數→質因數→分解質因數”等一個個的知識串。在學生整理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自己的指導作用,參與到各個學習小組的合作探索活動之中,指導學生怎樣圍繞一個核心知識點,溝通相對獨立的知識點的縱向聯系,做到學一點成一線,形成新的認知結構。
三、成面
第三個環節——成面,是在把知識點串線之后,再進行梳理,溝通其縱橫聯系,使之在縱向“串線”的基礎上再橫向“成面”, 幫助學生理清知識脈絡,溝通相關知識之間的聯系,溝通單元知識與其他知識之間的聯系,構建完整系統的知識網絡,實現由厚到薄的創造發揮。
復習課重在知識系統化,網絡化,因此知識網絡的構建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相信學生,給學生足夠的空間和時間,通過合作探索,完成相關知識體系的完成構建,便于學生從整體上來把握知識的結構,解釋知識間的異同,溝通知識間的聯系,在異中求同,在同中求異,達到本質上的融合,完成知識結構轉化為認知結構。
比如“數的整除”中的知識點連線成串后,教師進一步提出要求:小組合作,根據這些知識點之間的聯系,用你喜歡和擅長的方式進行分類整理。學生通過討論交流捕捉到知識之間的聯系與區別,借助圖表、文字等表現形式,把知識串橫向連成面,形成知識網絡。學生呈現的形式多種多樣,可以形成如下的知識網絡:
四、構體
構體,是復習課的最后一個環節,它建立在學生形成知識網絡的基礎之上。這一環節不僅著眼于知識的構建,還著眼于數學學習策略、思想方法的總結、歸納,不僅著眼于知識面的鞏固拓展,還著眼于綜合運用能力的提高,從而構建起一個立體的知識體系,達到“溫故知新,查漏補缺,融會貫通,提升素養”的復習目的。
復習課絕不是對舊知識的簡單再現和機械重復,其最終目的在于培養和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教師要深入挖掘核心知識所蘊含的數學思想方法,突出平時教學的重點、難點和關鍵點,關注學生平時經常出現的錯誤和體現典型結構特征及解題思路的數學問題,選擇有針對性、典型性、啟發性、開放性和系統性的問題,使學生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進一步鞏固認知結構,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提高,發展學生的綜合能力。
如在整理出“數的整除”的知識網絡后,教師設計基本性、綜合性、拓展性等練習,每個層次的練習各有側重點。
1.基本性練習主要是考查學生的基本知識點,學生根據知識點的意義就可以回答,并且通過分析比較,初步體會知識點之間的區別與聯系。如設計“20以內的質數有( ),24的約數有()”等練習。
2.綜合性練習主要是將多個知識點融為一體,做到一個練習題集中多個知識點,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認識。如設計“一個兩位數,能同時被3和5整除,如果是奇數,最小的是(),如果是偶數,最大的是( )”等練習。
3.拓展性練習主要是讓學生在合作探索中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提高學生靈活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獲得成功的喜悅。如設計“有一個長方體的木頭,長3.25米,寬1.75米,厚0.75米。如果把這塊木頭截成許多相等的小立方體,并使每個小立方體盡可能大,小立方體的棱長及個數各是多少?”等練習。
力圖在教學過程中實現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的有機結合。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在創設最佳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自主探索、解決問題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上;學生的主體作用體現在知識的歸納總結和問題的發現、設置、探索和解決上,使每個學生都能主動參與數學學習,在復習中進一步完善自己的認知結構,系統知識,從而達到提升學生數學素養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版
2.徐云鴻:《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青島出版社,2009年版
3.劉仍軒:《青島市新課程教學方法探索叢書之一·情境串教學法》,青島出版社,200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