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華
摘要: 本文結合現代科學及宇宙學理論,提出一個“氣場”的假想,并將此假想運用于《紅樓夢》文本內容的闡釋和解讀,從而拉開以新的視角審視《紅樓夢》人物關系的序幕。
關鍵詞: “氣場”假想小說《紅樓夢》文本新解
如果說莊子在道家的發展歷程中是一個鼻祖式的人物,那么“氣”在道家的理念系統中就是一個統領一切的概念。因為“氣”是一種物質性存在,但人們肉眼看不見,所以我們說“氣”介乎“無”與“有”之間。由于“道”本身是靜態的,而它卻支配著萬物的運行,從本質上說應當是“道”通過“氣”來支配萬物的運行。對此,我們可以看《莊子》中的相關論述:“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紀!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若死生為徒,吾又何患!故萬物一也,是其所美者為神奇,其所惡者為臭腐;臭腐復化為神奇,神奇復化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氣耳。圣人故貴一。”“清輕者上為天,濁重者下為地,沖和氣者為人:故天地含精,萬物化生。而吾未嘗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氣于陰陽?!边@段話的意思是:人的生成就是“氣”的聚合,而“陰陽者,氣之大者也”,具體來說,應當是陰陽之氣的聚合,而死亡就是陰陽之氣的離散,人的生死對應于陰陽二氣的聚散。又“通天下一氣耳”,萬物均由“氣”構成,人是萬物之一,既然“氣”的聚散對應于人的生死,自然萬物的生滅也對應于“氣”的聚散。由“臭腐復化為神奇,神奇復化為臭腐”可知,“氣”的聚散運動是循環不斷的,因此我們說,萬物的生成、運行本質上是“氣”的循環運動。莊子在妻子死后箕踞鼓盆而歌,其淡然生死的理由就是“不過是一種氣體轉化為另一種氣體了,不過是物質的另一種存在方式罷了”,自然沒必要號啕大哭。
一
“氣”是一個純中國化的或者說純道家的概念,老子把“道”作為天地萬物的本原,構建了“道—氣—物”的宇宙生成模式,而莊子繼承并發展了這一理論,提出:“通天下一氣耳?!辈⒅赋鲫庩柺菤獾淖畲笠幝桑瓣庩栒?,氣之大者也。”[1]這種觀念在道家精神的流傳與發展過程中不但從未消失過,甚直連打折的意思都沒有?!饵S帝內經》承襲了道家思想的精華,把天和人作為一個統一體去看待,建立了自己的天人合一觀?!秲冉洝氛J為,人是在特定的“氣交”環境中,由天地兩氣結合生成的?!端貑枴毭握摗氛f:“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薄疤斓睾蠚?,命之曰人。”同時《內經》還認為,人與天地的結構相類似,這種類似表現在人的身體體現了天地的結構。《靈樞·邪客》曰:“天圓地方,人頭圓足方以應之。天有日月,人有兩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竅;天有風雨,人有喜怒。”在道家學說中,“精”與“氣”的概念是同一的,如《管子·心術下》說:“一氣能變日精。”并認為氣是宇宙萬物構成的本原和質料?!豆茏印醒浴吩唬骸吧咭云錃??!薄痘茨献印ぬ煳挠枴芬舱J為精或氣是宇宙萬物生成的本原:“宇宙生氣,氣有涯根。清陽者薄糜而為天,重濁者凝滯而為地?!睂μ斓厝f物的生成,《內經》也有類似的解釋。《內經》將氣分為陰氣和陽氣兩種。