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中學生經濟學思維能力”的認識
《現代漢語詞典》中,“思維”指在表象、概念的基礎上進行分析、綜合、判斷、推理等認識活動的過程。它是與“感性認識”相對的,指理性認識,即思想;也指理性認識的過程,即思考,是人腦對客觀事物間接的和概括的反映,包括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通常指邏輯思維。“思維能力”就是指這種思維的本能或能力,尤指合乎邏輯地進行思維的能力。
“經濟學思維能力”就是指在經濟學知識認識學習的過程中,學生通過接觸、了解經濟現象認知和理解經濟概念;并在此基礎上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在教師的引導、同伴的合作下,對不同的經濟現象進行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等加工處理,達到對其本質的認識和價值的判斷;同時,運用掌握的經濟概念和原理,推斷該現象產生原因、發展趨勢、和應當采取的措施的思維運作過程。簡而言之,就是運用經濟學的理論和思維方式去識別經濟現象,分析社會問題的能力。
而作為高中課程培養目標的“經濟學的思維能力”又應當具有區別于其他課程、其他階段的獨特的屬性,可以從四個方面歸納:
1.作為社會科學,它具有區別于自然科學思維的特點
社會科學是研究各種社會現象的科學。包括政治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藝學、史學等。自然科學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質形態、結構、性質和運動規律的科學。
自然科學是揭示一般物質世界的必然性的,對必然規律的揭示就是科學的全部內容;而社會科學除了揭示必然性以外,還必須揭示把必然性變成可能性的社會力量和社會發展道路,僅僅揭示必然性還不是完整的社會科學。
社會科學揭示的規律,從驗證其正確性的角度,也不同于自然科學。當然,自然科學一開始也是一種必然性假說,假說通過科學實驗和科學推理被證實,假說就變成了科學。但是,社會科學的必然性和可能性被發現變成了科學,要被證實就比自然必然性要復雜得多。例如,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只有到共產主義實現,才能被最后證實。因此,社會科學是一種隨著社會實踐不斷發展的科學,直到某一相對真理完全被證實的時候,它的歷史使命才能完結。
由此可見,社會科學相比較自然科學結論的唯一、嚴密,其思維特點更具有開放性。它不僅揭示必然性,還必須解釋可能性。
2.作為思想政治課,它具有區別于歷史學科思維的特點
思想政治和歷史是高中階段學生接觸的兩門社會科學之一,談學科思維的特點,必然需要比較和區別這兩者的不同。關于“歷史學”的定義,雖然古往今來不同的史學家有不同的定義,今天仍然莫衷一是。但是,歷史學是以人類歷史為研究對象的學科,歷史是歷史學的基礎,這是沒有爭議的。因此,雖然在歷史學思維中也追求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的統一,既要對事件進行客觀的分析,同時又需要對其升華。但是,歷史學科更加明顯的是對事實判斷的追求,史學家首先追求的是歷史的真實性。而包含了經濟學的思想政治課程,主要研究的是現世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除了探尋世界是怎樣的,它的本質、規律是什么,追求事實判斷,還要研究這樣的社會現象是有利還是有弊,它應該是怎樣的,以及如何才能實現。這就體現出思想政治課追求價值判斷的思維特點。
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是兩種基本的思維方式,人類從事各種活動,往往需要對兩種思維方式協同使用。歷史課和思想政治課的學習都需要這兩種思維,但是,他們又各有側重。歷史學科的學習,學生運用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感知某一歷史事實或概念,在此基礎上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對所感知的信息進行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等認知活動的加工處理,達到對歷史事實或概念的理解。因此,歷史學科比較強調培養學生形象思維能力;而思想政治學科則需要探尋現有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現象的本質,產生的原因,抽象出這一類現象發生發展的規律以及預測其影響、采取措施,強調培養學生具備邏輯思維能力。歷史學科的思維有明顯按照時間(歷史)序列推進的形象思維特點,而思想政治學科則明顯的有從現象到本質的邏輯思維的特點。
