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剛

〔摘要〕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世界經濟也面臨著大調整大變革。在這種內在矛盾與外部困難交織共存的現實背景下,中部崛起存在著經濟發展相對滯后、產業結構層次較低、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內需市場尚待開拓、資源環境問題突出、生態保護補償不足、政策支持力度不夠等制約因素。應對國內外形勢的變化,中部六省應該變挑戰為機遇,推進“兩型”社會建設,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提高低收入群體的消費能力,進一步完善政策支持體系,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以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為中心,加快中部崛起的步伐。
〔關鍵詞〕中部崛起,現實背景,制約因素,“兩型”社會
〔中圖分類號〕F12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175(2012)03-0085-04
一、中部崛起面臨的現實背景
自2006年4月國務院正式決定實施中部崛起戰略至今,中部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一是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地區生產總值由2005年的37411.17億元提高到2010年的86109.38億元,年均增速為18.26%。二是“三基地、一樞紐”地位進一步鞏固提升。2005年以來,糧食總產量年均增長2.50%,2010年達到16721萬噸,占全國糧食總產量的30.6%;能源原材料和現代裝備制造及高技術產業發展迅速,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構筑了中部地區承東啟西、貫通南北的綜合運輸大通道,初步形成了內連外暢、各種方式分工協作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三是對內對外開放水平明顯提高,人民生活明顯改善,社會事業全面發展,中部地區的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在全國區域發展格局中的地位進一步提升。〔1 〕
目前中部崛起面臨的現實背景是:一是我國工業化由前期步入了中期階段,正處于加大經濟結構調整、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時期;二是在后金融危機時期,世界經濟的全面復蘇可能是一個緩慢而復雜的過程,并將出現大調整大變革的發展趨勢。
(一)我國經濟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改革開放以來,受益于后進國家的后發優勢(包括資本、技術、人力、制度和結構后發優勢),我國經濟實現了長達三十多年的近兩位數的高速增長,創造了中國奇跡。〔2 〕 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我國從低收入國家躍升為中等收入國家,由農業國轉變為準工業國,工業化進程也由前期階段步入中期階段,并朝后期階段邁進。在當前新的經濟發展階段,原有經濟結構和發展方式中的不平衡、不協調問題日益突出,例如,消費需求不足,投資過度增長,出口過度依賴,創新能力不強,投資效率低下,工業自我循環,收入分配惡化,資源消耗過快,環境破壞嚴重,等等。這些矛盾與問題的積累與激化,不但使傳統的經濟結構與經濟發展方式難以持續,而且不利于我國的長期經濟發展和現代化建設。
按照發展經濟學理論,經濟增長不是與固定的結構相聯系,而是由持續的經濟結構與經濟發展方式變遷決定,經濟發展階段的轉換勢必要求經濟結構與經濟發展方式進行相應轉變。長期以來,我們黨一貫重視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問題,黨的十七大報告則進一步提出了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任務,強調要實現“三個轉變”。
在我國經濟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之際,與其他發達地區相比,中部經濟結構調整與發展方式轉變的戰略任務更為艱巨。
(二)世界經濟面臨大調整大變革。2008年下半年爆發的國際金融危機并不是簡單的商業周期,而是涉及發達國家結構性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的深層次問題。所以,在后金融危機時期,世界經濟的全面復蘇可能是一個緩慢而復雜的過程。在此過程中,發達國家“去杠桿化”、清理“有毒”資產,消費率下降、儲蓄率上升將是一個中長期趨勢,對外需求也會大大萎縮。這場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造成了巨大沖擊,并充分顯露出我國外向型經濟的脆弱性。如果不改變過于依賴出口的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方式,后金融危機時期國際經濟波動就會對我國經濟產生嚴重的外部沖擊,造成國內宏觀經濟大起大落。只有加快由外需依賴向內需為主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才能抵御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外部沖擊。
