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珊 龍炳清
摘要:當今社會,環境工程作為一個十分重要的產業,其工藝水平及發展方向的把控越來越受到現代社會的普遍關注。面對飛速發展的全球經濟形勢,用哲學的視角來探究和指導環境工程的發展方向就顯得更具有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環境哲學思想 環境工藝 可持續 循環
中圖分類號:N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10(b)-0135-01
人類社會與自然之間的辯證關系一直以來就是一個關乎人類命運的世界性哲學命題而被討論。隨著社會和科技的飛速發展,環境工程作為一個十分重要的產業,其工藝水平及發展方向的把控越來越受到現代社會的普遍關注。然而,由于人類生存環境的復雜多變和自然因素的多樣化決定了環境工程包羅萬象,隨之而來的環境問題也日益突出。為了解決環境工程中存在的諸如環境工藝方法、資源利用等問題,運用哲學基礎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去尋求新發展值得我們去探討和研究。
1 環境哲學思想
環境工藝就是利用生產工具對各種原材料、半成品進行加工或處理,最終使之成為產品的方法與過程。當今社會,面對飛速發展的全球經濟形勢,嚴峻的環境問題和日益崛起的環境工程產業也面對挑戰,用什么理論和思想來指導其發展方向,定位今后企業的發展之路就顯得尤為重要。從哲學的眼光來看,以中國傳統的“天人合一”思想以及馬克思自然觀環境哲學來探究和指導環境工程的發展方向就顯得更具有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1.1馬克思主義透出的環境哲學思想
馬克思主義理論在環境哲學思想和生態社會學研究領域扮演著先鋒者的角色。其基本理論以神學自然觀為代表,強調了人類作為認識主體就必然要遵守人與人之間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統一以及人類發展與大自然的相互辯證關系。馬克思主義環境思想的基本內容包括:人是自然界的產物,是自然界的認知主體;人與自然的相互依存關系;自然界是生產力的原材料;以人為本的思想,“人化自然”思想。
1.2儒家環境哲學思想
環境哲學是現代哲學,但它的提出必然與儒家環境哲學思想同出一源,密不可分。儒家環境哲學思想重在闡述宇宙和人生,揭示人、生命、自然的生生不息。在伏羲氏時代的《系辭下傳》里提到的“八卦”;孔子的《春秋》中提到“人與天地參”;再到老子“天道圓圓”、“少私寡欲”,每一次思想的碰觸都折射出古代儒家對“天人合一”環境哲學思想的感悟。
1.3現代的“環境問題和環境哲學”
在“環境問題和環境哲學”為主題的現代社會國際學者交流大會上,學者島歧隆認為挖掘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環境思想來建構現代環境哲學是實現馬克思主義在現代再生的一條途徑;李曉南教授認為馬克思主義在解決人與自然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矛盾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2 從哲學的視角分析環境工程工藝發展的一般方法
隨著人類的進步和發展,各種工藝都需要更精確、更效率、更高級的操作流程,環境工藝也需要加快步伐快速轉變。以此為背景,對環境工藝進行一般方法論的研究是一件有意義的工作。對環境工藝進行哲學層次的一般方法研究,可以從總體上把握其規律,認識其發展模式,有利于我們加速方法的革新,把環境工藝發展的更好。環境工程工藝發展的一般方法有很多,諸如仿自然法、歸納演繹法、循環法、欲擒故縱法等。如仿自然法其哲學內涵是萬事萬物遵循自身之道,而不是迫于外力的一種自生自成的本性;歸納演繹法其哲學內涵是遵循事物和現象由一般到特殊,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維方法;欲擒故縱法強調了掌握事物的本質,主張抓住時機人為創造條件,以最低成本換取最大的收益,體現了事物從量變到質變的運動過程。
3 哲學思想在環境工藝發展中的重要性
環境工藝是一個最古老的歷史現象,涉及到人類發展的各個階段。直到今天,環境工藝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得以發展,其幾乎在所有的工業污染物的處理項目中都必須運用到工藝設計技術和方法。這一新興的學科盡管在處理技術上千差萬別,但其方法從哲學的角度去看存在著許多共性。要使環境工藝更好地發展,不僅需要認識各工藝技術的本質及內在形成發展機制,而且還要引入各種哲學方法,以便使現有的各種環境工藝得到合理的運用,新開發的工藝更具實用性,發揮最佳功能。拿丹麥的卡倫堡生態園為例,該園區以閉環方式把發電廠、制藥廠、煉油廠、石膏廠四個廠相連接,其中任何一個廠生產的副產品及廢料作為原材料被另一個廠循環使用。從哲學的角度看,其抓住了事物的周期性變化規律在某個時間或空間上的重復出現以此獲取目標性產品;而通過企業間工業共生關系建立了以“紙漿—造紙”、“肥料—水泥”、“煉鋼—肥料—水泥”等工業聯合體,其充分體現了抓住事物的本質,進而達到從量變到質變的運動過程。總體來看,生態工業園區的建設,在資源充分利用的同時又降低了成本、節約了資源并減輕了環境污染,其哲學意義是圍繞工業園區這一中心事物的外部空間、條件和狀況等因素,對工藝產生不同程度的制約,進而迫使工藝發生改變來適應這些具體環境。
4 哲學中的發展觀
4.1從“天人合一”到可持續發展
“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詮釋了人與自然最真實的依存關系,在我國古代乃至現在都具有重要的哲學意義。“天人合一”強調人與自然的協調統一、融合生息,遵循的是一條萬物遞進化的思維路線。在當代,以環境為代價來追逐過快的經濟增長,進而導致違背自然規律的環境發展問題的日益嚴重,“先污染,后治理”的現象屢見不鮮。因此,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提出也是對“天人合一”哲學思想的最新詮釋,以此為理念,我國提出了建立可持續循環型經濟與社會的構想,即資源的再利用、工藝的零排放、節能降耗。
4.2從“天道圓圓”到“循環經濟”
“天道圓圓”是老子的重要哲學思想,他主張“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發自然”。其核心內容是人與自然是一個循環體,密不可分,提倡“和二為一”、“互相轉化”。如今,掠奪式的生產方式、污染物的肆意排放、全球生態系統失衡等現象開始引起人們的重視和反思。“環境文化”一詞由此誕生。它以“可持續消費”為主線,提倡“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其核心是“生態文明”。“天道圓圓”與“循環經濟”的哲學思想大相徑庭。
4.3從“少私寡欲”到“節約型社會”
“少私寡欲”就是提倡節儉思想,主張人類不要過多的向大自然索取,其內涵是“返樸歸真”。該理論與環境文化所倡導“可持續消費”模式其內涵和目的是完全一致的。目前,在環境工程發展中的一大瓶頸是資源和環境問題,而總結其原因主要還是不可持續的消費所引發的。結合發達國家的歷史經驗,以綠色GDP與綠色技術為主線,提倡“可持續消費”,走新型“節約型社會”的道路勢在必行。
參考文獻
[1] 李俊濤,龍炳清.環境工藝方法論研究——仿自然法[J].四川環境,2005,2(24):108-110.
[2] 曹志清.馬克思恩格斯環境哲學思想新探[J].學術論壇,2007,199(8):1-5.
[3] 吳澤榮.老子哲學與環境文化[J].引進與咨詢,2006(10):96-98.
[4] 臧立.科學發展觀的一個理論淵源——馬克思主義環境思想探微[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2007,7(2):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