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創作談能否寫得像小說?
很多人的創作談往往比小說好看,為防止你們只看我的創作談,好吧,我只能把它寫得比《記者手記之烏盟》稍差。所謂創作理念往往都是靠不住的,我還是希望你們直接跳過去看我的小說,那樣比較靠譜。
好吧,我們開始。
A 先鋒?
先鋒的真實意義是反叛。先鋒主義曾經在中國文壇盛極一時,當年我所敬仰的“漢人”馬原腳踩西藏大地拋出《拉薩河女神》之后,中國先鋒文學正式登場了,他們用十年時間玩遍西方文學一百年才歷遍的種種文學浪潮,只可惜他和他的繼任者們最終在上世紀90年代實用主義的炮火下丟盔棄甲,問題是,他們的遺產我們至今還在享用,他們鍛造的觀念與技術之劍仍鋒利無比;我不相信當年的削鐵如泥真的淪為今天的粗、笨、呆、傻,換句話說,當下有多少小說被剪掉了翅膀,它們無法飛翔,無法從所謂現實的泥淖中哪怕稍稍昂起頭顱。
回到《記者手記之烏盟》的寫作,我真沒打算“先鋒”或者“保守”——我向來就喜歡天馬行空(如果你們讀過我其他的小說),我喜歡在現實的材質中穿插不那么現實的東西,我熱愛復線結構,迷戀故事中的插科打諢與不期而遇的細枝末節,我認為那才是更接近我們生活內心或當下外在的真正“現實”——誰規定了現實就必須是我們眼中看到的?是必須按照牛頓定律規規矩矩運行的花草樹木、飛禽走獸?不是的,至少在我大量的寫作實踐中,我試圖混淆想象與外在的邊界、文本與文本的邊界、內心與客觀的邊界。那樣的小說,我才覺得夠勁兒。
《記者手記之烏盟》首先基于這樣的創作心態,其次才是如何選材——如何為翅膀插上羽毛。要知道,記者生涯何其精彩,用一種所謂“超現實”或混沌的方式表達那些切膚感受,沒準才是最靠譜的,至于它究竟先不先鋒,這就不是我操心的了。
但我想說的是,這其實是一個多么“保守”的小說——中規中矩,起承轉合。那么,“先鋒”的企圖很可能就變得可疑了,但除卻這樣的形式,我還能找到更好地表現記者主題的途徑嗎?
B 故事
記者李果在通往烏盟及返回昆明的路途中遭遇三段奇幻之旅,作者陳鵬為他選擇了三種欲望模式:被敲詐的孫二娘代表金錢,夜晚叩門的聶小倩代表美色,搖曳生姿的LADY GAGA象征名望——記者們,不總被這三種東西困擾不休嗎?
何嘗只有記者如此?
在這個小說中,陳鵬的身份常常與李果的身份重疊——陳鵬的本行是記者,他太知道記者生涯中的種種無奈與尷尬、幻想和欲望了,當我們陷入那些名、利、美女的漩渦之中,我們太需要反躬自省或堅定信念。這個小說是由真實事件改造的,是陳鵬無數采訪中的一次普通歷險。但在我看來,“老鄧事件”的發生和結局恰恰提供了所有的小說要素,因此我動手寫了它。但如果僅僅只有尋找烏盟老鄧這一條主線,很可能會喪失更多樂趣、忘卻那十一個小時的艱難攀爬。于是孫二娘、聶小倩和LADY GAGA依次亮相了,我也希望藉此表明態度,尤其對中國古典小說的熱愛——孫二娘和聶小倩是我最喜歡的經典人物之一,而驚世駭俗的LADY GAGA勢必產生反諷效果,因為她還將映射我記者之外的寫作生涯,“拿下你們的普利策大獎,氣死中國那些不要我小說的狗屁雜志!”
說到底,我希望這故事色彩斑斕,不僅僅只有“老鄧”那塊硬邦邦、沉甸甸的大石頭。
C 結局
寫出一個這么“另類”的小說之后以及小說自身的結局都令人擔心——這樣的小說能發表嗎?發表了你們認可嗎?小說的結尾——新的麻煩來了,記者很可能被再次利用,這不正是記者生涯必須面對的無休無止的沒有結局的結局?
說句不那么謙虛的話,我在這個小說中暗暗灌注了野心,因為反映記者生活的小說簡直鳳毛麟角,如果能好好寫一批與此相關的短篇,我可能將會為此驕傲的,也將不辜負一個寫作者的使命。沒錯,使命,這已經是小說家們逐漸稀缺的本能。
那么小說的結局或這類寫作的結局究竟歸于何方?我總在思考這個問題。我的答案無非是:堅持對生活中那些看不見的可能性的持續開掘,深深探測我們自身的生活與時代,探測我們的內心與掙扎,這樣才可能催生不錯的小說。話題回到A種說法,我一點也不反對現實主義的所有經典態度,但除此之外,再無其他?不,任何形式的探索或努力并不僅僅只具有形式的功效,羅蘭·巴特認為文學的功用還在于符號的給定及闡釋,當我運用了孫二娘或聶小倩作為“符號”,她們必然會引領我,也會引領你們探測小說之外的現實——對,先讓翅膀長出來。
無論小說主角李果終將走向何方,無論天馬行空的寫作飛向哪里,我覺得自己的創作中能有一點點“實驗”或“超驗”的影子是值得慶幸的,但很快,我又悲哀起來——當年中國的先鋒派們不是窮盡各種形式了嗎?今天呢?我們真的覺得,形式主義的探索太多太多而不是遠遠不夠?我們真的在小說文本中釋放了足夠的想象力?
我們總是那么善變而善忘。
我才不管你喜歡或者不喜歡我小說的結局吶。略薩說過:“小說中劃分真情還是謊言的界限并非某個事件的真實性或幻想性……小說也總是給予了我們真實生活總是拒絕給予的前景。”沒錯,這個前景,不就是結局的起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