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玉祥
文化,是一個族群的生活方式及其價值觀念。所有的文化都是習得的而不是生物學遺傳的,著名的人類學家拉爾夫林頓把這稱為人的“社會遺傳”。人們與文化一起成長,因而學會自己的文化,文化借以從一代人傳遞到下一代人的過程稱為文化的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包括口頭傳統、傳統表演藝術、民俗活動和禮儀與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間傳統知識和實踐、傳統手工技能等以及與上述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空間。非物質文化是一種無形文化(盡管許多非物質文化既有表現形式,也有物質的載體),它主要靠口頭和行為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都是一個歷時的過程,有時間性。德國民俗學者提出,傳承至少要有三代以上的證據。我國先秦典籍《禮記·曲禮下》也有“醫不三世,不服其藥”的說法。中國甲骨文和金文的“世”是三十的意思,后來演變為世紀的“世”,三十年為一世,一世就是一代。因此,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評定,要求起碼傳三代以上,也就是要有百年以上的歷史。當代的東西,叫時尚,不能叫文化遺產。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最初叫“民族民間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從2003年啟動至今已經走過了7年的歷程。截至2010年,我國已有28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它們是:昆曲、中國古琴藝術、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蒙古族長調民歌、中國蠶桑絲織技藝、福建南音、南京云錦、安徽宣紙、貴州侗族大歌、廣東粵劇、《格薩爾》史詩、浙江龍泉青瓷、青海熱貢藝術、藏戲、新疆《瑪納斯》、蒙古族呼麥、甘肅花兒、西安鼓樂、朝鮮族農樂舞、中國書法、中國篆刻、中國剪紙、中國雕版印刷、中國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端午節、馬祖信仰、針灸、京劇;6個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它們是:羌年、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中國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中國活字印刷術、麥西熱甫。我國進入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的項目有將近8萬項,其中國家級的有1028項,省一級的有7049項。四川省評了三批非遺,共460項,其中國家級的有120項,省一級的有340 項。2006年5月29日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計518項,綿竹年畫名列其中。這標志著綿竹年畫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從此進入國家保護的新的歷史時期。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活態文化,之所以提出保護,是因為這種文化遺產在經濟全球化、現代化、城市化浪潮的沖擊下,生存環境面臨前所未有的急劇變遷,處于瀕臨滅絕的境地。其“保護”是指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生命力延續的各種措施。根據聯合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規定,保護措施“包括這種遺產各個方面的確認、立檔、研究、保存、保護、宣傳、弘揚、傳承(特別是通過正規和非正規教育)和振興”。我國方興未艾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七年來所做的事情亦就是逐項落實這些措施。自2003年以來,民族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作為國家社科基金特別委托項目,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四川美術出版社在已經出版大型圖冊《綿竹年畫》的基礎上,又獲得國家社科基金的資助,再次推出綿竹年畫系列學術著作,由范小平著《中國綿竹年畫—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上、下)就是其中的重點項目。五年前,我承擔了四川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叢書的組稿工作,范小平完成了《綿竹木版年畫》(已經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我想作者完成此項目所具有的優勢就不言而喻了。讀完《中國綿竹年畫—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稿本以后,我想談點與綿竹木版年畫有關的話題。
首先,搶救和整理綿竹木版年畫傳承人資料的緊迫性。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方式有社會傳承(或叫群體傳承,比如歲時節俗)、家族傳承和師徒傳承等幾種形式,無論哪種形式都是靠傳承人的口傳心授、行為模仿將民俗活動、表演藝術、傳統知識和技能傳給他人,一代接一代地傳承下去。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關鍵是保護傳承人。7年來,四川省非遺保護工作在評審傳承人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目前四川評出的國家級傳承人有57人(共3批),省級傳承人有574人(共4批)。但是,這個傳承人名錄,還不足以反映我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和現狀。一方面,這個名單不包括已故的老藝人,另一方面這個名單尚未涵蓋我省非遺名錄所有應該列上的傳承人。就是已經評上的傳承人中,也有令人遺憾之處。我們多次強調非遺評審有四大標準,傳承人有三個條件;也不厭其煩地講過,所謂非遺傳承人是指某項技藝的傳承人,不是政治接班人,不是學術帶頭人,不是單位領導人,不是企業法人,但是執行起來有的地方總會發生點偏差。這些問題只有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逐步解決,逐步完善。
