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分別對食品安全和社會誠信的含義進行綜合闡述;分析了社會誠信適用范圍的差異和市場經濟發展的差異導致選擇的差異;論證了社會誠信和食品安全的兩難困境和二者的辯證關系。
[關鍵詞]社會誠信 食品安全 市場經濟 選擇 趨同 博弈 契合
一、食品安全與社會誠信定義及其辯證關系
食品安全是根據國家經濟發展水平和市場化程度,建立一套與其經濟發展需要相契合的、完整的食品安全生產和自主誠信生產制度的概念框架。應根據本國的實際情況,參照國際上一些先進國家的有益經驗,制定安全生產規范的制度和規則,從而達到食品安全目標和生產企業遵守的社會誠信義務。然后根據經濟發展的水平不斷提高,市場化程度不斷擴大,需要的社會誠信來促進和適應食品生產經濟發展,逐步實現食品企業安全和誠信國際趨同,即社會誠信。加入世貿組織對我國各項制度的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從體制建設入手保證食品安全,抓緊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配套的制度和機制,不應僅靠一些治標措施;不能不加區分地照搬國際上發達國家的食品安全規則。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和中國經濟全球化的實踐,使食品安全的問題進一步復雜。食品安全是國家經濟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食品安全生產是有很強的技術性應用學科,技術性驅使食品生產要求生產企業具有社會誠信的國際通用本性特點:安全可靠地食品生產和堅持的誠信生產理論是大家都應該共同遵守的信條;生產的產品無毒無害都是世界各國普遍接受和認可的原則。各國之間政治、經濟、法律、文化、教育等的交流日趨頻繁,各民族交往日漸增多,為食品安全的國際協調創造了外部環境。
食品安全不僅僅是針對社會誠信的,需要吸取其它國家和國際組織中對發展我國食品經濟有利有益的國際慣例。目標在于消除或減少各國食品生產實踐中之間的差別,增加相互之間的共同點,使之逐步趨于一致,從而使提供的安全生產信息在國際間具有可比性和同等性。
影響食品安全的因素有經濟發達程度、市場化程度、社會誠信程度和法律制度因素;政府對經濟關鍵和中樞部門的控制力,保持經濟穩定可持續發展的宏觀調控能力和管理決策能力。食品安全應做到既利用國際已有的通用準則又要發展適合自己本民族生活習慣的安全生產之路,實現國際已有的安全生產和社會誠信的契合也能具體地應用到中國食品安全的生產實踐中來,實現中國食品企業與世界安全生產共同發展;立足于食品安全統籌發展的社會誠信和制度建設的國際間共同發展,是誠信的基礎上的食品安全。社會誠信是經濟全球化和資本市場國際化的內在要求;是食品安全生產發展的必然趨勢。
隨著我中國社會誠信的進程逐步深入,我國社會誠信與安全生產或安全生產慣例在總體上應該基本達到協調。國際間的食品安全生產與社會誠信的國際協調基本原則:趨同是進步,是方向;趨同不等于完全相同;趨同需要一個過程;趨同的過程是一種互動。
二、食品安全分析
1. 社會環境的差異
我國食品生產和國際的安全食品生產適用范圍差異主要是由于社會環境的不同導致的。食品生產人員整體素質的參差不齊等,全國食品從業人員中,真正具有中高級職稱水平的不足5%,高級人才奇缺,人才結構不合理。
2.食品安全因生產復雜程度不同造成自主誠信的差異
食品安全生產要求在市場自主誠信下需要對外提供真實的生產過程中的食品原料配料的種類;我們不同企業市場化程度不同,適用的食品安全生產制度或標準不同,給食品市場社會誠信帶來難度。例如,食品生產中的饅頭生產是比較而言安全的低檔食品,因其需要的技術簡單普通百姓都掌握,添加劑就是堿面,生產者容易遵守其生產過程中的誠信生產;但是,對于生產過程復雜的高檔產品因其食材原料和配料可能就是商業秘密,使其不得不表現出差異的社會誠信形態。
3. 經濟環境差異
我國食品生產標準與國際的準則或慣例在總體的形成上歷史上是不同的,為了發展我國食品經濟,在加入WTO后努力與國際生產慣例趨同化。我國市場經濟環境與發達的市場經濟的差別表現在:市場機制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地位沒有完全形成市場化,經濟法制化的程度低,市場經濟發展水平不高;資本市場發展時間短,規模偏小;股權分置,一股獨大導致法人治理結構不完善,關聯交易普遍;上市公司誠信缺失,導致食品類上市公司安全生產和監管手段歧變,雙方的不斷博弈,使我國食品安全生產出現偏離國際慣例和趨勢例外條款,例如,我國奶制品龍頭企業伊利蒙牛等均出現疑似有害人體健康的產品,甚至對嬰兒的毒害達到駭人聽聞的地步!給我國食品企業的國際形象造成極壞的影響;在安全生產的誠信上,也遭到社會的質疑,感覺政府對食品安全生產的監管的不作為和生產企業的誠信缺失令人失望之極。由于國際誠信安全生產標準是以發達的市場經濟為假設前提的,誠信安全作為首要標準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而我國市場經濟的不完善不成熟業態,決定了誠信缺失存在下食品安全生產中的令人失望之處,在市場上得到公認的誠信安全食品的美譽將還要有很長的路要走。
