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衛平
〔摘要〕形成于革命戰爭時期的黨的群眾路線,由于斗爭環境的殘酷,側重黨對群眾的依賴。在執政條件下,黨自覺依賴群眾的環境條件發生了根本改變,群眾監督作為群眾路線的內在要求日益突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加強群眾監督,對化解四大危險,保持和發展黨群親人般的血肉聯系有著重要意義。
〔關鍵詞〕群眾路線,群眾監督,黨群關系
〔中圖分類號〕D25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175(2012)03-0048-04
群眾路線是我黨領導各項事業的根本工作路線,形成于黨領導新民主主義斗爭的革命實踐,堅持于開展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執政實踐,是貫穿黨的建設全過程的重要內容。隨著黨從領導人民奪取政權的黨轉變為掌握政權并長期執政的黨,群眾監督作為黨的群眾路線的題中應有之義,日益成為豐富和發展黨的群眾路線思想和實踐的重要內容,對保持和發展黨群親人般的血肉聯系有著重要意義。
一、革命戰爭條件下黨的群眾路線的形成及其歷史特點
緊密依靠人民群眾是我黨一開始領導中國革命就意識到的問題。1922年,黨的二大提出“到群眾中去組成一個大的‘群眾黨”,“黨的一切運動都必須深入到廣大的群眾里面去。” 〔1 〕(P90 )1929年9月,周恩來主持起草的《中央給紅軍第四軍前委的指示信》中,就紅軍與群眾的關系提出了指導意見,指出了黨內和紅軍中“有根本不相信群眾力量的危險” 〔2 〕 (P482 ),要求加以糾正,樹立群眾觀點,加強群眾工作。同年12月,毛澤東在《古田會議決議》中,批評了紅軍建設中各種錯誤傾向,指出紅軍絕不是單純打仗的,“還要負擔宣傳群眾、組織群眾、武裝群眾,幫助群眾建立革命政權以至于建立共產黨的組織等項重大的任務”,如果不是這樣認識問題,“便有走到脫離群眾” 〔3 〕 (P86 )的危險,強調單純軍事觀點的來源“就是過分相信軍事力量,而不相信人民群眾的力量”。 〔3 〕 (P87 )
在長期革命戰爭中,黨對人民群眾在革命中的重要地位有了進一步的認識。1934年1月,毛澤東將人民群眾比作“銅墻鐵壁”,說“這是真正的銅墻鐵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 〔3 〕 (P139 )1935年12月,毛澤東在瓦窯堡會議上指出:必須充分依靠群眾,“組織千千萬萬的民眾,調動浩浩蕩蕩的革命軍,是今天的革命向反革命進攻的需要。只有這樣的力量,才能把日本帝國主義和漢奸賣國賊打垮。” 〔3 〕 (P155 )抗日戰爭爆發后,毛澤東強調:“民族戰爭而不依靠人民大眾,毫無疑義將不能取得勝利” 〔4 〕 (P347 ),“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 〔4 〕 (P511 )黨在實踐中加深、凝結起來的這些經驗性認知,為將緊密依靠人民群眾的觀點上升為群眾路線奠定了重要思想基礎。
1945年黨的七大的召開標志著黨的群眾路線的確立。毛澤東在大會報告中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 〔5 〕 (P1031 ),“凡屬正確的任務、政策和工作作風,都是和當時當地的群眾要求相適合,都是聯系群眾的;凡屬錯誤的任務、政策和工作作風,都是和當時當地的群眾要求不相適合,都是脫離群眾的” 〔5 〕 (P1095 ),“應該使每一個同志懂得,只要我們依靠人民,堅決地相信人民群眾的創造力是無窮無盡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難也能克服,任何敵人也不能壓倒我們,而只會被我們所壓倒。” 〔5 〕 (P1036 )劉少奇作的修改黨章的報告,明確闡述了群眾路線的豐富內容。第一,指出保持與群眾的緊密聯系是貫徹黨的宗旨的要求和體現,“我們黨的一切組織與一切工作必須密切地與群眾相結合” 〔6 〕 (P342 )。第二,指出群眾路線是無產階級先鋒隊組織區別于任何其他政黨的一個顯著標志,“我們對人民群眾的這種觀點,我們與人民群眾的這種關系,是和一切剝削階級對待人民群眾的觀點及其與人民群眾的關系,根本不同。” 〔6 〕 (P343 )第三,指出必須堅決與各種脫離人民群眾的傾向作斗爭,“先鋒隊是完全可能脫離人民群眾的。而先鋒隊如果脫離人民群眾,就不能成其為人民的先鋒隊,就不獨不能實現它解放人民群眾的任務,而且有直接被敵人消滅的危險” 〔6 〕 (P344 ),“將來革命愈擴展,工作愈繁重,我們內部的這些傾向也愈有可能生長。因此,我們經常和這些傾向作斗爭,才能經常保持和鞏固我們與廣大人民群眾的聯系。” 〔6 〕 (P347 )第四,指出群眾路線的主要內容是:一切為了人民群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觀點、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的觀點、相信群眾自己解放自己的觀點、向人民群眾學習的觀點。〔6 〕 (P348-352 )劉少奇的這些概括是對毛澤東群眾路線思想的精辟歸納,也是對黨歷史實踐經驗的深刻提煉。
