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校依托學校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教育傳統,在全體教師的共同努力下,開展了以個性化的課堂教學研究為途徑、打造創新型教師隊伍的教育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整合多種教學模式,超越經典教學模式,追求個性化的課堂教學創新
許多流行的、經典的課堂教學模式,各有自己的優勢和特點,對于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積極作用,對于課堂教學理論研究的啟迪意義不容置疑。但任何一種課堂教學模式一般只能解決某類實際問題,過度地依賴某種課堂教學模式,有時也會影響教師的教學創新。我們應當尊重模式,學習和研究模式,在此基礎上走出模式和超越模式,以卓有成效的教學創新,實現個性化的課堂教學。
近年來,我校先后研究了許多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如自學輔導、引導發現、活動參與、整體結構、基于問題解決的教學模式等等。同時又深入地研究了許多當前流行的教學模式,如洋思中學的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杜郎口中學的預習、展示、反饋三三六教學模式,紹興實驗中學的30+10教學模式,山東兗州一中的循環大課堂模式,東廬中學的師生共同講學稿教學模式,宜興實驗中學的兩類結構教學模式,山東即墨28中的學生互助實現雙贏教學模式等等。在此基礎上,鼓勵教師們在學習和研究教學模式以后,根據學校教學實踐和自己的工作經驗以及興趣愛好等實際情況,進行個性化的課堂教學創新,以此使自己成為創新型教師。
對于具有一定教學經驗的教師而言,通常會出現兩種不同的傾向:一種是不斷學習、研究新的教學模式,并創造性地活化運用新的教學模式,根據自身的特點,揚長避短,從而脫穎而出,形成了一定的教學藝術風格;另一種則囿于原有的教學模式,故步自封,“模式”成為教師繼續前進道路上的羈絆。理科教學中特別容易造成后一種傾向,因為理科教學內容一直相對穩定,有的教師長期任教于某一年級段,很容易形成自以為得心應手的“套路”,沿用前人或他人的樣本。
事實上,教學模式無論其是作為觀念形態還是物質形態,都不應該也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永恒的東西,理應隨著教育、科技的發展而發展,進而不斷注入新的內涵。每一種教學模式都有其實施的條件,我們應該學習模式,研究模式,借鑒模式,超越模式,進而達到“無模式化”的境界。
二、以校本教研作為教師個性化課堂教學創新的有力保障
執行省教育廳提出的“五嚴規定”以來,我校更加重視校本教研。校本教研首先是集體備課,我校的集體備課有組織有要求。在集體備課的組織方面,一是由各年級備課組長負責,做到定時間、定地點、定內容、定中心發言人。二是集體備課的前一周,備課組長要確定內容,安排好主備人,主備人提前形成教案與學案的初稿,其他教師也要提前研究課標、鉆研教材,增強集體備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在集體備課的基本要求方面,一是研討教學內容。通過集體備課,明確各節課的教學任務和目標,掌握重、難點和關鍵;明確各個知識點的作用和地位,掌握知識間的內在聯系與區別。二是精選例題、練習題。有計劃地選擇“回頭看”練習的題目;圍繞本課教學目標精心選擇例題、練習題和當堂檢測題。三是研討教學方法。交流“精講”的內容與思路,即如何創設問題情境,如何引導學生發現問題與探索規律,如何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結合具體內容進行學法指導的交流,即如何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學習,如何根據本班學情安排“精練”,如何指導學生進行知識的歸納與總結等。
在高效教學的其它領域,我們也進行了許多深入的校本探索。帶著小抄進考場,是一項重要內容。為了減輕學生負擔,我校歷史、地理、生物、政治等學科的教學,課后不布置作業,但要求學生課后做好小抄,把自己認為需要的教學重點、疑難點、易錯點、注意點整理成學習筆記,專門寫在學校發的A4紙上,在考試時,允許學生帶著小抄進考場。這一舉措受到學生們極大的歡迎,在做小抄的過程中,許多學生總想知道其他同學是怎么做的,于是交流討論和合作學習成為正常開展的學習活動。帶著小抄進考場,有一種新鮮感和好奇心,幾次考試以后,學生感到小抄對考試的重要作用,在做小抄的過程中不斷調整學習方法,卓有成效地提高了學習力。
