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朝暉
〔摘要〕地緣安全戰略是孫中山國防及軍隊建設思想的精髓。孫中山將移民實邊、興建鐵路、開發海南、經營亞太作為地緣安全的重點;主張陸海并重,發展空權;認為地緣安全是建立在富國強兵基礎之上,要將軍隊建設和軍備研發放在國家安全戰略的首要位置。汲取孫中山的中國地緣安全思想,維護國家地緣安全,必須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堅持立足亞太、穩定周邊的指導思想,重視經略緣邊、緣海地區;必須立足內陸,挺進海洋,發展航空,把陸、海、空兼顧作為中國地緣安全戰略核心;必須大力發展經濟,在此基礎上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把富國強兵作為維系國家地緣安全的物質基礎;必須積極發展國防科技,把國防科技力作為中國地緣安全的重要依托。
〔關鍵詞〕地緣安全,重點,核心,富國強兵,國防科技力
〔中圖分類號〕D69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175(2012)03-0117-04
辛亥革命前后,為維護國家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孫中山提出了一系列地緣安全戰略思想,這些思想充滿了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研究這些思想對于當代中國地緣安全戰略具有現實的意義。截至目前,國內學界用地緣政治和史學相結合的方法研究孫中山地緣戰略思想的成果寥寥無幾,筆者不揣淺陋,擬從這一角度對孫中山的地緣安全思想進行深入分析,以期對中國特色中國地緣政治理論體系建設和當代中國地緣安全戰略有所啟示。
一、地緣邊界是中國地緣安全的重點
中國地緣政治環境先天不足,相鄰國家多,且強國多,歷史矛盾和現實利益潛在沖突多,中國的地緣安全必須首先破解周邊安全困境,重視經略緣邊、緣海地區。
在緣邊地區,近代以來,由于中國西北、西南、東北邊防薄弱,中央政府鞭長莫及,社會矛盾、民族矛盾日益凸顯,這給強鄰以可乘之機,邊境安全險相環生。孫中山結合中外歷史的治疆經驗,不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中,都把治理邊疆地區作為重要任務。具體包括兩方面:
一方面,孫中山將“移民實邊”(充實邊疆)作為開發西部邊疆、鞏固祖國邊防的地緣戰略。他把移民墾殖蒙古、新疆列為第一計劃,放在突出的地位。在他看來,移民有利于改變東稠西疏、東強西弱的人口與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狀態,把勞力資源與自然資源結合起來,從而防止許多社會問題。孫中山主張移民在邊疆地區從事農、林、牧、工等多種事業,開發邊疆,增強地緣經濟實力,從而有效抵御外侮,維護地緣邊界的區域安全。
另一方面,孫中山把修建鐵路作為維護邊疆安全的重要途徑。鐵路是陸權國家的命脈,鐵路修到哪,國家的意志就通到哪。同時,鐵路也是一個國家對領土控制的最廉價手段,可以傾力修建。1919年,孫中山在《實業計劃》中提出了近代中國最為宏偉全面的鐵路建設計劃。他將全國的鐵路劃分為6大系統,即中央鐵路系統、東南鐵路系統、東北鐵路系統、西北鐵路系統、西南鐵路系統及高原鐵路系統,并將隴海鐵路定為“東西橫貫中國中部大干線”,并提出要建造18條西北鐵路干線。這些鐵路系統均以省會和交通樞紐城市、經濟中心城市為核心,以扇形向各方輻射,鐵路規劃的起訖點均為我國國防戰略邊境要鎮,多是著眼于陸上邊界安全。
在緣海地區,自鴉片戰爭以來,西方列強通過不平等條約竊取了我國的海關權、海上交通權、海上貿易等重要主權,攫取了中國沿海重要港口、商埠、島嶼,海洋成為列強入侵中國的通道,成為國家地緣安全的致命弱點。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中國國家安全威脅主要來自亞太地區。孫中山在《太平洋問題序》一文中分析了當時世界范圍內地緣競爭的圖景:世界海權競爭已從大西洋移至太平洋。而太平洋海權競爭是事關中華民族地緣安全的核心國家利益,“蓋太平洋之重心,即中國也。爭太平洋之海權,即爭中國之門戶權耳。誰握此門戶,則有此堂奧,有此寶藏也” 〔1 〕(P119 )。因此,中國必須苦心經營亞太地區,維護太平洋海權。孫中山主張在瓊州(今海南)建省,因為瓊州是南海門戶,是大西洋艦隊所必經之路,是南太平洋交通樞紐,地緣戰略地位極為重要,必須苦心經營瓊州,在此建設天然海軍基地——榆林、三亞港,加速發展海軍,固守地緣戰略要沖,將制海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孫中山的緣邊地緣安全思想啟示我們:要重視經略緣邊、緣海地區。