三、社會誠信與食品安全的兩難困境
誠信的食品生產和食品安全是一對矛盾。全球化要求強調食品安全生產企業自主誠信在國際范圍內可比;食品生產安全則強調在某一國的生產和歷史習慣形成的特性及資源稟賦,這是食品生產誠信與食品安全這一事物的共性與個性、普遍性與特殊性的矛盾。我國的食品生產安全應該在堅持誠信的同時又強調食品安全。
在國際社會誠信的發展趨勢下, 與所有國家一樣,面臨著兩難境地:如果不顧國情的實際原封不動地照搬照抄國際安全生產及誠信標準,看不到我國與發達國家環境的差別以及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就會影響我國食品企業誠信發展的進程。在倡導社會誠信的同時,要從食品安全出發:借鑒國外的經驗要注意符合國際的整個安全生產誠信框架和理論基礎,避免出現某個個別法律法規與整個理論基礎相矛盾;要認真研究國外經驗的適用的范圍、相互匹配和作用的關系,要研究其如何在這些適用的范圍、相互匹配和作用的關系基礎上,適應從我國的實際逐步實現與國際接軌,與國際慣例接軌,使按照國內生產的食品安全誠信標準能夠逐步統一,同時顧及經濟發展的內在需求及企業堅持誠信同時要保守商業秘密的兩難處境,不斷調整保持與國際安全生產標準的趨同。
在推進社會誠信的同時,必須考慮本國實際。必須對經濟狀況有全面的、系統的和清晰的認識。因為,經濟環境對誠信食品安全生產有決定性的影響,食品安全生產必須建立在具體現實經濟環境的基礎之上。任何理論都是在一定的適用范圍內與一定的實際經濟基礎相聯系交互影響螺旋成長起來的,生搬硬套解決不了問題。這也是為什么英、美兩個在經濟制度上原本同源的國家,在經過一段時期的發展后,各自的經濟領域出現相當差異(英語在英美兩國的演變亦然如此)。同樣,德國和法國之間以及它們與英、美之間經濟發展的差異,也與其經濟環境及經濟發展水平有著直接的關系。我國食品安全建立過程中對國際安全的標準的遵守考慮也不能脫離我國現實的經濟環境和經濟發展水平。即我國食品安全的誠信與保守商業秘密兩難窘境,只能在充分考慮我國經濟環境影響的基礎上,在充分保證在中國首先實現食品安全基礎上的自主監管誠信。因為,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各國的地位和處境很不相同。在發達國家盡享全球化“紅利”的同時,發展中國家卻飽受貧窮落后之苦。同理誠信是一把雙刃劍,發展中國家在利用它獲得外資的同時,也要以開放市場、損害一定的經濟利益作為代價。在利益權衡下,必須做出趨利避害的抉擇。在顧及發展需要的前提下,應盡可能與全球化標準、國際慣例相協調。還要看到國際標準是相對的,按目前的情況看,它最多只能在各主要資本市場上透明參照執行使用。由于各國經濟環境的差異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消失,試圖以一套國際標準應用于世界每一個國家每一個企業,還只能是一個美好的理想。
1. 國家經濟不安全的必然性
食品安全是國家經濟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和中國食品生產的誠信實踐,使食品安全的問題進一步復雜。
食品安全的維護,不一定單純依靠各國監管和生產誠信自律法規差異的各種對抗,更多的可以是通過加強相互間上下游的依存關系來實現。經濟的全球化證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時形成的經貿利益格局,可以使經貿對抗、報復成為一把雙刃劍;經貿的利益共享和風險共擔同樣可以是維護食品安全和食品誠信自律的重要手段。美歐和美日貿易戰之所以很難打起來,其主要原因也在于相互依存的加深。因此在實踐中,各國普遍追求通過經濟合作和國際分工來獲得更多的利益,而不再通過絕對排他性的政治和經濟方式。其次,維護食品安全的根本途徑是提高一國的綜合競爭力。在監管和誠信自律法規統一趨同化的趨勢下,一國如果運用政策得當,可以優化資源配置,提高經濟效益,進而增強一國的綜合競爭力。