從黨的七大前后黨對于與群眾關系的認識來看,分別有三種表述:一是方法論的表述,強調“從群眾中集中起來又到群眾中堅持下去,以形成正確的領導意見,這是基本的領導方法。” 〔5 〕 (P900 )二是作風角度的表述,即將緊密聯系人民群眾概括為黨的優良作風。三是路線角度的表述,“黨的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根本的政治路線,也是我們黨的根本的組織路線。” 〔6 〕 (P342 )這三種表述都準確地反映了黨與人民群眾保持緊密聯系的內涵。無論是方法、作風還是路線,都堅持了黨的先進性本質,對于黨的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然而,必須指出,革命戰爭時期形成的群眾路線思想具有深刻的時代烙印,它建立于共同奮斗的使命基礎上,側重黨對群眾的依賴和人民群眾對革命的支持這樣一種關聯性,群眾監督的思想沒有被包含在黨的群眾路線中。雖然在革命根據地局部執政實踐中,存在接受群眾意見的一些事實,從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說體現了群眾監督的作用,但從整個民主革命時期黨的思想認識看,并未將群眾路線與群眾監督相聯系。黨的群眾路線的這個特點是由歷史條件決定的,但隨著黨成為執政黨,必須將群眾監督的思想作為黨的群眾路線的重要內容加以認識和強調。
二、群眾監督是黨執政實踐中堅持群眾路線的內在要求
將群眾監督納入貫徹執行群眾路線的內容之中,是在黨的八大會議上。鄧小平在大會上作的關于修改黨章的報告,詳細闡述了黨的群眾路線問題,其中突出地強調了加強群眾監督的重要性,是豐富和發展黨的群眾路線的一個亮點。
從加強執政黨建設的角度出發,鄧小平在黨的八大會議上關于群眾路線問題闡述了哪些以往所沒有涉及的思想呢?第一,強調黨的地位和角色的變化增加了脫離群眾的危險性。鄧小平指出:“由于我們黨現在已經是在全國執政的黨,脫離群眾的危險,比以前大大地增加了,而脫離群眾對于人民可能產生的危害,也比以前大大地增加了。” 〔7 〕 (P221 )第二,要求全黨同志在執政條件下必須擺正黨和人民群眾的位置。鄧小平用“工具”論表達了一個極其重要的思想,他指出,要深刻認識到,黨決不能把人民當做自己的工具,恰恰相反,黨才是“人民群眾在特定的歷史時期為完成特定的歷史任務的一種工具”,“確認這個關于黨的觀念,就是確認黨沒有超乎人民群眾之上的權力,就是確認黨沒有向人民群眾實行恩賜、包辦、強迫命令的權力,就是確認黨沒有在人民群眾頭上稱王稱霸的權力。” 〔7 〕 (P218 )第三,指出決不能“濫用黨的威信”。鄧小平指出:“離開群眾經驗和群眾意見的調查研究,那么,任何天才的領導者也不可能進行正確的領導。” 〔7 〕 (P219 )第四,論述必須加強群眾對黨的監督。鄧小平指出:“我們需要實行黨的內部監督,也需要來自人民群眾的監督和黨外人士對于我們黨的組織和黨員的監督。” 〔7 〕 (P215 )這些思想為黨的群眾路線增添了新內容,其中,將群眾監督納入黨的群眾路線是一個重大的發展。
黨的八大后,鄧小平曾幾次強調加強人民群眾對黨的監督。1957年4月8日,鄧小平在一次講話中指出:“黨要受監督,黨員要受監督,八大強調了這個問題”。他認為,監督來自三個方面,一是黨的監督,二是群眾的監督,三是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的監督 〔7 〕 (P270 )。共產黨員要謹小慎微,“一怕黨,二怕群眾,三怕民主黨派”,“有群眾監督比之沒有群眾監督要好一些,會謹慎一些。實行群眾監督可以把群眾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會提出很多好的意見”,“不搞群眾監督就更危險了。” 〔7 〕 (P273 )這充分體現了重視群眾監督對于貫徹執行黨的群眾路線的重要意義。
黨的執政實踐表明,影響黨群關系的因素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脫離實際,二是權力腐敗。前者的主要表現是主觀主義和官僚主義,后者的主要表現是以權謀私,采取不正當的手段追逐個人利益。兩者都嚴重違背黨的宗旨和損害人民利益,是黨脫離人民群眾危險的導因。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發生的轉型使黨群關系面臨著一系列的新情況。資源配置方式的調整、經濟體制的轉型、分配機制的導向、利益差異的格局以及財富構成的變化,對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宗旨形成新的挑戰。