從緣邊來說,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加快中西部的發展,對于加強民族團結,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鞏固我國陸上邊防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作用。西部大開發要將交通大動脈建設放在首位,通過交通網絡將西部與東部、西南與西北的運輸融會貫通,最終形成全國一體化的交通運輸體系。這樣做不僅有利于推進區域經濟發展,而且有利于提升西部國防后勤戰備保障能力。〔2 〕
從緣海來說,中國地緣安全戰略必須堅持立足亞太、穩定周邊的指導思想。亞太地區是中國地緣利益集中的地區,也是潛在地緣沖突最多的地區,我們必須實行防御現實主義的國防戰略和“睦鄰、安鄰、富鄰”的和平地緣外交方針,堅持合作安全模式,開展多層次安全協商和區域經濟合作。同時,針對當前大國實力重返亞太及南中國海地緣沖突日益加深的不利局面,應當做好兩手準備,切實維護亞太地區的和平與穩定,維護和延長中國戰略機遇期,營造改革開放的良好周邊環境。其中,尤其要重視南海的地緣安全。我國在南海地區有著重要的地緣戰略利益,南海是我國近海防御的戰略屏障,是我國“島嶼防御”的重要鏈條,是重要的國際貿易通道,南海的能源資源有助于緩解中國未來能源供應嚴重不足的困境。隨著大國地緣實力的介入以及東盟國家大國均衡政策的實施,南海安全形勢日益國際化、復雜化。為緩解南海地區的安全緊張形勢,必須加強以海權為重點的地緣實力建設,盡快制定南海資源開發戰略,加大海洋執法力度,加強地緣文化建設,大力擴大中華文化的影響力,逐步建立多層次、復合型的東南亞合作安全機制。
二、陸、海、空兼顧是中國地緣安全戰略的核心
陸海復合型的國家,具有地緣安全的雙重效應。即一方面實力強大的陸海兼備國家,既可以立足內陸,拓展生存空間,又可以挺進海洋,獲取發展空間;另一方面,國力衰弱的陸海兼備國家,其安全也有脆弱性,可能成為陸、海強國爭奪勢力范圍的地緣政治目標。因此像中國這樣的陸海復合型國家究竟如何發展陸權、海權抑或空權,常處于戰略兩難的困境,換言之,陸海復合型國家地緣安全戰略需要更高的戰略智慧,維護國家利益。
中國的疆域條件決定中國始終是傳統意義上的大陸型國家,這是由大陸空間在中國總體地緣結構中的地位、作用所決定的。中國地緣特征具有明顯隔絕性和向心性,西、西北、西南方向的高原山脈以及東部面臨的浩瀚無垠的海洋拱衛著內陸中原地區的安全,形成難以逾越的地緣屏障,因此,中國傳統國防地緣戰略以保衛陸上疆域安全為主要目標。為此,孫中山明確提出了大陸立國的陸防建設方針:“欲中國成為強固之民國,非有精強陸軍不可。” 〔3 〕 (P435 )
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地緣環境經歷了從陸權國家變成陸海復合型國家的歷史轉換,最終形成了地緣政治弱點,即不得不在地緣戰略上同時面臨陸地和海洋的雙重威脅。孫中山認識到,強大的海軍是維系主權國家海權的基石,主張以海興國,提出“國力盛衰強弱,常在海而不在陸”。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宣告成立。孫中山之所以定都南京,主要是看中了南京的地緣位置。南京處于全國之中,長江要地,瀕臨東海,可以作為海軍發展之根基。當天,孫中山公布命令:“以紅旗右角鑲青天白日,日有十二芒為海軍旗。”同時成立海軍部,任命黃鐘瑛為海軍部總長,海軍被放在突出的地位。
建立近代化的海港是孫中山海權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收回海權后,孫中山認為首要任務是整治全部海岸線,建設四類不同等級海港,形成全國范圍內的港口交通系統:建設三個頭等大港,即北方大港(天津港)、東方大港(上海港)和南方大港(廣州港),四個二等海港即營口、海州、福州、欽州和九個三等海港,秦皇島等15個漁業港,這樣,中國漫長的海岸線北起安東,南至欽州,平均每百英里海岸線,便有一個海港,最終形成功能互補的港口群。這些海港把中國與世界聯系在一起,內聯外通,促進中國外向型海洋經濟的發展。
