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文祥 馬啟民
摘要: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指出,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大任務。要實現這一重大任務,必須首先要正確理解和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鄧小平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闡釋,為今天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提供了認識基礎。
關鍵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共同理想; 共產主義理想
中圖分類號: G410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9749(2012)03-0011-04
一、樹立共產主義的理想和信念是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前提
1848年,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1]建立這樣一個“聯合體”即共產主義,成為無產階級奮斗的目標,是馬克思、恩格斯為無產階級政黨樹立的最終理想。“在共產主義社會高級階段上,在迫使人們奴隸般地服從分工的情形已經消失,從而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對立也隨之消失之后,在勞動已經不僅僅是謀生的手段,而且本身也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隨著個人的全面發展生產力也增長起來,而集體財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個時候,才能完全超出資產階級法權的狹隘眼界,社會才能在自己的旗幟上寫上:各盡所能,按需分配!”[2]馬克思、恩格斯在唯物歷史觀的基礎上,科學地指明了共產主義這一人類社會的遠大理想,并分析了共產主義理想的實現過程:奪取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共產主義社會的第一個階段—共產主義社會的高級階段,這實際上也是馬克思、恩格斯根據社會發展的不同歷史階段,從宏觀的角度,對共產主義理想作出了分解,是我們認識和研究共產主義理想的基礎,也是我們今天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理論依據。
1.堅持共產主義理想信念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信念相統一
依據馬克思、恩格斯的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的相關思想,鄧小平在堅持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的前提下,特別強調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社會主義的經濟是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生產是為了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的物質、文化需要,而不是為了剝削。由于社會主義制度的這些特點,我國人民能有共同的政治經濟社會理想,共同的道德標準”;[3]“沒有共產主義思想,沒有共產主義道德,怎么能建設社會主義?”[4]“一定要讓我們的人民,包括我們的孩子們知道,我們是堅持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我們采取的各方面的政策,都是為了發展社會主義,為了將來實現共產主義”;[5]“我們歷來提倡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其中最重要的是有理想、有紀律。理想就是社會主義現代化”。[6]這些論述反映了鄧小平關于共產主義理想信念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信念相統一的思想。首先,樹立共同理想的經濟基礎是社會主義公有制,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信念的特性,資本主義“不能形成共同的理想和道德”[7];其次,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中,必須要堅持共產主義理想;再次,現階段的理想就是要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這也是實現共產主義理想的必經階段;最后,鄧小平提出的“三步走”發展戰略,明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實現過程,即“我國經濟發展分三步走,本世紀走兩步,達到溫飽和小康,下個世紀用三十年到五十年時間再走一步,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8]
2.“鐵的紀律”是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重要保證之一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針對資產階級自由化的思潮,鄧小平多次強調了理想和紀律的重要性,并且指出理想和紀律是不可分割的。“搞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主要是使我們的各族人民都成為有理想、講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人民”;[9]“教育全國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這四條里面,理想和紀律特別重要……我們這么大一個國家,怎樣才能團結起來、組織起來呢?一靠理想,二靠紀律。組織起來就有力量。沒有理想,沒有紀律,就會像舊中國那樣一盤散沙,那我們的革命怎么能夠成功?我們的建設怎么能夠成功……有理想,有紀律,這兩件事我們務必時刻牢記在心”[10];“中國要堅持社會主義制度,要發展社會主義經濟,要實現四個現代化,沒有理想是不行的,沒有紀律也是不行的”。[11]總之,理想是紀律的前提,紀律是實現理想的重要保證;“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鐵的紀律”,[12]“有了理想,還要有紀律才能實現”,[13]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保證了我們在思想認識上的統一性,才能團結起來,組織起來,而這一切都需要用紀律來保證,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偏離方向,最終實現共產主義理想。可見,理想和紀律的辯證統一的關系,是鄧小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教育的思想中的主要內容。
3.注重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教育
鄧小平十分關注青少年的共產主義理想信念教育,“我們一定要經常教育我們的人民,尤其是我們的青年,要有理想”;[14]“革命的理想,共產主義的品德,要從小開始培養。我們黨的教育事業歷來有這樣的優良傳統”;[15]“我們一定要經常教育我們的人民,尤其是我們的青年,要有理想……要特別教育我們的下一代下兩代,一定要樹立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一定不能讓我們的青少年作資本主義腐朽思想的俘虜,那絕對不行”;[16]“要團結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首先要向青年進行有理想、有紀律的教育”。[17]類似的觀點還有很多,從20世紀50年代貫穿至90年代。不論是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還是改革開放時期,鄧小平始終強調要加強青少年的共產主義理想信念教育,梳理這一思想發展的脈絡,有著這樣的發展變化:理想——革命理想——共產主義理想——共同的理想,這里所提到的“共同的理想”實際上已經蘊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的基本思想,因為鄧小平在談到這個問題時指出:“要團結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我們共產黨人的最高理想是實現共產主義,在不同歷史階段又有代表那個階段最廣大人民利益的奮斗綱領。”[18]總之,注重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教育,是鄧小平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闡釋的顯著特征。
鄧小平非常重視共產主義理想的重要性,“為什么我們過去能在非常困難的情況下奮斗出來,戰勝千難萬險使革命勝利呢?就是因為我們有理想,有馬克思主義信念,有共產主義信念”。[19]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依然強調“要樹立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20]總之,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必須要樹立共產主義的理想和信念,是鄧小平闡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基本思想。