陽氣輕清,主熱、燥、動,浮散形成天空;陰氣濁重,主寒、濕、靜,凝聚生成大地。《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清陽為天,濁陰為地?!薄端貑枴毭握摗氛f:“天地合氣,分為九野,別為四時,月有大小,日有長短,萬物并至,不可勝量。”這一理論指出萬事萬物都是由天地二氣和合而產生的?!独献印に氖隆氛f:“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莊子·田子方》進一步指出:“至陰肅肅,至陽赫赫,肅肅出乎天,赫赫發于地,兩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道家認為一切事物都包含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陰陽不僅是氣,而且是一切事物所具有的普遍屬性。
根據現有的自然科學知識,在自然界,磁有磁場,電有電場,力有作用力場,那么“氣場”的存在或許就是一個可以依此類推的東西。那氣場是怎么形成的呢?茫茫的宇宙空間中日夜無息地運動著一些我們用肉眼根本看不到的物質,比如微子和各種波。根據現有的自然科學理論,任何物體的溫度在絕對零度(-273°C)以上時,就可以向外部世界發射無線電波,[2]人類的身體溫度都在攝氏36.5°以上,那么每個人都會是一個小型的信號發射器,時刻發射各種波長大小不等的無線電波,同時也接受別人發射出來的波。這種無線電波和宇宙射線一樣可以形成特殊的場,這就是氣場。并且我們可以根據自然界現存物質的密度大小不一推測,作為特殊物質的氣體密度也會有不同的大小。比如,天狼星的伴星是一顆白矮星,體積很小,直徑略等于地球,光亮是太陽的1/360,質量卻約略與太陽相等,密度較大,一茶杯大小的物質竟可重達12噸。[3]居住在馬里境內的多岡人是至今仍然保持著原始叢林生活的土著民族之一,他們的文化狀況和生產狀況都很落后,卻知道許多關于天體的秘密。他們畫出的太陽和八大行星的大小和位置非常精確;他們對恒星、行星、衛星有準確的定義;他們認為自己的祖先“諾摩”來自小犬星座,并能非常準確地描述小犬星座的形體特征、產生和變化;他們還知道太陽是離地球最近的恒星,太陽自轉,地球也自轉;他們認為宇宙中存在許多生物,有外星人。而根據遠古的猜測:“南海之帝為倏,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混沌。倏與忽時相與遇于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倏與忽謀報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混沌死?!奔醋畛醯挠钪媸且粋€巨大無比的氣團,不分天地,沒有陰陽,根據自然科學的解釋,后來宇宙不斷發生氣團爆炸,就產生了宇宙內的各個星系,地球不過是太陽系內一顆小小的爆炸殘骸而已。那么,最初的生命來自何方,是接受天地精華之氣而生成的嗎?是上帝的杰作,或者是女媧的手工藝品?那上帝和女媧又是從哪里來的?按照現存的生物學概念,生命似乎是從單細胞發展而來,那單細胞又從什么地方產生的呢?——如此一問,我們不得不說生命真的是很神奇的東西,來自何方,又歸向何處,為什么人人都有絕對不同于他人的命運軌跡?世上沒法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我們地球難道是衛星,被什么未知的神秘的星球或者種族設定了獨一無二的運行軌道,或者,我們就是某些生物用來看大戲的道具呢?