二十世紀一二十年代,世界范圍內國家空權的問題日益突出。孫中山敏銳地觀察到:未來的時代將是航空發展的黃金時期,掌握制空權便能有效地捍衛海權進而鞏固陸權。孫中山對空權的認識從最早的“大利于行軍”,到后來的“致勝的武器”,最后又發展到“集控制三界(領土、領海、領空)之能事”,必“發展航空事業”。他認識到現代戰爭是立體化戰爭,掌握空權就可以控制陸界、海界和空界。
孫中山陸海空兼顧地緣戰略思想啟示我們,維護國家地緣安全,必須做到陸、海、空兼顧。
陸地、海洋是中國兩個地緣支撐,陸、海兼顧是中國必須堅持的國防戰略。中國的和平地緣外交、大陸空間特性以及大陸立國的傳統注定中國國防戰略的首要任務是本土自衛,要重視內線防御,加強邊疆建設,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拱衛內陸安全,以交通、實業等本土建設為根本,建立強大的陸軍。但發展陸權并不排斥海權。如果說陸權維護的是中國生存權利的話,那么,海權更多維護的是中國發展權。發展海權不僅可以捍衛海洋權益,維護國家經濟安全,還可以拱衛中國陸權的發展,因此要建立強大的藍水海軍,不斷提高海軍裝備水平,經營好重要的海港、島嶼、海峽、海灣。
空權的興起使地緣簡化為國家相對位置、距離與空間武力比較的關系。空權在國防建設中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已成為民族國家地緣安全的新的制高點。所謂無空天即無領空,無空天之防即無國防。建立完備的航空航天研發體系,儲備科技人才,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提升空軍武器裝備水平,掌握制空權,就可以形成有效遏制,支援海權進而鞏固傳統陸權。現代戰爭是立體化戰爭,只有海陸空一體化發展,才能真正有效地捍衛國家主權。〔4 〕
當然,陸、海、空并重,并不意味著絕對平分國家戰略資源,而是應根據國家總體戰略目標和綜合實力在兼顧中確定重點。例如,隨著中國從內向型經濟向外向型經濟的轉型,海洋已經成為制約中國和平發展的地理樞紐,因此,在保持陸權傳統優勢的前提下,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提高,中國的地緣安全重心也應當適度傾斜。
三、 富國強兵是維系國家地緣安全的物質基礎
國家地緣安全戰略的首要目標是維護基于國家實力的生存權和發展權,而軍事實力是國家實力的硬要素,只有建立獨立的國防工業體系和強大的軍隊才能實現國防現代化。
針對近代中國所受的民族屈辱,孫中山強烈意識到“無國防既無國家”。鴉片戰爭以來,中國積貧積弱的局面就是“國不富,兵不強”,國防建設是事關國家生死存亡的大事。孫中山始終將軍隊建設和軍備研發放在國家安全戰略的首要位置。中華民國成立后,他多次強調軍事強國、武力自衛與民族復興的關系。孫中山提出應從民族、領土、軍政、內治、財政五個方面統一全國政權,其中,軍政統一尤為重要。為建立強大的國防,孫中山實行了一系列整頓軍備的措施:將全國劃分為若干軍區,實行軍政分開;按軍、師、旅、團、營、連、排、班的單位重新對軍隊進行了編制,明確了各軍事單位的兵力配備;裁汰冗兵,實行“工兵”政策,對士兵進行農業培訓和職業教育;實行義務征兵;強化全民國防意識,普及軍事教育;擴大兵工廠,增加武器裝備的生產供給。為加強對軍隊的統一領導,孫中山提出要加強軍隊紀律建設,加強政治建軍,建立一支真正受人民群眾擁戴的現代化革命軍隊。二次革命失敗后,孫中山決定學習借鑒蘇俄的經驗,引進蘇俄軍隊政工制度,實現以黨治國,以黨領軍的治軍目標。
發展國防必須依靠實體經濟,實體經濟是國家實力的基礎,是國防建設的堅實后盾。孫中山在《十年國防計劃》多次強調實體經濟是國防建設的根本。他的《實業計劃》中各項實業振興措施莫不與國防建設相互支撐,互為表里。鐵路、港口規劃無不連接著國家軍事重鎮,起著鞏固海防,保衛邊疆的作用。孫中山敏銳觀察到地緣安全與民生改善之間的關系,認為民生是國防建設之母,所謂“足食足兵”,“民富而國強”。
孫中山認為,國防的指導原則是抵御外侮、保障生存、民族自由平等和維護世界和平。其中,首要的是確保民族生存。可見,他的地緣安全建設思想基本上屬于致力于本土防衛的防御型的國防戰略,這是由當時的中國國力和地緣政治環境所決定的。
