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德育遭遇的困境愈來愈嚴重,已成為不容諱言的嚴峻事實。造成這種困境的原因不一而足,除了社會急劇變革、多元文化不斷碰撞導致人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隨之迅速改變等因素之外,學校自身對德育不夠重視、不講科學、不求實效,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因素。很顯然,學校德育奏效的前提是思想上高度重視,關鍵是操作上堅持科學。假如在思想上能高度重視,那么,我們需要著力探討的就是構建科學的學校德育操作樣態。
科學的學校德育操作樣態應該是怎樣的,沒有現成的模式,也沒有一成不變的套路,根本在于遵循規律,遵循人的道德心理基本結構及發展變化的規律。我們知道,“道德與生活本是相融一體的。因為道德是一種調解人與人、人與社會的行為規范,這種規范說到底是關于生活的規范,道德本身即來源于生活。同時,道德是一種關涉人之生活,確切地說,是關涉人之生命意義和價值的活動,道德是為了生活,生活世界是道德產生的土壤和最終歸宿。”[1]我們也知道,“將道德從生活中抽取出來變成與生命無關的專門知識,進而在道德教育過程中用這種知識來代替鮮活的生命體驗與感悟,將個體生命淹沒在這種知識符號之中,幾乎是現代學校專門化道德教育的一個痼疾。”[2]道德品質應該是在道德主體直接參與的生活中逐步形成的,離開生活,離開主體自身的生活,社會道德規范不可能真正轉化為人的道德品質。由此,我們認為,學校道德教育,根本上說,須致力于構建學生“自己”的道德生活。
一、構建“自己的道德生活”:校本德育的概念厘定
學界早有資深專家提出過“主體道德生活”的概念,其核心意涵在于強調作為主體的人在道德生活中的自主性、能動性、創造性,強調作為主體的人對道德活動過程的全身心投入。因此,“自己的道德生活”,作為我校提出的道德教育概念,是“主體道德生活”概念的通俗表達,是更為貼近實踐、貼近教師理解習慣的話語方式,它是我們的“校本”界定,體現我校道德教育的核心價值,也反映我校道德教育的根本目標。
“自己的道德生活”,首先是“自己”,在學校教育的語境中,指的是學生,旨在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學生的主體參與,即以完整的生命參與,以專注的狀態參與,讓“身體”和“心靈”同時參與,真正呈現“生命在場”的境界。其次是“道德”,界定了主體參與的范疇和領域,表示主體參與的心理要素,即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行為和道德意志等,內在地蘊含著要素之間相輔相成的辯證互動關系,也內在地蘊含著各種要素協同參與、實現整體發展的意涵。其三是“生活”,就是人在其生命歷程中的生存、交往等各種活動的總和,指涉人所處的種種環境、關系體系,亦即人的生活世界;在學校道德教育語境中,生活就是學生以道德成長為主題的種種活動的總和。綜合起來看,“自己的道德生活”,就是學校通過校園環境的精心設計及各種管理舉措和教育活動的有效推行所營造和創設的、契合于學生內在道德秉賦的、能夠激活學生內在道德需求并引發其積極主動的道德心理和道德行為反應,進而逐步外化其道德潛能,形成良好道德品質的道德實踐場域。
二、構建“自己的道德生活”:校本德育的意義分析
“自己的道德生活”,作為學校著力構建的一種道德教育場景和校本德育形態,強調的是學生以主體角色參與道德教育過程,注重的是道德教育與實際生活的緊密聯系,這樣的道德教育,具有直觀情境性、直接實踐性和主體內生性的特點,因此,在促進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上,有著重要的意義:
1.道德認識,在“自己的道德生活”中產生。道德認識,是道德主體對客觀道德現象、道德關系以及應對道德現象、調適道德關系的準則和規范的認識,它包括道德經驗的積累、道德觀念的形成、道德知識的學習以及道德判斷力的提高等。小學生處于感性思維相對強勢而理性思維相對弱勢階段,且相關的道德生活經歷和經驗比較缺乏,對道德準則和道德規范的抽象理解能力相對比較薄弱,因此,在道德教育中,應借助道德事實、依托道德原型,來闡釋道德原理,幫助學生建立相應的道德認識。以構建學生“自己的道德生活”為主旨的校本德育,正是要為學生提供蘊含道德意蘊的感性道德事實或道德原型,讓學生在親歷情境和直接感知中感悟道德知識,形成相應的價值觀念。這樣的道德教育,擯棄了空洞說教和機械灌輸的嚴重弊端,可以使學生在心悅誠服中接受道德準則和道德規范。