幾年來,我校的校本教研形成了十大特色,這十大特色分別為學習不斷回頭;考試允許小抄;人人可評達人;倡導精講精練;注重學案導學;明確學段目標;堅持時效評價;強調學習力提升;踐行科學發展觀;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指導。我校的每一門學科,都圍繞著學校校本教研的十大特色,聯系本學科的特點進行教學創新。實踐使我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校本教研是教師個性化教學創新的有力保障,高水平的校本教研,才會有高水平的教師的個性化創新。
三、以“四段一案一回頭”作為個性化課堂教學創新的基礎
在多年來校本教研的實踐中,我校逐步形成了“四段一案一回頭”的課堂教學特色。所謂四段,指的是引進新課,進行新課,課堂練習,課堂總結四個共性的課堂教學環節。所謂一案一回頭,即學案導學和回頭復習。四段一案一回頭是我校共性的課堂教學特點。圍繞著四段一案一回頭,我校教師聯系各自的教學實際情況,從六個方面思考實踐:怎樣高效地引入新課?怎樣高效地進行新課?怎樣高效地設計課堂教學練習?怎樣高效地進行課堂教學小結?怎樣高效地設計課堂教學導學案?怎樣高效地組織回頭復習等等。圍繞著這六個方面,教師們進行了豐富多彩的課堂教學個性化創新。
語文教研組的語文學案充分體現了精講精練。課堂上借助學案,引導學生精練題目,在活動中形成教學過程中的師生互動關系,培養學生的主動探索精神。學案的內容源于教師的平時積累和精心選擇,避免不必要的重復,習題的設計盡量做到有層次,對中等生和后進生緊扣課本,對優秀生適當增加發散性思維的訓練題,供不同水平的學生在課堂學習的基礎上選擇。做學案時像考試那樣,在課內獨立按時完成,教師不具體指導,但來回巡視,以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升課堂效率。這樣做,有利于學生養成在課堂上全神貫注、緊張積極的學習習慣和善于獨立思考、快速高效學習的能力。學生做完后,教師馬上講評,借助學案,邊討論,邊解決疑難。學案成為師生解決課堂問題的高效手段。
數學教研組在教學中認真落實學校提出的“學段目標”理論,即初一、初二強調打基礎,學生要通過兩年的學習夯實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掌握數學的學習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堅決反對“初一初二教學初三化”。初一、初二兩個學段,無論是學案編制,還是課堂中數學學習活動的開展,都必須充分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生活經驗,不搞偏難怪和多而雜,所涉及的內容必須是學生經過一定的努力可以學好的知識,確保課堂教學任務當堂完成,確保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獲得成功的體驗。
外語教研組在課堂自測方面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創新,課堂自測是在“精講”之后的“精練”環節。學生在上課后30分鐘到40分鐘之間,思維開始疲勞,注意力易分散。因此,教師在這段時間安排課堂練習,面對教師布置的練習任務,學生有了新的刺激,大腦相關區域的機能會重新興奮起來,因而可以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精練”可以幫助學生當堂鞏固新知識,教師及時發現問題,課內補課,使教學活動更具連貫性。
生物學科的課堂教學回頭看分為兩種形式,一是靈動式“小回頭”,穿插在教學過程中的復習回顧。其特點有:(1)隨時性。復習回顧可以隨時進行,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的任何一個環節隨時使用。(2)關聯性。復習回顧不可突兀,新舊知識要有關聯,這樣才能以新知識喚醒舊知識,舊知識促進新知識的掌握。(3)網絡性。一些知識點可能比較零碎,教師要注重由點及面,輻射式回顧舊知識,讓學生發現新舊知識的關聯,構建起知識的網絡。二是框架式“大回頭”,階段性系統回顧舊知識,借助最新的“概念圖”教學策略進行框架式“大回頭”,從而構建知識框架。
圍繞著四段一案一回頭,我校的每個學科都有探究的重點及經驗。學校為教師的個性化課堂教學創新提供各種有利條件,以高水平的校本教研作為教師個性化課堂教學的有力保障,實踐證明,這是行之有效的。
(汪瑜,蘇州市平江實驗學校,21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