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亞萍 朱瑞海
摘要:由于新疆特殊的地理、人文、自然條件,使得新疆在保持國家的穩定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針對新疆特殊的區情以及少數民族大學生的特點,從豐富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創新教學手段等方面提出了加強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策。
關鍵詞:新疆; 少數民族大學生; 思想政治教育; 對策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9749(2012)03-0087-03
由于新疆地區特殊的地理位置,新疆地區高校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就顯得至關重要。這項工作做得好,就可以保持新疆地區高校的穩定,進而有效地保持國家的穩定;這項工作做得不好,那就容易給民族分裂分子以可乘之機,就會對新疆地區乃至全國穩定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我們必須站在保持社會穩定和國家統一的戰略角度來考慮新疆地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少數民族大學生是有一定思想的知識分子,盡管他們有沖動的一面,但也具有較強的分析問題的能力,國外敵對勢力之所以能煽動起一部分少數民族大學生,說明我們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得還不到位。作為一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師,在痛恨三股勢力,痛惜無辜百姓的同時,更深感自己的責任重大。經過深刻反思,筆者認為:除了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視外,更要在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等方面加以改進。
一、豐富教學內容
1.加強“五觀”教育
“五觀”即國家觀、民族觀、宗教觀、歷史觀、文化觀。以前我們并不是沒有講,而是講得不夠透,什么都講到了,但什么都沒講透。要精講,講實質、講核心,使“五觀”真正進課堂、進頭腦。通過“五觀”教育,使少數民族大學生正確認識我們國家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個民族共同創造了我們的國家,正確認識國家與民族、個人的關系;認識國家是民族生存發展的根本,使他們能夠以正確的態度對待本民族文化和異民族文化;以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從中華民族整體的高度正確認識歷史上的民族發展、民族融合、民族交往、民族斗爭。
2.加強“四個認同”教育
即對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通過“四個認同”教育,使少數民族大學生以維護祖國統一和加強民族團結為己任,并認識到只有國家繁榮了,民族才能發展,只有民族團結了,國家才能興旺。使少數民族大學生高度警惕國內外敵對勢力和國內外的民族分裂勢力通過高校對我國進行的滲透和破壞活動,從而在思想文化領域進行廣泛、深入、持久的反對民族分裂主義的斗爭,進而自覺、堅決地抵制 “泛突厥主義”、“泛伊斯蘭主義”、“東突厥斯坦獨立論”、“共同突厥文化論”等多種多樣的顛覆分裂活動和反動腐朽文化的消極影響。
3.加強公民意識教育
多民族國家的公民意識水平,尤其是其中少數民族的公民意識水平,對于民族團結、國家穩定有著重大影響。公民意識教育作為培養公民生活方式、社會規范、文化習慣和價值觀的教育,首先且根本上是國家認同的教育。公民教育是建構和提高國家認同的重要方式。公民意識教育強化了公民的身份意識及國家歸屬感,這是建立和提高公民國家認同的前提和基礎;公民意識教育促進了公民對國家制度的認同,這是建構和提高公民國家認同的關鍵;公民意識教育促進了公民對國家核心價值體系的認同,這是建構和提高公民國家認同的核心;公民意識感越強,國家認同感就越強。強烈的公民意識感能夠使社會公民超越狹隘的民族主義和民族意識,進而促進民族意識與國家認同的統一。首先,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少數民族大學生公民意識的形成提供思想基礎。統一的思想基礎是一個黨、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生存和發展的根本前提。沒有共同的思想基礎,黨就要垮臺、民族就要瓦解,國家就要分裂。其次,加強“三個離不開”的教育,為少數民族大學生公民意識的形成和國家認同感的提高提供思想保障。堅持三個離不開,就能使各族人民群眾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礎上,正確處理個人、民族與國家的關系,就會把個人的利益、民族的利益與國家的利益很好地協調起來,真正做到把個人和民族的發展與整個國家的發展很好地協調起來。
二、改進教學方式
1.舉辦關于民族團結的講座
維護各民族的團結有利于社會穩定,有利于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戰斗力。贊揚維護各民族人民共同利益的新人新事新風尚,批評破壞民族團結的丑惡行為。
2.舉辦關于民族政策的講座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國政府為實現國內各民族的平等、團結和共同繁榮,從中國民族和宗教的實際狀況出發,制定了一系列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并在實踐中不斷加以豐富和完善,這些民族政策極大地推動了新疆的發展。
3.舉辦關于“三股勢力”的講座
