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辰
摘要: 本文從校園過街設施的設置過程出發,以蘇州大學獨墅湖校區為例,分析目前國內大學新校區發展特點,闡述過街設施的比選設置過程中折射出的校園規劃與城市規劃的聯系與特點。
關鍵詞: 大學新校區過街設施比選設置
一、我國國內大學新校區的特點
1.飛地式發展。
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在全國各大高校普遍擴招的大背景下,高等院校對于學校基礎設施也隨之提出了要求,離開老校區,尋求新的發展場地,成為國內高校的普遍共識。而絕大多數新校區選址遠離城市中心,配套設施落后,成為典型飛地式發展的代表。
2.占地規模大。
目前高校新校區占地規模龐大是學校發展的特點之一,在征地規模上大大超越老校區,少則千余畝,多則幾千畝。據統計,臨沂大學新校區占地7300畝,成為目前國內占地最大的校園。成因是多方面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城市總體規劃戰略的要求和地價因素;自身因素包括在校人數增多,實驗教學場地擴大,以及對景觀空間的需求增大、學校形象的需要,等等。
3.建設周期長,工期要求緊。
由于征地面積巨大、資金短缺等原因,高校新校區的建設往往是分期實施,很難一步到位,很多情況下甚至會大大超出規劃年限。以蘇州大學獨墅湖校區為例,預計2010年全部建設完工,到目前為止學校內還仍存有大片未開發用地,未開發用地占征地面積的1/4。
同時,校園建設不同于其他開發建設項目,校園內的公共設施通常要在9月份開學新老生進校前投入使用,因此施工壓力巨大,往往造成施工工藝粗糙,各類驗收審計未通過就直接投入使用的情況。此外,校園建設是集學習、休憩、居住、交通于一身的綜合開發過程,因此教學樓建設的同時要兼顧食堂和宿舍等基本生活設施的建設,更增加了一次性投資,限制了工期。
4.功能分區明確。
功能分區是定義場所秩序最有效的手段,明確的功能分區一直是校園規劃的主要方式。當今大學校園功能分區更強調功能區間通過符合建筑的連接、軸線的連接、公共空間的連接而形成網絡狀的區間整合效果。
在新校區建設中,因為用地規模擴大,校園尺度過大,出行時耗增加,交通方式因此改變,使用交通工具成為首選;同時,生活區與教學區的絕對分離造成了每個時段的建筑利用率起伏劇烈,校園空曠缺少人氣,潮汐式交通時常發生。
二、過街設施的選擇
根據以上新校區規劃建設的特點,可以看到新校區建設存在若干問題。本文重點以蘇州大學獨墅湖校區為例,通過對現狀問題的解讀,分析上位規劃的要求,以及學校發展需要,對過街設施進行比選設置,達到縮短交通時間,同時合理聯系校園各部分空間的目的。
1.蘇州大學獨墅湖校區介紹
蘇州大學獨墅湖校區位于風景秀麗的蘇州工業園區南部獨墅湖高等教育區內,距校本部12千米,總建設用地約為1800畝。基地內地勢平坦,河網縱橫,具有江南水鄉地貌特色,東部和南部為規劃的城市干道,西臨獨墅湖,北部的金雞湖大道為城市快速路,其東北角、金雞湖大道北側為規劃城市交通樞紐,有城市輕軌通過,可直達上海。
獨墅湖校區以文景路為界將校園分為南北兩塊。北部為一期校園,南部為二期校園。一期校園占地890畝,建筑面積約35萬平方米。一期項目自2004年3月正式開工,如今已完全建成。二期占地640畝,已經建成的工程近20萬平方米,其他工程項目正在建設之中。2005年7月1日,有關學院正式開始入駐獨墅湖校區。[1]
2.過街設施提出的背景
蘇州大學獨墅湖校區是新時期大學新校區規劃建設的典型,在功能布局、建筑特色、學習環境、生活品質等方面都達到了高水平。然而由于一二期校園被城市道路文景路一分為二,校園通勤狀況一直是師生所詬病的。缺少便捷實用的校內聯系通道引發的問題如下。
(1)學生出行安全系數和校內的安全系數低。由于上課和自習需要,人員流動頻繁,由于一二期校園缺少便捷的校園內聯系通道,師生通常取道校外道路松濤街。在校園外步行時間長、頻率高,同時需要經過一個十字路口,因此師生遭遇危險狀況的可能性比較大。據統計,獨墅湖校區自2005年投入使用至今,松濤街文景路十字路口發生交通事故5起,皆與學生穿越道路有關。加之周邊居民增多,商業興起,今后車流量必然增大,成為學生的通勤隱患。同時由于出入校門頻繁,保安人員長期處于高度緊張的狀態,出入校園的管理沒有辦法嚴格實行,導致學生和外來人員混雜。據調查,2011年全年保衛科接受學生報案丟失筆記本電腦20余次,2012年2月外來學生在校園內自殺而引發慘劇,種種跡象對校內治安拉響了警鐘,嚴峻的事實對校內治安提出了新的要求。