另一方面,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意味著發達國家傳統增長模式的終結,世界經濟將出現大調整大變革的發展趨勢。新科技革命向縱深推進,全球氣候和環境變化加劇,這些變化促進世界各國探索和創新發展模式,新能源、新材料、生命科學、綠色經濟、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將成為新的戰略產業和新的驅動力。能否順應世界經濟結構的新變化,加快經濟結構與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關系到我國能否牢牢把握發展的主動權,更好地應對全球化競爭和各種挑戰,也將從根本上決定我國的發展前景和國家的戰略利益。
對于中部地區來說,面對國際經濟形勢變化,必須加快由外需依賴向內需為主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二、中部崛起存在的主要制約因素
應對新挑戰,中部崛起還存在著許多制約因素。
(一)經濟發展相對滯后。中部崛起戰略實施以來,中部的經濟增長速度僅快于東部,仍然滯后于西部和東北,年均增速分別比西部和東北低0.5和0.4個百分點。從人均GDP看,長期以來中部地區達不到全國平均水平的局面沒有明顯改善。如表1所示,2010年中部人均GDP僅相當于東部的50.7%、東北的70.4%,只比西部高9%。從人均財力看,2010年中部人均財政支出只有4200元,僅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63%,東北的65%,西部的70%,在四大板塊中最低。從人均收入看,2010年中部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84%,農民人均純收入只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93%。〔3 〕
(二)產業結構層次較低。我國中部與東部的發展差距,表面上看是增長速度、發展水平等方面的差距,深層次上反映的卻是結構的差距。中部產業發展的多數指標都處于較低位次,產業結構失調已成為制約中部六省經濟發展的主要障礙。一是農業人地矛盾突出,基礎設施薄弱,農業內部重糧型的單一化結構與工業的相關度低,不利于以農副產品為原料的輕紡工業發展。二是在第二產業為主導的產業結構中,第二產業的優勢并不明顯,工業化水平較低,能源、原材料基地發展的后續資源潛力不足,現代裝備制造及高新技術產業尚處于起步階段。三是第三產業以傳統的流通和服務業為主,為現代工業服務的金融、通訊和信息產業相當薄弱,現代化水平不高。四是中部六省在產業結構上存在較高的相似性。在紡織、塑料、化纖、建材等一般水平的加工業方面,中部六省重復建設嚴重。五是產業對外開放程度低。2010年,中部六省進出口貿易總額為1167億美元,占全國的3.9%,外貿依存度為9.2%,比全國的50.2%低41個百分點,比例明顯偏低。
(三)自主創新能力不強。自主創新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競爭力的核心,也是推進中部崛起的根本動力。中部地區科技投入具有一定規模,但科技發展的整體水平不高。根據全國各省區綜合科技進步水平指數,《2010全國科技進步統計監測報告》將全國31個地區的科技進步總體水平劃分為五類,中部六省中僅湖北位于第二類地區,江西被列入第四類地區,其他四省為第三類地區。〔4 〕 從技術產業競爭力看,中部地區在中技術產業(如交通設備、黑色金屬、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等傳統制造業)和低技術產業(如飲料、紡織等資源加工類產業)具有一定的產業競爭優勢;但是,除醫藥制造業、航天航空業、電子及通信設備外,中部地區高新技術產業在科技競爭和產業競爭優勢上都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009年,中部人均教育經費支出867元,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79.1%、東部的66.9%、東北的80.2%、西部的81.2%,是四大地區板塊中最低的。在中部地區,教育科技投入不足,中小企業和民營科技企業發展相對滯后,科技產出重“成果”輕“商業化應用”,社會的科技需求與成果供給不對接,創新人才隊伍建設滯后,創新服務體系不健全等因素都制約著自主創新的突破發展。
(四)內需市場尚待開拓。為抵御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外部沖擊,我國需要將外需型的經濟過渡到外需經濟和內需經濟相結合、并逐步以內需為主體的經濟。外需轉內需的國家發展戰略,為中部崛起提供了無限契機。沿海地區在金融危機之后還是以出口為主,但對于中部來說,經濟發展的前提條件還應以擴大內需為主,在內地生產在內地銷售,立足于未來國家拉動內需的政策。中部地區地域廣闊,人口占全國的28%,農村人口占全國的近1/3,正處于工業化和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消費結構和產業結構升級、基礎設施建設、社會事業發展、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都蘊藏著巨大的需求。通過擴大內需,中部可以創造出一種新的發展模式,就是以啟動內需實現崛起的發展模式。但是,中部的內需市場受到人均收入偏低、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等因素的限制;2006年~2010年中部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年均增長15.17%,僅高于東北(13.47%),處于四大地區板塊中的第三位。如何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建立健全的社會保障制度,擴大公共物品消費,實現區域間的公共服務均等化,提高居民的消費能力是中部崛起面臨的重要課題。