他們像我們人類撰寫電視劇一樣編輯了我們每一個人的命運,然后制造出我們,我們就按照他們的導演和安排在塵世間忙忙碌碌奔波不休嗎?外星人或者就是一種氣體密度和我們人類絕然不同的生物種群,他們能適應外星球的氣體密度而不至于失重,他們能夠自由穿梭于浩瀚無比的宇宙空間,或者正是莊子所說的“至人”呢?太陽上絕對不可能有任何生物體生存,但是或許有一種生物種群恰好需要那樣高的溫度環境,而且它與太陽本身的氣體密度兼容,所以一直以來被人類傳得沸沸揚揚的UFO,或者竟來自太陽呢?北緯37.2度的神秘自然景觀和建筑奇跡,百慕大三角,神奇的死?!鰤纛A兆未來,預示吉兇;有些人的感應能力很強,而有些人卻混沌無知,一輩子不開一竅;上文說“七日而混沌死”說的是什么,是無為和有為的辯證關系嗎?為什么人有七竅,一星期有七天,而這些玄之又玄的現象用所謂的科學和哲學知識解釋又顯得那么牽強。這些我們根本無法解答的謎題說明什么呢?為什么面對命運我們常常會有一種無可奈何的嘆息呢,我們真的可以扭轉命運的按鈕嗎?我們所知所感的東西實在是太少太少。
如果非要把這個概念跟西方的理論聯系起來的話,那么我們可以把它和英國哲學家J.托蘭德最早提出的“泛神論”相提并論,他認為整個宇宙本身具有神性,萬物存在于神內,神是萬物的內因。這個神既不同于基督教信奉的人格神,又不同于自然神論者所主張的第一因的神,它沒有類似人的屬性,不是凌駕于世界之上,而是存在于世界之內。自中世紀晚期的埃克哈特(1260—1327)以降,近代德國出現了一批一生都主張泛神論或在一生中的某一時期持泛神論思想的哲學家、神學家、文學家。泛神論(Pantheism)是一種將自然界與神等同起來,以強調自然界的至高無上的哲學觀點,認為神就存在于自然界一切事物之中,并沒有另外的超自然的主宰或精神力量。這種觀點曾流行于16世紀到18世紀的西歐,代表人物有布魯諾、斯賓諾莎等。布魯諾把宇宙、自然界與神等同起來,認為自然界的物質是永恒存在的,而且自身在運動變化之中。斯賓諾莎則用“神”和“自然”兩個術語表達同一概念,即表示作為萬物存在的原因的最高實體。從泛神論又發展出泛自然神論,這是將自然神論和泛神論合并起來的一種哲學觀點。這個觀點認為上帝在創造了宇宙和它存在的規則之后,將自己化身成宇宙和世界萬物。泛自然神論起源于19世紀的德國的哲學思想界。在2001年,漫畫跟書籍系列《呆伯特》(Dilbert)的作者史考特·亞當斯(ScottAdams)出版了《上帝的碎片》(GodsDebris)一書。在此書中,他建立了與泛自然神論相關的一種哲學觀點。泛自然神論的觀點在盤古神話中有所體現,在大部分關于盤古的傳說中,都有如下內容:“盤古死去,身上的器官變化成天地間的萬物:身體變為高山,肌肉變成良田,血液成為江河,筋骨變成大路,牙齒變為玉石,皮毛變成草木……”而在郭沫若先生的《女神》詩集里,也充滿著具有思維的意象,雄偉的山峰、咆哮的江海、飛翔的太陽,都是大自然中的神靈,具有思想和法力,具有喜怒哀樂,流露出非常明顯的受泛自然神論影響的痕跡。
泛自然神論在基督徒圣經中也有所體現。費爾巴哈以人本學哲學為基礎,提出泛神論是不把神與自然的或人的本質區分的哲學理論。泛神論的神不是在世界之外獨立存在的“具有人格的實體”,而是“內在超越的實體”。泛神論是矛盾的。歷史上既有把神視為與自然同一的泛神論,又有把神視為與精神同一的泛神論,但它們都是神學的無神論。無神論是泛神論的必然結論。有神論“必然過渡”到泛神論,其理論前提是理智與信仰的關系和宗教異化理論?!胺荷裾撌墙鐣徒軐W的本質”的論點表明,費爾巴哈把人視為近代社會和近代哲學的本質。他主張人應當與自然和諧相處,并以神的存在為切入點提出了哲學上最重要最困難的問題。[4]
