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初年的宰相趙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但絕不是一個學問家。宰相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的故事,據說,是被趙匡胤逼出來的。在中國的皇帝里,趙匡胤應該算是比較喜歡讀書并且大力提倡尊重讀書人的一類,當然,這也出于抑制武將兵權過重的考慮。
趙普十五歲隨父遷居洛陽,自幼學習吏治,是趙匡胤“黃袍加身”的預謀者、“杯酒釋兵權”的導演者,三度為相,為一代名臣。趙普原本是淮南滁州的一名鄉村教師。公元956年,為了爭奪淮南江北地區,后周大將趙匡胤率領大軍與南唐守軍在滁州打了一場惡仗,由于拜趙普為師,趙匡胤大獲全勝,為他日后的帝業打下了必要的基礎。從此以后,趙普便被視作心腹,如影隨形地追隨趙匡胤建功立業。
宋朝建立后,趙普參與制定了一系列重大決策,又輔助宋太祖統一了南中國。到了宋乾德二年(964年)趙普被任命為宰相,晉封為韓王。
趙匡胤雖是一員武將,卻很喜愛讀書,常手不釋卷。他跟從周世宗平江淮(今淮河流域)時,有人向周世宗告密說,他用幾輛車運載自己的私物,其中都是財寶。世宗派人去檢查,車中卻只有幾千卷書籍。世宗問他:“你是武將,要書有什么用!”趙匡胤回答說:“我沒有好的計謀貢獻給陛下,只能多讀些書以增加自己的見識。”
趙匡胤稱帝后,也很尊重和重用讀書人。有一次,他遇到一個疑難問題,問宰相趙普,趙普回答不出。再問讀書人,學士陶轂、竇儀準確地回答出了,趙匡胤深有體會地說:“宰相須用讀書人!”對于讀書不多的文臣武將,趙匡胤也總是鼓勵他們要多讀書,以彌補自己的不足。
鑒于五代時期“大者稱帝,小者稱王”、“群犬交吠”般紛亂政局的根源,在于藩鎮擁有重兵,不受中央節制, 趙匡胤認為,要避免宋朝成為第六個短命王朝,就必須“興文教,抑武事”。為了培養更多的文士,趙匡胤設“崇建太學,教養多士”,還迅速恢復和完善了科舉考試制度,加緊選拔文人充實各級官僚隊伍。宋太宗更是明確提出,要“與士大夫治天下”。君臣上下,注重文教蔚然成風。
《宋史》曾有記載:“普少習吏事,寡學術”。趙普的文化素養愈來愈不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了。太祖曾多次向趙普問及前朝制度,他都無以對答。作為宰相,他的不稱職,朝內外大臣們看得一清二楚。
眾所周知,趙匡胤有一柄“柱斧”從不離手,那是一個象牙柄水晶頭的斧頭,很是名貴,然打起人來卻是很疼。這是太祖的隨身“佩劍”。
趙匡胤喜歡在后園彈鳥雀。一次,一個臣子聲稱有緊急國事求見,趙匡胤馬上接見了他。趙匡胤一看奏章,不過是很平常的小事,甚為生氣,責問他為什么要說謊。
臣子回答說:“臣以為,再小的事也比彈鳥雀要緊?!?/p>
趙匡胤怒,用這把斧子柄擊他的嘴,結果打落了他的兩顆牙齒。臣子沒有叫痛,只是慢慢俯下身,拾起牙齒置于懷中。
太祖怒問道:“你拾起牙齒放好,是想去告我?”