(五)資源環境問題突出。長期以來,中部的經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犧牲資源環境為代價的。中部的高能耗高污染產業所占比重一直較高,而且發展很快,各省支柱產業仍然多以高能耗高污染產業為主,產業結構轉型特別是向“兩型”產業方向轉型進展緩慢。中部資源短缺,煤、電、油、氣、土地等要素供給長期緊缺的局面難以有大的改觀,并且隨著經濟的增長、生產要素成本的上升,資源要素硬約束的矛盾也將更加突出。另一方面,中部地區生態環境形勢仍不容樂觀,重金屬污染、水污染等環境問題仍呈多發高發態勢,生態環境綜合治理任務繁重。2008年中部地區每萬噸工業廢水化學需氧量排放量和氨氮排放量,分別較全國平均水平高12.9%和68.3%。中部的環境污染正從點源污染擴展到面源污染,從工業污染擴展到農業和生活污染,從城市污染擴展到鄉村污染,而且各種污染復合疊加,增加了環境治理的難度與成本。隨著“兩型”社會建設的深入推進,對中部資源環境的要求將越來越高,節能減排、綜合治理、綠色發展的任務仍十分艱巨,如何協調經濟快速發展與資源環境束縛之間的矛盾,走低碳、綠色化的“兩型”道路,是中部崛起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六)生態保護補償不足。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將建設主體功能區提升到國家戰略高度,并將之與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共同構成我國區域發展的整體戰略。按開發方式的不同,我國國土空間可分為優化開發區域、重點開發區域、限制開發區域和禁止開發區域四類。在我國中部,一些縣市被劃為限制開發區、禁止開發區。為了落實限制開發區和禁止開發區的功能定位,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提高當地人民生活水平,政府給予了一定的生態補償。目前針對中部地區各類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和建設的補償性政策大多以項目、工程的形式組織實施,時限性強,導致政策實施起來無連續性,實施效果有很大的變數。在工程、項目實施期間,保護區內的居民、企業為生態保護、建設犧牲了自己的經濟利益,得到了一定的經濟補償。然而,當政策、項目到期以后,他們的利益就無從保障,為了基本生活和發展需要,當地難以繼續生態的保護和建設,并可能破壞以前政策、項目實施的成果。此外,生態保護區大多是經濟欠發達地區,地方政府一方面要參與生態保護和生態建設,另一方面要解決區域內經濟社會發展和居民的生活問題,面臨著“要溫飽,還是要環保”的兩難困境。補償標準較低、缺乏補償的長效機制,既不能解決區內長期以來的貧困與發展問題,也勢必影響國家生態保護政策的實施效果。
(七)政策支持力度不夠。在我國區域發展戰略中,重點始終放在西部,其次是東北。特別是2009年以來,隨著國家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進一步實施東北地區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若干意見的相繼出臺,國家給予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更大的政策優惠。與西部相比,中部的發展條件、經濟基礎要好一些,較難引起足夠的重視和受到特殊政策照顧,政策制訂和實施也容易形成“口惠而實不至”,事實上已經成為政策優惠的“避風港”。作為中部的主要政策,“兩個比照”政策實施三年多來,比照縣獲得了一些資金和項目支持,比照市經濟發展活力也有所增強,但是,分別針對東北和西部提出的“兩個比照”政策,受一系列因素的影響,在中部的適應性有限,可操作性不強;并且,中部的比照標準低于西部或東北的標準,如農村衛生項目的建設和村義務教育經費等,西部的國家和地方投資比例均為8:2,但中部比照地區的實際比例分別為7:3或6:4。所以,中部六省普遍反映,因政策設計本身的制約和外部環境變化,“兩個比照”政策實施情況不夠理想。比照市得到的實質性支持較少,面臨的困難還沒有真正解決,發展后勁難以激發;比照縣自我發展能力依然不強,與本區域發達縣的差距繼續拉大。
三、如何加快中部崛起
面對國內外經濟形勢的變化,中部六省應該化挑戰為機遇,進一步完善政策支持體系,以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為中心,加快中部崛起的步伐。
(一)推進“兩型”社會建設,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如何協調經濟的快速發展與資源環境束縛之間的矛盾,是中部崛起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是理順價格體系,推進“兩型”社會建設,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一是放松價格管制,使資源、能源和環境價格反映其市場供求關系。目前,對上述價格管制造成的價格扭曲,導致了過度的投資和資源的浪費使用。如果這些價格體系不理順,就難以推進“兩型”社會建設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二是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提高水資源、礦產資源和土地資源的綜合利用效益,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積極推進湖北低碳產業建設試點工作,加快實施《山西省循環經濟發展總體規劃》、《河南省循環經濟試點實施方案》。三是加大環境污染防治力度,加快湖北碳排放權交易試點,推進山西、湖北、湖南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積極開展洞庭湖、鄱陽湖、洪湖、梁子湖等濕地恢復與保護,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推進礦區生態恢復與治理,按照誰利用誰補償、誰收益誰補償的原則,積極開展生態補償試點,提高生態補償標準,建立生態補償的長效機制。