孫中山關于“富國強兵”的地緣安全思想啟示我們,富國、強兵是中國近代化戰略任務,強盛繁榮的經濟實力與堅不可摧的國防實力是國家和平與發展的兩大支柱。要積極樹立“大國防”理念,加強全民國防教育;要不斷加強軍隊現代化建設,從嚴治軍,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要堅持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的方針,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要抓好、用好我國重要的戰略機遇期,緊緊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不動搖,以人為本,改善民生,推動經濟全面可持續發展,在國家經濟實力穩定增長,民生幸福逐步提高的基礎上,加大對國防現代化的投入,以強大的國防實力捍衛中國的和平發展;要堅定不移地奉行防御型的國防政策,營造和平穩定的安全環境。
四、國防科技力是中國地緣安全的重要依托
國家地緣安全的重點是動態的,從陸權、海權以及空權等地緣政治學理論演進的過程來看,地緣安全關注的重點是變化著的,作為國家地緣實力的軟要素,科技是地緣政治演進的驅動力。孫中山將國防科技與國家安全緊密聯系在一起,認為科技是立國之本,強軍之基,“中國欲富強,非厲行擴張新軍備建設不可” 〔3 〕 (P248 )。孫中山國防科技思想主要包括:科技開放思想、軍備自主研發思想、國防科技人才培養思想等。
孫中山在《國防計劃》中,親自制定了新式兵器的標準,聘請國外軍事專家來華教練國防技術工程,積極學習、引進國外先進科技,“要購買各國軍事書籍、軍用科學儀器、軍用交通器軍用大小機器等,以整理國防之需” 〔5 〕 (P791 )。
在引進國外先進軍事技術的同時,孫中山認識到中國要成為一流強國,必須建立自己獨立的國防體系,要注重軍備自主研發。1923年,中國第一架雙翼小型飛機在廣東飛機制造廠誕生,孫中山先生親自主持了試飛典禮,他說:“至于飛機,自己可制,目前完成第一架,比之外國者尤甚,此后當陸續自造,不須外來矣。” 〔6 〕 (P232 )在孫中山的鼓舞下,廣東飛機制造廠貫徹孫中山重視自行研制飛機的思想,共裝配生產“羊城號”教練機、殲擊機和轟炸機六十余架,是當時中國最好的一家飛機制造廠,為中國近代航空事業以及中國的民主革命作出了寶貴貢獻。
國防科技實力的加強離不開國防科技人才的培養與儲備。孫中山強調:現代化的軍隊必須是一只機械化率極高的部隊,需要一支能夠完全駕馭現代復雜武器裝備的專業化部隊,必須改變近代中國軍事科技人才匱乏的不利局面,孫中山曾提出訓練國防物質工程技術人才一千萬的計劃。
孫中山關于“國防科技力”的地緣安全思想啟示我們,地緣安全與科技實力是密切相關的。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提升軍隊戰斗力的堅強后盾。要積極發展國防科技,加大投資力度,著力發展高、精、尖武器,切實形成戰斗力,提高軍隊和國防現代化建設進程;軍隊武器裝備的發展應當走自主創新的道路,建立獨立自主的、現代化的國防工業體系;要將人才戰略作為國防科技戰略的制高點,充分調動各種教育資源,多渠道加強崗位培訓,以高校為重點,加大國防生培養力度,積極引進智力資源,做好各類國防科技人才的儲備工作。
參考文獻:
〔1〕孫中山全集:第5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1.
〔2〕吳振坤.積極推進西部大開發 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J〕.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2003,(1).
〔3〕孫中山全集:第2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3.
〔4〕郭秀清.我國國家安全觀的重要轉變〔J〕.理論探索,2011,(5).
〔5〕秦孝儀.國父全集:第3冊〔M〕.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
〔6〕孫中山全集:第8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1.
責任編輯周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