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美東

社會對“60后”省部級高官有高度期待
應該說,干部的年輕化是現代文明政治制度的題中應有之意,是一個常態社會政治格局的正常變動。在現代國家,公務員都是有退休年齡規定的,一般都在60歲以上。美國男性的法定退休年齡為65歲,英國65歲,法國60歲,加拿大65歲。中國在改革開放后,逐步建立起了嚴格的公務員退休制度 ,一般公務員是60歲,正部級65歲。副部級的領導干部到60歲、正部級的領導干部到65歲基本都面臨退休或者退居一線,轉入二線。在這種情況下,選擇新的任期五年的省部級領導干部,就基本以60歲以下、55歲以下為考慮對象了,1960年后出生的干部自然首當其中、責無旁貸,他們被歷史推到了省部級領導干部的政治舞臺上來了。
現在社會上對于60后省部級高官大規模的出現,表示了高度的關注,其原因其實很簡單,這里面有期待、有觀望、擔心、羨慕,當然可能也有嫉妒的成分。而首要的原因是省部級干部在中國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而引起人們格外的關注。中國是個具有長久政治大一統觀念的國家,無論是在歷史還是現實中,政府都主導著整個社會重要資源的分配,官本位文化濃厚,政府官員的一言一行都會引起社會的高度關注,其升降變遷、尤其是高級官員的升降變遷更是會引起人們的格外高度關注。
更直接的原因就是人們對于目前中國社會發展中出現的若干問題感到困惑,新的政治人物的出現自然給了他們一種希望、等待。中國雖然早在100年前就結束了封建專制,并經歷了一個世紀的現代文化的洗禮,但傳統的人治思想在他們的心中還占據著相當的影響,他們每時每刻對于各種不同級別的行政官員的更替都會在不同程度上表示關注,他們對于各級新官員的出現都或多或少、有意無意地給予了合目的性的希望,這種心理尤其表現在那些文化教育程度不高的普通民眾身上。這種心理會給這些60后的省部級領導干部們形成一定的動力,當然也是一種壓力。
但是我覺得這種企圖通過某些領導層人員的變更,就能改變長期的制度、體制、文化等內在因素而導致的種種社會問題,依然屬于傳統的圣君賢臣式的政治思維,在現實實踐中是不可能獲得預期效果的。中國現在需要改革的問題,如腐敗問題、貧富差距懸殊、進一步發展民主,都是結構性的體制問題,涉及到龐大的利益集團的干預和深層次的文化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整個政治領導層獲得共識,需要整個社會的參與和協商、理解,需要時間的發酵和醞釀。只有這樣才可能使得改革的秩序性和有效性適當地結合,既不導致社會的混亂,又能保證社會穩步前進。我們不否認在這個改革過程中個別關鍵人物、一些特殊的領導群體在其中所發揮的作用,但是威權式的社會治理模式的有效性在今天中國社會發展中所起的作用會越來越減弱了。在這一點上,我覺得我們中國民眾需要清醒。
“60后”省部級干部人數飆升會發生何種效應
60后省部級領導干部越來越多,對于中國的整個社會發展會產生新的影響,他們的影響至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分析:
一,60后省部級干部的受教育程度比較過去又有了普遍提高,知識結構更加合理,認識視野開闊。這些新當選的省級領導干部基本上都受過大學教育,多數都接受過研究生教育,知識結構更加符合現代社會發展的趨勢,視野也更加開闊一些。這種知識化、專業化的特點正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共確立的“四化”型干部的重要標準,這個特點符合改革開放的需要,符合國際化的需要,更符合今天中國繼續發展的需要。在國際化的浪潮中,領導干部需要有寬廣的胸襟、豐富的知識、長遠的眼界,要善于把握世界大勢、善于引導國內最新潮流、善于與國內外各界人士溝通交流,而60后省部級干部在這方面則具有很大的優勢。