3.作為高中階段教授的課程,它具有區別于大學教授的相關學科思維的特點
從其深度而言,區別于專業的經濟學研究所涉及和要求的深度和嚴密程度,它是通識課程,偏重于基礎的思維能力和要求。高中階段的經濟學課程,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為基礎,融入了現代經濟學理論的一些觀點和概念。學習《經濟生活》并不需要學生通曉深奧復雜的理論,或者學會使用數學、圖表之類的專業工具全面深入分析經濟現象;只需要學生能夠區分出社會生活中的經濟現象,發現經濟現象中的問題,針對問題做出簡要的分析解釋,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一些解決的措施。如果將其問題化,可以是:應該如何?標準是什么?如何轉化為實際的操作?如何處理理論和現實之間的某些不一致?等等。
因此,高中思想政治課需要培養的“經濟思維能力”具有基礎性,相對淺顯,重在培養興趣和思維啟蒙。
4.作為經濟學,它具有區別與思想政治課其他模塊思維的特點
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科學,是在資本主義產生和發展的過程中形成的,也是思想政治課四個模塊中最年輕的學科。它是一門研究人類行為及如何將有限或者稀缺資源進行合理配置的社會科學。約翰·梅納德·凱恩斯曾經說過:“經濟學理論并不是一些現成的可以用于政策分析的結論。他不是教條,而是一種方法、一種智力工具、一種思維技巧,有助于擁有他的人得出正確的結論。” [1]
既然如此,區別于“政治”、“文化”和“哲學”模塊,屬于“經濟”特有的思維特點和能力表現則可以簡單概括為:能夠用這種經濟學的思維方式去思考現實經濟中的一些問題,用經濟學的視角去認識分析社會,并提出解決的措施。這包括:成本與收益、公平與效率、分工與協作、競爭與壟斷、供給與需求等思維的方式。
二、培養經濟學思維能力的實踐策略
1.從生活的經驗出發,注重經驗邏輯與科學邏輯的統一
杜威先生認為“教學應從學生的經驗和活動出發,使學生在游戲和工作中,采用與兒童和青年在校外從事的活動類似的活動形式”。[2]而現代的高中學生,對經濟生活都有一定的參與和體驗,從個人衣食行的消費、家庭的投資理財,到商家的打折促銷、國家的經濟政策都或多或少有所了解。在《經濟生活》的教學中,如果能借助學生已有的經濟生活經驗,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引發經濟學的思考,就能達到從生活邏輯到學科邏輯的升華,讓傳授經濟學知識,培養學科思維能力,水到渠成,自然而然。
在教授“市場配置資源的特點”時,我關注到學校后門口的小吃餐飲行業發展得格外紅火。每天中午學生們總是不遺余力、傾其所有地關照小吃店的生意,其中最受歡迎的就是“鴨血粉絲”了。于是,我就以備受追捧的“鴨血粉絲店”切入,讓學生探討了三個問題:第一,為什么后門口的鴨血粉絲店越來越多,連原來的雜貨店和學校的食堂也加入競爭?第二,你希望看到鴨血粉絲店越開越多的情形嗎,為什么?第三,這種激烈的競爭如果持續下去,最終會導致什么結果?通過三個問題的討論,引導學生得出在市場經濟中影響資源配置的三大機制:供求機制、價格機制和競爭機制。這一課的教學,收到了很好效果。熟悉的生活場景、日常的生活體驗,學生有話可說,而從經濟學角度的設問,又有一定的思考空間,讓學生從一個新的視角重新審視自己熟悉的生活,從經驗邏輯到學科邏輯,使學生的經濟學思維得到了培養。
2.善用矛盾沖突的社會現象,培養辯證地認識問題的能力
唯物辯證法認為:矛盾決定著事物的聯系和發展,正是矛盾雙方的對立統一促成了事物的變化發展。在經濟生活中,矛盾是一種普遍現象。利用好現實生活中的矛盾沖突,能夠激發學生積極思維主動探究,培養他們辯證地分析經濟問題的能力。
在講授經濟全球化的影響時,我展示了兩幅畫面:一幅是中國入世成功,舉國歡慶;另一幅是智利5萬人舉行反對經濟全球化和美國總統布什來訪的游行。為什么面對經濟全球化會有截然不同的態度?我國究竟為什么要鍥而不舍地加入世貿組織?強烈的態度反差自然引發了學生這樣的思考。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不難得出總結:不同的態度基于問題本身辯證的兩個方面——經濟全球化對各國經濟發展既有積極影響,也有消極影響,既是機遇又是挑戰。然而,我國積極加入,則是由于對我國,機遇大于挑戰,機遇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挑戰是能夠轉化為機遇的。在現實的反差和沖突中,學生也認識到:得與失是一枚硬幣的兩面,有得必有失。參與經濟活動,只有益而無損的事和只有損而無益的事一樣是不現實的。經濟思維能力也就體現在以最小的損獲得最大的益,因此要辯證地思考損益關系。
