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體驗是美國的馬斯洛先生所倡導的理論核心之一。他認為,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高峰體驗”,在這種時刻里,人會感到強烈的幸福、狂喜、頓悟、完美。高峰體驗存在于人類活動的一切領域,但更容易發生在藝術領域。因此音樂課堂教學中,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引領學生步入音樂,在主動參與、探究、體驗中,使他們充分感受音樂的美,并因此處于愉悅的狀態,涵養美感,愉悅身心,產生高峰體驗,是音樂教學取得成功的關鍵所在。
音樂能給人帶來愉悅。《樂記》說:“夫樂者樂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就是講音樂可以使人得到快樂,滿足人的愉悅情感的需要。音樂教學中,教師可利用音樂本身愉悅性的特點,因勢利導,引發學生高峰體驗。當學生處于愉悅狀態時,最有利于形成優勢興奮中心,產生高峰體驗。在頓悟、感動、愉悅中,學生會感覺到學習音樂是一件多么愉快的事情,當學習從一種艱苦的勞動而變成快樂的活動時,教學的目標就基本實現了。
音樂教學中,如何讓學生充分感受音樂的愉悅,使他們產生高峰體驗?筆者在日常教學中進行了一些探索。
一、以“情”促“悅”,引發高峰體驗
音樂作為一種最富于情感表達和最具有情感力量的藝術形式,蘊涵著巨大能量,能更直接、更有力地進入人的情感世界。因此,音樂教學中,教師可利用音樂的情感性特點,以“情”打動學生,讓學生在情境的交融中,感受學習的愉悅,進而產生高峰體驗。
1.設境激趣。學生對音樂課感興趣與否,將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效果。教師可以生動形象的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根據學生的需求設計教學內容,引其進入特定的藝術氛圍,從而使學生在興趣盎然中產生探究的欲望。如講解音樂要素“節奏”時,可以通過視頻欣賞盲人鋼琴家羅伯茲、貝斯奇才葛溫、鼓手馬沙利斯在2003年柏林溫布尼音樂會上的一段演奏《我找到了節奏》,以學生感興趣的爵士樂風格樂曲導入,喚起學生的體驗欲望,為后面達到高峰體驗打下基礎。
有時候我讓學生想象音樂所描繪的場景,提高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力;有時候我運用多媒體介紹音樂所表現的文化背景,讓學生體驗音樂的內涵;有時候我運用圖片和影像拓展音樂的各個側面,讓學生理解音樂的精神內核。不同的設境方法,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
2.激情投入。一個沒有激情的老師,課堂如一潭死水,學生何來的愉悅,又怎么能產生高峰體驗?課堂上,教師應該是學生的知己、朋友和伙伴,一起和學生感受音樂的內涵,一起為之激動、喜悅、感奮和陶醉。一個充滿激情的教師在課堂中的激情投入,能夠給課堂增添活力,極大地感染學生,甚至震撼學生的心靈。像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響曲《悲愴》、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合唱》等,都是師生共同的精神食糧,那優美的旋律,那豐富的和聲,那精美的結構,那生動活潑的感性形式,都會讓學生獲得審美享受。教師要把自己對這些音樂作品的深刻理解充滿激情地傳遞給學生,讓學生情緒為之起伏,情感為之激蕩,形成全身心的音樂體驗。
幾年前筆者在首都師大參加國家級骨干教師課標培訓,有幸聆聽了北京八中特級教師李存老師的一節課,印象非常深刻。課堂中,處處感受到李老師與音樂的心靈交流,抒情的朗誦、優美的語言、傳神的手勢、會說話的眼睛,充滿著深情和陶醉。他的一舉手一投足都顯示著一種忘我的境界,一種全身心的投入,學生被感染了,聽課老師被感染了,音樂已浸入到大家的心靈。
3.真情交流。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對于學生來講,最好的教師是在教學活動中忘記自己是教師,而把自己的學生視為朋友,與學生志同道合的老師。”實踐證明,一個教師若能以真情對待學生,學生就會向教師敞開心靈的大門。師生之間這種真誠相待,彼此不斷的溝通和交流,是建立良好師生人際關系的基礎,也是教學活動得以生機勃勃開展的前提。