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通過《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指出:“有些領導干部宗旨意識淡薄,脫離群眾、脫離實際,不講原則、不負責任,言行不一、弄虛作假,鋪張浪費、奢靡享樂,個人主義突出,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嚴重;一些領導干部特別是高級干部中發生的腐敗案件影響惡劣,一些領域腐敗現象易發多發。這些問題嚴重削弱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嚴重損害黨同人民的血肉關系,嚴重影響黨的執政地位鞏固和執政使命實現,必須引起全黨警惕,抓緊加以解決。” 〔8 〕 (P143 )黨中央將這些表現黨群關系緊張的問題尖銳地揭示出來,是憂患意識的集中體現。
目前,就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而言,重要性已經講得很多,問題也很清楚地擺在面前,關鍵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從機制上落實黨的群眾路線。本文認為,加強群眾監督對于執政條件下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十分重要。黨的八大會議上鄧小平強調的思想應該大力宣傳,并需要成為一種重要的意識在全黨樹立起來。在執政實踐中,不是黨要不要堅持群眾路線,而是群眾要求黨必須堅持群眾路線。從這個意義上說,黨是否堅持了群眾路線,群眾路線堅持得好不好,首先要接受群眾的評判,群眾監督不可或缺。如果說,革命戰爭環境下黨的群眾路線側重于單向性的黨內機制構建有其必然性的話,那么,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則應加強構建群眾監督的外部機制來形成黨群雙向性的良性溝通。由此而言,群眾監督是黨的群眾路線的內在要求,豐富和發展黨的群眾路線思想和實踐,需要在群眾監督的實踐中不斷創新。
三、加強群眾監督對發展黨群關系的意義
毛澤東指出:“黨群關系好比魚水關系。如果黨群關系搞不好,社會主義制度就不可能建成;社會主義制度建成了,也不可能鞏固。” 〔9 〕 (P547 )魚與水的關系很密切,作為魚兒的黨,離不開作為水的群眾,這樣的魚水關系很恰當地表達了革命戰爭時期黨領導人民奪取政權情況下的黨群關系。
值得指出的是,隨著黨的歷史方位的轉變,黨處在權力的中心,具有支配社會資源的優勢,“魚兒”對“水”的依賴性就容易被淡忘。鄧小平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有一段話說得很深刻,他指出:“有些同志以為天下是我們打下的,一切要服從我們。這是非常錯誤的。實際上群眾不一定會服從你。領導不是自封的,要看群眾承認不承認,批準不批準。領導作風惡劣,群眾就不會服從;領導犯了錯誤,群眾就不批準。或者有人說,我革命時間長,本領大。但群眾不跟你走,你就一事無成。” 〔7 〕 (P157 )鄧小平在這里提出的告誡,對理解黨執政后黨群關系的新特點很有啟發。它說明,一旦黨凌駕于群眾之上,黨和人民群眾的魚水關系就會變味,黨的執政基礎就會動搖。
2011年7月1日,胡錦濤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從應對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和外部環境考驗,克服精神懈怠危險、能力不足危險、脫離群眾危險、消極腐敗危險的要求出發,對黨群關系作出了嶄新的解釋。他指出:“只有我們把群眾放在心上,群眾才會把我們放在心上,只有我們把群眾當親人,群眾才會把我們當親人。” 〔10 〕 (P15 )用“親人關系”來描述黨群關系,比用“魚水關系”來比喻黨群關系更加具有時代意義,對改善新時期黨群關系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親人關系就是一種血肉關系,突出的是一種責任的擔當。魚與水可能分離,但血與肉總是粘連在一起的。在艱難環境下,黨同人民有著共同的奮斗目標,患難之中見真情;在執政掌權條件下,黨同人民能否同舟共濟,命運相連?群眾路線隨著黨的兩大歷史性轉變而面臨著新的考驗,豐富和發展群眾路線思想的內涵,是新的歷史條件賦予黨的使命。深刻認識群眾監督對保持和發展黨群親人關系的作用,有著重要的意義。
首先,加強群眾監督有利于發揚社會主義民主,提高黨科學決策、民主決策的能力。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黨的群眾路線的思想本義,它與民主集中制相聯系,成為黨制定正確路線、方針、政策的方法和路徑。這與科學決策、民主決策的要求在精神上是完全相一致的。然而,如果只是僅僅從決策的方法和路徑的意義上認識群眾路線,是遠遠不夠的。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民主與監督密不可分,民主需要監督,有監督才有民主;監督必須民主,有民主才有監督。科學決策、民主決策的意思不能簡單地理解為確保好的決策出臺,還要確保不好的決策出不了臺。堅持群眾路線,既要保證各項方針政策符合人民群眾的利益,又要避免不符合人民群眾利益的錯誤方針政策的形成。因此,必須將堅持群眾路線與發揚社會主義民主緊密掛鉤,突出群眾監督的作用。群眾監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的題中應有之義。
