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家付
〔摘要〕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這一問題上,毛澤東從基本立場、理論形態、功能作用、語言表達、理論品質、理想信仰等六個方面進行了深刻闡述。在基本立場上,要堅持把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人民群眾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在理論形態上,要賦予馬克思主義以鮮明的中國民族特點;在功能作用上,要運用馬克思主義來研究和解決中國實際問題;在語言表達上,要用中國人民熟悉的話語方式來表述馬克思主義理論;在理論品質上,要用創新發展的馬克思主義來吸引人民群眾;在理想信仰上,要使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人民的精神支柱。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基本立場,理論形態,功能作用,語言表達,理論品質,理想信仰
〔中圖分類號〕A8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175(2012)03-0031-05
在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中國,把馬克思主義運用到中國人民的革命和建設實踐中去,使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人民的精神武器,是一項極其艱苦的工作。毛澤東從基本立場、理論形態、功能作用、語言表達、理論品質、理想信仰等六個方面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進行了深刻闡述,為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指明了方向。
一、在基本立場上,要堅持把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人民群眾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首先是一個基本立場問題,其實質在于如何對待人民群眾。毛澤東認為,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就是要使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人民群眾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這是實現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關鍵環節。沒有正確對待人民群眾的態度,不帶著對人民群眾的深厚感情,就不可能贏得人民群眾的信任和擁護,就無法真正實現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毛澤東在談到文藝工作的大眾化時曾經鮮明地指出:“許多同志愛說‘大眾化,但是什么叫做大眾化呢?就是我們的文藝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農兵大眾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 〔1 〕(P851 )這里,毛澤東盡管是就文藝工作者而言,但卻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是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內涵的重要揭示。只有同人民群眾在思想感情上實現融合,才能使人民群眾接受馬克思主義。
與人民群眾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反映了馬克思主義理論鮮明的人民性特點。馬克思主義不是書齋里的學問,而是人民群眾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銳利思想武器,是為最廣大的人民群眾服務和謀利益的理論。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就明確指出:“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 〔2 〕 (P283 )假如馬克思主義是凌駕于人民、高踞于群眾之上的理論,就不可能真正深入到人民群眾的社會生活中去,也更不可能融入到人民群眾的頭腦中去。毛澤東從馬克思主義的人民性特點出發,特別強調,做理論工作,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宣傳,必須要放下架子,深入群眾。他指出:“只有代表群眾才能教育群眾,只有做群眾的學生才能做群眾的先生。如果把自己看作群眾的主人,看作高踞于‘下等人頭上的貴族,那末不管他們有多大的才能,也是群眾所不需要的,他們的工作是沒有前途的。” 〔1 〕 (P864 )正因為馬克思主義具有鮮明的人民性特點,因此馬克思主義時時刻刻都不能脫離人民群眾,而只能在其大眾化和不斷被人民所掌握的過程中獲得其存在和發展的條件。