針對什么是極端宗教勢力?它有什么特點與表現,如何煽起人們的宗教狂熱?什么是民族極端主義?什么是“泛伊斯蘭主義”、“泛突厥主義”?當前新疆面臨的宗教、民族問題到底是怎么樣的?我們應該以一種什么樣的眼光來看待新疆的社會問題及表現?等問題開展形式多樣的學術講座,解答少數民族學生心中的思想困惑。
4.舉辦關于改革開放的成就的講座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少數民族地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近些年,政府在抗震安居工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義務教育等方面的投資也在逐年加大,有效提高了老百姓的生活質量,也實現了少數民族群眾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的全面提高,從而為少數民族地區的跨越式發展提供了物質的全面提高,從而為少數民族地區的跨越式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和精神動力。
5.運用多媒體技術
思想政治課教材中的大量的概念和原理很抽象,用傳統的教學法去講解很枯燥,也很難理解,對于民族學生就更難理解,同時有許多概念、原理,由于學生對其缺乏感性知識,也使得教師的講解在學生心目中缺乏可信度,難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多媒體課件利用圖形、圖像、聲音、動畫技術等綜合手段,將抽象問題形象化,把枯燥的文字敘述變得生動有趣。另外多媒體課件的聲、圖的結合,將學生的眼、耳、手、腦等感覺器官均充分調動了起來,強化了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和理解。
6.利用互聯網技術
隨著高校信息化進程的加快和校園內互聯網接入條件的改善,大學生的網絡行為越來越普遍,上網已成為大學生的學習、交往、娛樂等生活的一部分。用積極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領網絡陣地,防止別有用心的人利用網絡傳播錯誤思想和信息,抵御敵對勢力和邪教組織的滲透,增強網上思政工作的影響力,已經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式。
三、創新教學手段
1.實行漢語教學
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大多來自于少數民族地區,從小接觸漢語的機會很少,漢語水平十分有限,而語言是交流的工具,漢語水平的有限極大地限制了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的綜合素質的提高。實行雙語教育的目的,不僅在于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而且更重要的在于提高他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和對國家的認同。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學習漢語的過程也就是了解和學習中華文化的過程,學生在老師指導下學會基本的聽、說、讀、寫,并感受漢語語言中所包含的深層次的文化內涵。[1]在溝通與交流的過程中增加各民族學生的彼此了解、強化彼此的認同、淡化狹隘的民族意識,增強文化認同。而文化認同是國家認同的基礎,國家認同是文化認同的升華。在國家認同意義上,漢語實質上是聯系全國人民的“政治和經濟語言”,是中華民族文化認同的語言紐帶。
2.滲透愛的因素
教育是一門愛的藝術,更不用說思想政治教育了。人的思想和行為是受情感影響的,根據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純樸、比較重情感的思想特征,只要真正熱愛、理解、關心他們,以愛喚情,以理服人,他們就會與你真誠相待,情理交融,就會提高教育效果。
3.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網站
網絡已經成為大學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開設“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網站,建立“時事論壇”,提供給學生一些與國家、民族或自身利益息息相關的熱點問題的討論,在網上大力開展“三觀”、“三義”、“三情”(國情、社情、民情)教育,培養“四有”人才,使黨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不僅“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而且要“進網絡”。利用網絡,還可以開展網上知識競賽、網上辯論賽、網上讀書、網上征文、網上書評、影評等活動。
4.提高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心理素質
個別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心理表現出在個人成才目標上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心理;在經濟條件上的自卑心理;在人際交往上的孤獨心理;在日常行為上的壓抑心理;在個人前途上的焦慮心理。針對這些特點,提出以下對策。首先,建立心理咨詢專門機構。成立一支由心理專業醫師和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骨干組成的專門從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骨干隊伍。組織團體輔導和心理行為訓練活動。通過個別咨詢、熱線電話咨詢等各種方式,有針對性地向學生提供經常、及時、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導與幫助。其次,充分發揮校園文化建設的作用。校園文化建設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基礎,要堅持心理健康教育與校園文化建設協調發展,要形成良好的心理社會環境,創造健康、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培養樂觀開懷自信的生活態度、平等民主友愛的集體觀念、健康和諧良好的人際關系、豁達樂觀愉快的心境,進而提高他們的調節適應能力。如舉行趣味運動會、辯論賽、文藝晚會等等。最后,創建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網站。網站在內容上要豐富,包括心理健康知識專區、在線心理測評、在線心理咨詢與輔導、心理聊天室、心理留言板或咨詢信箱等;在技術上要先進,發揮多媒體效果。