其次,加強群眾監督有利于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使人民授予的權力切實用在服務于人民上。胡錦濤總書記說的“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權為民所用”,從執政角度看,重心就在一個“權”字上。情是否真正為民所系,利是否真正為民所謀,關鍵是手里掌握著的權力怎么使用。如果讓權力在“暗箱”中操作,如果讓“潛規則”充斥權力運行之中,那么,情就無關乎民,利也難澤于民。管好權力,既要靠黨,又要靠群眾。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要讓權力在群眾的監督之下運行。權力是否用于服務人民,最有發言權的當然是群眾。執政條件下,權力運行狀況往往是決定黨群關系密切還是緊張的主要因素,權力運行失卻群眾監督,必然造成黨群關系不良甚至惡化的危險結果。黨內監督對規范和制約權力有著重要的作用,但群眾監督的作用更加顯著。經驗告訴我們,群眾對權力運行正誤的感受最為直接,對權力公正的訴求最為深切,對權力腐敗的痛恨最為強烈。加強群眾監督可以讓陽光照耀權力運行的各個角落,是保持和發展黨和人民血肉聯系的有力保障。
第三,加強群眾監督有利于維護黨執政的公信力,提高人民群眾的政治認同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黨執政地位的鞏固程度取決于人民群眾的認同程度,不斷增強黨的階級基礎,不斷擴大黨的群眾基礎,必須在增強黨執政公信力的過程中實現。黨中央一再強調“取信于民”,就是告誡全黨必須把執政地位的穩固與黨在人民群眾中的公信度相結合。胡錦濤總書記說:“密切聯系群眾是我們黨的最大政治優勢,脫離群眾是我們黨執政后最大的危險” 〔10 〕 (P14 ),含義很深。它告訴我們,黨群關系上“優勢”與“危險”同時存在。兩者是相互抵消的,優勢發揮,危險就減弱;危險加重,優勢就衰竭。加強群眾監督是避免優勢喪失和危險滋生的一條有效路徑。黨執政的公信力需要自身系統的維護,同體監督是必須的。但異體監督可以彌補同體監督的不足,群眾監督作為黨外系統的異體監督,對維護黨執政公信力起著不可忽略的作用。
第四,加強群眾監督有利于實現執政黨與群眾的良好溝通,夯實黨群親人關系的信任基礎。人們常常有一種誤解,認為監督就是被人管,受人制。因此,一些領導干部主觀上總是不能認同自己的被監督角色,思想上更不愿意去主動接受監督。誠然,監督本身的含義就是制約,但群眾監督說到底就是人民訴求的一種表達,是對黨執政寄予希望的一種信任。尖銳的批評是監督,積極的建議也是監督,執政黨與群眾的溝通不能滿足于聽頌揚的話,更要勇于聽批評的話。有群眾監督才是執政黨與群眾溝通的正常狀態,人民以自身的訴求對黨的工作存在的問題和缺點提出批評意見,是基于對執政黨的愛護和期待。執政黨能不能自覺地通過群眾監督找到改進自身從而加強黨的建設的動力,對保持黨同人民群眾血肉聯系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冊)〔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9.
〔2〕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5冊)〔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9.
〔3〕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劉少奇選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7〕鄧小平文選: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8〕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
〔9〕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6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
〔10〕胡錦濤.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責任編輯孟永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