二、堅持和相信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核心內容
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產黨人同其他無產階級政黨不同的地方只是:一方面,在無產者不同的斗爭中,共產黨人強調和堅持整個無產階級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另一方面,在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斗爭所經歷的各個發展階段上,共產黨人始終代表整個運動的利益。”[21]正因為共產黨人的這種先進性,他才能夠領導人民實現近期的目標和最終的理想。沒有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也就不可能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也就不會有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沒有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偏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黨的領導也就無從談起。這是鄧小平闡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核心思想。
1.實現和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信念離不開黨的領導
一方面,只有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才能實現。 “從根本上說,沒有黨的領導,就沒有現代中國的一切。沒有黨的領導,就沒有一條正確的政治路線;沒有黨的領導,就沒有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沒有黨的領導,艱苦創業的精神就提倡不起來;沒有黨的領導,真正又紅又專、特別是有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的隊伍也建立不起來。這樣,社會主義四個現代化建設、祖國的統一、反霸權主義的斗爭,也就沒有一個力量能夠領導進行。這是誰也無法否認的客觀事實。”[22]“現代中國的一切”包括:政權的取得;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成功選擇;改革開放的現實成果等等。“這一切”成果的取得離不開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而“這一切”是我們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物質基礎,同時也堅定了我們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同樣地,“正確的政治路線”、“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和“艱苦創業的精神”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隊伍,都是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重要保證。“我們全國人民有共同的根本利益和崇高理想,即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并在最后實現共產主義,所以我們能夠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團結一致……在資本主義國家,人們沒有也不可能有共同的理想,許多人就沒有理想。”[23]如果離開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搞資產階級自由化,我們就不可能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因此,要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就必須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另一方面,只有相信黨的領導,才能夠堅持黨的領導。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針對“林彪、‘四人幫的流毒,特別是派性和無政府主義的流毒,同一些懷疑社會主義、懷疑無產階級專政、懷疑黨的領導、懷疑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思潮相結合,開始在一小部分人中間蔓延”[24]的事實,指出這些“懷疑”就是不相信黨的領導,其必然的結果就是歌頌群眾的自發性,“這事實上只能導致無政府主義,導致社會主義事業的瓦解和覆滅”。[25]而“只有對這些弊端進行有計劃、有步驟而又堅決徹底的改革,人民才會信任我們的領導,才會信任黨和社會主義,我們的事業才有無限的希望”。[26]人民群眾如果不相信黨的領導,就不會擁護和堅持黨的領導。黨內所出現的腐敗現象、自由主義等,損害了人民群眾的利益,必然會降低黨的威信,只有通過改革,不斷完善黨的領導,才能使人民群眾相信黨的領導,從而進一步加強黨的領導,才能實現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共同理想。
2.堅持和相信黨的領導離不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
首先,黨的領導包括經濟、政治、思想和組織等多方面的領導。鄧小平指出,“黨委的領導,主要是政治上的領導,保證正確的政治方向,保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貫徹,調動各個方面的積極性”。[27]政治領導就是方向的指標,正確的政治方向,就是要始終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條道路的最終指向就是要實現共產主義,這條道路的近期目標就是要實現中國的現代化,離開了共同的理想信念,就會失去前進的方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也將無法保證。“馬克思主義,另一個詞叫共產主義。我們過去干革命,打天下,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就因為有這個信念,有這個理想。”[28]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中,我們必須要“有這個信念,有這個理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才能取得成功。
其次,共同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是團結和動員最廣大的人民群眾的基礎,建立廣泛而堅實的群眾基礎是黨的群眾路線的主要內容,黨的領導離不開這一內容。“要團結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我們共產黨人的最高理想是實現共產主義,在不同歷史階段又有代表那個階段最廣大人民利益的奮斗綱領。因此我們才能夠團結和動員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叫做萬眾一心。”[29]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領導中國革命并取得成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之所以能夠取得巨大的成就,是因為中國共產黨所追求的理想,是符合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意愿的,代表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實際,要保證黨的領導,黨必須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和信念。
最后,堅持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信念,是黨員的基本的道德標準。“理想信念,是人們的精神支柱,是共產黨人的核心與靈魂,因此,共產黨員自身要確立堅定的理想信念。”[30]早在20世紀50年代,鄧小平針對黨的組織在數量上或是在黨員成分上的變化,提出了“為提高黨員的標準而斗爭,這是當前黨的重要的政治任務之一”[31]要求,并且強調“黨和政府愈是實行各項經濟改革和對外開放的政策,黨員尤其是黨的高級負責干部,就愈要高度重視、愈要身體力行共產主義思想和共產主義道德”。[32]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改革開放程度的不斷提高,各種思潮競相涌入,對社會主義的道德體系提出了挑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個人服從組織”、“大公無私”、“毫不利己、專門利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等這些共產主義的思想道德,并不是革命時期才需提倡的口號,此時更應該加強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的教育。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信念,是我們反擊各種思潮的最有力的思想武器,也是衡量共產黨員的最基本的道德標準。
