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走出傳統想一想:作業觀的偏失與矯正
傳統的作業設計觀念認為: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強調大量枯燥練習的強化訓練,達到對知識的鞏固和吸收。這種作業觀念,在以建構主義為思想基礎的新課程觀看來,忽視了知識的學習應該是一個互動生成、充滿靈性的過程,認為知識僅僅是單線傳遞,把練習冊等同于作業,用“布置”代替“設計”,這顯然不應該是新課程下教師所應持有的作業觀。
其實,問題的根本在于對語文學科性質的認識上。只有準確把握住語文學科的性質,知道語文課“是什么”、“要做什么”,才能遵循其本質規律,扣準作業設計的脈搏。
二、走近本源看一看:作業觀在語文觀的視界中融合
語文,是一門以掌握母語交際能力為主要目標的課程,引導學生熱愛母語,并培養正確理解和運用母語的能力,是我們首當其沖的職責和使命。我們教學的主要目標應該定位在:對語言的感悟品味、積累吸納、表達運用上。
樹立了科學的語文教學觀,就會有正確的作業設計觀。語文作業觀應該孕育于語文學科的本體性質,應該著落于“語言”這一塊豐腴肥沃的土壤,應該致力于語言的生長上,使得學生不是在“課文內容”的泥潭中越陷越深,而是在“語言發展”的高山上越攀越高。
一句話,正確科學的語文作業觀應該是:以“言語實踐,表現本位”為特征進行語文作業設計,最終實現“言語立人”的新課程理念。
三、走進幽境賞一賞:在實練與智練中前行
(一)語言的感悟品味
學習語言首先要有咬文嚼字的功夫,在反復閱讀的過程中品出語言所含的情味來。這種“咀嚼”從誦讀文本開始,對文中一字一語都要深入理解,喚起學生的想象,獲得美感。
1.緊扣詞句的閱讀批注。即在學習課文時,針對重點的段落,引導學生通過抓關鍵詞、重點句的方式,寫一寫自己的感受,可以從文本的理解層面入手,也可以從語言的欣賞玩味入手。之所以將這樣的教學手段當做必做的“作業”來抓,目的就是要訓練學生圍繞“語言文字”這一核心,養成良好的“品味意識”、“推敲意識”,對“語言文字”時刻保持一種特殊的感覺,即形成一種積極的“言語慣性”。事實證明,學生對語言的感受力、鑒賞力是完全通過“言語實踐”這樣的途徑習得的。如學習《草原》一課,因老舍先生的文筆清新活潑,富有磁力,所以我設計了這樣一道題目:從“草原美景”和“熱烈迎接”這兩部分各選一個你認為表達精妙的語句,其中哪些詞語使用更加精準傳神?寫下你的品析。效果不錯。
2.緊扣文本的深刻追問。抓住文本中牽一發而動全身的詞、句、段,引導學生通過比較、聯想、體驗、涵詠等方式走進文本的大處、深處,促進學生領悟文本主旨的同時,習得清新細膩而又富有活力的語言,使得語言的韻味在學生的心靈深處真正漫溢。如教學《船長》一課,我圍繞課文的最后兩個自然段設計這樣幾道題目:(1)文中第一處是“船長哈爾威”,而第二處是“哈爾威船長”,這是表達上的錯誤嗎?請發表你的見解;(2)“他又一次運用了成為了一名英雄的權利”,你怎么理解這個“又”字?