2.道德情感,在“自己的道德生活”中孕育。道德情感是道德主體依據自身已經形成的道德認識和道德判斷標準,觀照現實中的道德現象、自己或他人的道德行為等所產生的愛憎好惡等心理體驗,它是構成個人道德意識的重要因素,對道德品質的形成具有驅動、調控和移情作用。有學者早就剖析過道德情感在整個道德品質中的地位和作用,指出:“只有架設了道德情感這座橋梁,道德個體從道德認知到道德意志、道德行為之間的道路才能暢通起來”。[3]以構建學生“自己的道德生活”為主旨的校本德育,注重的正是為學生創設富有道德感染力的感性場景,富有道德召喚力的實踐活動,這就改變了長期以來道德教育的“知識中心”的缺陷,讓學生得以在道德認知過程中伴以良好的情感體驗,陶冶高尚情操。
3.道德行為,在“自己的道德生活”中踐履。道德行為是道德主體在一定的道德意識支配下表現出來的對待他人和社會的具有道德意義的活動,是在個人利益和社會整體利益關系上,從本人意志出發自主選擇的行為;它是主體道德認識的外現,是主體道德動機的實現手段。道德行為在人的道德品質大廈中有著實體意義和終極價值,有了道德行為,道德品質才成為真實的存在,朱小蔓教授所以特別強調情感對行為的動力機制作用以及在個體道德人格大廈中的本源性基礎作用,[4]其強烈期待就在于道德行為的積極踐行和自覺實現。以構建學生“自己的道德生活”為主旨的校本德育,注重營造生動愉悅的感性場景、創設可讓學生積極參與的道德實踐條件、組織由學生直接參與其中的道德實踐活動,從根本上說就是不失時機、最大限度讓學生將道德認識落實于道德行動,將道德情感轉化為道德行動。
當學生在“自己的道德生活”中,很好地將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行為有機融合,使之相互支撐,相互促進,和諧協調,同步發展;并如此持之以恒,道德意志便隨之逐步形成,從而使道德品質得到整體的發展。
三、建構“自己的道德生活”:校本德育的實踐探索
基于上述認識與思考,我們多年來一直在探索和構建學生“自己的道德生活”的校本德育形態,初步形成了由環境、常規、活動三大元素構成的校本德育實踐體系。現簡要介紹如下:
1.悉心營造環境,為學生輸送道德生活的“養分”。環境對人而言,其意義不僅僅在于為人提供“存身之所”,也不僅僅在于為人提供視聽所需的“觀瞻之物”,更重要的在于它能以其形象影響人的情緒,以其意義改變人的心靈世界,正如馬克思所說:“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5]當今學校,愈來愈意識到校園環境在育人方面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學校文化建設熱潮的興起,校園環境設計和建設被提到了重要的議事日程。本著怡情育人的目的,我校很早就開始注重校園環境的建設,并經多年積淀和提煉,確定了以“智慧”為追求的文化主題,將這一主題浸透于校園環境之中:樓群色調設計——墻面以白色為底,以淺色湖藍為邊,色調素雅,線條流暢,象征明白暢達,隱喻豁然開朗、頓生感悟的“智慧”之意;校園景觀設計——樓間地面,按照區域,鋪植草坪,栽種樹木,綠籬環繞,花卉點綴,泉池臥躺其間,石橋橫跨其上,春夏之際,但見繁花似錦,秋冬之時,更有桂子飄香,充分表現校園的優雅秀美、賞心悅目,隱喻閑適生知、心靜致遠的“智慧”之意;墻面文化設計——給大樓命名,將“知真”、“善行”、“弘道”、“尚文”標識于四幢主樓的醒目之處,利用樓道、走道側墻,布置“中外名人辭典”、“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家鄉名人辭典”、“宜興籍兩院院士”、“中外名人智慧故事”等專版,力圖展示人類、祖國、家鄉成就卓越的人物和充滿智慧的故事,引領師生崇尚真知、走向智慧;地面專欄設計——選取校內行走頻率高、集聚機會多的路道口、樓梯邊,布置“小學生守則”、“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20條”、“我們的關注”、“我們的舞臺”、“我們的榜樣”等學生自我教育自我展示專欄,以無聲語言友情提醒學生遵守行為常規,爭當文明兒童,盡情綻放生命的精彩。置身這樣的校園,就是走進了自己的生活,就是徜徉于詩意的家園,使心靈得到凈化,德行得到提升。
