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雪峰
有人說,失地農民與城鎮化是一對孿生矛盾。近年來,在某些領域,這對矛盾越來越尖銳,有的甚至引起了社會的動蕩不安。如果說失地農民是城鎮化和工業化的必然結果,是他們應盡的義務,那么,我們迫切需要關注的是在城鎮化進程中農民失地后的境況如何?我們又該努力為他們做些什么?使這對孿生矛盾成為孿生姊妹,和諧并進。
成績:實實在在把失地農民的事辦實
貴州省歷來高度重視失地農民問題,特別是省委提出重點實施“工業強省和城鎮化帶動”兩個戰略后,貴州在竭盡全力,千方百計解決失地農民問題。
讓利于民,和諧拆遷。拆遷難,讓利于民就不難。貴州上下樹立以民為本的意識,還權于民、讓利于民,深得人心。在違法占地、違法建筑“重災區”的德江,本著“以人為本、讓利于民”的原則,制定了貨幣補償、產權調換和劃地安置三種補償方式,尊重群眾意愿,帶著感情拆遷,有效破解了征地拆遷難題,僅用短短2個月時間就在城南新區征地2083.78畝,拆除房屋334戶57313平方米,做到了“和諧征地、和諧拆遷”,實現了“零上訪、零強拆”。
公平公正,陽光操作。在實物丈量、補償測算等過程中,嚴格執行“一把尺子量眾人、一把尺子量到底”。絕不允許優親厚友、暗箱操作,接受群眾監督。并公開接訪,主動糾錯補漏,確保了實物指標、補償金額準確無誤,從源頭上化解了矛盾,有效控制了群體上訪、越級上訪事件的發生。望謨縣還實行公開獎勵,以獎促“拆”。凡是規定期限內主動拆遷的,分別進行補助性獎勵。同時,推行市場化評估,保證公平公正。為防止“拉關系、走后門”,采取市場化運作,通過公開招投標,聘請房地產評估有限公司作為評估機構,對所有被拆遷房屋及附屬物進行拍照認定和價值評估。評估結果公示,公開接受監督。
項目帶動,開發式安置。為使失地農民能進入各行各業,自主創業,各級各地根據實際,創造條件,為廣大失地農民提供廣闊的就業空間,積極探索“開發式安置”。讓失地農民變股東,成為小河區大寨村破解失地村民生計問題的路徑選擇。將村集體的資產、資金、資源量化到每個村民,讓個人成為企業或開發項目的股東。有效解決“分光”、“吃光”、“用光”的短期行為,為村民的生活提供長遠保障。興義桔山新區從土地出讓金中每畝提取1000元作為支持村組發展鄉鎮企業的基金和每畝提取1800元作為幫助村組發展經濟的生產扶持費,扶持村組興辦企業,壯大集體經濟,為失地農民提供就業崗位,并通過企業分紅增加農民收入。
狠抓就業培訓,強化社會保障。對失地農民進行文化和勞動技能培訓,提高他們的文化和技能素質,為就業、再就業和實現角色轉變、產業轉換創造條件。興義桔山現有失地農民8000余人,先后接受考察、學習、培訓的有近5000人,培訓率60%以上。同時,對失地農民實行生活、養老、醫療補助,保障其生活的基本需求。
調整補償標準,保障農民利益。過去,因受政策、物價等因素的制約,征地補償標準偏低,已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為保障群眾的利益不受損,許多地方在調研和走訪周邊縣市的基礎上,根據有關的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調整補償。如興仁縣政府及時下發《關于調整建設征地房屋拆遷及土地附屬物補償補助費標準等有關問題的通知》,建立城鎮建設征地補償新機制,得民心、順民意,解決了失地農民的后顧之憂。改變了過去“一刀切”、一成不變的補償方式。
綜合幫扶,全面推進。綜合幫扶,全面推進,有利于問題的協調解決,相互促進。江口縣采取“五幫扶”解決失地貧困農民實際問題:一是社會保障幫扶:建立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專戶,采取“政府出一點,村集體出一點,個人繳一點”的辦法,繳納保障金;二是住房安置幫扶,住房困難的被征地農戶可在安置區內以成本價購房;三是教育幫扶。被征地農戶子女錄取大專以上的政府給予獎勵;四是產業幫扶。積極幫助被征地農民自主創業;五四黨建幫扶。從縣直機關抽調專人到被征地農民中解決實際問題。
“失地”習以為常,“兩棲”路在腳下。城鎮化催生出一批批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新型農民,城鎮化讓農民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遵義龍坑鎮共青村的鄉親們,對于失地已習以為常。他們農忙時務農,農閑時經商,成為“兩棲農民”,修公路,修鐵路,建城鎮,忙得不亦樂乎。政府積極發展商貿,擴大就業空間。引導失地農民,更新觀念,走出黃土地,廣辟就業門路。在凱里經濟開發區也涌現了一批農忙時務農,農閑時經商的“兩棲農民”,他們還在政府的幫扶下成立了“經濟發展服務公司”等經濟實體,實現了農民自我發展的途徑。萬人,到2015年我國可能還會形成被征地農民約4260萬人。那時失地農民總數將過億。