(2)交通花費時間長。根據統計,一名學生從一期學生宿舍到達位于二期的某學院(直線距離最短的兩個地點),平均步行時間為20分鐘。然而一二期是前后而建,交通并不是一個距離的問題,而是交通流線的設置問題。因此產生了一個“神奇”的現象,明明在宿舍就能看到學院在馬路的另一側,卻不得不繞一個大圈到達學院。由此可見,路途長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3)公共空間利用不足。一期生活區西面有一個很具有景觀價值的水公園,在規劃中一是分割了宿舍區和教學區,達到功能有效分區的目的;二是為學生提供了游憩的好去處。但由于水公園南邊因為道路分割的原因而過于偏僻,因而少有人問津。同時,水公園南面是位于二期的運動場,但兩者有河流隔開,使得運動場地也無法為同學共享,充分使用。
(4)學生群體間的交流不足。由于兩個生活區通勤不便,教室、圖書館、食堂和景觀運動場地的資源共享也就不方便,這就造成了一二期學生群體的融合有一定障礙,在一二期校園往往可以看到完全不同的生活狀態。在一個學校內,信息的交流卻不同步,這種現象是值得思考的。
3.過街設施的比選設置
目前,過街方式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路面過街,即通過在道路上設置斑馬線,使行人直接穿越的過街方式;另一種是立體過街,即通過人行天橋和過街地道的設置,從根本上解決行人與車輛之間的沖突。每種過街方式的優劣在目前已經有了十分透徹的闡述,但對于大學校園語境中的研究尚未成熟,本文從實際的角度出發,在分析校園規劃和城市規劃的同時,對過街設施的選擇提出建議。
(1)路面過街方式的選擇。這是原規劃中設想的過街方式,文景路在規劃中是作為校園道路存在的。在實際施工中可以看到一二期的道路仍然是對接的,只是中間被文景路切割,沒有開設校門。沒有按照設計圖紙施工在規劃領域經常出現,不可避免的問題是原深入探討的設計可行性被抹殺。如果一二期的設計道路接通,上述很多問題將不復存在。深究其原因,是校園規劃與蘇州工業園區(SIP)總體規劃相悖而造成的,原設置為內部道路的文景路在報批時被否定;同時隨著獨墅湖高教區的人車流增多,路面過街存在交通安全問題,因此設置路面過街的可行性較差。
(2)立體過街方式的選擇。現行人行天橋和人行地下通道的對比,可以從使用者心理、氣候因素、社會效益、經濟條件、景觀條件和施工影響這六個方面進行量化分析[2],已經較為成熟,因此不再贅述。以下主要通過政策、資金、校園布局這三個維度進行分析選擇人行地下通道的合理性。
①政策因素。蘇州工業園區是中國與新加坡政府共同投資,以新加坡城市發展模式開發的新城示范區,目前蘇州市總體規劃已將蘇州工業園區納入蘇州東部新城發展的核心區域。在城市發展的大背景下,蘇州大學獨墅湖校區校園過街設施的建設必須符合城市規劃要求,根據《蘇州工業園區城市規劃管理技術規定》(2011年版)第三十二條關于人行通道的設置要求,一般區域應提供行人優先交通設施(如行人專用通道及地下、半地下步行道路),盡量創造人車分離的步行環境。在與城市規劃相協調的過程中,地下通道是更好的選擇。
②資金因素。人行天橋與地下過街通道在比選的過程中,資金是決定性的因素。一般來說,人行地道比人行跳橋造價高出20%—40%[3],在使用地道時,能源消耗和養護維修等方面都存在許多問題,因此地道的修建、維護成本高。2008年蘇州大學與蘇州工業園區政府第二次戰略合作會議為校園安全考慮達成修建過街通道共識,并由蘇州工業園區管委會與校方按1:1的出資方式聯合共建。在蘇州大學獨墅湖校區的人行地道修建過程中,蘇州工業園區管委會的介入無疑消除了成本矛盾。
③校園布局因素。校園建設作為一個不斷在調整平衡的過程,最終的建設往往幾易其稿,因此與原規劃發生出入是時常發生的現象。最新的校區規劃表明一個大型的學生活動中心已經在施工中,從建筑配套、疏散人流方面考慮,地下通道是較為合適的選擇。
三、結語
校園規劃是一個綜合性的設計過程,“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它要求學校應具有全盤考慮,分步驟實施的把握能力。在學校動態的發展過程中,如何銜接好歷次規劃因變動產生的問題,保留住歷次規劃的特色與理念是需要認真思考的。同時新校區的規劃必須與上一層次的城市規劃相協調,只有配套城市發展,才能達成既定目標,真正實現規劃理想。
參考文獻:
[1]蘇州大學獨墅湖校區http://dsh.suda.edu.cn/xqgl1.asp
[2]馮樹民,裴玉龍.人行天橋與人行地道的比選設置[J].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2007,39,(8).
[3]許強.關于重慶市人行天橋及人行地道修建選擇應注意的問題[J].城市道橋與防洪,2001,(4):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