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彬 林增
摘要:流動性管理是所有商業銀行的生命線,合理科學的流動性管理要求銀行能實現盈利性與流動性的平衡,以最低成本來滿足流動性需要。本文基于流動性需求的發生概率,給出了流動性需求曲線;利用該曲線研究了不同的流動性供給方式在滿足不同水平流動性需求時的成本要求,分析和比較不同方案下的供給成本,得到成本最低的供給方案,旨在為銀行流動性管理提供決策依據。
關鍵詞:流動性;流動性管理;成本最小化
中圖分類號:F830.45 文獻標識碼:A
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形勢已日漸明朗,金融與經濟的相互聯系越來越緊密。在一定程度上,金融已日益成為各國國民經濟的核心要素,金融系統的穩定與否深刻影響著整個國民經濟。而中央銀行實行的擴張性貨幣政策和緊縮性貨幣政策也影響著金融系統的穩定。當銀行持有大量的流動性資產時,銀行對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的敏感度相對下降,影響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和有效性。而央行的擴張性貨幣政策和緊縮性貨幣政策都有可能因為銀行大量的流動性而大打折扣。2011年7月,我國CPI同比上漲6.5%,漲幅比上月提高了0.1個百分點,創下了2008年7月以來37個月的新高。2011年6月20號,央行再次提高存款準備金率,這是自2010年以來第11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已累計上調了5.5個百分點,累計凍結約41 900億元資金(如圖1)。在不斷迅速爬升的通脹水平下,政府實行貨幣緊縮政策的力度越加強硬,而在這種環境下,銀行的流動性越加緊縮。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我們基于銀行流動性均衡成本最小化的角度,再次研究銀行流動性管理。
一、流動性與流動性風險
流動性是一個具有非常廣泛含義的概念,不同的角度具有不同的理解。巴塞爾委員會在《銀行機構流動性管理的穩定做法》中指出,流動性是銀行為了資產的增加而進行融資以及債務到期時履行約定的一種能力。Peter Rose 認為當銀行在需要資金時,如果能夠以合理的成本快速地得到所需的資金,那么就可以判定該銀行具有流動性。本文認為,銀行的流動性應同時包括資產的流動性與負債的流動性,即銀行能夠在資產不發生損失的情況下迅速變現,同時又能夠以較低的成本快速地獲得所需要的資金。其核心要素為資金的數量、成本以及反應時間。
相應地,我們可以這樣定義銀行的流動性風險:當商業銀行不能在任何時刻都實現以合理的成本籌措到其所需要數量的資金來完成自身的金融義務以及滿足顧客的需求,從而造成銀行經濟或者聲譽上的損失的風險。
流動性風險具有很大的危害性,它不僅會給銀行帶來經濟和信譽上的危機,嚴重時甚至可能導致銀行的破產。而當這一問題發生在銀行系統,或者在流通企業中擴散開來的話,那么將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使整個國民經濟陷入流動性危機。
二、流動性風險的成因分析
流動性風險是商業銀行與生俱來的一種風險,任何一個銀行在每時每刻都面臨著流動性風險,這是銀行所有風險的一個最終表現形式。流動性風險的表現形式雖然各不相同,但其成因不外乎來自于自身的制度,其他風險的轉化以及其他銀行的風險傳染這三個方面。
首先,作為整個社會流動性的創造機構,銀行實現了流動性的轉換與創造,將缺乏流動性的資產轉換成具有高流動性的負債。為存款人提供了活期的存款合約,為貸款人提供了非流動性的貸款,為存款人提供了流動性保險。正是因為銀行的這種性質使其面對了整個社會的流動性沖擊,因此其本身不可避免地會出現自身流動性的問題。當商業銀行的信用等級因其他原因而降低時,就容易引發公眾擔憂,進而誘發存款人提取存款的行為,容易爆發擠兌風潮。這是由銀行自身的資產與負債流動性的不匹配所決定的。資產負債之間期限結構的不匹配必然導致銀行資產負債結構的不穩定,進而引發流動性風險。
其次,流動性風險是一種間接的綜合性的風險,它是銀行內部所有風險的一個最終表現形式,銀行的任何一個系統風險和非系統風險都有可能轉化為流動性風險。我們最常見的轉化形式包括了銀行的信用風險的轉化,操作風險的轉化,價格風險的轉化,信譽風險的轉化以及利率風險的轉化,等等。這些風險長期存在于銀行內部,一旦長期積聚而得不到有效的解決的話,最終都將會以流動性風險的形式表現出來。
再者,銀行的流動性風險除了自身經營產生之外,也有可能來自于其他銀行的風險傳染。當一家銀行出現流動性危機倒閉時,將無力償還對其他銀行的債務,從而引起了其他銀行的流動性危機。同時,當個別銀行遭遇資金短缺而進行資產大量變現時,必然引起市場價格的波動,影響到其他銀行。特別是出現經濟蕭條或者金融危機時,當民眾對整個銀行系統失去了信心而陷入非理性的恐慌,他們會無區別地對所有銀行進行擠兌,于是危機就蔓延到其他沒有問題的銀行。