5.幫助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解決實際困難
首先,設立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貧困資助基金,制定新疆地區少數民族貧困大學生貸款的特殊政策,制定新疆優秀少數民族貧困大學生專項獎勵計劃和實施方案。增加大學生勤工儉學崗位。其次,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大多來自少數民族地區,漢語水平非常有限,到了大學后只進行了一年的預科學習,漢語水平還十分有限,而大學里都用漢語授課,再加上現在的教材明顯偏難,課時縮短,老師講得非??欤虼嗽S多少數民族大學生跟不上,這需要我們給學習困難的少數民族大學生找一個幫助者,形成“一幫一”的對子;老師要多鼓勵關心學習差的少數民族學生。最后,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的一次就業率遠遠低于漢族學生。這需要少數民族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改變坐享其成的想法;改變就業就是到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工作的想法;改變片面追求高薪和高層次崗位的想法;加大對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就業教育、培訓與指導;組織開展新疆少數民族優秀大學畢業生的巡回演講和報告,通過現身說法,為其他學生提供就業幫助,樹立就業信心。
6.提高教師的素質
首先,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政治素質。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只有自身的政治素質過硬,政治信念堅定,才能有深邃的政治洞察力、全面的分析判斷力,才能對各式各樣的西方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思想進行唯物而辯證的的分析與對待,才能全面而客觀地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思想政治工作要做得徹底而有效,其思想必須建立在教育者自己堅信的理論基礎上,只有這樣才能讓人相信,才能對被教育者的思想、行為產生正面的積極的影響。其次,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少數民族教師的素質。采取多種多樣的方式,激勵少數民族教師不斷提高自我素質的自我意識和危機意識,引導少數民族教師克服其安于現狀、不思進取的懶惰心理。要加強對少數民族教師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集中培訓工作,根據不同課程的內容,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要完善集體備課制度。實行民、漢教師一起備課、相互觀摩教學的制度,不僅要完善教學內容,也要完善教學方法。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反分裂、反滲透意識。由于新疆特殊的地理、政治特征,新疆一直處于我國反分裂、反滲透的最前沿。新疆各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立足區情,重視新疆地緣政治特征及其民族問題和宗教問題。目前新疆高校的《新疆歷史與民族宗教理論政策教程》這一地方性課程僅僅在漢族學生一年級和少數民族學生預科一年級時開設,高年級學生不再開設。一些老師認為應該把對于這些問題貫穿在整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中。[2]
7.編寫新疆少數民族輔助教材和教學資料庫
統編教材對于少數民族大學生太難,應在尊重和參考統編教材的前提下,編寫能融入新疆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適合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文化水平的少數民族輔助教材和教學案例,增添對新疆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介紹,用符合其民族習慣和思維方式的重要資源去豐富教材。[3]
參考文獻
[1]何峰.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國家認同的途徑與方法探索 [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3):39.
[2]楊麗.新疆高校意識形態領域反分裂反滲透教育的形勢與對策[J].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0(03):103.
[3]康菊花.新疆高校少數民族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滿意度分析[J].教育與職業,2010(26):132.
[責任編輯:張俊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