他們的理論影響了當時和后期的許多思想家、哲學家及文學家。叔本華曾經極為深刻地影響了我們中國的一代國學大師王國維的精神世界,而王國維先生晚年篤信佛道,極為崇敬莊子。其實泛神論不就是主張“萬物有靈”嗎?換言之,也可以說是“萬物有氣”,莊子曰:“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保郏担輺|西方在這個問題上采用的立場有驚人的相似性,這恐怕也不能只歸結為“巧合”。
對于人類的思維,我們是墨守成規還是自由放飛?如此而言,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在科技發展如此飛速的時代,我們無須把自己界定在某個固定的框子里,如同善良的驢子苦苦推磨,不妨發散自己的思維,向世界向宇宙追問點什么,把思想向深邃的宇宙放飛一刻,或者我們的世界就截然不同了。
現代西方的物理學家摩根和他的同事正在積極探索宇宙空間的奧秘,他們提出:宇宙是一個十一維的空間,我們目前能夠看到的是三維空間。宇宙中萬事萬物都在不停地聚散擠壓,從而形成無以計數千變萬化的世相。我們可以做一個簡單的試驗,將你的兩手完全覆蓋于面部,并依次以不同力度均勻擠壓面龐,雖然我們的眼睛是被覆蓋著的,但是我們一定可以清晰地感知到不同花紋和圖案的各種結構體在眼前閃爍,這是什么呢?會是分子、離子、中子、質子或者微子、負電子在運行與碰撞嗎?如果我們可以用科學儀器進行并記錄這個試驗的話,是否可以揭開新的宇宙秘密呢?這是很期待答案的問題。如果這些假想成立,那么火星或者太陽上是否有新的生命存在,他們并不是以地球人這種生存條件生存的,這也是科學家們非常想了解而沒有做到的問題。[6]
二
說了半天“氣”,我們并不是非要以一知半解的水平去做真正的哲學家或者天文學家,而是要用這一理念去尋找《紅樓夢》中的“斑”和“豹”,從而更進一步說明《紅樓夢》受莊子影響之深是我們也許沒有充分意識到的,而莊子也許是最早的宇宙學家,我們之所以把他當做文學家和思想家而沒有從科學的角度看待他的種種思維,大概是因為古文和古代的科學水平實在難以很明白地表達出莊子朦朦朧朧感覺到的那些關于宇宙的知識。
《紅樓夢》開篇提出的“絳珠仙子還淚說”就頗有一番意味,文章有一段對話:“那僧道:‘此事說來好笑。只因當年這個石頭,媧皇未用,自己卻也落得逍遙自在,各處去游玩。一日來到警幻仙子處,那仙子知他有些來歷,因留他在赤霞宮中,名他為赤霞宮神瑛侍者。他卻常在西方靈河岸上行走,看見那靈河岸上三生石畔有棵絳珠仙草,十分嬌娜可愛,遂日以甘露灌溉,這絳珠草始得久延歲月。后來既受天地精華,復得甘露滋養,遂脫了草木之胎,幻化人形,僅僅修成女體,終日游于離恨天外,饑餐秘情果,渴飲灌愁水。只因尚未酬報灌溉之德,故甚至五內郁結著一段纏綿不盡之意。常說:自己受了他雨露之惠,我并無此水可還。他若下世為人,我也同去走一遭,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淚還他,也還得過了。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風流冤家都要下凡,造歷幻緣,那絳珠仙草也在其中。今日這石正該下世,我來特地將他仍帶到警幻仙子案前,給他掛了號,同這些情鬼下凡,一了此案。”這段話非常清楚地告訴我們,林黛玉的前身是一棵絳珠仙草,因受天地之氣和甘露滋潤而修成人形。這里頑石和絳珠草都可以修煉成人,而且都脫離不了僧道和天地,其中玄妙不正是“氣生萬物”嗎?