綿竹年畫之所以近百年來被公認為中國四大年畫之一,就是因為在各個時期都涌現了一批德藝雙馨、掌握木版年畫全套技藝的老師傅、老畫工,他們始終保持了綿竹木版年畫的特色。例如,已故傳承人張學源、張先福、何清山、姚春榮等的年畫傳承經歷,代表了同時期綿竹年畫的發展水平和狀況。研究和整理相關史料,其意義是極其重要的。現存綿竹年畫傳承人陳興才(93歲)、李芳福(81歲)、王星儒(90歲)、金平定(65歲)等都是活躍于綿竹市的年畫名家。這些高齡年畫民間藝人,見證了近現代年畫發展演變的歷史,他們的口述或親自展示的年畫技藝,正是綿竹年畫作為活態文化遺產十分重要的一面。整理和研究這些傳承人的技藝和傳承史,是當前搶救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十分緊迫的任務。四川美術出版社率先做起了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工作,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其次,使用綿竹木版年畫這份非物質文化遺產,必須本著一種尊重的態度,不能輕視,更不能冒犯和褻瀆。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們的精神家園。要守護好這塊家園,就必須提高民眾的文化自覺,即提高全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認識,增強保護意識。通過提高民眾的文化自覺,啟發大家的責任意識,引起大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密切關注,增強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感,真正讓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走進千家萬戶。綿竹年畫進入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對優秀的民間文化遺產的有效保護。在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強力沖擊下,以口傳心授為主要方式的民間文化將隨著農耕時代的消失面臨人亡藝絕的危險。我們應該珍視體現中華文化根脈的民間文化,并傾注熱情去搶救、保護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講求的是原真性,在傳承中一點不走樣,原來是什么樣子,就照什么樣子作。《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總則第五條規定:“使用非物質文化遺產,應當尊重其形式和內涵。禁止以歪曲、貶損等方式使用非物質文化遺產。”所謂“形式”,是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外在表現形式。就綿竹木版年畫而言,外在形式主要表現在制作工序上。它的制作分起稿、刻版、印墨、施彩幾道工序,關鍵是刻版。離開了刻版,就變成了一般的民間繪畫。所謂 “內涵”,是指非物質文化遺產所包含的特定情感、信仰、習俗等。“年畫”是民眾在新年的時候張貼于門上、室內墻壁上作為裝飾品之用的圖畫。年畫最直接的功能是送舊迎新、驅邪納福。一幅幅土里土氣的年畫蘊藏著老百姓盼望五谷豐登、人畜平安的美好情感。過年貼年畫,既是信仰,又是風俗。它有特定的空間和時間,何時貼年畫,貼在何處,都有講究,違反了就不合風俗民情。現在有的把年畫圖樣畫在墻壁上,描在葫蘆上,繡在衣服和被面上,并且津津樂道曰“手繪年畫”、“創新年畫”……不一而足。果真這樣嗎?否!畫在墻上的叫壁畫,繡在衣服被面上的叫刺繡 ,繪在葫蘆上的就叫葫蘆畫吧!總而言之:不叫年畫。還有的人迎合市場營銷,侈言一幅手繪的坦胸露乳的美女“創新年畫”價值幾何。錯了!高價的仕女畫是專業畫家畫室產生的國畫、現代派或后現代派的繪畫。這種摩登的繪畫,與民眾的情感相隔,與民眾生活無緣。年畫是滿足廣大人民特別是鄉親父老的需要,它要的是價格低廉,要的是大家買得起,因此年畫藝人創造了木刻年畫,以便大量地生產,大量地銷售。當然,畫家畫什么?怎樣畫?人各有志,不好勉強。但你不能把這些貨色冒充年畫,更不能冒充非物質文化遺產來要求政府保護。
“今日假古董,焉知不會成為明天的真古董?”或曰:“今日新年畫,焉知不會成為明天的非遺?”理屈詞窮之際,又有人如此這般狡辯。今日新年畫能不能變成明天的非遺?這要經過時間的考驗,要經過人民的選擇,優勝劣汰。真正傳世之作才會成為遺產。如果你畫的年畫從形式到內涵都丟掉了年畫的傳統,你還想成為未來的遺產么?文化不能打造,只能傳承。打造的文化是偽文化,偽文化縱能喧囂一時,終將被民眾唾棄!君不見多少人為打造的“××宮”“××樂園”“××××城”,熱鬧一陣,而今安在?都短命而亡。假的就是假的,偽裝應當剝去。假古董不能變成真古董,但能混淆視聽,以至弄假成真,甚至弄到“假作真時真亦假”的地步。那么怎樣才能識別假古董,最好的辦法就是亮出我們的真古董。真假放在一起,比較一番,假古董自然原形畢露。
擺在讀者面前的這部范小平著《中國綿竹年畫—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就是一部能辨別真假綿竹木版年畫傳承的好書。
作者通過長期對綿竹年畫的關注,對年畫傳承人的關注而完成的這部專著,史論結合,圖文并茂,系統、全面、科學地介紹了綿竹年畫傳承人的藝術生涯。關于傳承人的一些材料和圖片是極其珍貴的綿竹年畫史料。這是國內目前系統研究綿竹年畫傳承人的第一部學術著作。作者通過對傳承人的史料整理和研究,在對傳統年畫深入考證和比對的同時,對綿竹木版年畫的社會背景進行了分析,特別強調了汶川大地震對綿竹年畫發展史所產生的重大影響。在抗震救災和災后重建年畫村章節中,作者肯定了民間年畫藝人面對自然災害顯示出的不屈不饒的精神,體現了國家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決心和堅定信念,體現了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關懷。全書突出了綿竹傳統年畫的式樣及線版對于綿竹年畫的深遠影響,強調了在其傳統版線基礎上“上色”是傳承技藝的自由發揮。版線基礎上色,是綿竹木版年畫區別于其他年畫的藝術特色,也是衡量和鑒別綿竹年畫的標準。抓住這個環節,就抓住了年畫這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代代相傳的核心所在。
最后,我對四川美術出版社目中有文化,心中有見識,積極出版此類搶救、研究、整理非物質文化遺產史料的學術著作的舉措,表示由衷的敬佩!對于作者的辛勤耕耘所獲得的新成績表示熱烈祝賀!
時近歲末,巴厘島上又傳來喜訊:中國皮影戲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赫哲族伊瑪堪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看窗外,蠟梅枝頭又綴新蕾,我仿佛聞到春天走來的氣息。心海濤涌,激動不已,敲動鍵盤,乘興為范小平新著寫下這篇序。
2011年11月30日于四川大學竹林村
作者 四川大學(成都)教授,
四川省文史研究館館員,
四川省民俗學會執行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