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鳳橋
摘要: 新課程下,貼近學生,打造“生命”課堂,讓課堂“活”起來;貼近生活,打造“活力”課堂,讓課堂“動”起來;貼近實際,打造“時效”課堂,讓課堂“滿”起來,是增強思想品德教育的針對性、主動性和實效性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 思想品德課“三貼近”課堂教學
課堂有效性是教學的生命,這是人們的共識??梢哉f“有效性”是教育教學的本質特征和內在要求,其內涵是在正確的教育教學思想的指導下,通過教師的有效行為,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根據初中思想品德課“思想性、人文性、實踐性、綜合性”的特點,我認為只有堅持“三貼近”原則,才能高效地全面地實現思想品德課程的目標、意義和價值,實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三維”目標的有機統一,創設“生命”課堂、“活力”課堂、“時效”課堂。
一、貼近學生,打造“生命”課堂
創設“生命”課堂就要以人的發展為本。思想品德課教師要在以人為本思想的指導下,以課堂為陣地,學生為主體,開展一種充滿生命活力的思想、文化、情感交流活動。讓課堂“活”起來要做到以下三點。
1.把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作為教學活動的起點。
新知識需要借助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才容易被學生接受,變成學生自己的知識。在新教材教學實踐中,要將學生的個人知識、直接經驗、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課程資源,把學生熟悉的生活世界搬到課堂上來,抓住學生的興奮點,鼓勵學生大膽展示自己的特長,使得學生在互相交流和學習的同時掌握新的知識,從而促進初中學生正確思想觀念和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與發展。
2.尊重學生的情感體驗,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
動之以情,才能曉之以理。在思想品德課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尊重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經驗,還要多給學生人文關懷,尊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對同一觀點或同一件事物,學生往往會產生不盡相同的感受和反映。只要沒有方向性的錯誤,教師就應該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通過師生交流、生生合作、學習探究,解決自己生活中的一些現實問題,讓學生在寬松、和諧課堂氛圍中煥發起生命的活力。
3.面向全體學生,關注每個學生的發展。
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學生認知的個性差異,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盡可能多地為學生提供自主思考和活動的機會,滿足不同學生發展的需要。在致力于絕大多數中等水平學生發展的同時,既要使那些學優生脫穎而出,又要使學困生學有所得,達到基本要求,使課堂成為每一位學生充分發揮自己能力的舞臺。
二、貼近生活,打造“活力”課堂
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創建立體、生動、互動的課堂環境,著眼于實現有效的教學,追求學生教師的健康發展。讓課堂“動”起來要做到以下幾點。
1.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創設情境。
教學要真正走到學生的生活中去,將學生社會生活實際中的知識、經驗與教學內容結合起來創設教學情境,用耳聞目染的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的知識、經驗,啟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很自然地融入到教師創設的語境中,在合作探究、學習互動中去判斷、選擇,提升價值標準,促使學生更好地感悟生活,感悟人生,感悟教學內容的生活意義和社會意義。
2.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提出問題。
初中學生逐步擴展的生活,尤其是處在青春期的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是引發問題的基礎,教師要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直面他們成長中遇到的問題,激發學生的興趣,“在生活中進行教育”,脫離生活的問題是無源之水,沒有生活的思想品德課將會失去應有的活力。
3.抓住學生關心的熱點設計課堂練習。
教師要注意了解所教班級學生的已有經驗和社會生活實際,根據學生關注的國家大事、校園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素材設計課堂練習,這樣既能體現練習的趣味性和針對性,又能符合學生的思維發展規律,使學生感到真實有趣,感到思想品德課堂就在身邊,有助于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增強課堂活力。
三、貼近實際,打造“時效”課堂
思想品德課程性質就決定了思想品德課教學要貼近實際,追求教育的時效性。讓課堂“滿”起來要做到:
1.目標明確,富有思想性。
思想性是思想品德課程的一大特性,也是課程的靈魂,每一節課都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和任務,這些任務和目標無一不與課程的思想性相聯系。抓住了教學的思想性,就抓住了思想品德課的方向和特征。我們要明確課程的目標和要求,教師設計的每一個環節都要有利于學生的發展,有利于學生明辨是非善惡、維護公平正義,樹立責任意識,使整個教學過程充滿思想,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奠定基礎。
2.方法得當,富有智慧性。
在教學過程中給學生一些生活現象和問題,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去分析、去判斷;給學生一些機會,讓學生自己去體驗、交流;給學生一些有典型性、啟發性的案例、資料,讓學生自己去感悟;創設一些價值沖突情境,讓學生自主去比較選擇;創造條件讓學生自己去實踐、鍛煉;創造較大空間,讓學生自己去發揮、放飛智慧。這樣的課堂有思維的碰撞、有思想的交鋒、有情感的傳遞、有心靈的感應,定能增強其品德課教學的時效性。
3.走近學生,富有針對性。
走近學生,就要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所喜、所惡、所感、所為。教學過程從學生的學習生活實際出發,從學生最關心的話題入手,有針對性地“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用明確的語言表達觀點和行為規范,提升觀點和行為要求,組織學生開展實踐性活動,從而達到“知行統一”。不僅要走近學生,增強教育的針對性,還要挖掘和利用學生身邊的各種資源,用事實說話,用典型說話,用學生熟悉的語言和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教育活動,以情動人、以事感人、以理服人,突出品德課教學育人的時效性。
“三貼近”符合思想品德課的性質、教育的特點和學生學習的特點,體現了德育課程的基本要求,有助于增強思想品德教育的針對性、主動性和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