再看冷子興遇見賈雨村以后的一段言論:“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惡,馀者皆無大異。若大仁者則應運而生,大惡者則應劫而生,運生世治,劫生世危。堯、舜、禹、湯、文、武、周、召、孔、孟、董、韓、周、程、朱、張,皆應運而生者;蚩尤、共工、桀、紂、始皇、王莽、曹操、桓溫、安祿山、秦檜等,皆應劫而生者。大仁者修治天下,大惡者擾亂天下。清明靈秀,天地之正氣,仁者之所秉也;殘忍乖僻,天地之邪氣,惡者之所秉也。今當祚永運隆之日,太平無為之世,清明靈秀之氣所秉者,上自朝廷,下至草野,比比皆是。所馀之秀氣漫無所歸,遂為甘露、為和風,洽然溉及四海。彼殘忍乖邪之氣,不能蕩溢于光天化日之下,遂凝結充塞于深溝大壑之中。偶因風蕩,或被云摧,略有搖動感發之意,一絲半縷誤而逸出者,值靈秀之氣適過,正不容邪,邪復妒正,兩不相下;如風水雷電地中既遇,既不能消,又不能讓,必致搏擊掀發。既然發泄,那邪氣亦必賦之于人。假使或男或女偶秉此氣而生者,上則不能為仁人為君子,下亦不能為大兇大惡。置之千萬人之中,其聰俊靈秀之氣,則在千萬人之上;其乖僻邪謬不近人情之態,又在千萬人之下。若生于公侯富貴之家,則為情癡情種。若生于詩書清貧之族,則為逸士高人??v然生于薄祚寒門,甚至為奇優,為名娼,亦斷不至為走卒健仆,甘遭庸夫驅制。如前之許由、陶潛、阮籍、嵇康、劉伶、王謝二族、顧虎頭、陳后主、唐明皇、宋徽宗、劉庭芝、溫飛卿、米南宮、石曼卿、柳耆卿、秦少游,近日倪云林、唐伯虎、祝枝山,再如李龜年、黃幡綽、敬新磨、卓文君、紅拂、薛濤、崔鶯、朝云之流,此皆易地則同之人也?!边@一段話也的確將道家的“氣”發揮到極深刻的境界。那么,黛玉的靈通剔透和寶玉的聰慧乖戾不正是因為其“氣”清明靈秀嗎?作者受道家思想和莊子精神的濟溉是不言而喻的了。有氣,當然有氣場,這就很好地解釋了寶黛的緣分及其他諸類似真似幻的東西。
小說第五回寫到賈寶玉到警幻仙境游歷時,那石牌上書寫“太虛幻境”并對聯一副,上書:“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不說太虛幻境跟道家的關系了,且就論這一副對聯,不是很明顯在為道家的學說張目嗎?幻境幻境,是由什么幻化而來的呢?是由氣幻化而來的。
讓我們略略回頭,引用上節提到的“緣分”來看看《紅樓夢》中諸位主人公之間的關系。先說寶玉、黛玉二人——那寶玉在看見黛玉的一瞬間有這樣的感覺:“這個妹妹我曾見過的?!薄半m沒見過,卻看著面善,心里倒像是遠別重逢的一般。”化身而黛玉看見這個銜玉而生的公子反應是“大吃一驚”,心里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見過的,何等眼熟!”這二者的緣分,按佛家的因緣說是可以解釋下去的,如果我們跳出俗世的眼光,按道家的“萬物一氣”理論,或者可以設想是二者臭味相投氣體密度一致發射的無線電波波長相同或相近,因而可以很緊密地相互契合到靈魂深處去。更奇妙的是寶玉、黛玉二人在《紅樓夢》中一個是“無才可去補蒼天”的頑石幻化的,一個是隨頑石前來“還淚”的絳珠仙草,二者都不愿讀四書五經,不愿為官做宰,其實就是莊子“無用”即“大用”的辯證法在文本中的體現。試問文本中有多少奇男怨女,哪一個被作者擺到至高無上的地位了?只有作者心中的這兩個無為而治的大師了,它們是美的化身,是自然的化身,也是道的化身。寶玉對于寶釵的冷淡,對于妙玉的憐惜,對于湘云勸告的憤怒,對于襲人嘮叨的討厭,用“氣場”和“緣分“的假想來解說,大概不算牽強吧。
