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森林
摘要: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取得成功的基本經驗和根本保證。在領導中國革命的歷史過程中,“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革命道路的選擇,是中國共產黨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突出成果和偉大創舉。“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革命道路的理論與實踐不僅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主義無產階級革命的理論與實踐做出的獨創性貢獻,而且對于領導中國建設的中國共產黨人具有重要的方法論意義。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中國革命道路; 方法論意義
中圖分類號: G410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9749(2012)03-0039-04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中國共產黨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找到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道路,解決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問題。它的深刻內涵包含兩個方面,一方面要求遵循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一方面要求一切從中國實際出發。在領導中國革命的歷史中,“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革命道路的選擇,是中國共產黨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突出成果和偉大創舉。這一突出成果和偉大創舉對于領導中國建設的中國共產黨人具有重要的方法論價值。
一、“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創舉
關于階級斗爭和無產階級革命道路問題,馬克思主義提供的基本原理是:首先,無產階級革命的根本問題是國家政權問題。“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無產階級上升為統治階級,爭得民主”[1];其次,無產階級革命的中心任務和最高形式是武裝奪取政權。“共產黨人不屑于隱瞞自己的觀點和意圖。他們公開宣布:他們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現存的社會制度才能達到”[2];“工人階級不能簡單地掌握現成的國家機器,并運用它來達到自己的目的”[3];“資產階級國家由無產階級國家(無產階級專政)代替,不能通過‘自行消亡,根據一般規律,只能通過暴力革命”[4]。從無產階級革命的歷史來看,馬克思主義關于階級斗爭和無產階級政治革命的基本原理得到了巴黎公社運動和俄國十月革命實踐的證實。1871年,法國巴黎的工人階級舉行了城市武裝起義,作出了用武力打碎資產階級國家機器、建立工人階級國家政權的首次嘗試。馬克思高度贊揚其為工人階級的偉大創舉,是“把人類從階級社會永遠解放出來的偉大的社會革命的曙光”[5]。1917年,列寧和俄國共產黨人發動了十月革命,領導被壓迫的工農群眾和士兵在彼得格勒市舉行了城市武裝起義,成為無產階級通過暴力革命奪取國家政權的成功范例和成功開端。
中國共產黨在成立之初,就將建立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政權明確為自己的首要任務和奮斗目標。如何實現這一任務和目標,關鍵在于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找到一條正確的中國革命的具體道路。中國共產黨在走過彎路、吸取了慘痛教訓之后逐步找到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正確道路,并引導中國革命取得了成功。之所以走了彎路、留下了慘痛的教訓,是因為在領導中國革命的最初階段,中國共產黨人沒有能夠解決好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問題,既沒有做到遵循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又沒有做到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
首先,中國共產黨人對于無產階級暴力革命的理論認識不足,輕視了武裝斗爭和軍事問題在中國的極端重要性。雖然黨從一開始對中國革命的武裝斗爭形勢和革命軍隊在奪取政權中的作用形成了一定的認識,如黨的“一大”通過的綱領就指出:“革命軍隊必須與無產階級一起推翻資本家階級的政權。”[6]但是,黨對于馬克思主義關于無產階級暴力革命理論的認識是膚淺的,或者說沒有真正遵循馬克思主義關于無產階級暴力革命的原理,在武裝斗爭和在黨對軍隊的領導權問題上出現了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的嚴重錯誤,以致得到過慘痛的教訓。在蔣介石、汪精衛相繼背叛革命,大肆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民眾時,黨曾束手無策,無力反抗,使革命遭受嚴重挫折。如毛澤東所總結的:對于武裝斗爭和軍事問題,“我們黨從1921年成立直至1926年參加北伐戰爭的五六年內,是認識不足的。那時不懂得武裝斗爭在中國的極端重要性,不去認真地準備戰爭和組織軍隊,不去注重軍事的戰略和戰術的研究。在北伐過程中,忽視了軍隊的爭取,片面地著重于民眾運動,其結果,國民黨一旦反動,一切民眾運動都塌臺了”[7]。經過革命失敗和慘痛的教訓之后,進入土地革命時期,黨對于武裝斗爭和軍事問題才有了深刻的認識,懂得了“槍桿子里面出政權”的道理,“于是有了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和廣州起義,進入了創造紅軍的時期。這個時期是我們黨徹底地認識軍隊的重要性的極端緊要的時期”[8]。
