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玉云
[摘要]隨著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的決定的貫徹實施,體育教學在健康教育中重要性也逐漸顯現出來。通過對中學生的調查發現,體育教學有助于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因此,學校體育應樹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體育教學活動,使學生養成終身體育的良好習慣。
[關鍵詞]體育教學 身心健康 中學生
許多專家曾在世界精神病協會年會上提出,人類疾病已從軀體疾病時代進入到心理疾病時代,心理健康問題已成為危害人類健康的主要問題。表明目前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應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學校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勢在必行。因此,基于學生的個性差異,在體育教育過程中依據學生的興趣選擇不同的體育教學項目,以滿足學生學習的需求,對學生的心理特點及體育意識的形成和發展是否會產生影響,本文對此進行了研究。
一、對象與方法
1.對象:隨機選取某中學不同年級男女大學生共300名為研究對象。
2.方法:(1)文獻資料法:收集大量有關體育活動對人體健康影響方面的文獻資料,以及學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成果及期刊,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論參考依據。(2)問卷調查法:采用由清華大學樊富珉教授修訂完成的信度和效度均較高的健康調查表(UPI),該量表包括三部分內容,受試對象的基本情況、受試者的身體心理健康狀況、及輔助題。(3)體質測試法:選取學生身高和體重形態指標,立定跳遠、肺活量、握力、坐位體前屈及臺階實驗等機能指標作為生體質測試的評價指標。(4)數理統計法:將收集所獲得的有效數據進行歸類整理,并利用Microsoft Excel軟件包對其進行統計處理。
二、結果與分析
1.實驗結果。(1)體育教學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與全國青少年常模相比,調查對象心理健康狀況情緒波動因子、抑郁因子、過于敏感因子、交往障礙因子和偏執因子等各因子得分均較高,且有顯著性差異。提示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存在較嚴重問題,提醒有關部門需要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干預手段。經過一學期的體育教學后發,教學后學生的心理健康因子得分與實驗前相比較低,且存在顯著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2)體育教學對學生身體素質的影響。經過一學期的體育教學后學生的身體素質平均值與教學前無明顯差異,其中教學前后身高、體重等形態學指標均值無顯著性差異,機能指標除立定跳遠成績均值外,其它如握力、肺活量、臺階實驗均值均高于教學前,且有顯著性差異,教學前后女生坐位體前屈均值也存在顯著性差異。(3)中學生身心健康促進策略
2.健康教育課程的設置。學校體育教學的目的是通過體育教學的方式與方式,使學生學習一技之長,進而培養學生的身心全面發展,以提高其社會適應能力。基于這一思想,在中學體育教學中除開設技能學習課外,還應設置心理健康教育課與體育保健課,使學生能通過自身的學習掌握在體育活動的心理狀態與衛生常識,以及掌握在運動過程中出現不適現象能進行及時消除的措施,做到自我及時診斷、自我治療的目的。
3.安排特定的體育教學活動,以提高學生的抗挫能力。在體育教學過程中為提高學生的抗挫折能力,需要在體育教學中安排一特定的體育活動如采用不同的教學手段或教學方法,給學生的心理上施加一定的刺激,使他們在較高的要求參與其中時經歷各種各樣的磨練,進而在受挫中養成良好的戰勝困難的品質和培養敢于與困難作斗爭的意志。這樣就能學生在掌握運動技能的同時,也有效掌握了克服心理問題的科學體育運動方法與手段。
4.在群體活動中促使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在體育教學中應充分利用體育教學的優勢,創造良好的群體環境,引導學生參與其中,以增強團體凝集力,形成好的合作關系,讓學生在該團體中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教師應有意識在體育教學中設置各種條件或創造合作環境,鼓勵學生參與其中,在學生學習中出現不正確動作時,不應當眾批評,要注意方式和方法,培養其體育學習的興趣,樹立相互幫助,相互鼓勵,相互學習的精神,建立良好的課堂氣氛和良好的人際關系。
5.采用積極體育教學評價手段,消除學生自卑心理。體育教學中積極的評價手段能有效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刺激其努力學習,否則會削弱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具體做法:對于學習能力相對較差,或運動能力相對較弱的學生來說,可適當降低教學難度,讓其在學習中能享受到取得成功的快樂,教師針對其小的進步能及時進行肯定,會使學習的自信心增強,學習動力也會相應增強,然后再一點點增加學習難度,最終達到消除其學習自卑心理。
三、結論
1.經過一學期的體育教學后大學生心理健康因子均低于實驗前,且有顯著性差異。
2.經過一學期的體育教學后大學生身體素質平均成績與教學前無顯著性差異,僅握力、肺活量、臺階實驗與實驗前相比有顯著性差異
3.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受各多因素的影響,因此,為促進其身心健康在體育教學中應設置健康教育課程的同時,在教學活動中應安排特定的體育教學活動,以提高學生的抗挫能力,并在群體活動中促使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進一步在體育教學中采用積極體育教學評價手段,以消除學生自卑心理。
參考文獻:
[1]陳琳偉,歐美珍.學生身體素質狀況的追蹤調查研究.體育學刊, 2000,7(6):83
[2]李國強. 民俗體育文化保護的悖論與超越[J].新西部(下旬,理論版),2011, (11):181-182.
[3]李國強,李米環.中國漢族大學生體質發展趨勢與健康促進干預[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