與人民群眾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就要耐心地對人民群眾進行宣傳教育,幫助人民群眾理解和運用馬克思主義。毛澤東高度重視對人民群眾的馬克思主義教育,以使他們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他指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團結全黨進行偉大政治斗爭的中心環節。如果這個任務不解決,黨的一切政治任務是不能完成的。” 〔1 〕 (P1094 )在領導中國革命的偉大進程中,毛澤東始終高度關注對黨員的教育、對士兵的教育和對農民的教育,強調要不斷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水平,使他們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論。為了推動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宣傳和普及,毛澤東強調要首先提高全黨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和修養。為此,他向全黨提出學習馬克思主義、研究馬克思主義的任務:“我們黨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修養,現在已較過去有了一些進步,但是還很不普遍,很不深入。我們的任務,是領導一個幾萬萬人口的大民族,進行空前的偉大的斗爭。所以,普遍地深入地研究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的任務,對于我們,是一個亟待解決并須著重地致力才能解決的大問題。” 〔3 〕 (P533 )在這里,毛澤東實際上把全黨學習和掌握馬克思主義作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先決條件。在進行馬克思主義學習教育方面,毛澤東還特別注意干部與群眾之間、普及與提高之間的關系,強調在普及的基礎上要不斷提高、在提高的條件下要進一步普及。他指出:“要把教育革命干部的知識和教育革命大眾的知識在程度上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結起來,把提高和普及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結起來。” 〔3 〕 (P708 )只有區分層次,處理好普及與提高的關系,才能使馬克思主義融入人民群眾的思想感情,使之為人民群眾所掌握。
二、在理論形態上,要賦予馬克思主義以鮮明的中國民族特點
只有具備民族特點的理論,才能夠成為大眾的理論。毛澤東認為,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就是要實現馬克思主義理論形態的轉換,賦予這一理論以鮮明的中國民族特點,使馬克思主義民族化,從而為中國人民所喜愛和接受,這是實現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基本要求。由馬克思、恩格斯所創立的原生形態的馬克思主義,是用西方的思維習慣、西方的話語方式構筑的理論,具有鮮明的西方特點,要使這一理論適應各個民族和各個國家的革命斗爭,就必須根據各個民族和各個國家的歷史文化傳統和基本國情,把馬克思主義民族化,使其帶上應有的民族特點。
毛澤東深深地懂得中華民族文化傳統和中國人民的接受心理,堅信不實現馬克思主義理論形態的轉換,就無法使這一理論真正地普及于中國人民,成為中國革命的指導理論。毛澤東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指出:“共產黨員是國際主義的馬克思主義者,馬克思主義必須通過民族形式才能實現。沒有抽象的馬克思主義,只有具體的馬克思主義。所謂具體的馬克思主義,就是通過民族形式的馬克思主義,就是把馬克思主義應用到中國具體環境的具體斗爭中去,而不是抽象地應用它。成為偉大中華民族之一部分而與這個民族血肉相聯的共產黨員,離開中國特點來談馬克思主義,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馬克思主義。因此,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著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成為全黨亟待了解并亟須解決的問題。” 〔4 〕 (P658-659 )在這里,毛澤東明確地把“帶著中國的特性”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特征,就是要實現馬克思主義理論由西方形態向中國形態的轉換,使之具有中國的民族特點。馬克思主義只有實現了中國化,帶著中國的民族特點,才能為中國人民所喜愛和接受,也才能在中國實現其大眾化。
實現馬克思主義理論形態的轉換,賦予其中國的民族特點,就要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文化結合起來。毛澤東強調,要使馬克思主義通俗易懂,為中國人民所接受,就必須要把馬克思主義放到中國文化的大背景中去,用馬克思主義去提升中國文化,用中國文化去詮釋馬克思主義,使馬克思主義融入中國人民所熟悉的文化載體和思維方式中。1943年5月,毛澤東在主持起草的《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于共產國際執委主席團提議解散共產國際的決定》中指出:“中國共產黨人是我們民族一切文化、思想、道德的最優秀傳統的繼承者,把這一切優秀傳統看成和自己血肉相連的東西,而且將繼續加以發揚光大。中國共產黨近年來所進行的反主觀主義、反宗派主義、反黨八股的整風運動就是要使得馬克思列寧主義這一革命科學更進一步地和中國革命實踐、中國歷史、中國文化深相結合起來。” 〔5 〕 (P41 )毛澤東本人具有深厚的中國文化根基,能夠將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中國特有的辯證思維方式與馬克思主義完美的結合起來。他一方面善于運用馬克思主義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批判性的繼承,把中國文化發展提升到一個新的階段;另一方面,又善于運用中國文化解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使馬克思主義深深植根于中國深厚的文化沃土之中。毛澤東的這種努力,成就了為中國人民所深深喜愛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使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在中國的歷史文化條件下不斷深入展開。