賈寶玉對園中的花鳥蟲魚喃喃自語,而黛玉哭著用錦囊收集飄零的花瓣埋葬起來,這些場景不正是主人公身上“泛神論”或者“萬物有靈”思想的影子嗎。寶玉看見杏花開了,飛來的燕子卻似乎叫得并不那么快樂,就開始發呆,想這燕子必是去年經過這里看見過杏花開,今年又來,見到開著的杏花已經不是去年的那枝了,心里悲苦,所以啼叫——注意,這里并不是擬人的用法,這也就說明了作者在一號男主角身上所投注的是什么樣的感情。
喜歡讀紅和評紅的人大概都不陌生,整部《紅樓夢》中存在春夏秋冬四種感情基調——開篇時,大紅大紫,元春省親,修建大觀園,熱鬧榮耀非凡,正是繁花似錦的春天。緊接著,黛玉、寶釵、湘云等一干人依次登場,演出了一幕幕兒女情長的生活小戲,大家開詩社賞花弄月,過了一段無憂無慮的美好生活,恰似夏花之燦爛如火、然后,在第七十五回眾人中秋賞月,正歡愉間從遠處飄來一陣若有若無的笛音,“只聽桂花陰里又發出一縷笛音來,果然比先越發凄涼,大家都寂然而坐。夜靜月明,眾人不禁傷感,忙轉身賠笑說語解釋,又命換酒止笛”。然后黛玉和湘云聯詩,詠出“寒塘度鶴影,冷月葬詩魂”的名句來,且不說這兩句詩里透露出的秋氣颯颯,且說此時妙玉從欄外山石后走出來說此詩“果然太悲涼”了,然后又說:“我聽見你們大家賞月,又吹得好笛,我也出來玩賞這清池皓月。順腳走到這里,忽聽見你們兩個吟詩,更覺清雅異常,故此就聽住了。只是方才我聽見這一首中,有幾句雖好,只是過于頹敗凄楚。此亦關人之氣數,所以我出來止住你們?!边@便將賈府秋天的氣息很明確地點了出來。最后,黛死釵嫁,賈府被抄沒,整個園子里的人死的死散的散,寶玉萬念俱灰,披一領猩紅斗篷消失在茫茫雪野中。這四大基調產生的原因,作為道姑的妙玉點得很明白。
我們還要注意幾個人物,一個是曾經在園子里大行魘魔之術的馬道婆,她雖然滿嘴念佛,慫恿賈母敬奉的也是菩薩,但是她替趙姨娘所行魘魔之術引來五鬼卻是道家的招數,她究竟信佛信道,竟找不到究竟。在84版電視劇《紅樓夢》中,這個滿肚子鬼胎的老太婆也是個道姑打扮,而且在戲里有很大的戲份和很精彩的表現。她靠什么震懾寶玉和熙鳳二人的魂魄呢?我們不妨大膽猜想一下,那就是利用邪氣的氣場來包裹吞噬寶玉和鳳姐的氣場,以致二人“看看三日的光陰,鳳姐寶玉躺在床上,連氣息都微了。合家都說沒了指望了”,因為小說開篇賈雨村就說了“殘忍乖僻,天地之邪氣,惡者之所秉也”。賈雨村說這番話是為了反駁冷子興對于寶玉“愚頑癡呆”的斷語,這個立場與作者在整個文本中所持立場是一致無異的,可見作者是非常相信這一點的。后來出場為寶玉鳳姐二人禳災的道士說:“天不拘兮地不羈,心頭無喜亦無悲。誰知鍛煉通靈后,便向人間惹是非。”其實也就是在說道家的“無喜無悲”的生存狀態是最自然的,是順應天地的最好的生存方式。
第二個要注意的人物是“才華馥比仙,氣質美如蘭,可憐金玉質,終陷淖泥中”的妙玉。此女原為王府公侯之家千金女,只因家道敗落了,只好出家做了姑子,她目無下塵,清高自詡,在整個賈府能夠入得了她法眼的也就是寶玉黛玉二人。她大概就是賈雨村(或者作者自己)所說的“清明靈秀,天地之正氣,仁者之所秉也”,只是又有一番正邪相妒的理論,使得妙玉最后的結局究竟有些悲涼了,不說也罷。作者畢竟是要把美的毀滅展現給眾人看的,他達到自己的目的了,這已經足夠。
