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平
柯達破產,“巨人”倒塌,令人糾結。我的書柜里還留有北京制造的“長城”相機和一架日產的“傻瓜”相機,幾卷柯達膠片伴之“殉葬”。這些昔日把玩的“奢侈品”,只因數碼相機的問世才被束之高閣,如今已然成為“紀念品”了。退出市場的“紀念品”何其多,諸如“磚頭”錄音機、風靡一時的盒式放像機、小巧玲瓏的隨身聽,就是手機和電腦也更新幾代了。世界變化真快,科技魔力神奇,改變生活“沒商量”。
《新華每日電訊》的編輯感言,“柯達謝幕:不令人驚訝,但讓人傷懷”。斯言誠哉。從商業的視角去考量,柯達破產也留給“中國制造”深刻的啟示。業界專家不勝感慨,“柯達的興衰可以說是中國的一面鏡子。當今世界,一種商品、商業模式、思維理念,能有效5年就很困難,吃老本根本沒出路,市場瞬息萬變,創新才能存活下去”。
由“中國制造”躍上“中國創造”已然是國人的共識,但如何實現這一偉大的轉變卻需要下很大的力氣。喬布斯英年早逝,進入另一個世界,可是他的“創新靈魂”卻在人世間游蕩,昭示后人“波羅揭諦”。“蘋果”橫空出世,國人翹首以待,“黃牛”猖獗,“果粉”趨之若鶩,這種景象讓人汗顏。中關村人,耐得住寂寞,經得住喧鬧,靜下心來,揆數一下我們的自主創新成果,無須諱言,還有很大的差距。“天亮不是公雞叫的”,我們需要中國的喬布斯和“蘋果”樣的品牌,更需要造就喬布斯的土壤和環境。世界發展為“地球村”,中國成為村民最多的地域,可是多數“游戲規則”卻是“洋人”制定的,這就需要我們遵循和適應游戲規則;若在踐行中發現不盡合理的規定,則要“以理服人”并力爭修改。有“海歸伯樂”之譽的夏穎奇先生曾有讓人難以忘懷的描述,“身懷絕技載譽歸來的海歸們在國外大多都有一些驕人的業績,他們或教學搞科研,或著書立說,囊中有專利,行程遍歐美。他們精通外語、才華橫溢、見識不凡。他們在信息網絡技術、無線通訊技術、生物醫藥和環保節能方面學有專長,在現代金融資本運作、商務咨詢等領域具有優勢。”可見,中關村的海歸多是技術和知識精英,似嫌缺乏管理精英,特別是對制定“游戲規則”有話語權的高端人才。科學技術無國界,“地球村”的管理精英可以互通有無,穿梭往來,遍地開花。關鍵是要在人類的“普適價值”上取得共識并和諧起來。
柯達的興發令人神旺,柯達的敗北讓人失望。柯達是美國企業的驕傲,柯達的輝煌照亮世界,柯達從中興到末路給人啟示。美國《財富》周刊網站的文章一語中的地指出:柯達敗在拒絕改革!眾所周知,柯達早在1975年就制造出了全世界最早的數碼相機,擁有數碼攝影的多項專利。令人驚訝的是,“30多年前,柯達高管們傳閱一份報告,預言:時至2010年,市場將從膠片轉為數碼。”不幸而言中,遺憾的是柯達高端“自恃在膠片方面占據著優勢”,一葉障目,因之墨守陳規,抱殘守缺,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不進則退,在新技術偉力的沖擊下,慘遭滅頂之災。相反,作為競爭對手的日本富士膠片控股公司卻果斷決策,有舍有取,2010年的膠片收入僅占1%,而靠其新開發的諸如光學、醫療等產品,10年間總收入增加50%,如光盤透鏡等產品已經在世界市場獨占鰲頭。
由此聯想開去,中關村的企業也正面臨著巨大的考驗。中關村取得的輝煌成就,是思想解放和堅持創新結出的碩果。中關村踐行“1+6”政策效果初步顯現,技術創新驅動產業發展能力進一步提高,企業年收入直逼2萬億元,讓人鼓舞。然而,這距離“邁向10萬億級新航母”的目標,還有艱苦的路途要走。無論遇到怎樣的艱難險阻,都要牢記:紓難解憂的唯一辦法就是堅持改革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