(二)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自主創新是促進中部崛起的根本動力;增強中部自主創新能力的關鍵在于,加大教育、科技投入,建立國家創新體系,推進科技產業化,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一是加大對中部教育事業的投入,在2012年保證財政教育性經費達到GDP的4%,積極調整教育經費支出結構,進一步向農村基礎教育傾斜,將義務教育全面納入公共財政保障范圍,推進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大力發展職業技術培訓,提高全體勞動者素質和技能水平。二是加快中部科技事業的發展,大力營造科技人才成長的環境,加快建立國家創新體系,大力推動企業技術創新,提高產學研合作效能,建立健全創新服務體系,將科教優勢轉化為創新優勢,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三是堅持以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制造業,推進鋼鐵、石化、有色金屬、造船等產業升級改造,重點發展電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等具有比較優勢的高技術產業群,積極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金融保險、現代物流、研發設計等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
(三)提高低收入群體的消費能力,擴大內需市場。中部地區潛在的內需市場受到人均收入偏低、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等因素的限制;將潛在市場變為現實市場的關鍵是提高低收入群體的消費能力。一是加大對貧困者和低收入階層的收入轉移力度,促進收入分配的公平和城鄉及區域差異的縮小;另一方面,堅決遏制腐敗,打擊非法收入和規范灰色收入,因為這些收入的獲取有悖于社會公平正義,也不利于擴大內需市場。二是大力發展中小企業、民營經濟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切實做好大學生、農民工等重點人群的就業工作,強化對就業困難人群的就業援助,妥善解決未來五年中部新增1000萬~1500萬適齡勞動力的就業問題。三是逐步提高社會保障支出占GDP和財政支出的比例,多渠道籌措社會保險資金,完善各種社會保險制度,逐步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四是完善公共財政制度,擴大公共物品消費,在義務教育、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公共文化等方面實現區域間的公共服務均等化。
(四)進一步完善政策支持體系,形成促進中部崛起的長效機制和政策體系。與西部和東北比較,中部崛起的扶持政策存在明顯的力度不足、適應性有限、可操作性不強等問題。所以,迫切需要以促進中部崛起戰略實施為契機,進一步完善中部崛起的政策支持體系。一是在《關于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若干意見有關政策措施的通知》(國辦函〔2006〕38號)的基礎上,針對國內外經濟形勢的變化,主要針對“三基地一樞紐”發展定位,以及中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問題與挑戰,制定和實施進一步加強中部崛起的政策體系。二是進一步完善“兩個比照”的有關政策,形成進一步促進中部崛起的長效機制和政策體系。一方面擴大“兩個比照”的政策實施范圍,將中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低、財政收入少、人民生活困難的縣(市)納入比照范圍;另一方面,針對中部地區比照政策標準低于西部或東北的情況,提高“兩個比照”的政策實施標準,在財政、稅務、投資、金融等領域,進一步加大對比照地區的政策支持力度。
(五)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建立公共服務型政府。傳統經濟發展方式難以根本改變,一個重要原因是政府行政體制改革不到位,傳統的經濟建設型政府還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角色。而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有利于突破傳統經濟發展方式的體制障礙,更好地發揮政府在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上的積極引導作用,有利于把發展社會事業和改善民生作為轉變發展方式、擴大國內需求的重要著力點。〔6 〕 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部六省政府必須從經濟建設型為主轉變到公共服務型為主。一是嚴格分離政府職能和社會職能,切實把政府的工作重點由經濟建設轉移到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上;二是進一步完善行政管理方式,最大限度地縮小行政審批范圍,最大程度地采用核準與備案制度,最大可能地簡化和規范行政審批程序;三是加大機構整合與改革力度,完善政府部門的內部機構設置,理順部門職能,減少行政層次,提高行政效率;四是完善體現科學發展觀要求的干部考核評價體系,建立健全的科學民主決策機制,防止個人獨斷專行,進一步加強決策責任制度和問責制度。
參考文獻:
〔1〕國家發展改革委地區經濟司.促進中部地區崛起五年發展報告〔R〕.2011.
〔2〕郭熙保.中國經濟高速增長之謎新解——來自后發優勢視角〔J〕.學術月刊,2009,(2).
〔3〕國家發展改革委地區經濟司.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基本思路與政策措施研究〔R〕.2011.
〔4〕唐葵,肖龍.突破傳統經濟發展方式的體制障礙——建設服務型政府的意義和對策〔J〕.行政與法,2010,(8).
責任編輯于曉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