其次,中國共產黨人不善于將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同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照搬了俄國十月革命道路及其經驗。雖然黨的八七會議糾正了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錯誤,制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正確方針,但不正確地把武裝斗爭的重點確定在城市,提出了“城市中心論”,深信城市武裝起義是中國革命的正確道路。黨發動和組織的幾次較大規模的武裝起義,都是以城市為中心的。南昌起義、秋收起義是從城市開始的。廣州起義更是典型的按照俄國十月革命模式、以工人和士兵為主的城市武裝起義。這些起義和暴動,雖然對于回擊國民黨的屠殺政策,堅持革命斗爭,探索新的革命道路,具有重要意義,但由于錯誤地使用當時相對于敵人還十分弱小的武裝力量,盲目地去攻打集中了敵人強大力量的“中心城市”,到1927年底革命再次得到了失敗的慘痛教訓。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李立三“左”傾冒險主義,特別是王明“左”傾教條主義,在革命道路問題上都是以“城市中心論”為特點的,結果給革命造成了重大危害,導致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一批革命家開創的農村革命根據地以及所形成的推動全國革命的大好形勢,幾乎被完全斷送。毛澤東后來非常精辟地總結了錯誤發生的根本原因:我們黨“還不善于將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和中國革命的實踐相結合”,“對于中國的歷史狀況和社會狀況、中國革命的特點、中國革命的規律不了解,對于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和中國革命的實踐沒有統一的理解”。[9]
血的教訓告訴中國共產黨人,要領導中國革命取得成功,第一,必須遵循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第二,必須堅持一切從中國的實際出發。在大革命失敗后,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一批中國共產黨人糾正了違背馬克思主義無產階級革命原理、輕視武裝斗爭的右傾錯誤,遵循了暴力革命的原理,舉起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旗幟,同時堅持從中國的實際出發,拋棄了“城市中心論”,把武裝斗爭引向了敵人力量薄弱的農村,開展土地革命和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選擇并逐漸形成了一條適合中國特點的革命道路——“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從1928年10月到1930年1月,毛澤東先后撰寫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總結了井岡山和其他革命根據地的實踐經驗,回答了關于中國革命的一些問題,特別是論述了關于農村革命根據地紅色政權存在和發展的原因與條件、關于以土地革命、武裝斗爭和根據地建設為主要內容的工農武裝割據思想,批駁了“城市中心論”,提出了“以農村為中心”的思想,標志著“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理論和實踐初步形成。從1936年12月到1940年1月,毛澤東又先后撰寫了《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論新階段》、《戰爭和戰略問題》、《〈共產黨人〉發刊詞》、《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新民主主義論》等著作,進一步總結了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以來的實踐經驗,更加深入地論述了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例如:第一,中國革命的主要形式只能是長期的武裝斗爭。因為中國“不是一個獨立的民主國家,而是一個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國家;在內部沒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壓迫;在外部沒有民族獨立,而受帝國主義壓迫”[10];中國的反動統治階級掌握著龐大的武裝,又同外國帝國主義相勾結,對人民實行極其殘酷和恐怖的統治。這種特殊的國情就決定了,“中國革命的主要方法,中國革命的主要形式,不能是和平的,而必須是武裝的”[11]。第二,中國的武裝斗爭實質上是無產階級領導下的農民戰爭。因為中國人口的百分之八十是農民,農民是封建勢力和帝國主義勢力壓榨和掠奪的主要對象,所以,“農民問題,就成了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農民的力量,是中國革命的主要力量”,“中國的革命實質上是農民革命”[12]。第三,中國革命的基本特征是先有農村根據地,后有城市政權。由于近代中國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反動階級總是長期占據中心城市,廣大農村是反動統治的薄弱環節,農民又是革命的主力軍,所以,中國革命只有先從農村開始才能取得成功。“必須把落后的農村造成先進的鞏固的根據地,造成軍事上、政治上、經濟上、文化上的偉大的革命陣地,借以反對利用城市進攻農村區域的兇惡敵人,借以在長期戰斗中逐步地爭取革命的全部勝利。”[13]第四,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革命原則具有普遍性,但在不同的條件下可以有不同的執行表現。“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革命原則是普遍地對的,不論在中國在外國,一概都是對的。”“但是在同一個原則下,就無產階級政黨在各種條件下執行這個原則的表現說來,則基于條件的不同而不一致。”[14]所以,雖然“首先占領城市,然后進攻鄉村”是被俄國十月革命證實的,而由于條件不同,在中國則“不是先占城市后取鄉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15]。這些思想正確地揭示了中國革命的規律和特點,形成了以毛澤東的主張為主要代表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理論,標志著中國共產黨人學會了將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革命的實踐相結合,并找到了一條適合中國實際的正確的革命道路。
“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是中國共產黨人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突出成果和偉大創舉。它不僅為中國革命的成功開辟了正確道路,也對馬克思主義關于階級斗爭和無產階級革命理論寶庫作出了獨創性貢獻。在理論上,它科學地回答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中國進行無產階級革命的基本特點和規律;在實踐上,它成為了中國政治革命取得勝利的唯一正確道路。中國革命的歷史已經表明,不堅持無產階級暴力革命原理,放棄武裝斗爭,中國革命不會取得成功;不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照搬照抄外國革命模式和經驗,中國革命同樣不會取得成功。正是由于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實際結合起來,選擇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這條道路,中國革命才得以順利和迅猛地發展。中國共產黨在土地革命戰爭中積聚和發展了大量的農民武裝力量,開辟了大片的農村革命根據地;在抗日戰爭中不斷壯大和發展了抗日武裝力量,鞏固和擴大了農村抗日根據地,將日軍孤立在少數城市里,包圍在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在解放戰爭中繼續將武裝力量和解放區從農村到小城市、到中等城市發展和擴大,最后奪取敵人占領的大城市,直至最終取得了中國革命的完全勝利。
