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倩
常規指人的日常行為規范。幼兒園的常規教育是對幼兒進行生活習慣、學習習慣、行為習慣、思想品德等的教育。在幼兒園中,班級是孩子們的基本活動場所,幼兒在班級這個大家庭中快樂地生活、學習、游戲。要想科學合理地開展班級各項活動,保教并重是原則,常規管理是關鍵,常規管理應滲透在幼兒一日生活各環節中,但由于受幼兒園文化氛圍,帶班教師自身素質、教育理念和管理策略,以及班級幼兒的發展水平、個性特點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班級管理的常態呈現良莠不齊的狀態。那么,在常規管理工作中我們究竟應該樹立怎樣的管理理念,運用怎樣的管理策略呢?我通過對平時工作的實踐和反思,對幼兒園班級常規管理的幾個問題形成了自己的認識,并將不斷嘗試和探索。
一、以幼兒發展為本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教師要尊重幼兒的人格和權利,尊重幼兒的發展需要?!痹诎嗉壋R幑芾砉ぷ髦校覀兪紫葢摌淞ⅰ耙杂變簽楸尽钡慕逃砟睿層變撼蔀檎嬲幕顒又黧w,為幼兒終身發展奠定基礎。幼兒是發展中的獨立個體,他們有自己的發展需求,他們用自己獨特的方式主動與外來的刺激互動。因此教師在常規管理活動中首先要研讀孩子,以孩子的心靈體驗他們的想法,以孩子的視角感受他們的需要,以孩子的認知特點合理組織班級各項活動,給孩子們充分的自由活動的時間,充足的自主活動的空間,滿足他們多方面發展的需要。切不可因為過分強調良好的班級秩序而過多限制幼兒的活動。
二、以人格魅力為先
在幼兒園班級就像孩子們的大家庭,老師就像孩子們的家人。孩子們是一個個幼小的、獨立的個體,需要老師精心呵護、正確引導,老師的態度將對幼兒的一生產生重大的影響,過分嚴厲會使孩子們變得性格懦弱,過分松散的班風不利于幼兒良好品德、規則意識的形成。因此,教師的工作責任心是做好班級各項工作的基礎,“嚴謹、關愛、勤奮、創新”是新時期對老師的要求。在教育活動中教師要善于觀察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和反應,以敏銳的目光察覺幼兒的需要,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幼互動。
三、以習慣養成為重
一位獲諾貝爾金獎的白發蒼蒼的學者說,他所學到的最重要的東西是在幼兒園學到的。這重要的東西是什么呢?他說:在幼兒園,學會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伙伴;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午飯后要休息;要注意觀察周圍的大自然……這位獲得學界最高榮譽的老人用了這些具體的描述說明了一個人的學習、生活習慣及良好品德在幼兒期形成對人的一生的重要性。簡單樸實的話語道出了習慣養成“小”中見“大”的意義。
葉圣陶先生說:“好習慣的養成,一輩子受用;壞習慣的養成,一輩子吃它的虧,想改也不容易?!笨梢娏己昧晳T養成的重要性。良好習慣的培養有利于幼兒形成秩序感,有利于做好班級常規管理。然而好習慣的養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也不僅僅局限于正規化的集體教育活動,而應貫穿于班級一日活動的各個環節:如晨間接待時,引導幼兒多與老師同伴交談,主動問好,幫助幼兒養成自信大方、講文明、懂禮貌的好習慣。飲水時引導幼兒排著隊飲水,不爭也不搶,增強幼兒主動遵守集體規則意識。就餐、午睡、散步、離園等環節也是對幼兒進行習慣培養的好時機,因此教師應該在一日活動的每一個環節中做有心人。
四、力求實現自我管理
在班級常規管理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許多教師由于受舊有觀念的束縛,過分注重班級常規管理的表象,過分考慮幼兒的安全問題、活動中的紀律問題,對幼兒管得過嚴過死:東西不能隨便亂摸、嘴巴不能隨便講話、走路不能大幅度跳躍……以幼兒繪畫活動、午餐活動、體育等活動為例,有的教師害怕紀律太糟,不讓幼兒自己取放物品,有的教師擔心幼兒分發小勺會發生安全事故,有的教師覺得孩子還小不能讓孩子參與活動的準備,所有這些事都由老師們大包大攬,孩子們只需要安靜地坐在位子上等待老師的幫助就可以了。過多的干預、過密的限制、過分的保護,使孩子們變成了老師指揮棒下的“乖乖兒”。在好常規表象的背后犧牲了許多幼兒寶貴的自主活動、自由發展、自我管理的機會,這樣無疑不利于幼兒的長遠發展,也降低了班級常規管理的水平,使之停滯于被動式、單一化的管理狀態。
提高常規管理的效率,使管理工作出現全新的質的飛躍,應該將活動與促進幼兒能力發展緊密聯系起來,根據各年齡段幼兒的整體發展情況及幼兒的個體差異合理地讓幼兒參與班級管理活動,在適當保護的基礎上鼓勵幼兒自主自立地嘗試。從根本上改變以往幼兒教育重看護、輕養成;重知識技能培訓、輕道德情感和良好習慣的培養;重智育、輕其他諸育等現狀。從而有效提高幼兒的動手能力、規則意識、主人翁意識、自我管理意識等。
五、與家庭教育融合
教育幼兒并不是幼兒園單方面的事,并不是說幼兒入園以后,教育孩子的這根接力棒就轉交給了幼兒園,恰恰相反,家庭教育則伴隨幼兒的一生。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家庭教育的環境、氛圍給了幼兒很大的影響。那么在進行班級常規管理工作時,教師不能忽視家長的配合和支持,只有家園同步,才能更好地促進幼兒的發展。比如我們發現幼兒在假期回園后,常規方面出現了倒退現象,這都是家庭教育與幼兒園教育目標不一致造成的。有些家長認為孩子還小,一些事情長大了再學也不遲,甚至認為長大了自然會做,無需教育。這種錯誤的“樹大自然直”的觀念,使得幼兒在家事事家長包辦,有時則是家長的工作或娛樂打亂了幼兒的生活作息規律。幼兒中午在家可以不睡午覺,什么時候想吃飯再吃也可以……為此我們與家長個別交談,爭取家長的理解和支持,還鼓勵家長在家里不要事事包辦代替,放手讓幼兒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并和孩子們共同制定合理的生活作息制度,處處做孩子的表率,共同遵守生活規則等。家長的積極配合使班級常規管理工作得到了支持和保證。只有幼兒園教育合理利用家庭及社會教育資源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為幼兒終身發展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