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秀娟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3-0094-01
“四步立體式”復習教學模式屬于一種開放的教學模式,我們學校推行課改教學已經兩年的時間了,我在歷史教學的嘗試與實踐中,切實感受到我與學生都在不由自主地發生著微妙的變化:從講堂到學堂的空間轉變;從灌輸到探究的教學方法的轉變;從接受到合作的師生關系的轉變。這種變化是微妙的,更是欣喜的。但同時也有諸多的困惑與迷茫,望得到同仁的幫助。
收獲是巨大的。
一、信任學生,他們就會帶給你驚喜
怎樣才是真正地以學生為主體呢?首先就得信任他們,相信他們有能力自主地學習、思考和分析。第一節課,我信任他們,他們回報給我一份驚喜。
在講第一課《我們的遠古祖先》這節課時,我按照以往常規的教學方式很快完成了教學任務。還有十分鐘,干什么呢?書后題目是 “想象并描述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樣度過的?”。我想就讓學生寫篇想象作文吧!為了調動他們的熱情,我將題目改為“一個北京人的一天”。五分鐘過去后,一個學生舉手了——“我寫完了。”之后不斷地有人舉手表示完成。到下課時,全班絕大多數完成了作文,而收上來的作品,令我格外驚喜。很多學生的文章新穎、非常富有想象力。這一節課學生們的杰作,令我對他們刮目相看,它也鼓勵我再大膽些,放手讓學生表現自己。
二、學生學得主動了,變得大膽了,更愿意上歷史課了
新的歷史教材,淡化了知識體系,增加了貼近學生生活、貼近社會的內容,給學生親自動手操作、探究實踐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在《三國鼎立》一課中,教師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講述三國中的故事,激發學生積極的情感,在歡聲笑語中上完一堂課。還有歷史探究活動課,他們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紛紛將自己最好的作品展現給大家。當得到老師的鼓勵時,別提有多高興了,常常是下了課,學生們還圍著老師問這問那,意猶未盡。
三、對歷史教師的要求更高了
新的課程改革,要求教師轉變教學方式,樹立以學生為主,不斷探究的學習理論。那么,光憑一本書、一張嘴走進課堂是遠遠不夠的。教師要認真挖掘教材,充分備好每一堂課,精心設計每一個探究性的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要讓歷史課堂充滿激情,充滿生機。有時需要語言的激發;有時需要教學手段的多樣化;有時需要教師知識的儲量大,總之,對教師的要求更高了。
四、教研活動更重要了
在歷史課程改革過程中,面對新課標、新教材,在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問題也很多,怎樣設計好每一個教案,每一堂課?怎樣處理好教材?設計什么樣的探究問題,才能激發學生們積極的情感,有利于他們的終身發展?為什么自己的課堂效果不理想,達不到預期的目的?還有對教材的驗證及反思是否正確等等,這些都迫切需要大家在一起溝通和交流,因此教研活動就顯得尤為重要。
但,困惑也是頗多的。
一、受傳統教學思維、教學習慣的影響較大,教師、學生很難“動”起來。
現在,大部分教師在安排課前預習、課堂教學、課后練習時,基本上都圍繞教材知識反復講練。學生所謂的“動”也是圍繞教材進行記憶練習,思考的空間很小,“灌輸”的意味仍然很濃。這樣忽略了教材僅是“讀本”的事實,背離了“課改”的方向。加上某些學科作業負擔較重,歷史學習基本上只能通過課堂完成。讓學生去查找資料需要大量的時間,成本高而效率低,在實際操作中有一定困難。
二、課堂表面熱鬧,教學任務難完成
課堂討論激烈,但能真正把問題回答清楚完整的不多,回答問題的學生只是相對固定的那幾個人。因此,老師要重復再補充講解,加之雖現在的學生課后看了許多書,但他們的知識更多是零散的,只有通過老師課堂的講述,對知識的銜接,學生才能了解問題的實質,才會上升到對問題的理解與運用。有些課改模式明確老師只講10分鐘,學生除了解課本上有的,其他深入的東西知之甚少,顯然背離了課改的目的。同時為多啟發更多學生參與,一節課短短40分鐘時間,很難完成教學任務,加之初中每周只有2節課,經常拉賬。學生明顯覺得做起作業來除了會做選擇題,其他大題無從下手。
三、合作學習流于形式,學生很少提出問題。
新課標要求“學會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見解的人交流思想、合作學習”,改變單一個體的學習方式。廣大教師正把這一理念付諸于教學實踐,但卻存在不足:其一,單純采取分組討論的方式,而且分組方法單一,總是規定前后左右4位同學一組,不顧學生是否愿意。其二,每節課的容量較大,給學生真正討論的時間太少。學生往往抓不住中心問題,表面熱烈,但實際上并沒有碰撞出思維的火花。這樣,學生間的合作就徒有虛名,流于形式,學生也就很少能達到課標中要求的“善于從不同角度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更別說自己探究來解決問題。
四、教學過程設計華而不實,效果不理想。
新課標提倡靈活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和方法,為學生自主學習創造必要的前提。教學過程設計的成敗,不僅看形式,更關鍵的是看這一形式能不能體現新課程的理念:如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師生間和學生間的互動合作程度、能力的培養和情感態度價值的熏陶等。為體現新課程理念,有些教師努力采取一些“新”的教學設計,但效果不佳。如采用角色扮演,很多只是讓學生念一下教師事先寫好的稿子,學生根本就沒有角色體驗,華而不實,給人以作秀之感。
五、評價手段單一,缺乏有效評價機制。
目前絕大部分學校還是沿用傳統評價模式,只以分數作為評價標準,回歸傳統教學,課改精神得不到落實。有些老師也在試著用課改的理念進行評價,但卻往往容易忽略學生對學科知識的落實,效果不佳。考試制度和考試內容的改變也沒跟上,教師倍感兩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