二,在堅持改革開放問題上,60后領導干部態度將會更加堅定,思路可能會更加開闊,方法會更加多樣。這些60后的領導干部們大多是在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期上大學、1980年代參加工作的,親身經歷和參與了改革開放的歷程。他們親身感受了改革開放前后中國的差異,領略了改革開放帶給中國的實惠,深刻洞悉了改革開放是中國未來發展的唯一出路。所以,無論中國出現什么困難和挫折,這些人從總體上不會把走回頭路作為自己執政的思路,只會從如何進一步改革開放的角度來思考出路。
三,會更加注重民生,更加親民務實。這些60后的領導干部基本都是從基層做起,或者有相當長的基層工作經驗(一般都有25年左右的工作經驗),知道中國百姓所關心的主要民生問題,同時兼有對于國際社會發展潮流的了解和把握,我認為他們中的主體會主動積極地把民生作為自己工作的重點內容;他們在整個社會輿論監督越來越透明化、公開化的氛圍中,也會注重塑造在民眾中的公共形象,親民則是其基本的內涵,務實則是其重要的風格。否則,他們就會脫離這個時代,就會被民眾所拋棄。因此,注重民生,塑造親民形象將是60后領導干部確立其合法性的重要途徑,這不僅關乎中國共產黨的執政理念,也關乎這些干部的前途命運。
“60后”高官需要解決的問題
任何人都有雙重性。60后省部級領導干部的確具有很多現實和潛在的優勢,他們占據歷史舞臺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但是,作為相對年輕的干部,相對于中國長久的道德倫理政治傳統來說,他們面臨著經驗繼續積累、人情網絡進一步建構、群眾基礎不斷鞏固等方面的壓力,最直接的挑戰就是如何在保持黨政權威和秩序之間保持合適的平衡。僅僅靠親民和務實是不能保持秩序的,也不能必然地建立權威;如果權威和秩序都沒有的話,不僅對于其具體的個人是個災難,對于執政黨和政府也是損失。所以,對于這些60后省部級干部們來說,如何在保持秩序和權威之間的平衡問題上開掘政治資源是他們需要首先解決的大問題。
同時對于這些60后省部級領導干部能否解決今天中國面臨著的一些難點問題,如政治體制改革問題、收入分配問題,我本人持有一種謹慎的樂觀態度。不僅僅因為這些問題盤根錯節、涉及的方方面面的利益太多,歷史的后遺癥太重,需要攻克的難關太多,更重要的是目前中國實行的上下兼顧的干部任命制度對于這些干部作了嚴格的約束,他們自我發揮的空間、時間有限。他們是由上級任命的,必須對上負責,而對上負責的直接邏輯就是不要出亂子,而進行任何重大的改革,誰也無法保證能夠杜絕這些亂子的產生;他們需要通過群眾測評,甚至還需要直接由選舉人選舉產生,所以他們自然也要對下負責,因此迎合下面的需求、滿足下面的欲望,是他們執政時不得不考慮的一個重要出發點。但涉及到重大的改革問題,上下之間,或者說部分的上下之間,利益是有沖突的、甚至有重大沖突。在這種情況下,你選擇站在任何一邊都可能出現偏差。而最好的辦法就是維持舊貌,“按既定方針辦”,這樣可以將自己的風險降到最低,直至安全著陸或者繼續上升。所以,面對今天中國的重大問題的改革,需要全體中國人凝聚共識、慨然赴湯蹈火,而不是指望某些個別的官員來“為民做主”。
但不管怎么說,60后省部級干部的大規模登場,對于中國未來的發展是有利的。這不僅是從世界歷史的發展得出來的經驗,也是中共歷史發展所證明的。十三大后,中國黨政干部的年輕化一直保持平穩的發展勢頭,年紀越來越輕,學歷越來越高,背景越來越清晰,民主的程序也越來越嚴格。正是有了這個干部任用政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才日益繁榮昌盛。按照這樣的歷史邏輯,我們對于60后省部級干部的大量登場,應當抱有積極歡迎的態度。
(作者為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責編/馬靜美編/李祥峰