三、流動性管理的發展歷程
基于流動性在商業銀行經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流動性管理一直被視為資產負債管理和金融風險管理的重點。從早期的側重于資產的流動性管理,逐步經歷了負債的流動性管理和平衡的流動性管理。
(一)資產流動性管理階段
20世紀20年代前屬于流動性的消極管理階段,當時盛行著商業貸款理論(commercial loan theory),也稱為真是票據理論(real-bills doctrine),這是最早的流動性管理理論。該理論側重于銀行保持高度的流動性。由于銀行的資金多數來源于短期資金,因此其業務要集中在短期的,自償性的貸款。該理論指出了應滿足銀行的流動性,并且在進行資金配置時要考慮資金來源的性質與結構。但其忽略了銀行的盈利能力與短期貸款的償還能力。
1930年經濟大蕭條之后,資產轉換理論(asset shiftability theory)逐步流行。該理論強調銀行需要保持一定的具有流動性的非現金資產來應對流動性需求。一旦銀行的流動性需求超出了其所持有的現金時,可立即將這一部分的資產變現以保證其償付能力。但持有過多的流動性資產與銀行的盈利性發生了沖突,同時流動性資產的變現能力也容易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西方各國經濟的復蘇催生了預期收入理論(anticipated income theory)。該理論認為借款人還貸的能力取決于其預期收入,而非貸款期限。在這種環境下,增加了銀行潛在風險發生的可能性。
(二)負債管理理論
20世紀60年代,伴隨著聯邦基金市場、回購協議以及可轉讓存單的發展,銀行開始實施通過負債獲得流動性,并且通過對資產負債表盈利性的擴展來進行負債管理。該理論強調銀行在市場上購買流動性,銀行從被動負債轉為主動負債,開拓資金來源。通過負債滿足流動性需求,減少銀行流動性資產的儲備。這種管理策略提高了銀行籌措資金的靈活性與主動性,但也給銀行帶來了巨大的潛在風險。貨幣市場的震動將導致銀行無法籌借資金。同時,銀行的財務危機也將導致市場流動性供給的停止,銀行流動性的壓力也將演化成流動性危機。
(三)平衡流動性管理
該理論流行于20世紀90年代中葉,從資產平衡的角度協調銀行安全性、流動性與盈利性之間的矛盾。強調隨著經濟環境的變化,銀行應動態地調整資產和負債結構,在保證銀行流動性的前提下謀求利潤最大化。其基本思路是將未來的流動性需求劃分為逾期的和突發的兩部分。對于預期的流動性需求可通過資產方式以及與往來銀行達成的信用安排予以解決,而突發性則需要通過短期借款來實現。
四、流動性均衡成本最小化
流動性的均衡主要包括流動性需求與流動性供給之間的矛盾,反映著銀行盈利性與流動性目標之間的矛盾。流動性需求與供給的不匹配是銀行的常態,銀行需要不停地處理流動性不足與過剩的問題,以期實現流動性的均衡。
(一)流動性需求的概率曲線
在一定時期內,銀行的流動性處于不斷波動的狀態,由各個時點上不同水平的流動性構成。但我們綜合歷年流動性需求的有關數據不難發現,銀行的流動性總是在一定范圍內波動,高于上限水平的流動性需求不會發生,而低于下限水平的流動性需求卻必然會出現。在一個較長的時期內,較低水平的流動性需求出現的情況相對較多,而高水平的流動性需求卻較少出現。Щ灰恢炙搗ǎ我們可以認定為在一定的時點上,低水平的流動性需求L(L)出現概率較大,而高水平的流動性需求L(H)發生的概率相對較小。為此,我們繪制了不同水平流動性需求的概率分布圖。在圖2中,越接近于低水平的流動性需求L(L)出現的概率就約接近于100%,而高于L(H)水平的流動性需求出現的概率則趨向于0。從圖中我們可以得知,在L(L)和L(H)之間的流動性需求的發生概率P(L)隨著L的增加而逐步遞減。
(二)流動性供應成本的分析與表達
需要說明的是,由于現金資產是無收益資產,持有可轉換資產卻能獲得一定的收益,因此在圖中現金資產的備付成本應高于可轉換資產的備付成本,即圖3中的c璪位于c﹝1上方。而主動負債由于對外借款受不可控的市場因素影響更大,單位交易成本更高,所以主動負債的成本曲線相對可轉換資產而言更為陡峭。
五、流動性供給方案的確定
在日益緊縮的貨幣政策下,我們認為一個合理科學的流動性方案應能夠滿足銀行流動性的實際需求,實現流動性的均衡,同時又應該是成本最低。無論是通過備付金、可轉換資產還是主動負債來滿足銀行的流動性需求,都必然會給銀行帶來一定的成本。我們強調的成本最低的方案既可以是其中的某一種也可以是多種的組合,根據不同時刻不同水平的流動性需求導致的相對成本的高低來進行選擇。在上述圖中我們不難發現,流動性供給成本越低,其成本曲線位置越低。因此,不同的供給方式的成本曲線所圍繞形成的曲線簇下邊界就形成了成本最低的供給方案。