三、在功能作用上,要運用馬克思主義來研究和解決中國實際問題
只有能夠適應和解決中國實際問題的理論,才能普及于中國人民之中。毛澤東認為,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就是要適應中國國情,用馬克思主義來研究和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這是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要解決的首要問題,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前提條件。馬克思主義產生于十九世紀西方的資本主義社會。其理論主題就是通過對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深入分析,把握資本主義發展的基本規律和歷史趨勢,論證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歷史必然性,并找到實現這種代替的道路和力量。要把馬克思主義運用于中國,為中國人民所掌握,就必然地要在中國實現馬克思主義理論主題的轉換。毛澤東鮮明地提出 “應確立以研究中國革命實際問題為中心” 〔1 〕 (P802 )。這就明確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和發揮指導作用的主題。
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中,不斷探索和推進了馬克思主義理論主題的轉換,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大眾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從《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開始,毛澤東已實際開始了實現馬克思主義理論主題轉換的探索。隨后,1930年,他在《反對本本主義》中又明確指出:“馬克思主義的‘本本是要學習的,但是必須同我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我們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糾正脫離實際情況的本本主義。” 〔6 〕 (P111-112 )其后,經過遵義會議,黨的六屆六中全會,延安整風到黨的七大,“以研究中國革命實際問題為中心”的理論主題逐步被牢固地確立了起來。這一理論主題的確立,把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奠定在堅實的實踐基礎之上,使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和建設的思想武器。
運用馬克思主義研究和解決中國實際問題的過程,就是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過程。毛澤東認為,馬克思主義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理論,但這是就它的普遍指導意義而言的,不能因此而教條式地用它來硬套和剪裁中國革命。中國有自己特殊的國情,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階段和政治民主化程度與西方資本主義社會存在巨大差異。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已經先后實現了工業化,進入到工業經濟階段,成為發達的現代化國家。而中國仍然處于前工業化階段,不具備資本主義發展所造就的工業化、市場化、現代化的物質基礎,由此造成了普遍的政治民主化程度不高。毛澤東深刻地分析了這種差異,并指出中國國情和中國革命的特殊性:“中國的特點是:不是一個獨立的民主的國家,而是一個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國家;在內部沒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壓迫;在外部沒有民族獨立,而受帝國主義壓迫。因此,無議會可以利用,無組織工人舉行罷工的合法權利。在這里,共產黨的任務,基本地不是經過長期合法斗爭以進入起義和戰爭,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鄉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3 〕 (P542 )也正是從中國國情所具有的特殊性出發,毛澤東具體論證了中國革命所要經歷的基本過程和發展階段,提出了中國革命必須分兩步走,第一步是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第二步才是無產階級領導的社會主義革命。這樣,在馬克思主義被靈活地運用到中國革命實際的過程中,實現了同中國實際的緊密結合。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也就是馬克思主義深入到中國人民中去,實現其大眾化的過程。
四、在語言表達上,要用中國人民熟悉的話語方式來表述馬克思主義理論
要實現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就要用通俗、形象、生動、活潑的語言來表達這一理論。毛澤東認為,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就是要在語言上用中國人民熟悉和喜愛的話語方式來表達馬克思主義,這是實現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重要條件。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使之為中國人民所掌握,就必須使用中國人民所熟悉和習慣的本民族獨特的語言來表達。產生于西方的馬克思主義傳到中國后,作為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和建設的指導理論,首先要使中國人民能夠看得懂、聽得懂。否則,人民群眾不理解、不掌握,馬克思主義就不能很好地發揮作用。