從鄧小平的上述思想可看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實現到最終實現共產主義,需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而黨的領導也離不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和遠大的共產主義理想和信念,這種始終存在的一致性,使得堅持和信任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主要內容之一。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是目標與過程的統一
馬克思指出,“共產主義對我們說來不是應當確立的狀況,不是現實應當與之相適應的理想。我們所稱為共產主義的是那種消滅現存狀況的現實的運動”,[33]“要消滅私有財產的思想,有共產主義思想就完全夠了。而要消滅現實的私有財產,則必須有現實的共產主義行動。”[34]對共產主義的闡述可理解為三個方面,一是目標即實現共產主義;二是過程即為實現共產主義目標而采取的行動;三是目標與過程的統一即思想與行動的統一。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中,鄧小平結合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緊緊圍繞“社會主義性質”這一基本屬性,提出了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奮斗目標,并就這一目標的實現作出了具體的戰略部署,成為鄧小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教育思想的又一表現。
1.“中國式的現代化”揭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特質
首先,中國所要實現的現代化在實現的程度上低于西方國家所實現了的現代化。“我們要實現的四個現代化,是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我們的四個現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們那樣的現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35]鄧小平特別強調“小康之家”是“中國式的現代化”,底子薄、人口多、耕地少的基本國情必然決定了我們所實現的現代化和西方國家的現代化在程度上是不同的,同時也調整了實現現代化的時間和進程,一則是客觀實際的要求,二則也符合人民的主觀愿望,進一步提高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目標與過程的統一性,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信念更加堅定。其次,強調了現代化的社會主義性質。鄧小平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時間,多次強調了中國所要實現的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從實現現代化的過程來講,如果只講現代化,不講社會主義,“這就忘記了事物的本質,也就離開了中國的發展道路”;[36]從所要實現的現代化的目標來看,社會主義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決不是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兩極分化的現代化,要實現這樣的目標,就必須在實現現代化的整個過程中,都要始終堅持社會主義性質,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本質所在,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避免兩極分化,才能全面地實現人民的利益,這個過程只有和社會主義性質相統一,才能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所以始終堅持社會主義性質,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目標與過程相統一的基礎。最后,“中國式的現代化”也是實現全人類共同理想的基本主張。鄧小平多次指出“社會主義中國應該用實踐向世界表明,中國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永不稱霸”。[37]在世界范圍內,強調現代化的社會主義性質是不“稱霸”。這種世界和平的思想與上述馬克思提出的共產主義理想是一致的。只有堅持社會主義性質才能保證不“稱霸”,如果“稱霸”了,那也就丟棄了社會主義,這也同時指出,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在世界范圍的表現就是“霸權主義、強權政治”,這是與共產主義理想背道而馳的。在中國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國式的現代化”;在世界反對資本主義的“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堅定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的信念,這既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也是實現全人類共同理想的基本主張。
2.“三步走”的發展戰略明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實現過程
鄧小平提出的“三步走”的發展戰略,明確了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進程中,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我們所要實現的階段性的目標,這些目標的不斷實現勾畫出了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過程:“溫飽——小康——共同富裕”,這個過程是不斷實現人民利益的過程,也是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共產主義目標相一致的過程,實踐證明這一過程也是符合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的。溫飽問題已經解決,且已進入了總體小康的階段,綜合國力增強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提高,這些階段性目標的實現,進一步堅定了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信念。“目標不高,但做起來可不容易”[38]指出了這一過程的特征,“目標不高”并不是一個謙虛的說法,“溫飽”和“小康”均已基本實現,說明這些目標是切實可行的,是實事求是的目標,和之前的“立即進入共產主義”是有很大不同的;“做起來可不容易”是中國的基本國情決定的,一則底子薄,起點低,發展的困難大;二則中國的人口多,基數大,解決“溫飽”,達到“小康”,實現“共同富裕”,在總量上而言都是很大的目標。所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需要經過“三步走”的過程來實現,“三步走”的過程都是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共產主義的目標而進行的。另外,改革開放是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根本動力。要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就必須要對原有的計劃經濟體制進行根本性的變革,才能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
參考文獻
[1][2][2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304-305,284-285.
[3][20][31]鄧小平文選(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7,276,276,242.
[4][7][9][15][22][23][24][25][26][27][28][32][35]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67,167,408,105, 266,267,162,170-171,333,98,173,367,237.
[5][6][8][10][11][12][13][14][16][17][18][19][29][36][37][38]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0,209, 251,110,124,124,110,110,190,190,110,190,204,383,226.
[30]王炳森.理想信念教育是黨的思想建設核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2(4):6.
[3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40.
[3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4.
[責任編輯:龐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