二、“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的選擇對中國建設具有重要方法論意義
“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突出成果和偉大創舉,不僅在實踐上為中國革命開辟了正確的道路,指引中國革命取得了成功,在理論上對馬克思主義關于階級斗爭和無產階級革命的理論作出了獨創性貢獻,而且為中國共產黨人的實踐活動積累了非常寶貴的經驗。這在今天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給中國共產黨人繼續解決中國具體問題提供了方法論的指導。
第一,遵循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共產黨人實踐活動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證。“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革命道路,作為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偉大創舉,毫無疑問,它是中國共產黨人遵循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結果。馬克思主義關于階級斗爭和無產階級革命的基本原理認為,無產階級革命的根本問題是國家政權問題;無產階級革命的中心任務和最高形式是武裝奪取政權;暴力革命是無產階級革命的一般規律。“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革命道路的基點就在于“武裝斗爭”,是武裝奪取政權,是暴力革命,是“槍桿子里面出政權”。也就是說,“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革命道路符合無產階級革命的一般規律,是遵循無產階級暴力革命原則的體現。如果不遵循無產階級革命的一般規律,如果背離了暴力革命原則,中國革命是不可能成功的。相反,中國歷史上1924年至1927年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黨犯了嚴重的右傾錯誤,沒有堅定地遵循馬克思主義關于階級斗爭和無產階級革命的基本原理,忽視了武裝斗爭和軍事問題在中國的極端重要性。黨的主要領導人陳獨秀不主張建立共產黨自己的武裝力量,不注意改造舊軍隊,在革命的緊要關頭不僅不發揮反而甚至壓抑工農的武裝力量、限制武裝斗爭,結果使革命遭受嚴重挫折。正反兩方面歷史經驗給我們的啟示就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是必須遵循而不能違背的。違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革命就會失敗,遵循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革命才能取得成功。
這一啟示雖然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過程中獲取的,但可以由此得出進一步的結論,這就是遵循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共產黨人實踐活動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證,它完全適用于今天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建設的實踐活動。馬克思主義是一個博大精深的理論寶庫,不僅儲存著豐富的階級斗爭和無產階級革命的基本思想,也儲存著豐富的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思想,在關于經濟、政治、文化、科技、軍事建設方面,以及在關于共產黨自身建設方面等等,都形成了許多基本原理。這些基本原理為共產黨領導社會主義建設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我們黨只有遵循馬克思主義的這些基本原理,并將它們與中國建設的實際緊密結合起來,才能像領導中國革命取得成功那樣,領導中國建設取得成功。
第二,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是共產黨人實踐活動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則。“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革命道路,作為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偉大創舉,毫無疑問,它又是中國共產黨人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結果。恩格斯曾經明確指出:“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16]馬克思和恩格斯也曾強調:他們闡述的社會主義基本原理的實際運用“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17]。顯然,共產黨人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當做科學方法,而不能當作教條,遵循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必須的,但同時又必須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這是共產黨人對待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態度,也是共產黨人在實踐活動中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則。“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革命道路,是中國共產黨人堅持一切從中國實際出發而作出的正確選擇,鮮明地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對待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態度。