臣子回答說:“臣無權告陛下,自有史官會將今天的事記載下來?!?/p>
太祖一聽,頓然氣消,知道他是個忠臣,命令賜賞他,以示褒揚。
公元967年,宋太祖乾德五年,君臣幾個人談起年號來,趙匡胤對“乾德”這個年號相當得意。學識平平的趙普就跟著拍馬屁,列舉了幾年來不少好事,然后歸功于趙匡胤改的這個年號。誰知,旁邊站著一位名叫盧多遜的翰林學士,極有學問,而且死看不上趙普。他等趙普特別起勁兒地拍完馬屁后,不動聲色地說了一句:“可惜,乾德是偽蜀用過的年號?!?/p>
皇帝大吃一驚,馬上命人去查。果真是前蜀的年號,而且是亡國的年號!這一下趙匡胤的羞慚惱怒可想而知,想起趙普這廝身為宰相,卻不讀書,讓自己在天下臣民面前出了這么大的一個洋相,著實惱羞萬分。
皇帝陰沉著臉在那兒運氣。坐了半天,實在還是壓不住心頭的怒火,便招手叫道:“趙普過來?!壁w普以為要挨那柱斧的揍了,就戰戰兢兢地走向御案前。只見皇帝拿起御筆,蘸飽了黑墨,在趙普臉上莫名一陣亂寫亂畫,弄得他滿臉滿身翰墨淋漓。一邊涂,皇帝還一邊罵:“你不學無術,還比不上盧多遜?!?/p>
此后,君臣們也越發認為趙普的學養不夠了。趙普受此奇恥大辱,從此開始發憤讀書。他有一個大書匣,不許任何人動。人們只是看到他每天從里面拿出一本書來讀,但是誰也不知道是什么書。
趙普做宰相前,長期做幕后工作,熟于吏事,專擅權謀,是陳橋兵變、杯酒釋兵權的主謀。權謀有余,學識不足。當上宰相后,他的器量狹小、以權謀私的毛病暴露無遺,甚至有次還被宋太祖抓了個現行。
原來,宋太祖這個人疑心特重,對大臣常常不放心,動不動就搞“私訪”。尤其是他聽說趙普曾經把大臣說自己壞話的奏折,直接點爐子生火的傳聞之后,他就非常想到趙普家去看看,到底趙普家有沒有燒他奏折的爐灶。
于是,有一天,吃晚飯的時候,宋太祖不宣而至,進了趙府大院。趙家正在吃飯,聽到外邊通報圣駕到了,趕緊抹抹嘴慌張出來接駕。宋太祖扶起趙普,正待寒暄,眼角的余光卻看見西邊廊下的陰影里,一字擺開,有十幾個壇子,工藝精美,一看就是江南之物。
皇上背著手,在院子里轉了幾圈,終于忍不住,問趙普:“你看,那西邊的走廊下,是不是有幾個壇子???”
趙普低頭道:“是有幾個壇子。”
皇上朝壇子越走越近,問:“這十幾個壇子里,是什么東西呀?”
“海產?!?/p>
皇上俯身,摩挲著一個壇子:“哪里來的海產啊?”
“吳越王錢俶剛送來的,還沒來得及打開?!?/p>
皇上用力晃了晃壇子:“收的什么海產?。看罄线h送來的?!?/p>
“臣不知道。”
皇上背著手回到院子中央:“打開嘗嘗?!?/p>
皇上的隨員費力打開了,只見壇子里上面鋪著一層海產,下面滿滿的全是金元寶。
本來要找燒掉奏折的灶爐,結果找到了收人賄賂的“把柄”?;噬限D身就走了。
其實,趙普也不算說假話,再說,皇帝面前也不敢說謊。因為海參、海帶是海產,珍珠、珊瑚也是海產,金子,歸根到底也是從海底撈出來的。趙普本想搪塞過去算了,沒有想到,皇上會打破砂鍋問到底。趙普本想隨機應變,結果皇上根本就不給他機會。
從此,宋太祖對趙普越加鄙夷了。
趙普一生曾三任宰相。宋太祖死后,趙匡義繼位,改名趙光義,史稱宋太宗。趙普憑借其機謀和善變,仍舊擔任宰相。
有人對宋太宗說:趙普不學無術,所讀之書,僅一部《論語》而已,當宰相不合適。宋太宗不以為然:“趙普讀書不多,這個我是知道的,但說他只讀一部《論語》,我不相信?!?/p>
有一次,宋太宗突然想起這件事,就問趙普:“有人說你只讀一部《論語》,這是真的嗎?”據南宋羅大經《鶴林玉露》乙編卷一記載,“趙普再相,人言普山東人,所讀者止《論語》,……太宗嘗以此語問普,普略不隱,對曰:‘臣平生所知,誠不出此。昔以其半輔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輔陛下致太平。”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我讀書不多,范圍是不出《論語》一書的,可我當年能夠靠它幫太祖平定天下,現在仍然能夠靠它輔佐陛下您把天下治理好。從趙普的回答中不難看出其強烈的情緒化色彩,一種牢騷不平之孤忿隱含其中。盡管趙普一臉誠惶誠恐。
等到這位宰相死后,人們打開他用過的書匣,發現里面只有《論語》的前半部分。此事《趙普傳》有確切記載:趙普“晚年手不釋卷,每歸私第,闔戶啟篋取書,讀之竟日。及次日臨政,處決如流。既薨,家人發篋視之,則《論語》也。”
從此以后,趙普以“半部《論語》治天下”的故事就傳遍天下。綜觀趙普個人的“功名事業”,可謂“隆隆其始而未能克終”,而他“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句牢騷不平之語,反倒成了人們傳誦的“千古名言”!其中奧妙,耐人玩味。
作者簡介:高榮偉,生于1965年8月24日,漢族,畢業于鄭州大學。1985年至2000年期間發表《親歷朝鮮戰爭》、《從小泉執政管窺中日關系》(2005年12月《廣西日報》社主辦的《法制與經濟》理論版)、《論企業倫理》、《塑造民族靈魂——誠實與創新》、《臺灣問題的國際因素及對策探析》、《風云朱元璋》?,F在河南省社旗縣委黨校工作,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