音樂學科,在其教育、教學形式與過程中,與其他學科有著顯著的區別,淡化了教育活動中完全的知識傳遞過程,代之以師生雙方主動投入、互相吸引的情感交流活動。音樂是以流動的音響塑造形象的情感藝術,音樂學習的過程實際上是一種情感體驗的過程,也是學生自己的情感與音樂所表現的情感產生共鳴的過程。情感既是音樂欣賞中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也是音樂教學的靈魂。在這種情感交流活動中,師生間沒有權威性和強迫性,取而代之的是平等、尊重。在和諧的氛圍里,學生會感覺到上音樂課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而處于愉悅狀態的學生,極易產生高峰體驗,當學習變成一種享受的時候,學生就會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二、以“美”促“悅”,引發高峰體驗
在藝術審美中,高峰體驗指的是審美的極致,是最高層次和意義上的審美。馬斯洛曾明確地指出,審美的體驗和創造性的體驗都能達到“高峰”的境界。在體驗中審美動之以情,感知以形,才能曉之以理,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對藝術的審美,不同于學科知識和技能的學習,一般不能通過簡單的“教”或者“學”的方式獲得。對藝術的理解、感悟、審美必須通過個體的體驗,通過欣賞主體與藝術的全方位接觸才有可能獲得。
新課標明確提出:音樂審美是音樂教育的核心。這就決定了音樂教育的過程應轉換為一種自覺審美的過程,音樂課程價值必須升華為一種審美體驗價值,音樂教改的理念必須定位在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音樂實踐上,同時尊重個體的不同音樂審美體驗,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使學生在體驗中完成對音樂知識的學習。這就要求教師要從感性入手,以情動人,以美感人。當審美主體和審美對象之間產生強烈的共鳴時,就有可能長久地沉浸在無法遏制、無以名狀的歡愉心情之中。這種狀態的產生就是美感體驗的產生,而任何美感體驗都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邏輯進程,當這種美感體驗達到高峰狀態時,即是美感的極致。
波蘭作曲家、鋼琴家肖邦被稱為“浪漫主義鋼琴詩人”。為了幫助學生了解肖邦作品魅力所在,教學中教師可從感受肖邦作品的“美”入手,以“美”促“悅”。如欣賞肖邦《升C小調夜曲》時,教師先演奏樂曲,讓學生用心聆聽,展開豐富想象。教師出示曲名,簡介夜曲,并用優美的語言描述對肖邦夜曲的印象:肖邦的音樂美得無以復加,尤其是他的夜曲,讓人感到“落花流水春去也”的凄美與憂傷。仿佛置身月下,賞滿地的落花,醉盈路的芬芳,真可謂“胭脂淚,留人醉,幾時重?”陶然于聽香之美。教師還可以結合語文課《肖邦故園》,引導學生分析肖邦作品中優美旋律的來源,尤其是通過對演唱方法、音準、音色的介紹,讓學生把握“音樂本體”因素,在此基礎上,教師再出示小詩《夜曲》,學生合著教師鋼琴伴奏朗誦,進一步感受樂曲描繪的意境。優美的音樂伴著抒情的朗誦,學生對樂曲美感的體驗達到極致。
三、以“動”促“悅”,引發高峰體驗
藝術的生命在于創造。生動活潑的音樂活動,能夠激起學生的表現欲望和創造沖動,喚起學生參與體驗的熱情,使他們處于愉悅狀態,最終引發高峰體驗。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多給學生創設展現創造才能的機會,通過形式多樣的活動吸引更多的學生主動參與到音樂體驗中來。要讓學生多動腦、動手、動口,從自己的真實感受出發,以自己喜愛的方式投入到音樂活動中,在活動中切身體驗音樂所包含的情緒、情感和情境,充分感受音樂的魅力,發展個性和創造才能。
以《生活中的節奏與音樂中的節奏》一課為例,課中教師設計了以下幾項活動:讓學生表演生活中的節奏場景,感受生活中的節奏;讓學生做由弱漸強、由強漸弱的節奏練習,感受不同節奏在音樂中的表現意義;讓學生對Rap、踢踏舞、鼓樂等簡單片斷進行模仿、練習,感受存在于歌唱、舞蹈、器樂、京劇等不同藝術表演形式中的節奏;讓學生創編節奏等等。在活動的體驗過程中,學生充分感受到了節奏的魅力,品嘗到學習的快樂。
高峰體驗使外在作品中的藝術形象轉化為鑒賞者自己的生命活動,使人心靈得到凈化,精神得到升華。高峰體驗并非可望而不可及,音樂課中,只要教師多留心、多用心,通過各種途徑,引導學生走進音樂,讓學生與音樂產生共鳴,使學生充分感受音樂的愉悅,定能讓學生領略到欣賞的最佳境界——高峰體驗。
(孫衛民,連云港高級中學,222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