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仁光
《中學英語教學大綱》指出,在教學過程中,要始終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應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句話充分表明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起指導作用,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除了經常和學生一起進行課堂活動外,還要告訴學生用什么方法或程序進行學習,使學生會學習,指導學生如何排除學習中所遇到的障礙,并組織好課內外活動。
既然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起指導作用,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那么在教學指導思想上、方法上比較科學的前提下,教師能否全面、及時地落實教學指令就顯得十分重要。因為它關系到學生能否在有限的時間內順利地完成學業。
一
在現實的教學活動中,盡管教師處于指導者的地位,但教師的教學指令并非總能及時、全面地得以落實。在教學過程中,有的學生不聽教師的指令,雖然教師反復強調學習英語要從聽、說、讀、寫四個方面下工夫,他們還是只讀不寫,或者不讀不寫只是看。這是一種學習方法、學習功能不健全的表現。
遇到這種情況,教師有時很生氣,往往用質問、責備的口氣問學生為什么不這么做,為什么不改,等等。這些話在短時間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絕不會長久生效。比如說在課堂上,學生看見老師板著面孔,一副很生氣的樣子,可能立馬會張開嘴嘰里呱啦地讀上一陣子,但第二天,學生又回到了從前。
教師心里會想,我的教法是對的,指令是正確的,學生為什么不聽?學生心里也會想,老師為什么總是逼著我不愿意做的事?這種情況如持續下去,就會嚴重影響教學效果,對教與學的雙方都不利。
為了轉變這種現象,應該先對教學指令進行分析。教師不但要從自己的角度,而且要從學生的角度分析。分析指令是否具有科學性,科技含量如何。
二
在中學階段,學生有了一定的自學能力,但不穩定,還離不開教師的指導。但是他們只愿意接受他們自己認為是正確的指令,有時還對教師的指令表示懷疑。
針對這種情況,教師要對教學指令進行修改和補充。再遇到上述情況時不問學生為什么那樣做,而是換一個角度,問他們是否知道經常不動筆寫字有什么害處,不愛開口讀有什么害處,現在學習效果如何,為什么學習成績總不理想?如此讓學生自己發現在學習過程中的毛病和不足之處。因為沒有哪一個學生天生就不想學好。此時,老師就要借此機會向學生說明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聽、說、讀、寫的關系。用典型事例、典型人物在學習上的成功與失敗來教育學生。英國著名語言學家路易斯·亞歷山大在談到學習語言過程中關于聽、說、讀、寫的關系時說:“要說必先聽,要讀必先說,要寫必先讀。”不僅要讓學生知道外國專家的觀點,而且要讓學生知道聽、說、讀、寫四種技能中任何一種技能的欠缺對其他三種技能的發展都會產生負面影響,都會對整個英語學習造成巨大障礙。一個最淺顯易懂的例子就會讓學生明白其中的道理:他們自己在兩三歲的時候,已經能與爸爸媽媽正常交流,但能正確地讀和寫嗎?如此通過實例讓學生體會到聽、說、讀、寫四種活動的邏輯技巧且要同時并舉效果才是最好的。因此,只有把單詞的音、形、義都輸入大腦才有助于記憶且長久。
學生了解了聽、說、讀、寫四種技能的關系及每種技能的發展與其他三種技能的相互作用后就會轉變以前的做法,并在后來的學習中取得明顯的進步。如在黑板上聽寫時,他們的書寫速度和質量比以前大有進步。讀和寫的水平的提高,會對閱讀速度的加快起到推動作用;讀和寫的熟練程度的提高,會對整體水平的提高產生推動作用。
學生面對自己的進步,很高興,有了成就感,享受到了成功帶來的樂趣,增加了克服困難的勇氣。下一次,如果老師有什么新的指令,學生自然就會樂于接受。
三
教學實踐證明,同是落實教學指令,前者學生不愿意接受。這就證明了一個道理:不管教師認為自己的方法有多么好,指令是多么正確,當教師的指令缺乏科學性,用詞不當時,或學生還沒有認識到指令的重要性時,他們就不會高高興興地執行指令,或不執行指令。絕不是教師憑著指導者的身份隨便向學生發號施令學生就得聽,而是教師的教學指令的科技含量決定了學生執行指令的效果。
教學指令的科技含量是指令是否具有科學性、邏輯性、吸引力和說服力。如果指令的科技含量較低,就不能對學生形成推動力。試想,如果某位英語教師要求全班同學把英語單詞抄在作業本上,每個單詞100遍,情形會怎樣?學生絕不會發自內心地愿意接受老師的指令。教師要是強制學生執行,學生還可能產生逆反心理,容易形成師生對壘的局面。這種局面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因為不正常的心理對智力活動有抑制作用。
教學指令的科技含量越高,對學生的吸引力就越大,對學生學習的推動力就越大,指令的執行效果就越好。教學指令的科技含量的高低,決定了學生執行指令的效果的好壞,執行指令的效果的好壞又直接關系到學生能否在有限的時間內順利地完成學業大事。
因此,教師必須注意學習,提高工作語言的水平,必須把教學指令與教育學、心理學聯系起來,提高工作語言的科技含量,提高指令的科技含量,努力營造出一個教者愛教,學者愛學的氛圍,使教與學的雙方都以愉快的心情完成各自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