莊子有著名的莊生夢蝶,陶淵明有悠然見南山的真氣充盈,《紅樓夢》里也多次提到夢境。比較重要的有第一回甄士隱午睡夢見僧道攜通靈寶玉前來,并有一番言論,醒后就遇見僧道出現并預警英蓮命運,然后甄士隱一個憐貧惜弱熱心為人的好人卻落到空無所依的地步;第十三回王熙鳳夢見秦可卿與自己告別,并說了一番:“‘月滿則虧,水滿則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如今我們家赫赫揚揚,已將百載,一日倘或樂極生悲,若應了那句‘樹倒猢猻散的俗語,豈不虛稱了一世詩書舊族了?”“否極泰來,榮辱周而復始”的言辭,果真此后賈府一日不如一日;第八十二回黛玉夢見有人逼自己回南方嫁人,恐慌不已的她從邢王二夫人到鳳姐到賈母到處求人,結果都被冷冷拒絕,心想大家平日的好竟都是假的,唯有求到寶玉時寶玉卻挖出心來給她看,說愿意娶她,結果這一個夢竟真的成了黛死釵嫁的千古悲劇。這些都可以拿氣場的理論來附會一下的,當現實的影子、你討厭的人事或者至愛的親人在你腦海里有很深印記時,你的身體可以隨時調轉天線準備接受來自這些地方的信號,并將其翻譯成可能發生的事實,然后在你的夢境里出現,這還是大腦的一種特殊活動,自然也是跟氣場和科學相關的。第五回寶玉夢見警幻仙景,此后十二金釵果真按照夢中讖詞一一應驗,死后成仙的姊妹們或者是到了化作氣體飛升到其他宇宙空間去了,寶玉是因為太想念姊妹們,且氣場比較強,所以可以接受到來自空間其他星球的姊妹們發射來的信號。
其實不獨夢里,《紅樓夢》現實世界也有被惡鬼纏身中邪弄丑的例子,第一百一十二回、一百一十三回的趙姨娘就因為其心不善而有厲鬼纏身蓬頭赤足而死;緊接著鳳姐又被尤二姐等人的鬼魂索命,也繁花落地,一去不返。
《紅樓夢》寫五鬼索命的故事并不一定就完全是為了熱鬧以吸引人或者完全是為了闡述哲學以啟發人,也可能有一些現代科學的影子,而雪芹先生不自知,畢竟我們不是作者,就是作者也不可能完全一致地復制出當年的經驗和體會。
如果不至于過分牽強的話,我想在此處引用曹丕《典論·論文》和韓愈的一些言論為據說明另一個作家氣質與作品的問題。
這是一個比較老的話題了,曹丕在其論文里說:“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譬諸音樂,曲度雖均,節奏同檢,至于引氣不齊,巧拙有素雖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此外,韓愈也說過作文時須“氣盛言宜”,說明古人對于作家氣質或者才性對于作品的影響非??粗?。引用到《紅樓夢》中,則曹雪芹所秉之氣正是可成高門逸士之氣,故而《紅樓夢》氣高千古也就不足為奇了。這里,我們也可以引申一下,什么是所謂的“氣”呢?不妨設想下,這里的“氣”也是由人的氣場影響所產生的一種氣質,或者底氣。
再回到《紅樓夢》里,整部小說提到“氣”字的地方不勝枚舉,隨意瀏覽一章,單第八十一回“占旺相四美釣游魚,奉嚴詞兩番入家塾”,出現“氣”字的地方就有12處。雖然此氣非彼氣,然而略加引申二者之間畢竟還是有關聯的??梢姷兰摇皻狻焙汀皻鈭觥被蛟S竟是《紅樓夢》中很重要的一個關目。
參考文獻:
[1]《莊子·則陽》.
[2]吳云等.361°探索宇宙之謎[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214.
[3]吳云等.361°探索宇宙之謎[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108,109.
[4]李毓章.費爾巴哈泛神論理論的特點[J].云南大學學報社科版,2009,(2).
[5]《莊子·齊物論》.
[6]吳云等.361°探索宇宙之謎[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182-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