3.組織學以致用的模擬活動,培養積極開放的思維品質
英語中有一個諺語:“Tell me,and I will forget; show me,and I may remember;Involve me ,and I will understand(我聽,我忘記;我看,我記得;我參與,我掌握。)”。學生從旁觀者,變為參與者,才能由被動地接受,變成主動地學習、思考、探索,才能真正激發學生的創造性,不拘一格地解決問題,培養積極的思維,體現經濟學作為社會科學的開放性思維特點。
《經濟生活》模塊我將傳統的學習小組“升級”成了模擬公司。每個“公司”給自己命名,設立公司章程、經營范圍、法人代表以及人員分工等。在后續的教學中,一系列的課堂活動和學科任務也順理成章成了“公司”事務。學生以“董事長”、“總經理”、“會計師”、“銷售員”等不同的角色參與,大大提高了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主動性。在校園范圍的模擬經營活動,更是《經濟生活》學以致用的一次實踐。學生不僅深刻感受了課本中“價格與供求關系”、“需求彈性的理論”、“公司經營發展的重要因素”、“投資與收益的關系”、“市場調節的缺陷”等觀點,并且還自覺運用這些理論創造性地解決了實際的問題。例如:模擬經營時恰逢學校運動會,飲料市場被許多“公司”看好,競爭也很激烈。于是,學生們為擴大銷售,想出了許多有創意的方法:短信訂貨、送貨上門,購買一箱贈送班級保潔一次,運動會冠軍免費贈飲一瓶等等。學生們深刻地感受到了市場經濟的活力和生機,收獲了經濟活動中創意帶來的經濟效益。
4.由習慣的經驗切入經濟的思維,開辟頭腦中經濟的新視角
“我們依靠習慣來理解新事物,但總是堅持把習慣的傾向變成有意識的觀念,反而會妨礙他們發揮最好的作用。”[3]因此,在教學中,既要利用某些熟悉的經驗,又不能局限于習慣思維,要能夠啟發學生變換角度,以經濟的視角思考熟悉的問題,從而獲得新知,培養學生經濟的思維方式。
在講授“公司的經營與發展”中,我以“三個和尚”的故事為背景提了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你有什么辦法解決三個和尚沒水吃的問題?”學生非常踴躍,說出了許多辦法:排值日表、挑水多的人給予獎勵、打一口井、用水車把水引上山、安裝雨水積水池和凈化器等等,很有創意。緊接著,我提出了第二問題,“你能不能把以上的方法加以歸類呢?”——經過我的引導和學生的討論,最后總結出了兩大類: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而這恰是公司經營成功的重要因素。在這堂課上,我運用了一個每個學生都耳熟能詳的故事,從經濟的角度進行重新的演繹和設問,讓學生在頭腦中打開了一扇新的窗,多了一個經濟學的視角,培養了學生們以經濟的方式審視和思考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經濟學本來就是解釋各種經濟現象,幫助人們做出理性決策的學科。面對這樣一個經濟飛速發展,同時又問題不斷的時代,對經濟問題的重視和研究關系到國家、民族的興衰,甚至許多發達國家的大學都將經濟學作為學生的必修課。而高中學生,學習一點經濟學知識,培養初步的經濟學思維方式和能力,無論對學生的進一步深造學習,還是作為一個現代公民的基本素養,都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明確高中學生應當具備的經濟思維能力的特征,積極培養學生的經濟學思維能力,是高中思想政治課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每一個高中政治教師的責任。
參考文獻:
[1][美]保羅·海恩著,史晨譯.《經濟學的思維方式》[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8.
[2][3][美]約翰·杜威著,姜文閔譯:《我們怎樣思維——經驗與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常虹,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21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