毛澤東強調只有用中國的話語方式來表述馬克思主義理論,做到通俗易懂,才能為中國人民所喜愛。中國的文化傳統中不僅有著豐富的思想資源,也有著本民族獨特的語言表達方式。毛澤東不僅重視吸收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思想資料,也強調要善于運用我們本民族的語言來表達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他反對“言必稱希臘”的洋教條,大力倡導“洋八股必須廢止,空洞抽象的調頭必須少唱,教條主義必須休息,而代之以新鮮活潑的、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 〔3 〕 (P534 )。中國人民長期生活于缺乏民主和極端貧困的條件下,受教育程度較低,文化水平和理論修養不高,只有用簡明易懂的民族語言表達馬克思主義,人民群眾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接受。
用中國人民熟悉和喜愛的語言來表達馬克思主義,最重要的就是要俯下身子,老老實實地向人民群眾學習,學習人民群眾的語言,熟悉人民群眾的語言習慣和語言表達方式,學會用人民群眾的語言來表述和闡釋馬克思主義理論。在推動新民主主義文化建設的過程中,毛澤東特別強調理論工作者和文化工作者要深入人民大眾,向人民大眾學習,先做人民群眾的學生,再做人民群眾的先生。毛澤東強調:“如果是不但口頭上提倡提倡而且自己真想實行大眾化的人,那就要實地跟老百姓去學,否則仍然‘化不了的。有些天天喊大眾化的人,連三句老百姓的話都講不來,可見他就沒有下過決心跟老百姓學,實在他的意思仍是小眾化。” 〔1 〕 (P841 )從毛澤東的著作中,我們可以看到大量的生動活潑、富于民族特色、為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精彩語言表達,確實成就了一種通俗易懂、帶有鮮明中國語言特色的理論形態,使馬克思主義成為人民群眾能夠理解和掌握的理論。
五、在理論品質上,要用創新發展的馬克思主義來吸引人民群眾
理論要充滿活力,要有對人民群眾的強大吸引力,就必須不斷實現創新。毛澤東認為,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就是要推進理論創新,用發展的馬克思主義來吸引人民群眾,這是實現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根本所在。馬克思主義本身是開放的、發展的理論體系。它要隨著時代變化、資本主義的發展和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斗爭實踐的深化而不斷實現認識的深化和理論的創新。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每一次創新,都爭取和掌握了更多的人民群眾。
中國處于特殊的國內外環境中,中國革命有著不同于西方和俄國的特點和規律,這就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創新和發展提供了新的生長點。正因為如此,毛澤東特別強調要宣傳創造性的馬克思主義,“要使中國革命豐富的實際馬克思主義化” 〔7 〕 (P374 )。也即要不斷把中國革命豐富的實際上升為理論,實現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創新發展。毛澤東強調:“馬克思列寧主義并沒有結束真理,而是在實踐中不斷地開辟認識真理的道路。” 〔6 〕 (P296 )為此,他提出了理論創新的迫切要求:“我們要把馬、恩、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國來,在中國創造出一些新的東西。只有一般的理論,不用于中國的實際,打不得敵人。但如果把理論用到實際上去,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方法來解決中國問題,創造些新的東西,這樣就用得了。”〔7 〕 (P408 )這就是說,要扎根于中國的具體實際,在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的過程中,把中國革命的豐富經驗上升到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高度,在中國的具體環境中實現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創新,使馬克思主義理論更加吸引人民群眾,真正被人民群眾所接受。
毛澤東正是在總結經驗教訓、創新發展馬克思主義的過程中,把馬克思主義推向了人民大眾。在中國共產黨成立后的革命斗爭中,黨領導了轟轟烈烈的工農運動,創建了工農紅軍和農村革命根據地,極大地推動了中國革命的發展;但也先后出現了陳獨秀的右傾錯誤和瞿秋白、李立三、王明三次“左”的錯誤。中國革命勝利和挫折的經驗教訓,給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實際材料。毛澤東曾經回顧說:“在民主革命時期,經過勝利、失敗,再勝利、再失敗,兩次比較,我們才認識了中國革命這個客觀世界。在抗日戰爭前夜和抗日戰爭時期,我寫了一些論文,例如《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論持久戰》、《新民主主義論》、《〈共產黨人〉發刊詞》,替中央起草過一些關于政策、策略的文件,都是革命經驗的總結。” 〔8 〕 (P825 )沒有對中國革命豐富經驗教訓的總結,就沒有理論創新,馬克思主義就會脫離人民群眾的斗爭實際,就不會為中國人民所接受。
六、在理想信仰上,要使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人民的精神支柱