近年來,貴州省城鎮化水平也相對提高,由1997年的20.6%提高到2008年的29.1%、2009年的29.89%、2010年的31%。共征用農村土地200多萬畝,平均年增長率為36%,預計今后每年還將以20多萬畝的征用速度遞增。征地數量的增加,必然導致大批的失地農民。這些年,貴州省共有失地農民約200萬人。而且到“十二五”末,我省城鎮化水平將達到40%,每提高一個百分點就會有40萬人失地,30余萬畝土地被征用,按以上計算比例,“十二五”末我省失地農民數和農民失地數還將大幅增加。
農民失地,某些地方嚴重地說是失業。僅貴陽市金陽新區,自2001年開發建設以來,已征用土地20336畝,涉及約4100戶農戶1.7萬人。經調查。目前這些農民僅有約15%能承攬部分挖方、平基等簡單工程謀生;有約15%以土地補償款為資本,經營砂石廠和運輸業;有約5%外出打工謀生;剩余的65%在家賦閑,無事可做。失地農民,一種新型弱勢群體產生了;失地農民,影響社會穩定和糧食安全;失地農民身份模糊。既不是居民也不是農民,而是掙扎在兩者的邊緣群;各種補償標準不一,征地中存在城鎮建設用地與公路、鐵路用地實行不同補償標準,易引起矛盾和混亂。同時,補償標準過低、“出、入”差距過大、甚至補償不到位依然存在;征地補償分配缺乏配套的法定規則;征地程序不盡合理,農民參與程度不夠等等。
城鎮化是通向現代化的必由之路,這不是一個理論判斷,而是被人類文明進程所證明了的發展規律。城鎮化不發展不行,發展又會造成大量的失地農民和農民失地,這是一個矛盾的死結,這個結越打越大,這個結怎么解開,已經成為貴州“工業強省和城鎮化帶動”兩個戰略重點的關鍵。
建議:給失地農民更大的發展空間
農民失地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也是時代進步的需要。如果說失地是農民對現代工業化和城鎮化必須盡的義務,對社會必須作的貢獻,那賦予失
問題:一支龐大的失地群體一個越打越大的結
據統計,我國目前失地農民總數已超過6000地農民應享有的權利,妥善解決失地農民生活和就業問題則也是政府對失地農民必須盡的一種責任和天職。
健全法律法規,合理征用土地。認真執行《土地管理實施條例》規則,讓農民直接參與土地征撥的全過程,充分保證他們的合法權利。對濫征土地的部門,應堅決糾正,嚴重者,要嚴肅查處,追究刑事責任。
征地過程清晰化,補償費用合理化。征地補償方案應充分聽取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的意見。嚴格實行先安置后拆遷,征地補償安置費用沒有足額到位的,不準動工用地。我國《土地管理法》中明確規定了土地征收的補償標準,征地補償以土地的市場價值為依據,這是給農民平等國民待遇之根本,也是保護農民利益之根本,還是減少失地農民社會問題之根本,這個“本”丟了,一切無從談起。只有征地過程清晰化,補償費用合理化,才能給農民以說法,給農民以活法,給農民以公道,給農民以生存之道。
對失地農民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幫助失地農民樹立主動就業的觀念。通過宣傳教育,引導失地農民轉變等靠要的觀念,讓失地農民主動地積極地盡快地實現再就業,走自立自強之路。對失地農民實施保護性就業措施。在推進城鎮化進程中創造的大量的就業崗位,應該優先錄用和安排失地農民。給失地農民一技之長。對失地農民要進行職業培訓,給失地農民多種多樣的技術特長,以適應不同的市場競爭。
對失地農民實施社會保障,給他們以永恒的希望。將生活無著落的失地農民納入最低生活保障體系。最低保障要優先照顧失地農民,貴州于2007年底制定了《被征地農民的社會保障辦法》,但只有1000余人受保,進展緩慢,成效微小。將失地無業農民納入現行失業保險制度。應將新產生的失地無業農民納入失業保險范圍,執行現行的失業保險法規政策。將失地老年人納入養老保險統籌體系。養老風險是每一個失地農民都將面臨著的問題,要千方百計讓他們老有所養。為失地農民提供醫療保障。政府應全面低費或免費將失地農民納入城鎮醫療保險制度,同時,為失地農民建立相應的醫療救助制度。建立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基金。失地農民保障基金的來源除了失地農民的土地安置費和土地轉用的增值收益外,還應該有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財政撥款,以及慈善捐贈等。
責任編輯:郭漸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