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壹
唐代和尚寒山有詩云:“燒香請佛力,禮拜求僧助。”此處的“香”原指谷類熟后的氣味,后引申為氣味美的通稱。中國人習慣把香視為光明的象征,用來趕鬼驅魔、潔室避穢,使世間之魅不能作怪。早在原始社會,先民就把煙視為溝通天、人之中介。周朝時,就有熏香習俗,人們燃起香煙,以煙表露自己的心聲。《周禮》有“升煙燔牲首”之說,即在祭祀前燔柴升煙,禮敬上蒼并祈求保佑,為此要沐浴凈身,以示誠意。《漢武帝內傳》:“帝乃盛以黃金之箱……安著柏梁臺上,數自齋戒,整衣服,親詣朝拜,燒香盥漱,然后執省之焉。”但真正把燒香祭拜作為一種儀式,則是在佛教傳入中國以后。相傳釋迦牟尼在印度各地宣講佛理時,由于天氣炎熱,許多前來聽道者感到昏昏欲睡。為了不使自己在佛祖面前失禮丟丑,有人想出一個辦法,用一種有香味的木材,切成條狀,放在容器中燃燒,借它散發的香味來驅除睡意,振奮精神。這是佛教徒燒香的起源。以后香燭就演變為供奉佛前的重要之物,香也就與佛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中國佛教徒結合華夏熏香、燃香古俗,認為燒香能夠溝通人與佛之間的聯系,產生所謂“佛人感應”的效果。而佛人感應有五個程序:第一是請神靈。進了寺院,見到佛與菩薩要先上香,然后行禮跪拜,以示畢恭畢敬。第二步是請本尊身——燒香者祈求佛菩薩顯靈保佑。燒香者虔誠的心愿,與其平素所積的功德,要通過香的慧火,繚繞上升,四散飄逸,把它傳遞給本尊身。如果不燒香,心愿與功德就無法在人與佛之間傳遞。反之,如果先燒香而無虔誠的心愿與功德,佛與菩薩也不會顯靈保佑。三是向列于佛殿或道場中所有的佛與菩薩燒香致敬。四是燒香人在念誦中向顯靈的本尊身致敬。五是愿心已經上訴,為奉送本尊身而燒香。正是上述原因,中國佛教徒們將佛寺稱為香阜、香剎、香界。
燒香的儀式還從佛教傳給了道教及其他民間宗教,宋代趙彥衛《云麓漫鈔》稱:“近人崇釋氏,多好用香。蓋西方出香,釋氏動輒焚香,以示潔凈,道家亦然。”供奉在佛像前的燒香的器皿稱香爐(源自古代宗廟祭器,如漢太子宮所用博山爐),有土制的,也有金屬制的。民間一般以宗廟里的爵爐、狻猊爐等代替香爐。比較傳統的家庭,大多設有一座神案,臺上供奉祖宗牌位或觀世音菩薩或其他神靈,香則是主人與這些神靈“溝通”的媒介。通過陣陣的香霧,人們呼喚神的到來,訴說心中的委屈、抱怨和迷惘。
舊時禮神拜佛,為表虔誠,信徒還興“爭燒頭爐香”。宋人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六月六日崔府君生日……》:“二十四日,州西灌口二郎生日,最為繁盛……夜五更爭燒頭爐香,有在廟止宿,夜半起以爭先者。”
時至今日,佛寺道觀相火仍裊裊騰繞,不絕如縷。不論大人小孩,包括城市現代青年,凡入佛廟道觀,多會在菩薩前拈香禮敬;而“爭燒頭爐香”事,也多有所聞。這當然是傳統文化的氛圍使然,但其間真正虔誠信菩薩者,并不太多,特別是當代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