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就是要在人民群眾中確立起科學的理想信仰,形成強大的精神支柱。毛澤東認為,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就是要使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人民的精神支柱,這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內在要求。從依靠力量的基礎來說,由于馬克思主義產生于西方,它所依靠的力量主體主要是當時已經工業化和正在工業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無產階級。中國是一個無產階級只占人口少數、以農民為主要成分的農業大國。毛澤東指出:“中國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是農民。忘記了農民,就沒有中國的民主革命;沒有中國的民主革命,也就沒有中國的社會主義革命,也就沒有一切革命。我們馬克思主義的書讀得很多,但是要注意,不要把‘農民這兩個字忘記了;這兩個字忘記了,就是讀一百萬冊馬克思主義的書也是沒有用處的,因為你沒有力量。” 〔9 〕 (P305 )這就是說,在中國,革命力量的主體和西方是完全不同。中國革命必須依靠以無產階級為領導的、以農民為主要成分的各革命階級的大聯合,即依靠最廣大的中國人民。沒有最廣大的人民群眾的參加,中國革命將失去其力量基礎。因此,馬克思主義只有成為中國人民的精神支柱,才能找到其深厚的力量之源。
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夠成為中國人民的精神支柱,是因為中國人民需要科學理論的指引。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在探求國家出路的過程中,為了能夠找到滿足自己愿望的理想方案,對于理論存在著迫切的需要。人民群眾對理論的需要,歸根到底是希望自己所關注的現實問題能從理論上得到解答,自己的利益能在理論的指導下得以實現。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向西方學習了各種各樣的理論包括資產階級學說,但這些理論和學說都沒能正確回答中國人民的種種的困惑,也沒能解決中國革命的實際問題,幫助中國人民實現其利益和愿望。毛澤東曾經透徹地總結和分析了中國近代史,指出中國人民在苦苦求索中屢屢碰壁和失敗,最后“一九一七年的俄國革命喚醒了中國人,中國人學得了一樣新的東西,這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產生了中國共產黨,這是開天辟地的大事變。……從此以后,中國改換了方向。” 〔10 〕 (P1514 )馬克思主義所揭示的規律、所指引的道路和目標,給中國人民實現自己的利益指明了方向。毛澤東指出:“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則,就是要使群眾認識自己的利益,并且團結起來,為自己的利益而奮斗。” 〔10 〕 (P1318 )這是馬克思主義能夠實現大眾化、被中國人民所接受的重要原因。
中國人民找到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馬克思主義,確立起了自己的理想信仰,由此贏得了精神上的主動。正如毛澤東所言:“自從中國人學會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以后,中國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動轉入主動。” 〔10 〕 (P1516 )中國人民對馬克思主義的選擇,體現著中國人民對中國社會發展規律的把握,也體現著中國人民覺悟程度的提高,體現了主觀與客觀、歷史主動性與客觀必然性的高度統一。這種選擇,最終成為中國人民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成為中國人民精神上由被動變為主動的強大思想武器。正如毛澤東所強調的那樣:“馬克思列寧主義來到中國之所以發生這樣大的作用,是因為中國的社會條件有了這種需要,是因為同中國人民革命的實踐發生了聯系,是因為被中國人民所掌握了。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觀的實際的事物相聯系,如果沒有客觀存在的需要,如果不為人民群眾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東西,即使是馬克思列寧主義,也是不起作用的。” 〔10 〕 (P1515 )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人民的精神支柱,這是實現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最基本標志。
參考文獻:
〔1〕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1冊〔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
〔5〕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4冊〔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2.
〔6〕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毛澤東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毛澤東著作選讀(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9〕毛澤東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0〕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責任編輯王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