現以圖3中所繪進行分析。當備付金、可轉換資產與主動負債成本曲線位于圖中位置時,我們可以得到在這一時刻下,總流動供給水平為L4,流動性成本最低的供給方案:由備付金、可轉換資產和主動負債三者共同形成,備付金為L2,可轉換資產為(L3-L2),主動負債為(L4-L3)。
當銀行面臨特定水平的流動性需求時,銀行根據最小成本的原則選取的方案也會有所不同。在所繪圖中,當流動性需求水平低于L2時,銀行將會選取全部采用備付金進行流動性支付;在流動性位于L2與L3之間時,銀行會將其持有的數量為L3的備付金來滿足流動性需求,余下部分則通過可轉換資產進行實現;在高于L3水平的流動性需求下,銀行會采用L2數量的現金資產和(L3-L2)的可轉換資產以及主動負債來實現。
在公式c=r+b×P(L)中,參數r和b體現了銀行組織流動性的備付成本率與單位的交易成本。這兩個參數的變化將導致三種不同供給方式的成本變動,對圖示曲線的位置和形狀具有一定的調整,進而影響最佳方案的確定。對于參數r而言,其變化不改變成本曲線的形狀,但會使整條曲線上下移動。而參數b的變化將直接影響成本曲線的形狀,當b變小時,成本曲線將逐步平緩,減小至0時,將形成一條水平的直線,此時即為備付金的成本線,而當參數b變大時,成本曲線將逐步變得陡峭。在市場不斷變化導致參數r和b變化時,成本曲線的位置將發生一定的移動,曲線簇下邊界也會相應變動,此時應及時調整流動性的供給方案。在一般情況下,我們認為參數r和b之間存在著負相關關系。收益率相對低下的資產流動性相對較好,其備付成本高,交易成本低;而收益率高的資產卻是相反,其流動性差而備付成本低且交易成本高。但是當資產流動性不足或是市場的有效性不足時,或者資產的質量不佳時,也會出現備付成本率相同而單位交易費用不一樣的情況。因此,銀行在確定最佳流動性方案是需綜合考慮這兩個參數的變化,并適時進行一定的調整。
參考文獻:
[1] 鄭也夫.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發展歷程回顧[J].商場現代化:2008(31):387-388.
[2] 余小勇,吳地寶.貨幣政策與商業銀行流動性的實證分析[J].華東經濟管理,2007,21(3):148-151.
[3] 王飛. 當前國際上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的變化與監管趨勢[J].南方金融,2011(1):36-39.
[4] 陳學軍.全球流動性不確定性與中央銀行的思考[J].上海金融,2008(5):12-15.
[5] 牟怡楠.商業銀行流動性考察:基于風險管理的視角[J].財經科學,2007(10):9-15.
[6] 王曉楓,熊海芳.商業銀行流動性轉變的實證研究,2009(12):68-74.
Research on Bank Liquidity Management Based on Minimization Balanced Cost
CAO Wen-bin, LIN Zeng
(School of Business, Jiangnan University, Wuxi 214122, China)
Abstract:Liquidity risk management is the base of commercial bank. Reasonable and scientific liquidity management requires banks to achieve the balance between profitability and liquidity, and achieve the liquidity demand with the lowest cost. Based on different occurrence probability of liquidity demand, demand curve has been discussed. To meet different levels of liquidity demand, different liquidity supply methods have different cost. Through the different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supply costs, we can find its supply solutions based on minimization balanced cost. The results provide effective decision-making method for liquidity risk management.
Key words: liquidity; liquidity management; cost minimization
(責任編輯:劉春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