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江煒
摘要: 小學英語教師的語言素養直接關系到課堂教學的質量。課堂語言的豐富能使學生置身于良好的語言學習環境中,保證教學信息在傳輸的過程中發揮最佳的效能,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良好的語言素養。
關鍵詞: 小學英語課堂語言豐富性
作為小學英語教師,我們有責任豐富自身的課堂語言,并且引導和鼓勵學生靈活運用語言。
在常規教學中,教師應深入鉆研教材,從學生已有的知識能力水平和學習需要出發,圍繞教材內容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課堂教學語言,發揮自身的語言魅力吸引、感染學生。通過創設真實的課堂語言情境和開展豐富的課外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主動運用所學語言的機會,指導和鼓勵他們靈活地運用語言,幫助他們養成主動運用語言交流的習慣,最終具備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
有一次,我讀小學三年級的侄子拿了一個絨毛玩具狗(dog)放在背后,然后對我說:“姑姑,假裝這個是熊貓。我問你答,好嗎?”我說:“好的。”
他說:“I have a panda.”
我說:“May I have a look?”
他馬上說:“不對,不對。你應該先說‘Really?再說‘May I have a look?”我不禁啞然失笑:“明明是狗,卻要說熊貓。少了一個Really就錯了?難道一定要照教科書上一字不差地說才是正確的嗎?”
還有一次我到一所小學調研。我問一個成績較好的學生:“Whats your name?”她回答了名字。然后我問:“How are you today?”結果她停頓在那里。我減慢語速,又問了一遍,他還是答不上來。最后我醒悟過來,改問:“How are you?”她馬上回答:“Fine,Thank you. And you?”可是這個學生為什么不敢面對“today”這個攔路虎呢?
從上述兩個例子可以看出,英語課堂語言過于僵化,不夠豐富,那么應該怎樣提高語言的豐富性呢?
一、盡量提供真實的語言環境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的教學語言修養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小學英語教師的語言藝術水平直接關系到課堂教學的質量。畢竟,英美人的人種、歷史背景、生活習慣等與我們相比,都有著很大的差別,語言習慣在很多方面有時大相徑庭。課堂上,尤其是小學課堂,英語教師必須堅持用英語教學,讓學生用英語想英語。相應的“體態語”要盡可能符合英美人的習慣,這種“仿真”,能使學生置身于英語語言環境之中,自然會產生新奇感,學習興趣油然而生,并可從中學到很多其他的知識。
增強語言交流的真實性。主要通過不斷呈現“信息溝”,使學生有將交流繼續下去的欲望。
比如,在語言豐富的課堂上,學生的語言失誤不會再被視為錯誤。失誤本身可以作為一種語言交流的信息資源,通過師生的相互交流進行修正。如下列對話:
T:How many birds can you see?
S:Fifteen.
T: Yes,you are right. There are fifteen birds. Now,can you count from1 to 19,please?
S:(count)
(T write the English words of the numbers)
T: This is four,and that is fourteen. This is six,and that is (Ss:sixteen) .This is seven,and...But look at this,this is five,but that is fifteen(Ss:fifteen). OK,lets write the word fifteen. Listen to me,fif...teen,引導學生根據發音寫出單詞。
二、鼓勵學生靈活運用語言
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我們每堂課結束時都要說“Goodbye/See you.” 我們可以適當地變化方式,如“See you later/in the afternoon/tomorrow.”久而久之,學生無意識地就掌握了“再見”的眾多表達法。在一定程度上,教師豐富的課堂語言會對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但課堂教學僅僅依賴潛移默化的影響有時是缺乏效率的。有些學生可能因為學習策略的因素而“不吃這一套”,所以老師要有意識地鼓勵學生靈活運用語言。
1.學生豐富語言內容
等學生有了一定的詞匯和句型積累之后,教師就應該培養他們主動改編和擴充課本內容的能力。擴充和改編能力的訓練幾乎在任何階段都可以進行。例如,在起始階段,可以使用“and”進行并列性的擴充。I have a pencil and a ruler. 一個小小的“and”可以激勵學生說更多。也可以通過增加形容詞的方法進行簡單擴充,如:I like big red apples.I dont like small green apples.
這樣的簡單擴充不僅使語言結構(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得到真實操練,其表達內容更加真實自然、符合常情。
2.鼓勵學生進行即時交流
老師和學生都已經厭倦了這樣裝模作樣的上臺表演。先在下面分組操練,用中文討論誰先說、誰后說等;到臺前表演時,他們就像齊讀課文一樣沒有多少真情實感。要讓學生即時交流,不是讓他們站起來就會說了。教師必須按部就班,逐步訓練這項技能就要有必要的機械操練作為鋪墊和強化手段,但操練內容不應該是要表演的內容。要讓至少兩組學生進行示范性操練,并且不同小組示范的內容必須略有不同。
在組織學生進行示范性操練的時候,教師要不斷改變交流中的可變因子,迫使示范的學生根據不同的情境使用不同的詞匯或語言結構。要鼓勵學生根據上述方法改編或擴充交流內容。尤其要發揮那些比較活躍的有領導力和創造力的學生的作用。
三、讓課堂語言“活”起來
心理學研究表明,長時間地保持同一姿態會使人產生厭倦。學生如對上課產生厭倦感,任其加深,上課時就會情緒低落,注意力不集中,即使最認真積極的學生上課期間也會分神或心不在焉。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小學生的有意注意時間大多數不超過20分鐘,注意力易分散,一旦教學方法呆板、教學語言生硬,節奏慢,就會出現做小動作或講話等不良現象。我們必須想方設法改變這種沉悶的局面,最好的辦法是讓課堂語言“活”起來。
小學英語課本知識接近生活,情景性強,是一個多姿多彩的百花園,猶如一個大舞臺,老師與學生在舞臺上盡情飾演著來自生活的角色。英語教師們必須集言語、表演、造型等藝術手段于一體,全方位地給學生施加影響,以創造良好的語言環境訓練學生的聽說能力,并帶動學生積極地參與英語學習,使英語課充滿陽光。每當上課鈴響,英語老師總是精神飽滿、面帶微笑地走進教室,并親切地向學生問候:“How are you? Nice to meet you.”每當學生回答問題正確時,老師可微笑著豎起大拇指說:“Excellent !Good job!”然后點頭致謝:“Thank you very much.”反之,則微微笑或擺擺手并鼓勵學生:“Try next time.”
教師還可以抓住小學生注意力集中的短暫時刻,用學生能接受的節奏組織形式多樣的課堂活動,如游戲、唱歌、做動作、搶答競賽等,使學生在輕松愉快而又緊張刺激的氛圍中學習,學習積極性高,學到的知識也記得特別穩固,這樣,課堂“活”了,教學效率大大提高了。
保持課堂語言的豐富性,可以增強課堂活力,提高學生思維能力,使得課堂更趨真實,使語言成為“活”的語言,使課堂成為師生真正的教學天地。
參考文獻:
[1]德仁.中小學英語教師的角色定位.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05.5.
[2]張兼中.小學英語教育學.山西高校聯合出版社,1996.
[3]krashen,S.D.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New York:Pergamon Press,1982.
[4]課程革新與學習主題構建.科學出書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