如前所述,馬克思和恩格斯高度贊揚了巴黎公社運動,充分肯定了巴黎工人階級通過城市武裝起義打碎資產階級國家機器、建立無產階級國家政權的嘗試,列寧親自領導了俄國工農群眾通過舉行城市武裝起義奪取國家政權的十月革命,高度肯定和贊揚了十月革命對于無產階級解放事業的偉大歷史意義。但“城市為中心”的武裝起義革命道路并不完全適合于中國。在像中國這樣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經濟文化落后的國家里,在工人階級處于人口的極少數、農民占人口的絕大多數的社會條件下,革命如何進行?突破口選在哪里?顯然,不能到馬克思主義的書本上尋找現成答案,也不能照抄照搬國際上無產階級革命的經驗,而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走適合中國自己的道路。正是由于從中國實際出發,不走巴黎公社運動和俄國十月革命式的城市武裝起義道路,而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中國革命取得了成功。相反,在左傾錯誤指導思想占統治地位時期,黨曾經把馬克思主義當作現成的教條,把“城市中心”和“城市武裝起義”視為固定的革命道路和模式,不僅沒能引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而且還給中國革命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和挫折。正反兩方面歷史經驗給我們的啟示就是,必須把馬克思主義當做科學方法,而不能當作教條;違背了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原則,革命就會失敗,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原則,革命才能取得成功。
同樣,這一啟示雖然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過程中獲取的,但可以由此得出進一步的結論,這就是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是共產黨人實踐活動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則,它完全適用于今天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建設的實踐活動。我們必須繼續堅持對待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態度,即把馬克思主義理論當作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而不能當做教條。在遵循和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過程中,一定要堅持從實際出發的原則;在學習和借鑒外國經驗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決不能照搬照抄。正如鄧小平同志所說:“過去搞民主革命,要適合中國情況,走毛澤東同志開辟的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現在搞建設,也要適合中國情況,走出一條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18]只有這樣,我們黨才能領導中國建設取得成功。
總之,“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革命道路的選擇,是中國共產黨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創舉,是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突出成果。這一偉大創舉和突出成果不僅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主義無產階級革命的理論與實踐作出了獨創性貢獻,而且對于中國共產黨取得執政地位以后的實踐活動,特別是領導中國建設的偉大實踐具有重要的方法論意義。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作為中國共產黨取得的寶貴的歷史經驗,它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證,也必將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建設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證。毛澤東曾經指出:實現“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有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是“全黨亟待了解并亟需解決的問題。”[19]如果說,這是毛澤東對領導中國革命的中國共產黨人提出的基本要求,那么,這一基本要求也完全適用于今天領導中國建設的中國共產黨人。
參考文獻
[1][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66.
[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51.
[4]列寧專題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4.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十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1.
[6]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一冊)[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2:5.
[7][8][9][10][11][12][13][14][15]毛澤東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44,547-548,611,542,634-635,
692,635,541,542.
[1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42-743.
[1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8.
[18]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3.
[19]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十一冊)[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658-659.
[責任編輯:楊淑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