社會誠信可通過促進經濟增長和促進相互依存等效應,增強食品安全程度,但在一定條件下,即在國內制度不健全的情況下,但有國際貿易的單項訂貨要求的質量,使得我國的出口加工食品也要保證訂貨合同的要求,從而逐步實現提高我國食品安全的水平,相應地逐步提高我們的食品安全生產的誠信度。
2.適應新時期經濟發展需要的科學有序的社會誠信
改革開放近30年來,隨著我國外貿發展突飛猛進,2004年進出口總額超過8000億美元,成為世界第四貿易大國。在引進外資方面,我國投資環境不斷改善,吸引直接投資額超過美國居世界首位。2001年12月中國正式成為世貿組織成員、2004年內地與香港和澳門簽署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CEPA)的生效以來,使得我國經濟開放度進一步擴大;特別是食品生產誠信趨同程度需進一步加強。
其一,適時推進契合新時期經濟發展需要的社會誠信。在新的發展階段,我國必須適應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和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過渡期的新形勢,適時推進契合新時期經濟發展需要的科學有序的誠信的生產經營規則,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和競爭,提高誠信水平。
其二,立足于食品安全的自主誠信。自主誠信應建立在社會誠信的基礎之上,堅持自主創新、自主發展與自主誠信的統一,把兩者有機結合起來,把自主誠信的立足點和歸宿點放在增強食品安全的上,在發展自主經濟的基礎上堅持維護社會誠信;自主誠信程度應與我國現有食品安全相適應,應有利于本國企業競爭力和產業競爭;在社會誠信促進的過程中,應保持食品經濟發展的控制力。
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處于不斷的變化發展中,任何事物都有其產生和發展的過程,正是每個具體部分的變化發展,有機構成了整個世界的無限發展。因此,必須堅持用發展的觀點看待社會誠信與食品安全的關系。在一定時期內,對本國某些行業實施寬松政策適度的和有效的保護,同理,我國社會誠信和食品安全生產將會在不斷的博弈中螺旋上升。實際上現在的發達國家,在它們的制造業落后于別國時,都實行過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即便第一個資本主義工業國——英國,在其沒有完成產業革命之時,對外也實行貿易保護主義。目前歐美日等發達國家獲國家集團對中國的經濟發展日益呈現貿易保護主義傾向。
四、市場化的差異導致食品企業自主誠信的選擇差異
一個國家的社會誠信度是由本國的經濟、政治、法律、文化、教育等環境因素所決定的經濟市場化程度來選擇,為了適應本國經濟的發展實際需要,各國社會誠信的目標、基本原則和方法等普遍存在差別。社會誠信度的差別是具有經濟后果的,企業誠信的自主選擇,會導致其國內及其在國際上的經濟利益的重新分配,直接對該國的經濟利益產生影響。社會誠信度選擇的改變,要契合本國市場經濟的發育程度,既要審慎行事又要積極主動。
綜上所述,中國所處的社會誠信發展階段和國際環境以及食品安全的多種因素決定的現實,應從辯證的角度看待社會誠信與維護食品安全的關系。通過對社會誠信和食品安全的絕對性與相對性的辯證分析,并結合社會誠信和食品安全所涉及的兩難差異論述。可以推出社會誠信缺失在一定的條件下可能會給我國的食品安全帶來負面影響,但兩者并不一定有必然的聯系;影響一國食品安全有多種因素。我國的社會誠信出現一些的偏差,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食品安全。但導致出現偏差的主要因素不是社會誠信本身,而是我國相關法規制度體系建設滯后于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為更好地推動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穩健的成長,應該建立新世紀科學的自主誠信觀:立足于科學發展觀的自主誠信、立足于食品安全的自主誠信、立足于統籌發展的社會誠信和立足于制度建設的社會誠信。
參考文獻:
[1]瞿云華,白娣斯.食品企業自律與國家食品監管的辯證分析.中國證劵期貨,2012,9
[2]瞿云華,白娣斯.盡快建立基于正反饋的社會不滿反饋閉環體系.經濟研究導刊,2012.9
作者簡介:白娣斯,河北聯合大學,碩士,教師,研究方向社科類及食品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