3.緊扣形象的語言仿寫。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綜合練習中,我設計了這樣一道仿寫題:
【例句】夏洛蒂三姐妹逆境成才,讓我們深切感受到什么叫“不屈不撓”。作業(1)___________,讓我們深切感受到什么叫“眾志成城”。作業(2)____________,讓我們深切感受到 。學生的答案非常精彩。
4.緊扣錯題的語言歷練。如針對關聯詞語的學習中,學生對“無論……都……”的運用錯誤較多,我設計了這樣的訓練:(1)________競選中隊長的難度多么大,我___不會放棄。(2)_______競選中隊長的難度有多大,我___不會放棄。從中你發現了什么規律?請仿照著再列出一些句式,并在你認為關鍵的詞語下標上著重號。這樣的訓練,旨在引導學生在一般的現象中自主發現言語表達的規律,從而形成固有的技能結構,為良好言語能力的形成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語言的積累吸納
語言積累實質上是一種學習信息加工的過程。積累是和“領悟”、“掌握”緊密相連的,只有外在的知識經驗被真正領悟和掌握,變成自己的知識經驗,才能通過記憶長久地保持積累下來。教師要通過創設積極的語言積累環境,刺激學生主動對自己所記憶的散落的知識加以積極建構,從而形成有力的知識模塊,這樣記住的知識就是活知識,是遇到合適的語言環境就會激活的知識。這類練習大多具備整合性、情境性、表達性。如:根據語境填四字詞語:“綠”乃生命之色,無處不在,無時不動。草原之綠是________,松柏之綠是________,“一大片柔軟的綠草就像一塊碩大的地毯”那是________,見到“一片翠綠旺盛的林子”,可以用________等詞語來描述。我還知道幾個表示“綠”這一意思的詞語________。
(三)語言的表達運用
1.讀寫結合——結合課本的“創”。如《愛之鏈》一課,有一道“寫話”的題目:以“喬依醒來……”為開頭,展開想象寫一段話。我又附加了兩個條件:(1)至少刻畫兩處心理活動;(2)不少于100字。意在通過積極的提示與引導,滲透“可以通過刻畫人物的心理活動來表達情感”這一寫作方法,從而提升學生規范而有效地表達的能力。
2.鑿通壁壘——習作命題的“變”
關于大作(課本):教材是個例子,雖滲透了編者的一定意圖,但隨著時間的推進,它的某些板塊遠遠不及網絡來得與時俱進,這就需要我們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甚至可以大膽地改編教材。如,六年級上冊習作4:請你任選一幅剪紙作品,仔細觀察,并加以想象,完成一篇習作。這到底是叫學生寫窗花呢,還是寫圍繞窗花的事情呢?我結合本單元的三篇課文的特點,調整為《寫某人的絕活》。這樣一來,學生寫作的閘門被自然打開,行文時,不知不覺又借鑒了本單元的代表之作《姥姥的剪紙》一課的寫法。
關于小作(周記):我們時常會聽到孩子們這樣評價作文題目:這個題目特別好寫!這個題目有什么可寫的呀?筆者以為,作文題目出得好,關鍵在于三點;口子窄小,富有新意;指向生活,誘發體驗;觸及心靈,激發情感,也就是我們常掛在嘴邊的“有話可說,有情可表”。所以,我在命題上下了一些功夫。
(1)學生不缺積累,關鍵在于我們去激活。如,去了十月軍校,我引導學生寫了《我當一天兵》、《我理解了________的真正含義》、《事非經過不知難》等題目,他們的寫作思路被迅速打開,真切體驗得到喚醒。
(2)學生不缺情感,關鍵在于我們去激發。如,“三八”婦女節,引導學生給媽媽寫封信,并明確告訴孩子,請家長在后面寫上一封回信。這樣一來,學生就會在書信中投入自己真摯的情感,而作為母親讀到孩子那滾燙的文字,情不自禁地被孩子那片孝心、感恩之心所感動,反過來,學生從母親的回信中又能在心中升騰起“母愛”的崇高形象,熔精神洗禮、情感流露、語言表達于一爐,這樣的習作訓練有效度,有溫度,更有高度。
再如,寫考試。每到這樣的習作,學生總是不由自主地以檢討或者反思的格式反省自己,而很少去關注如何恰如其分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寫出來的文章干巴巴的,空洞乏味。于是,我引導學生在“考試”二字后面加個破折號,接著用一句經典的語錄或歌詞來表達自己對考試的一片情感,交上來的作文便豐富多彩起來。
(3)學生不缺動力,關鍵在于我們去激蕩。對于課文中的大作,我高度重視作文的評講,更多的是贊賞與鼓勵,每一次都力求使得班上一半同學的作文精彩片段能夠在老師的ppt上得以展示,燃起他們心靈深處的自信之火。而小作周記,就是我們的試驗田,可以大膽地在這片土地上耕種。每學期,我們都會組織幾次由學生充當小老師的互批。指導他們從字詞句篇去關注細節,學會欣賞他人習作中的閃光點,既能使用贊美之詞準確表達欣賞之情,也能學會發現他人習作中的欠妥之處,委婉地指出和幫助修改。
(趙和春,南京外國語學校仙林分校小學部,21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