2.潛心訓練常規,為學生夯實道德生活的“根基”。魯潔認為:“人們學習道德之知,不是為了獲得更為系統更為精深的知識與學問,而是為了道德行為的踐履”。[6]確實,道德對人而言,不是學識武裝,而應是行為習慣;道德教育對學校而言,不是門面裝潢,而應是育人使命所在。既然道德應是行為習慣,那就須體現于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之中;既然德育是育人的使命所在,那就須將道德行為養成訓練作為學校德育的基礎工程,抓細抓實。基于以上認識,我們以構建學生“自己的道德生活”為主旨的校本德育,一直以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訓練為主線,做到細化常規,實化指導,一著不讓,走向常態,為學生夯實道德生活的“根基”。我校養成訓練主要做法是:(1)內容專題化,即依據國家有關學生行規的文獻,根據學生行為習慣的共性問題,確定相關訓練專題分別進行指導,它們是:①禮儀習慣好,以見面行禮問好、會用禮貌用語為目標,讓學生養成舉止文雅、言語文明的習慣;②衛生習慣好,以“不扔、不掉、主動撿”,“不涂、不畫、主動擦”,“飯前、便后必洗手”等為目標,讓學生養成個人衛生、公共衛生的習慣;③活動習慣好,以“說話輕輕、走路輕輕、動作輕輕”為目標,讓學生養成課間活動安全文明的習慣。(2)訓練有序化,即在整個學校,以年級遞升為序,確定不同年段行為習慣的養成要求,建立相應專題序列;在不同年段,以時間推進為序,確定不同時令行為習慣的養成要求,建立相應專題序列。(3)考核精細化,即采取細致精密的督查和反饋措施,確保訓練要求不止于號召,流于形式。做法有“行政包樓督導”制,由值班行政帶領當天值日教師巡查和指導學生行為常規;“大隊干部查評”制,每天由少先大隊流動值崗巡查學生到校、晨會、課間、“兩操”等情況,查評所獲情況及時反饋,及時糾正或表揚。這樣的訓練,伴隨于學習、活動的過程之中,滲透于學生言行、舉止的細節之中,成了他們校園道德生活的底色,經年累月,持之以恒,促進學生美好德行的養成,奠定學生道德生命的根基。
3.精心策劃活動,為學生搭建道德生活的“舞臺”。哲學視野中的活動,泛指作為主體的人表征其存在和實現其發展的所有行為過程和方式的總和;而我們提出的作為道德生活方式之一的活動,則是指“學生自主參與的,以學生學習興趣和內在需要為基礎,以主動探索、變革、改造活動對象為特征,以實現學生主體能力綜合發展為目的的主體實踐活動”。[7]如果說以各種規范為參照的行為習慣養成訓練主要是為培育學生的道德共性的話,那么以學生興趣為依據的實踐活動則主要是為了發展學生的道德個性。幾年來,我們把握當今素質教育發展的總體走向,依據學生道德發展的個性化需求,精心策劃、周密組織了很多卓有成效的特色性主題教育活動,曾有“身在宜興,心系吳旗”結對幫學活動,由學業突出、家境寬裕且本人樂意的學生與延安吳旗希望小學貧困學生“牽手”結伴,捐款助學,書信聯誼;曾有“我為環保獻力量”義賣捐贈活動,統一發動,自愿報名,大量學生踴躍參與,拿出曾經心愛依然完好的玩具器物書籍工藝品叫賣出售,所得款項悉數捐送環保局;曾有“走進福利院”敬老愛幼送溫暖活動,為孤老孤兒洗衣疊被、端茶遞水,還表演吹拉彈唱誦說跳等精彩節目;曾有“校長下午茶”師生、校友對話活動,與入了高等學府的學兄學姐探討人生理想,交流學習體會,求解現實困惑,向自己的校長傾吐童年心聲,表達真實意愿,釋放生命激情;曾有“我讀書我成長我快樂”系列活動,將小書屋評比、小故事演講、小美文誦讀、讀后感征文、手抄報展覽等連成一串,把陶冶愛國情操、培育勤學品質、養成讀書習慣、提高表達能力等融為一爐……這些活動,為學生提供了道德個性的發揮空間,讓學生以自己獨有的本領和獨特的方式,投入到自己喜愛的道德實踐活動中去,演繹他們的道德認識,表達他們的道德信念,展示他們的道德情懷。
有了“自己的道德生活”,學生得以成為完整的道德主體,在“生活”中不僅能知得其中,更能情注其中,行踐其中,意凝其中,知情意行融為一體,協同作用,對于健全的道德人格的形成,將產生重大影響。
參考文獻:
[1]李菲.我國德育理念研究的現狀及趨勢[J].教育學.2005(11)
[2]高德勝.走向生命和諧——道德教育與生命的摩擦辨析[J].教育學.2006(6)
[3]檀傳寶.道德情感、審美情感與道德教育[J].中國教育學刊.1997(1)
[4]朱小蔓、朱曦.中國傳統的情感性道德教育及其模式[J].教育研究.1996(9)
[5]陳剛.馬克思的自由觀[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152.
[6]魯潔.邊緣化,外在化,知識化[J].教育學.2006(3)
[7]田慧生.關于活動教學幾個理論問題的認識[J].教育研究.1998(4)
(呂建國,宜興市第二實驗小學,214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